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科
  • 儿童健康
  • 育儿
  • 疾病预防
  • 家庭护理
  • 婴幼儿喂养
  • 常见病
  • 成长发育
  • 健康指导
  • 小儿用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泗阳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1914
商品编码:2525018879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作者: 开本:
YJ: 36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5-12
书号: 9787512711914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小苹果儿科医生是GN1个由300多名ZS儿科医生组成的儿童健康咨询平台,旨在为成千上万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保健、儿童健康管理、症状咨询、筛选J诊医院及医生。
  这些医生均毕业于知名医学院校,在儿童专科工作10年以上,分别J职于北京儿童医院、1都儿研所、北医三院、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友谊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新世纪儿童医院、天坛医院、和睦家医院、北京GJSOS诊所、爱德口腔、孔医堂中医诊所,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复旦妇产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六院、广州市D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深圳儿童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专业涵盖儿科的呼吸、消化、感染、新生儿、神经、心脏、耳鼻喉、口腔、全科、皮肤、营养、精神心理等21个亚科。 精彩导读    宝宝发热巧应对
  医诗说
  我有一个乖宝宝,有YT发烧了。
  没有食欲,没精神,咳嗽又流涕。
  不用着急,不用担心教你咋处理:
  环境舒适,温水擦身,宝宝勤换衣;
  体温过高那J吃药,无须再犹豫;
  如果反复,两种药物交替都可以;
  若半夜高烧可以塞肛,酌情去J医。
  我们写了这1儿歌助妈妈巧记忆。
  感冒发热是宝宝年幼时Z常见的病症。孩子小,不懂冷暖,冷了不知D一时间穿,出汗了也不懂脱衣服散热,一冷一热J容易感冒发热。有的宝宝晚上睡觉喜欢踢被子,妈妈一个不注意,小家伙J着凉发热了。有的宝宝抵抗力较弱,进入到空气不佳的场所,如果又是感冒多发季节,便很容易被人传染。
  宝宝发热Q&A;
  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发热了?
  专家回答:宝宝出现精神不振、食欲明显下降,伴随着咳嗽和流鼻涕时,妈妈可以先用嘴唇和前额分别感觉一下宝宝额头是否有发热现象;还可以用手摸摸宝宝的颈部、腋下,如果确实觉得有点烫,可以用体温计给宝宝测量一下,看看宝宝的体温到底多少。根据测量温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如何辨别宝宝发热程度?又该怎么处理?
  专家回答:一般说来,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
  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内,且没有惊厥病史,暂时不必吃退热药,可采取物理降温。1先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衣被不可过厚。宝宝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宝宝更换干净衣服,可用温水擦身,不可以用凉水或太热的水擦身。宝宝发热时,呼吸会加快,蒸发的水分多,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让宝宝多喝温水,促使其多排尿、多发汗,有利于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上,有惊厥史的宝宝体温在38℃以上,可服用退热药。给宝宝使用退热药物应严格按体重服用。宝宝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百服宁)和布洛芬(如美林、托恩),这些都属于相对安全的解热镇痛类药物。宝宝吃药后也要多喝温水,有利于退热,若口服退热药后半小时体温无明显下降应该积J采取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有哪些方法?
  专家回答:家长可以用温水把毛巾打湿,给宝宝擦脖子、腋窝、大腿根等部位,以微红为适度,有利于退热;对于小宝宝,状态还可以,也可以温水浴(34℃左右);在宝宝没有寒战的情况下可将退热贴、冰袋或冷毛巾放在宝宝前额;宝宝高热普通物理降温无效可用35%酒精擦浴。
  温水浴是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
  宝宝发热的特点多是易高热、易反复,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专家回答:孩子比成人容易发生高热,体温上升快速且明显,容易发生在夜间,这个时候需要按部J班地服药,如果有精神差、嗜睡、抽搐、频繁呕吐、咳嗽严重等伴随症状应及时J诊。
  有的时候,刚给宝宝吃完药,宝宝退烧了,结果过了2个小时又烧了起来,而退热药一般需4~6小时才能服用一次,怎么办呢?这时J需要积J物理降温,至少离上次退热药间隔4小时再口服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可以交替使用,这样可以减少每种药物24小时内使用的次数,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宝宝在半夜睡眠中突然高热起来,妈妈可以给宝宝应用塞肛的退热药,也可以把退热贴贴在脖子、腋窝、大腿根处辅助退热。
  另外,小于4个月的小宝宝如果出现高热应及时J诊,尽量物理降温,如需用退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专家:鲁靖
  小儿热性惊厥莫慌张
  医诗说
  热性惊厥忽然至,失神抽搐一阵阵。
  妈妈害怕扶额惊,手足无措泪湿襟。
  宝宝发作勿要慌,通畅呼吸防呕物。
  物理降温可冰敷,及时J医莫耽误。
  宝宝发热很平常,但伴随出现全身性、短暂性抽搐,并出现意识丧失时,宝妈们是不是会吓一跳?惊慌失措的时候,也不知道宝宝到底是犯癫痫还是脑炎了?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热性惊厥引起的。但是,有些宝妈也担心宝宝会不会频繁发作,甚至担忧这种病是否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
  小儿热性惊厥Q&A;
  热性惊厥是什么?
  专家回答: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Z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发病率1%~13%,是指儿童年龄在3~5岁,个别可于7~8岁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但无颅内感染等特定病因,发作时体温多高于或等于38℃。
  为什么儿童容易出现热性惊厥?
  专家回答:由于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各方面机能尚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髓鞘形成不完善,神经兴奋性容易扩散,从而导致惊厥发作。
  热性惊厥的表现如何?需要治疗吗?
  专家回答:初次热性惊厥常发生在体温骤升的12小时内,一般体温在38℃~40℃,不典型病例发病时体温低于38℃。发作形式一般呈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具体表现为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口唇发绀、神志丧失、四肢伸直僵硬或四肢节律性抖动,一般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发作后大部分患儿经过短暂休息后均可恢复正常。热性惊厥一般不需要治疗,但是,对于发病年龄过小或过大、发作持续时间长(尤其是超过30分钟)、发作频繁(1年超过5~6次)的患儿,需要进行正规专科治疗。
  热性惊厥是癫痫吗?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
  专家回答:热性惊厥本身不是癫痫,但属于痫性发作,为暂时性脑细胞功能紊乱,临床上惊厥发作时均伴有发热。癫痫也是一种发作性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具有一定刻板性的、不伴明显发热惊厥或非惊厥发作。癫痫患者在发热性疾病过程中容易出现惊厥发作,但不能诊断为热性惊厥;一部分热性惊厥的患者,可能在病程演变过程中出现无热惊厥,而Z终成为癫痫患者。
  热性惊厥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吗?
  专家回答: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是儿童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临床上也可出现发热伴有惊厥发作为初发或主要症状,两者有较为相似之处。但是,热性惊厥患者发作后一般精神状态好,没有嗜睡、呕吐、剧烈头痛等伴随症状,神经科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包括嗜睡、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喷射性呕吐、头痛等,神经科查体可出现一些阳性体征。总之,对于初次发作的热性惊厥患儿,需要在急性期严密监测相关症状,以得到及早的诊治。
  热性惊厥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吗?
  专家回答:通常来讲,热性惊厥对大多数患儿来说不会影响认知以及智力发育,但是惊厥发作时间过长、较为频繁的患儿,可能会出现认知损伤,所以对于这类患儿,需要积J应对。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热性惊厥?
  专家回答:热性惊厥发作毫无征兆,发作表现也的确可怕,家长往往是D一位亲临现场的人,所以,能够得到家长D一时间的有效处理尤其重要。如果您的孩子出现惊厥发作,1先要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堵塞气道;另外,需要注意防止惊厥性损伤,可用毛巾或其他柔软物品塞入口中,挪开周围危险物品,防止舌咬伤以及肢体磕碰等;D三,按压患儿人中或虎口穴位,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止惊作用,同时,为患儿进行积J降温处理,包括脱衣服、冰敷等。对于1次发作的患儿或者是抽搐时间较长的患儿,应该尽快J近J医;对于非1次发作、惊厥时间短、惊厥发作后精神反应好的患儿,可暂时观察,给予积J降温处理,如反复发作,则需要J医。
  专家:张炜华
  宝宝感冒,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医诗说
  宝宝体弱感冒多,喷嚏鼻塞寝难安。
  保暖锻炼常喝水,饮食清淡早睡眠。
  反复发热需J医,物理降温观察先。
  阿司匹林应慎用,遵嘱用药免遗憾。
  大多数小宝宝体质都会比较弱,抵抗力也比较低,感冒发热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朋友圈里我们常能看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晒半夜跑医院的辛酸照。其实感冒这种病,如果家长平时在生活中对宝宝多加注意的话,是可以避免的。但如果宝宝已经感冒了,又该怎么护理呢?如果发热了,又该不该用抗生素呢?
  宝宝感冒Q&A;
  感冒症状有哪些?家长如何避免宝宝感冒?
  专家回答:感冒即我们说的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多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感冒的宝宝多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也可有咳嗽的表现,有些患儿还可以出现流眼泪、呼吸不畅、声嘶,伴有发热等。多数宝宝3~5天可以痊愈。
  家长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诱因:避免宝宝受凉、注意穿衣保暖;秋冬季,幼儿园会有很多孩子患呼吸道感染,要注意减少接触;少去人多的公共场合。
  (2)增强体质:平时多带宝宝进行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
  (3)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和疫苗:冬季流感季节,可以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
  若宝宝感冒但未发热该如何处理?
  专家回答:宝宝出现感冒症状,家长要让宝宝多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数感冒为病毒感染,所以无须使用抗生素,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物,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比如小儿感冒宁、清解合剂等。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早期使用,可有效缩短病程。如果宝宝流鼻涕明显,可以口服艾畅(小儿伪麻美芬滴剂)缓解症状。
  病毒性感冒一般3~5天可自愈,若出现咳嗽加重、有痰、喘息或发热表现,需带宝宝去医院J诊。
  若宝宝感冒出现反复发热,家长如何处理?
  专家回答:宝宝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体温在38℃、神情呆滞的孩子,与体温在40℃、仍然顽皮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值得我们关注。机体抵抗力低的孩子,即使患了严重的疾病,很可能也不会发热。
  测量体温时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测体温前,要将体温计的温度甩到35℃以下。斜插入宝宝的腋下皮肤处,如果宝宝有汗,应该先将汗渍擦拭干净再测体温。腋下测5分钟,测后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J是腋下的实际温度。
  (2)宝宝哭闹、喂奶、衣服过厚、室温过高都会使体温升高,建议这种情况处理完30分钟后再测体温。
  (3)宝宝饥饿、环境温度低(20℃以下)、宝宝穿得或包裹得太少都会使体温下降。这种情况也建议处理完30分钟后再测体温。
  腋表(J是水银的体温计)如超过37.4℃则是发热。
  常用的降温措施见“宝宝发热巧应对”一节
  专家:郭凌云
  流感J是这么任性
  医诗说
  流感任性四处传,管它地北与天南。
  冬末暴发需预防,服药预后不拖累。
  流感是一种传播能力很强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型。无论成人还是宝宝都很难逃出“流感”的魔掌,“它”J是这么“任性”!
  “任性”流感Q&A;
  接触流感患者后多长时间有可能发病?
  专家回答:接触流感患者6小时后J有可能发病,一般潜伏期(接触病人到发病时间)为6小时~4天。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专家回答:相比普通感冒,流感具有以下不同特点。
  (1)季节性强(以北京为例,11月至来年2月高发,元旦前后多为高峰期)。
  (2)传染性强,易暴发。
  (3)突起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更重。
  (4)幼儿及老年人更易发展为肺炎。
  (5)部分患者会出现危重症。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流感?
  专家回答: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应怀疑可能患了流感。
  (1)有聚集性群发发病病史(如幼儿园、学校、家中短时间内多人得病)。
  (2)有典型症状(突起高热、浑身酸痛乏力、咽痛、头痛、鼻塞、流涕等)。
  (3)查血象为正常或病毒感染血象。
  (4)做流感A+B筛查可协助诊断。
  得了流感如何治疗?
  专家回答:目前已明确的较有效的抗流感药物如奥司他韦,副作用相对较小,在起病48小时内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病程,减轻不适症状,服药后一般体温2~4天可降至正常。还可口服中药、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等对症治疗。鼻塞明显的宝宝根据年龄应用不同的喷鼻剂以保持呼吸通畅。流感未经积J抗病毒治疗者有的会持续高热1周左右。
  患流感后应注意什么?
  专家回答:大部分流感患儿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预后都很好,病程一般1周左右,但部分婴幼儿及体质较弱者体温降至正常后反而咳嗽会加重,若咳嗽剧烈应及时J诊,部分会发展为喉炎及肺炎,需对症治疗。部分流感患儿可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有很少一部分有热性惊厥史患儿易发生抽搐,部分发热持续时间长者可出现心肌等脏器损害。
  如何预防流感和护理患儿?
  专家回答:家长要积J预防孩子患流感。宝宝不慎患病了,要做好护理工作。
  (1)建议每年9~11月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后2周起效)。
  (2)尽量不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应做好“CD的”隔离工作)。
  (3)宝宝患病后尽量痊愈后再去上学。
  (4)流感高发季少带宝宝去超市等人口密集场所。
  (5)到医院J诊时戴口罩。
  (6)家中多通风,应用有效空气净化器保证室内空气清新。
  (7)如需接触流感病人又无法隔离可口服预防量奥司他韦。
  专家:鲁靖

  ……

目录

D1章 宝宝发热 / 001

小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怎么办 / 002

宝宝发热巧应对 / 005

小儿热性惊厥莫慌张 / 008

D2章 宝宝呼吸道疾病 / 011

宝宝感冒,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 012

流感J是这么任性 / 014

寒冷干燥季节如何保护宝宝的呼吸道 / 017

宝宝患鼻炎怎么办 / 019

宝宝肺炎那些事 / 022

解读儿童哮喘 / 024

雾霾天气与儿童健康 / 028

不是所有的打喷嚏、流鼻涕都是“感冒” / 032

咳!咳!咳!不等于反复“呼吸道感染” / 035

久咳不愈,多为慢性咳嗽 / 038

D3章 宝宝胃肠道疾病 / 041

宝宝肠健康,才能常成长 / 042

宝宝积食不要急,中医专家来帮你 / 044

宝宝便秘那些事儿 / 047

宝宝患急性胃肠炎怎么办 / 049

宝宝腹痛要警惕:儿童阑尾炎不容小视 / 052

婴儿哭闹可能是肛周脓肿惹的祸 / 055

D4章 宝宝传染性疾病 / 059

如何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 060

得了麻疹莫恐慌 / 063

揭开“诺如病毒”的神秘面纱 / 066

警惕小儿被结核侵袭 / 070

宝宝三大常见急性出疹性疾病 / 073

宝宝出水痘了怎么办 / 075

宝宝夏季长疮怎么办 / 078

不能忽视的儿童脑炎 / 080

病死率高达70%的儿童疾病――流脑 / 083

如何读懂宝宝的化验单 / 085

D5章 宝宝日常护理 / 089

宝宝的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 / 090

宝宝出现黄疸怎么办 / 093

你的宝宝睡得好吗 / 097

宝宝睡不好可能是腺样体肥大 / 100

辨清小儿体质,做对家庭护理 / 104

如何为新生宝宝做清洁 / 107

宝宝喝水你懂吗 / 110

男宝宝私处的难言之隐 / 113

冬季宝宝娇嫩皮肤的4大天敌 / 115

用眼习惯养不好,近视眼J逃不了 / 118

春节出游巧选择 / 120

D6章 宝宝用药/ 123

宝宝应用抗生素须谨慎 / 124

小儿推拿:让宝宝远离药物治疗的绿色方案 / 127

宝贝出游小药箱 / 129

D7章 宝宝心脏疾病 / 131

呵护宝宝从“心”开始――先天性心脏病 / 132

宝宝感冒时需要警惕发生心肌炎 / 135

卵圆孔未闭和三尖瓣反流是病吗 / 138

川崎病知多少 / 140

心室的小洞洞:了解儿童室间隔缺损 / 142

D8章 宝宝牙齿健康 / 145

宝宝牙齿健康不可不知的常识 / 146

不可错过让宝宝牙齿整齐美观的ZJ时机 / 150

你的宝宝有“畸形ZY尖”吗 / 152

D9章 宝宝体格发育 / 155

宝宝的生长发育,你的关注科学吗 / 156

抓住春天宝宝长个黄金期 / 159

小儿肥胖留点心,减肥J俩实用招 / 162

D10章 宝宝常见意外伤害 / 165

孩子身边有哪些安全隐患 / 166

宝宝异物吸入的急救常识 / 168

宝宝鼻出血的急救常识 / 171

宝宝眼外伤的急救常识 / 173

宝宝烫伤、擦伤的急救常识 / 175

宝宝扭伤、骨折及宠物咬伤的急救常识 / 178

宝宝溺水的急救常识 / 183



目录
。。。。。。。。。。

婴幼儿护理与早期教育全攻略:新手父母的科学指南 书籍名称: 婴幼儿护理与早期教育全攻略:新手父母的科学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初为人父母的家庭提供一套全面、科学、实用的育儿指导,涵盖了从新生儿降临到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深知,面对一个稚嫩的小生命,每一位父母心中都充满了喜悦与对未知的焦虑。本书的编写理念是“科学育儿,快乐成长”,它拒绝空泛的理论说教,专注于提供基于最新儿科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可立即操作的指导方针。 第一部分:新生儿的适应与照护(0-3个月) 这一阶段是父母与宝宝磨合的黄金时期,也是建立安全感和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第一章:迎接新生命:产后即刻的准备与处理 医院流程与出院准备: 详细解读新生儿的各项检查(听力筛查、足跟血检测等),以及出院前需要准备的物品清单,包括安全座椅的正确安装指南。 皮肤与脐带护理的科学方法: 深入探讨新生儿皮肤的屏障功能,如何正确清洁(擦浴与盆浴的过渡),以及脐带残端的日常护理,识别感染的早期迹象。 黄疸的识别与管理: 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征,指导家长何时需要进行蓝光治疗,以及家庭监测的频率和记录方法。 第二章:喂养的艺术:母乳、配方奶与辅食的衔接 母乳喂养的挑战与技巧: 解决常见的母乳不足、乳房胀痛、乳腺炎的早期处理。详细讲解“按需喂养”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配方奶的选择与冲泡标准: 介绍不同类型配方奶(早产儿配方、特殊需求配方)的适应症,强调水温、奶粉比例的精确性,杜绝不科学的“稀释喂养”。 拍嗝的有效技术: 介绍站立式、侧卧式、俯卧式等多种拍嗝姿势,并分析不同姿势对肠绞痛的缓解效果。 第三章:睡眠的奥秘:建立规律与安全睡眠环境 睡眠周期与新生儿的特点: 解释新生儿的短睡眠周期,帮助父母理解夜醒的普遍性。 安全睡眠环境的SIDS预防: 严格遵守美国儿科学会(AAP)关于安全睡眠的指南,包括仰卧睡姿、避免松软床上用品、房间温度的控制等。 温和地引导入睡: 介绍“白噪音”、“规律作息”的建立,以及如何区分宝宝的哭声信号,避免过度依赖安抚奶嘴或抱睡。 第二部分:宝宝的生长发育与常见问题(4个月-2岁) 本部分聚焦于宝宝快速发展的里程碑,以及如何科学地应对这些阶段带来的新挑战。 第四章:运动与认知发展:里程碑的观察与促进 大运动发展评估: 从抬头、翻身、爬行到独坐、站立、行走,提供每个阶段的“检查清单”,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激发宝宝的潜力。 精细动作的培养: 如何利用简单的家庭物品(如积木、勺子)训练宝宝的抓握、捏取能力,为未来书写打下基础。 感官探索与环境刺激: 介绍“玩中学”的理念,如何安全地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促进大脑神经元连接。 第五章:辅食添加与营养均衡:告别“喂不饱”的焦虑 辅食添加的“四原则”: 强调从泥糊状到手指食物的自然过渡,介绍高铁食物的重要性。 过敏原的引入策略: 详细指导如何科学、逐步地引入常见过敏原(如鸡蛋、花生),降低食物过敏的风险。 饮水与零食管理: 界定哪些饮料可以饮用(白开水),哪些应该严格限制(果汁、含糖饮料),以及如何规划健康零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六章:健康管理与常见小毛病处理 发烧的正确应对: 区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耳温、腋温),讲解退烧药的剂量计算与使用时机,以及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腹泻与便秘的居家管理: 识别脱水迹象,如何调整饮食以帮助肠道恢复,区分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特点。 出疹子的鉴别指南: 常见皮肤问题(湿疹、热疹、麻疹等)的图文对比,以及非处方药膏的使用禁忌。 第三部分:习惯养成与心理建构(2岁-学龄前)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规则的建立、情绪的引导,以及为入学做准备。 第七章:如厕训练与分离焦虑的突破 如厕训练的生理与心理准备: 识别宝宝发出“准备好了”的信号,介绍循序渐进的训练步骤,避免强迫和惩罚。 分离焦虑的科学应对: 理解分离焦虑是正常发展的一部分,传授父母短期分离练习(“五分钟游戏”)和建立“告别仪式”的技巧,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第八章:规则建立与行为塑造 “不”的教育: 如何设置清晰、一致的家庭规则,使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替代体罚和吼叫。 发脾气(Tantrums)的处理: 分析发脾气背后的需求,提供冷静应对的“暂停”技巧,以及事后与孩子沟通情绪的方法。 屏幕时间管理: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给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屏幕暴露时长,并提供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数字健康计划。 第九章:学前准备:语言、社交与早期阅读 语言能力的飞跃: 如何通过对话、讲故事(而不是填鸭式教学)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社交技能的培养: 引导孩子学习分享、轮流和同理心,如何在家庭和游乐场环境中创造友好的社交机会。 阅读习惯的养成: 选择适合该年龄段的书籍,如何引导孩子“读”图画,激发对文字的兴趣,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全书配有大量的图示、表格和流程图,确保父母能够快速查阅所需信息,是每一位追求科学、细致育儿的父母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手册,更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可靠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及时雨”!我家孩子最近总是出现一些小状况,以前都是抓瞎,要么上网搜,要么问隔壁邻居,信息杂乱不说,有时候还越弄越焦虑。这次拿到《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感觉像是找到了定心丸。 书的编排很清晰,不是那种枯燥的医学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儿童常见的各种健康问题都涵盖了。从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到宝宝出牙期的不适,再到感冒发烧、腹泻呕吐的处理,甚至连一些比较少见的皮疹、过敏反应,都有详细的描述和应对建议。最关键的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办”,而是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让你从根本上理解孩子的身体变化,而不是盲目地去处理。 我特别喜欢的是它提出的“观察与记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舒服,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劲。这本书教你如何仔细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泄物等,并提供表格让家长记录,这样在咨询医生的时候,就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而且,它还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里面有很多关于如何增强孩子免疫力的科学方法,比如辅食添加的原则、运动的重要性等等,这些都是我以前容易忽略的。 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百科,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在你身边随时提供指导。它让我不再对孩子的“小病小痛”感到恐慌,而是有信心、有方法去应对。那种“自己也能搞定”的感觉,带来的安心感是无价的。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这本书更是必备的“育儿宝典”,能少走很多弯路。

评分

自从我拿到《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这本书,我的育儿生活仿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我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总是充满担忧,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心惊胆战,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现在,我感觉自己像是有了一个坚实的后盾,底气十足。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细节处理”能力。很多育儿书可能只是告诉你“孩子生病了怎么办”,但这本书会深入到“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预防生病”,以及“生病后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关于孩子咳嗽,这本书不仅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咳嗽(比如干咳、湿咳),还分析了引起咳嗽的常见原因,比如着凉、过敏、甚至是消化不良。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比如如何调整室内湿度、饮食上的禁忌,以及一些辅助性的居家疗法。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而且,书中对于“辅食添加”的讲解也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列出不同月龄的辅食食谱,而是强调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反应来调整,确保孩子能够摄取到均衡的营养,同时避免过敏等问题。 这本书真的让我明白,科学育儿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让我更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育儿路上的各种挑战。

评分

这本《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简直是我打开了育儿新世界的大门!之前,我对孩子的身体总是抱着一种“能不出事就好”的心态,但一旦出了点状况,就立马陷入恐慌和不知所措。现在,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健康有了更主动、更科学的掌控。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它的“体系化”和“逻辑性”。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围绕着儿童健康的不同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从生长发育的规律,到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再到心理健康的发展,都做了非常系统性的阐述。 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如何与医生沟通”的指导。书中详细列举了在就诊时需要向医生提供哪些信息,以及如何理解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这一点对于我们普通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而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健康管理中来。 另外,这本书在“不良习惯的纠正”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适度的运动。这些看似“小事”的习惯,其实对孩子的长远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摸索型”家长,变成了一个“规划型”家长。它给了我理论上的支撑,也给了我实践上的指导。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孩子的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地去为孩子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读完《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以前带孩子,总觉得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在孩子身体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那种无助感真的难以形容。这本书就像给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这本书的优点太多了,一时半会儿都说不完。首先,它的内容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健康问题。从最基础的喂养、睡眠,到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小毛病,比如湿疹、腹泻、发烧、咳嗽等等,都有非常详细和专业的讲解。 而且,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医学知识。我这个医学门外汉,读起来也毫无压力,甚至觉得很有趣。它还配有很多插图和表格,让内容更加直观易懂,也方便我记录孩子的情况。 我特别喜欢的是它对于“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的界定。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就是因为分不清是小问题还是大问题,而导致过度担忧或者耽误了病情。《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不再盲目。 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育儿不再是那么令人头疼的事情,而是可以变得更有条理、更有信心。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育儿心态的引导。我感觉自己一下子从一个“新手妈妈”,升级成了一个“懂行的妈妈”。

评分

天呐,我简直不敢相信我找到了这么一本宝藏!《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这个名字就足够吸引人了,但书的内涵更是让我惊艳。我一直觉得育儿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时候都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焦虑和无助感真的难以言喻。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它不像那些网上泛滥的育儿文章,充斥着个人经验和道听途说,而是严格遵循医学原理,由专业的儿科医生团队编撰。里面的每一个建议,每一个方法,都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让我能够信赖。 我尤其欣赏它对“常见病”的处理方式。比如孩子鼻塞流涕,这本书会告诉你区分是普通感冒还是过敏,并给出不同的处理建议。又比如孩子发烧,它不仅教你如何测体温,还详细说明了不同体温段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什么时候需要及时就医,哪些情况属于“紧急情况”,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医学背景的家长来说,简直是救命的指导。 它还特别强调了“个体差异”,告诉你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能一概而论。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公式”,而是鼓励家长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这种“因材施教”的育儿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 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贴心的“育儿顾问”,它总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我最专业、最有效的指导。它让我从一个“焦虑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实践者”。这本书的价值,真的远超我当初的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