把青春唱完 1990-1999:中国摇滚与一个文化群体的生活影像 90年代生活缩影 新华书店正版

把青春唱完 1990-1999:中国摇滚与一个文化群体的生活影像 90年代生活缩影 新华书店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摇滚
  • 90年代
  • 文化研究
  • 音乐史
  • 青春
  • 社会文化
  • 口述历史
  • 影像记录
  • 新华书店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盐城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3471
商品编码:2377474926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作者高原双重身份,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摇滚圈内的生活者和记录者,她与这些音乐人的近距离生活和接触,让她拥有独有的一手影像资料。

  2、高原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头一次面世;

  3、Lens出品,编者从从数万张底片中精挑细选,入选本书的图片都是标志性的精品;

  4、老树、王小帅、周迅、许巍、汪峰、张楚、孟京辉、郑钧、窦唯、阿克曼、唐朝老五、高旗、黄觉、张有待、张培仁、老狼、王勇、宋宁、左小祖咒、杨坤、朴树等联合推荐;

  5、国内5个城市、持续半年的高原摄影展及音乐人座谈等活动;

  6、搜狐文化、优酷网、BTV等媒体同步报道;

  7、不仅是摇滚记录与生活影像,更是整个90年代的缩影和回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把青春唱完》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旗、艾敬、许巍、栾树、汪峰、孟京辉、张扬、黄觉、周迅、讴歌、欧洋、王勇、黄燎原、张有待、贾敏恕、张培仁……高原和他们见证了摇滚乐的黄金十年。若干年后,他们会如何看待曾经的青春时光。

  这段在混乱中自在生长的记录,因其真实和诚恳而具有特殊的力量。从这本《把青春唱完》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论是从摄影、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还是重新唤起自己的青春记忆。


作者简介

  高原,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拍摄摇滚音乐圈,她的作品参与定义了90年代诸多经典音乐专辑的视觉效果,也为这一时期大陆摇滚和流行音乐发展几乎所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和事件都留下了珍贵的记录,她还涉足了影视、戏剧等领域的拍摄。

  “从前,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我所有的青春记忆,而现在,这是一份工作。现在当我翻开那一张张老照片,会再次眼眶湿润。每一次现场都是不可复制的永恒,重要的是,我在现场。那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高原


  法满,Lens 品牌创始人。2005 年创立 Lens 杂志,倡导深度关注现实与人性的影像阅读,带领团队将Lens 打造为中国很具口碑和份量的人文杂志。


精彩书评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很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很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头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由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目录

活着是一件比摄影更要紧的事儿

——刘树勇


其动人之处,是一种真诚的参与

——贾敏恕


鸟来鸟往

——法 满


我们那个年代

——黄燎原


在场

——王小帅


正文

致高原

——路 路


越是痛苦,越不接受怜悯

——芷 诺


后记

——高 原

人物索引


精彩书摘

  高原《后记》

  2012年春天,我打开一本封存很久的画册。也是无意中整理旧物的时候,它露了出来。这本册子是1995年炬炬(张炬)去世的时候我做的,都是他的照片:和朋友们踢球、排练、演出、吃涮肉……

  那时,我们青春,有劲儿。那时,我还有个更有劲儿的外号,叫“老头儿”。这是炬炬起的,他解释说:因为我姓高,性格又像个男孩子!没想到这个外号一叫就叫了20多年。现在就像个接头的暗号一样,见面称呼“老头儿”的就是老街坊。

  20年后,有一天晚上我又点开大家写给炬炬的那首《礼物》:“梦还剩一个,你先做了再说,别等天亮后,脸色都那么的遗憾,又不好抱怨……”可能就是这样吧,因为不想有什么遗憾,我就突然想:出本书吧,仅仅为了那些再也不能重来的的岁月,我们一起活过的岁月。

  是的,得飞起来……

  那时我20岁,父亲送给我一台相机,我人生中D一台相机。他年轻时也喜爱拍照,自然也影响了我。在师从韩子善的日子里,班里另有两个同学——王磊、卢志荣。白天在学校拍拍作品、放片子、做暗房,晚上和朋友看演出、混party,每天的日子充实而快乐。

  那时我20岁,并不迷茫,其实我们的迷茫是从40岁开始的。当一个人有过经历,有过得失后,才容易变得迷茫。走过那么多的路,一直在寻找答案。可太多的事情没有答案。

  每一次接到朋友离开的消息,都会震惊和难过一阵子,现在这样的震惊与难过越来越频繁。常常会想到自己终会离开,能留下些什么?这也是最终要做这本书的原因。

  在回忆中庆幸自己是个记录者,珍贵的片段和影像,因为那个爱过恨过的我,跃然眼前的时候,碰撞心灵与悲喜交织的滋味,告诉自己还活着,并且鲜活过!

  曾经有一位摄影师同行,80后,在看过一部分照片后说:“我觉得你拍得一般啊,没什么牛的,好多焦点都不实。”我说:“对啊。”他又说:“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你牛啊?要是我在我也能拍……”我说:“对啊,这就是我为什么牛,因为我在。”现在想想,活在那个时代对我来说,是种运气,好运气。

  发短信问大P(王勇),我说:“书名定了,叫‘把青春唱完’,怎样?”大P说:“没完哪!我现在还青春期哪!”

  ——高原《后记》

  -----------------------------------------------------

  这样于一个人群内部发生的影像,这些影像当中无所不在的丰富细节(甚至是一些平庸的细节),那种随意为之的不完美的拍摄视角,那种拣拾碎片式的影像捕捉,一些漫无目的的瞟瞥,恰如一个女孩儿的自言自语那样,琐细,散漫,没有头绪。你偶尔会看到一些照片,形骸放诞的摇滚乐手们正经起来,一脸的严肃,貌似深沉的样子,如临大事,摆出一副在欧美摇滚音乐海报上经常见到的样子,叫她拍。这样的影像忽然就变得考究整饬起来,顿时有了专业摄影家所迷恋的那种视觉仪式感。其实也不过是一时要有什么用项,一起拿捏出个什么架式,游戏一般。戏演完了,解散开来,嘻嘻哈哈,各自端碗用饭,一如平常的样子。

  所以,高原有关摇滚歌手的照片,不再是那些处身这个群体之外的狂热粉丝们关于他们的过度夸饰与想象。高原不用想象。她甚至没有想象。她看到的只是一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

  重要的就在这里了: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老树《活着是一件比摄影更要紧的事儿》

  -----------------------------------------------------

  她说她很伤感,不敢回头翻看这些照片。我理解,当我们看到的是一张张熟悉的人当年的青涩骄狂,如今的青春不再,她看到的是蕴含在时间里的记忆、情感和温度。

  看着她的这些照片,我说时间回不去了。现在想来不光是照片里的时光、青春、那些灰濛濛的记忆回不去了,同时回不去的还有高原身处的那个“现场”和她按动快门这件事情本身。当下社会,你已经不可能是那个唯的”在场“者了,拍摄照片已经不是某个摄影者的事儿了,也不是“留作纪念”了。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拿出各种可以拍摄的器械,没有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区分,按下的图像再随时互传或发布到某个公共空间。按下快门已经不是某个“在场”者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共同“消费”和“分享”着“在场“感,同时也分解了”在场“这个事情本身。所以说一切都回不去了。

  所以高原的这些照片便不可复制地保留了它们的唯的珍贵性:那是十几年来她享有的“在场”的特权,并且没有错过的专利。

  ——王小帅《在场》

  -----------------------------------------------------

  看高原的作品,你不难理解,那些随着时代变化的主题,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光影,所表达出来的并不只是当时她被托付的一个摄影任务,也不是从摄影爱好者自我表达的一种文艺情怀,更不是技术至上的一种世故老练。当你双目注视她的作品再久一点,你会发现,其动人之处,是一种真诚的参与,参与在这个镜头下生命体验的交换,同时,也道出了她内心世界的纯真之象。

  老头,老朋友之间都这么叫她,我虽然认识她很久,二十多年来深刻交谈的时间却没比我看她拍的相片加起来久。在过去有一段时间里,为了要把我所制作的音乐和音乐人们连贯起来,呈现出一致性的质感,我曾大量地看她的作品,大量地选择她的镜头下所捕捉的一切。事隔多年以后我再看看当时的那些作品,才有了不同的感受,它不只是在当时出版品中的美术元素而已,而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然而,她都全程参与其中。

  ——贾敏恕《其动人之处,是一种真诚的参与》

  ……



《时代的回声:1990-1999,中国摇滚乐的呐喊与时代的潮涌》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地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之下,一股源自西方、却又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的音乐力量——摇滚乐,以其桀骜不驯的姿态,敲击着无数年轻的心灵,也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情绪与文化图景。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音乐史,而是试图穿越时空,捕捉那十年间中国摇滚乐的脉动,以及它如何与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紧密相连,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乃至生命印记的深刻反映。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1990年代,是中国告别过去、拥抱未来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的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信息渠道的拓宽,让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摇滚乐便是其中一股强劲的文化浪潮。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摇滚乐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反叛,一种寻找自我、定义价值的途径。它代表着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对内心真实的呐喊,对现实世界的质疑与思考。 摇滚乐的“黄金年代”:撕裂与生长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1990年至1999年这十年。在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史上,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探索与碰撞的“黄金年代”。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激起的时代回响,到黑豹乐队、唐朝乐队、零点乐队等乐队的崛起,再到后来的万能青年旅店、痛苦的信仰等乐队的萌芽,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 书中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摇滚乐的多元面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风格模仿,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社会现实深刻交融的产物。从早期对西方摇滚乐的借鉴与吸收,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技巧,中国摇滚乐在撕裂与重塑中不断生长。它可能在歌词中描绘出都市的迷茫与疏离,也可能在旋律中呼唤着对自由与个性的渴望,更可能在舞台上爆发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批判。 一个文化群体的生活影像:他们的呐喊,他们的诗 本书的核心在于,将摇滚乐置于一个具体的文化群体之中进行审视。这个群体,大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年轻一代,他们是摇滚乐最忠实的听众,也是摇滚精神最直接的实践者。他们可能是在城市出租屋里,用简陋的设备一遍遍模仿着喜欢的吉他Solo;他们可能是在周末的地下演出场所,挥舞着手臂,随着音乐的节奏呐喊、跳跃;他们可能是在校园里,用吉他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本书将通过生动详实的叙述,勾勒出这个文化群体的生活图景: 精神世界的求索: 在物质转型期,他们面临着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与新思想的涌现。摇滚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内心困惑、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也让他们开始思考生命、爱情、自由等宏大命题。他们可能对体制感到疏离,对主流文化感到不满,但他们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通过音乐寻找同伴,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生活方式的独特印记: 摇滚乐的流行,也影响着这个群体的衣着、发型、生活习惯,乃至社交方式。他们可能偏爱宽松的T恤、牛仔裤,留着长发,身上带着某种“不羁”的印记。他们的聚会可能不再是传统的茶馆饭局,而是挤在狭小的房间里,围坐在一起听音乐、聊天,分享彼此的理想与失落。 亚文化的形成与挑战: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伴随着主流社会的误解、甚至是排斥。这个群体在追寻自己热爱的事物时,也承受着压力与不被理解。他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选择,如何与家庭、社会进行博弈,这些都构成了他们生活影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每个人都身处时代的大潮之中,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转型紧密相连。摇滚乐,作为一种时代的回声,记录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记录了他们曾经的梦想与激情,也记录了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迷茫,乃至最终的选择。 穿越时代的记录:影像与故事的交织 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它将力求通过丰富的史料,如当年的杂志报道、演出海报、珍贵的照片、甚至是一些口述历史的片段,力图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氛围。这些“影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承载着故事与情感的载体。它们将带领读者“亲历”那些曾经的地下演出,感受舞台上的狂热与呐喊;它们将展现那些乐队成员的青涩面庞,体会他们创作时的灵感闪现;它们将捕捉普通乐迷的眼神,窥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这是一本献给时代的纪念册,也是一部关于青春的史诗。 《时代的回声》并非是要去评判中国摇滚乐的艺术成就,也不是要对某个文化群体进行道德审判。它更像是一本穿越时代的纪念册,一份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那些曾经在音乐中寻找慰藉与力量的年轻人的深情回望。它试图通过对1990年代中国摇滚乐及其相关文化群体的细致描绘,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生动、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活缩影。 翻开本书,你将有机会重温那段在中国摇滚乐史上至关重要的十年,感受那份不羁的青春,聆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理解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基因,以及它如何在许多人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那个改变了中国的年代的深刻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九十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回忆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时,这本书却把焦点放在了文化和精神层面,特别是摇滚乐所代表的那股青年文化力量。作者对于音乐本身的分析是专业的,但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将音乐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青年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些摇滚乐队的成员,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是排练和演出,更是与时代的搏斗,与自我的对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九十年代年轻人那种敢于表达、敢于质疑的精神,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音乐中寻找共鸣和慰藉的。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街头巷尾,听着此起彼伏的吉他声,感受着青春的躁动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捕捉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九十年代,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希望的十年。摇滚乐,作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和情感寄托。作者用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记录下了中国摇滚乐从萌芽到繁荣的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我看到了他们为了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挣扎。这本书不只是给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了解过去,理解文化演变的绝佳机会。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边缘的音乐,其实能够反映出最深刻的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那种对真诚、对自由的追求,是永恒的。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时光机,把我瞬间拉回了那个充满激情与叛逆的九十年代。扉页翻开,扑面而来的不是干燥的文字,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热浪和躁动。我仿佛看到了戴着半导体收音机的少年,在宿舍里偷偷放着那些粗粝却真挚的歌声;看到了穿着破洞牛仔裤、留着长发的年轻人,在小小的Livehouse里挥洒汗水,用嘶吼来表达对世界的困惑与呐喊。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精心剪辑的MV,捕捉了那个年代中国摇滚乐最鲜活的瞬间。从崔健的“一无所有”,到黑豹乐队的“无地自容”,再到唐朝的“梦回唐朝”,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不仅仅是音乐,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青年心灵的写照。作者对那些摇滚乐队的起源、发展,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深刻的剖析,让我这个曾经的摇滚乐迷,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只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一群人用音乐在时代洪流中留下自己印记的故事,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至今仍能点燃我内心深处的火焰。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九十年代会被称为中国摇滚乐的黄金时代。它不仅仅是一份音乐史料,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书里详细地描绘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寻找自我身份和表达方式的。摇滚乐,在那个时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反叛,一种对现有规则的质疑,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我看到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的种种迷茫和阵痛,也看到了年轻人身上那种不被禁锢的生命力。那些乐队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的奋斗史,也是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碎片。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比如当年摇滚乐的演出场景,观众的热情,以及乐队成员之间的故事,都写得非常细致,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个时代,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更是文化和精神上的觉醒。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音乐评论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社会学著作,用摇滚乐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生态和青年亚文化。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乐队和歌曲,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探讨摇滚乐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那些摇滚青年,他们不仅仅是音乐的追随者,更是那个时代的探险者,他们用音乐来表达对未知的好奇,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比如城市的发展、流行文化的兴起,以及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都为理解摇滚乐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集体情绪,以及一群年轻人如何在这个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声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