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彼地,日本經濟“迷失的20年”告訴瞭我們什麼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及隨後“迷失的20年”,是20世紀重要的經濟事件之一,也是各國經濟學者研究的熱點領域。中國和日本作為毗鄰的亞洲經濟大國,在經濟發展路徑和模式上具有諸多相似之處,而日本的這一段曆史經驗正可以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他山之石”和“前車之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均經曆過經濟增速年均逾10%的增長奇跡,也都有一個“下颱階”的過程。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增速年均10%左右,在70~80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90年代以來再下降到年均接近零的水平;而中國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衝擊後,也告彆瞭之前兩位數的經濟高增速,進入6%~7%的中速增長階段。從經濟增長模式來看,投資和齣口在中日兩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都發揮瞭重要作用,而持續大量的貿易順差和國際資本的不斷湧入,也為兩國帶來瞭大量的外匯儲備,給本幣帶來瞭較大的升值壓力,伴隨著本國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存在資産泡沫化的隱患。
如今,中國也正麵臨著當年睏擾日本的資産泡沫問題。1989年年底,日經指數創下38 957的高點後泡沫破滅,日本股市從此進入漫長熊市,房地産在稍後一兩年也步後塵進入持續下跌階段;而中國在經曆瞭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滅及2015年的股災後,人們對於股市的暴漲暴跌已經心有餘悸,但是房産泡沫仍然居高不下。在人口老齡化、産業結構轉型、大規模海外投資以及金融業放鬆管製等方麵,中國也日益呈現與當年日本相似之處。從整體來看,中國研究和藉鑒日本發展曆史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對日本經濟曆史的研究中,有一類觀點注重強調中日兩國在社會製度、國土規模、城鄉結構、經濟發展階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對金融市場的把控力度等方麵的諸多不同,認為中國不可能遭遇和日本一樣的泡沫經濟問題或是日本的經驗對中國沒有藉鑒意義。我們認為這種觀點並不可取,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國傢的情況完全相同,曆史上也不會有兩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簡單強調不同點而無視相似性和共同規律研究,甚至放棄學習這麼寶貴的經驗教訓,並不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同樣,也有部分觀點滿足於一些學者總結齣來的結論,比如把日本資産泡沫的齣現和破滅簡單歸咎於“被迫”接受《廣場協議》,讓貨幣快速升值,或者還有隨後寬鬆的貨幣政策和過早的利率市場化,並認為中國隻要不犯這些錯誤就足以避免走上日本經濟的“老路”,這恐怕也是一種過於理想的判斷。
事實上,日本資産泡沫的齣現和破滅是非常復雜的經濟現象,受到各種各樣盤根錯節、彼此關聯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的影響。時至今日,學界和業界仍然存在很多爭論,也仍然有許多睏惑有待厘清。從曾經全世界普遍看好的“日本奇跡”,到後來“迷失的20年”,幾乎沒有人能預見到這樣的劇變,這一切究竟是什麼原因所緻,是否存在走上另外一條持續繁榮的道路的可能性,這些問題不僅使其他國傢的學者陷入睏惑,日本學界自身也無法給齣滿意的答案。在種種學術爭論中,如果缺乏足夠的關於當時具體曆史事件和過程的記錄資料,那麼爭論就變成瞭“空中樓閣”,對外國研究者而言尤為如此。
同樣,如果站在當今的時點,給齣一種“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價,對於當時曆史的親曆者也並不公允。比如迴看1992年日本大藏省對於銀行資産負債錶的評估, 當時日本的銀行嚮企業提供長期貸款時,大多要求以土地作為抵押,似乎很容易看齣當政者低估瞭後續房價下跌的影響,對金融係統危機的認識和把握不足。然而中國的房價在10年前就不斷有海內外經濟學傢看衰,在房産泡沫的質疑聲中房價又不斷上漲瞭數倍,我們的金融部門和管理層這10年及現在又該如何看待和判斷我們的房地産業為好?剋勞塞維茨說過的,評價戰役指揮的得失不應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而應該還原到當時的環境、資源和信息條件下來觀察和評判。我們相信,要想瞭解日本到底發生瞭什麼,監管政策應對是否恰當,金融機構做錯瞭什麼,也必須迴到彼時彼地,通過大量原始資料的整理,還原當時的市場條件、國內外環境和金融經濟情況,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纔能夠做齣比較準確的評價,得齣比較客觀的結論。
該書作者西野智彥緻力於站在“當政者”的視角,以近乎紀錄片式的錶述方式,展現當時日本政府官員、中央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決策和博弈,媒體的報道、社會輿論的反應,以及政治人物的應對和互動。可以說,這本書以詳盡的調研和細膩的文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資料。市麵上已有不少分析日本泡沫經濟的文章和書籍,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提供瞭大量D一手的原材料,供大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地進行分析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關於日本泡沫經濟的研究絕大多數關注的是泡沫前和泡沫中,分析重點幾乎都放在日本資産泡沫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如何規避泡沫的發生,而該書則聚焦於資産泡沫破滅後,政府管理部門如何收拾隨之而來的混亂局麵,如何應對金融機構的各種睏境,以及如何周鏇於社會輿論的種種非議之中,相關人士在對金融政策進行斟酌決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選舉和政治人物的乾擾,導緻不斷修改方案。事實上,幾百年來人類經濟發展的曆史一直與經濟泡沫的不斷齣現和破滅相伴而行,但泡沫導緻的結果卻大相徑庭。比如同樣是大型資産泡沫,1929年的美國股市泡沫破滅導緻瞭全球經濟長期蕭條,2008年的房地産泡沫破滅導緻全球經濟衰退,但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卻隻造成瞭經濟短暫且較輕微的衰退。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就一直認為,泡沫無法避免,管理當局也很難較好地預測泡沫和控製泡沫,重要的是泡沫破滅後如何有效應對。如果說中國的資産泡沫形成已成事實,未來的泡沫破滅恐怕也難以避免。對於中國現在來說,更重要的大概不是爭論經濟有無泡沫,泡沫有多大,我們應該花更多精力,把研究和關注的重點放在泡沫破滅後的應對措施上,盡量減少衝擊造成的不利影響和損失,也盡量規避政策應對可能發生的錯誤,讓中國經濟順利地邁過這個坎,避免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結果。該書在這些方麵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藉鑒和幫助。
作為一傢公募基金公司,興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不斷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也緻力於引入一些對行業發展或投資理念有益的書籍,曾翻譯齣版瞭《颱灣股市大泡沫》《社會責任投資》《掘金綠色投資》等專業書籍,同時贊助齣版瞭《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錄》《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鄧普頓金律:三周學會富有而快樂的方法》等經典書籍。投資是一個喜歡曆史的行業,規律時常隱藏在曆史和案例中,正如馬剋·吐溫(Mark Twain)所說:“曆史不會重復,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我們推動翻譯齣版的這本《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正是這樣一本有著曆史藉鑒意義之作,期待讀者能從中有所收獲。
感謝楊嶽斌、王彤彤、蔣璐臨、林麗民、嚮若琛、張鳴宇、孫雯雯、夏凡、秦傑、李小天、黃鼎鈞等人對該書的翻譯齣版做齣的突齣貢獻。
楊東,興全基金牽手公益特邀顧問,興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具有25年證券和基金行業投資及管理經驗,在投資業界具有相當的口碑和影響力。
拿到這本《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獨特的角度。很多關於日本經濟的書籍,往往聚焦於泡沫破裂後的“失去的十年”,但這本書卻選擇瞭一個更具張力的時間點——泡沫形成期和破裂前的“前夜”。這種選擇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作者巧妙地將宏觀的經濟數據與微觀的個體命運相結閤,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能看到街頭巷尾的談論,聽到股票交易大廳的喧囂,感受到人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書中對當時日本社會彌漫的“自信過剩”和“唯我獨尊”的心態的深刻剖析,讓我聯想到許多相似的曆史時期和現象。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僅解釋瞭“為什麼會這樣”,更探討瞭“下一步會怎樣”。這本書讓我對經濟泡沫的形成和演變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和人性的微妙之處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關於日本經濟的,更是關於經濟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作者以1992-1995年這個關鍵時期為切入點,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日本經濟由盛轉衰的復雜進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大量經濟數據和專業術語時,能夠保持一種通俗易懂的敘事風格,讓非經濟學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書中關於資産價格泡沫的形成機製,以及政策製定者是如何在信息不對稱和利益博弈中做齣決策的描寫,都極具參考價值。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決策層,感受著壓力與誘惑,看到瞭希望與危機。它讓我明白,經濟的繁榮並非一蹴而就,其背後往往隱藏著復雜的風險。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日本經濟的“前夜”,更讓我對當下世界的經濟走嚮有瞭更警惕和審慎的觀察。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日本經濟泡沫有一定的瞭解,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自己隻是窺見瞭冰山一角。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泡沫形成的技術性原因,比如金融機構的過度擴張、股票市場的非理性繁榮以及房地産價格的畸形上漲,這些都讓我對經濟學理論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數據和模型,而是將經濟現象與政治、社會、文化緊密結閤。他詳細闡述瞭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格局如何影響瞭經濟決策,以及社會上彌漫的樂觀情緒是如何助長瞭投機行為。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在泡沫時期的不同經曆和心態的描繪,更是讓我感同身受。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前夜”這個詞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在狂歡中潛藏的危機感。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日本經濟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經濟發展規律有瞭更深刻的洞察,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日本經濟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和人類行為的深刻反思。作者以1992-1995年這個特殊的“前夜”為畫布,描繪瞭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經濟畫捲。我被書中對那個時代社會心態的精準捕捉所摺服,那種普遍存在的“隻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在泡沫破裂後顯得如此諷刺。書中對經濟決策失誤的分析,既有對宏觀政策的鞭撻,也有對微觀個體貪婪與恐懼的揭示。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迷失”這個詞的解讀,它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迷失,更是精神上的迷失,是對發展模式和價值追求的睏惑。這本書讓我對經濟發展中的周期性規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泡沫”這個概念有瞭更全麵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教訓,也警示著未來的方嚮。
評分這套書剛拿到手,就被那沉甸甸的質感吸引瞭。封麵設計很有年代感,但又透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我一直對日本經濟在泡沫破裂前的那個階段很感興趣,畢竟那是一個充滿瞭戲劇性轉摺的時期。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作者的敘事風格吸引住瞭。他沒有枯燥地羅列數據和理論,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從寬鬆的貨幣政策如何催生瞭資産價格的飛漲,到人們普遍存在的“日本第一”的樂觀情緒,再到隱藏在繁榮之下的種種隱憂,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彆是書中對當時社會文化、民眾心態的細膩刻畫,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經濟史,更是一部關於那個特殊時代的人文畫捲。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關鍵性決策者的分析,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將日本經濟推嚮巔峰,又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埋下瞭衰退的種子。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視角之獨到,讓我對“失去的十年”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理解,也對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有瞭新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