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 霍妮 两性 恋爱心理学 心理分析畅销书 心理学与生活泡妞恋爱宝典 心理学书籍

爱情心理学 霍妮 两性 恋爱心理学 心理分析畅销书 心理学与生活泡妞恋爱宝典 心理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爱情心理学
  • 霍妮
  • 两性
  • 恋爱心理学
  • 心理分析
  • 心理学
  • 情感
  • 人际关系
  • 泡妞
  • 恋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世纪天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06384
商品编码:25379073694

具体描述

















1.你所谓的真爱,也许仅仅是迷恋。

你曾以为这就是爱情,但是真正的爱情到来时,你才发现,那只不过是动情、矫情……你以往对爱情的理解瞬间就被颠覆了。

2.真爱、假爱、错爱,你需要认清爱情。

3.爱情是门必修课,你不懂就输了。

关于爱情,这门人生的必修课,很多人的学分不及格。

恋爱就像一门手艺,都应该在年轻时就开始潜心学习。

爱情需要每日修习,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

如何寻觅未到的爱情,如何经营甜蜜的恋情,如何治愈不幸的感情?阅读《爱情心理学》可能只需要一星期的时间,但其中的某些内容也许能使你受益终身。

4.深度解读爱情,在美好的年华里遇见美好的爱情。

靠“等”,能等来一个心意的对象吗?

趁年轻,找个大叔包养起来,到底划不划算?

恋爱之中的这种你退我进,不断重复又难以改变的亲密关系,只有通过智能改善才能得到美好的爱情。





目  录




01 爱情究竟是什么 001

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说起 002

男人与女人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004

完美关系的秘密 008

爱的对象就是我们性的对象 011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013

坠入爱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016

02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019

只有接近,才能喜欢 020

真的有“一见钟情”吗 023

相貌到底有多重要 026

难忘的印象 029

你爱的是他爱你的感觉 032

“相像相吸”,还是“相异相吸” 034

你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吗 037

你为何总是爱得刻骨铭心 039

迷恋算不算恋爱 043

错误归因——感情的催化剂 046

03 好男人和好女人都在哪里 049

谁是你的完美伴侣 050

上帝把好男人都藏在哪了 053

女猎手们,去哪里找寻心上人 056

婚配的自我调节机制 058

坏男人PK好男人,哪个更靠谱 061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064

什么样的男人值得嫁 067

迷上他,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等待 070

04 性,说不出口的欲望 073

性爱是一份相互给予的爱情馈赠 074

不可抑制的欲望背后 077

在性欲面前,女人比男人更理性 079

亲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081

在爱和性的天平上,你更倾向于哪一边 084

没有性就不是爱情 087

“滚床单”,你准备好了吗 090

你有被“性成瘾”困扰吗 094

05 爱情并不总是浪漫的 097

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098

依赖与疏离:不容忽视的威胁 100

面包重要,还是爱情重要 103

恋爱中的你是否仍然感到孤独 106

嫉妒是爱的另类表达 109

爱上一个自恋狂会怎样 112

当爱情遭遇欺骗 115

在爱情与背叛之间 118

当情感演变为一场权力的争斗 121

恐怖情人,究竟要的是什么 124

06 婚礼之后,爱情发生了什么 127

浪漫之爱为何难以持久 128

互看不顺眼还是甜蜜一辈子 132

别让沉默“断送”婚姻 135

意见不一致时,该听谁的 138

不要试图隐藏你的需求 141

我爱你,是你我之间的事 145

男人原本就不懂得照顾女人 149

没有信任的婚姻,我们还能走多远 152

当激情退去,是习惯还是爱 155

无性婚姻注定会遇到问题吗 158

07 感情的终点站:分手或离异 161

你能坚守天长地久吗 162

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165

为什么分手后更爱他/她 168

原来失恋真的会让人心碎 171

外遇,谁都可能遇到的事 174

离婚,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177

离婚以后,孩子就再也不会快乐吗 181

是什么让闪婚恋人又闪离 183

换伴侣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186

亲密关系的培育 189

保持和加强现有关系 190

定制你的感恩计划 193

发现你的主要“爱语” 196

放下爱的控制 199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202

放下亲密关系中的挡箭牌 205

爱自己,是终生要学的课程 208

宽恕伴侣,重燃爱恋之火 211

不要对爱失望,要为爱而努力 215

后记 爱是一门艺术 217







在线试读




坠入爱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坠入爱河以后

恋人们常说,从坠入爱河的那一刻起,对方似乎变成了一块磁石,把自己的目光牢牢吸引,只要睁开眼睛,恋人的身影就在心中、在脑海萦绕,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个他/她,其它的一切都不再重要。那不由自主的甜蜜微笑啊,在旁人看来有点傻、有点痴,自己却幸福的好像飘在云端,只盼时间永远停在这一刻……

当我看到我男友时,心里充满了各种遐想。我可以陪他熬夜,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洗漱,打扮自己,看起来依旧活力无穷。我不敢让他看到我素颜的样子。我知道我是一个坠入爱河的女人,但我却不知何为坠入爱河。

见到我的男友,他对我可谓是穷追不舍。使出浑身解数,给我买花,为我开车门。过去他常常尝试通过点燃一支烟来掩盖空气中夹杂的不和谐气味。今天早上,当他打开浴室门时,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完美,他不在是那个毛头小子,而是坠入爱河的男人。可是,我依然不知何为坠入爱河。老实说,我甚至不相信有这一说法。在我看来,坠入爱河是童话故事的情节。

是的,陷入热恋中的男人女人,当其看到自己的伴侣时,无不觉得对方像火炬一样发亮,像宝石一样美的叫人痴迷,他们眼中的恋人是这样的耀眼、这样的甜美。

倘若时间真能停留在这一刻那该有多好,像童话一样完美。然而在真实生活里,当丘比特之箭射出以后,是将两颗心永远拴在了一起,还是给它们留下了痛苦的伤痕,仍是一个未知数。

坠入爱河的真相

其实,坠入爱河不是一些虚构的童话。它所表现的迹象有很多很多。

坠入爱河不是说让你成为某人渴望的那样,而是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不是说让你变得完美,只是说让你不断变得更加优秀。你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那个视你为珍宝的人,而且是有意识地去做而非盲目。

坠入爱河是相互接受。坠入爱河使你爱上对方的一切,忽略对方的缺点,原谅他犯下的错误。坠入爱河是对方越坏而你越爱。

坠入爱河是坚持不懈的做出努力。坠入爱河,你会无需提醒,就把用尽的厕纸重新换上,或者是对方看一场你觉得无聊的电影。坠入爱河不是不修边幅地度过许多普通时光,而是以性感的打扮出现在夜晚的约会上。而你所做的一切努力仅仅是为了迎合你的伴侣。

坠入爱河关乎友谊,彼此之间是相互爱慕的。坠入爱河时,你们很享受在一起的时光,无论是在哪里,或是做着什么。在夏日里的海滩上,喝着酒,相互嬉戏,也可能在周六晚上,躺在床上,啃着零食。

坠入爱河关乎激情,是彼此之间的需要和渴望。坠入爱河是让。坠入爱河是把自己的身体交予对方,对方看到你*私密的一面,感受交欢时带来的愉悦感。坠入爱河是当你确切地信任某人时,你可以和对方分享任何的奇妙想法。

坠入爱河是和对方成为搭档。坠入爱河是两个人相互支持,当其中的一方遭遇挫折时,另一方仍紧守其旁,给予宽慰。坠入爱河是虽为独立个体却有相同的*终目标。

坠入爱河是关乎忠诚的。坠入爱河意味着忠诚,至始至终的承诺,视你的伴侣为一切,视对方为掌上明珠。哪怕对方的些许缺点让你无法忍受,你也依然不忍离去。

不管怎么说,爱情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这样一个机会,它似乎打开了埋于心底深处的泉眼,激情喷涌而出,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的心灵变得丰满充盈。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它是一种永恒的伸展,自我的推延,一种推动个人奉献自身以寻求真、善、美的更高形式的永续更新的动力。古希腊人一直认为,这种永续的自我再生就蕴含在爱里。”

相貌到底有多重要
长相是男女相互吸引的因素

当我们见到某人时,*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绝不仅仅只限于外表,但长相在交往中确实起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对也好,错也罢,我们很容易认为长得好看的人更令人喜欢,也更好。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给人们出示了一些陌生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对这些陌生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们普遍对外表更具吸引力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可见,人们更容易相信:美丽的人一定也是好的。这一偏见更容易发生在交往的初始阶段。

设想一下,现在你的手上恰好拿着一张陌生人的照片,只靠这个惟一的信息,请你猜测这个陌生人的性格。结果往往是,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被认为是有趣的、善于交际的,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容易获得成功。总之,我们似乎在使用一种简单的刻板印象或定势思维,即长得好看的人也拥有优秀的品质,具备社交技巧而且富有智慧,自我控制能力强,这些与他们的外形是如此匹配。一项研究甚至表明,外表的吸引力对人们的适应能力和终生的幸福起到10%的作用。

尽管在“谁漂亮”这个话题上,每个人都各有所好,但是关于美与不美,人们的想法通常是一致的。就像很多人都认为的那样,漂亮的女性往往能得到更多的约会机会。漂亮男性也一样,与那些相貌平平的男人相比,他们总能得到更多的微笑、交谈。更惊人的是,三个月大的婴儿也显示出对那些成人认为迷人的面孔的偏好:在婴儿尚未受到社会规范影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凝视那些更为迷人的面孔。

当然,我们不会认为长相好看的陌生人就是十全十美的。美貌的背后甚至藏着很多的副作用:太漂亮的人常被认为爱慕虚荣,处事随便。可是,即便如此,长相好看的人给陌生人的印象无疑要好过长相一般的人。而且这种关于美貌的偏见也可能导致人们将美貌与才智相混淆。在职场上,貌美的人更容易应聘成功并得到较高的薪酬就是一个*好的例子。

不过,貌美之人的生活并不像“美的即是好的”这一定势思维那样乐观。例如,人们对貌美之人说的谎往往更多。当与貌美之人约会时,人们更愿意掩饰他们的性格、兴趣和收入,但与相貌平平的对象约会,则很少编造某种形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貌美之人可能会有意识的开始不信任他人,或对他们得到的赞美打折扣,觉得这是他人有意在“逢迎”或试图讨好自己。

什么样的面孔*迷人?

那么,什么样的面孔才迷人呢?毫无疑问,如果一位女子有着大眼睛、小鼻子、小下巴及饱满的双唇这些特征,自然是迷人的。如果这些女子再同时具有突出的颧骨、窄脸颊以及灿烂的笑容这些成熟美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无疑是公认的美人。

而男性的吸引力则更为复杂一些。通常拥有宽阔的前额和强壮的下巴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自信,因而被认为是英俊的。另一方面,如研究显示,当一张普通的男性面孔通过电脑成像变成略显女性化的样子,会显得更有魅力。

当然,来自身体上的吸引力也是不相同的。男性普遍喜欢体重适宜、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这一体型似乎对各种文化背景的男性都有吸引力。而且男性更喜欢胸部丰满的女性,当然腰臀比例必须是低值,如果女性身材肥硕,即便是“波霸”也不能给她的魅力加分。

如前所言,男性的吸引力更为复杂。当腰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是0.9时,男性身体往往*具吸引力。不过,如果男性只有一个好身材,而没有其他资源的话,也不能吸引女性。这种情况下,只有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

美貌标准由谁来定

撇开惊人的文化差异,你是否注意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吸引力往往有着同样的看法。人们对美貌的一些反应可能是生而有之的。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荷尔蒙通过影响脂肪在人体的分布而影响腰臀比。那些腰臀比接近0.7的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孕,相比曲线小的女性,她们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腰臀比接近0.9的男性可能比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健康。

尽管人人都喜爱貌美的人,但外表对居住在赤道地区的人们显然尤为重要,因为那里有许多寄生虫和病菌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在这些地方,美貌可能更是一种显示健康状态的信号,这样的人往往更受欢迎。

这些思维图式使得一些理论家确信,美貌的标准存在一个进化论的基础。可以说,现代男性普遍钟情于面孔特征对称、娃娃脸、低腰臀比例的女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化倾向,植根于人类的本性。因为只有成功地寻求到生育能力强、健康伴侣的早期人类,才更有可能成功地繁衍下一代。

另一方面,吸引力的标准也受到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变化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上的女性依现在的标准是否显得过于肥胖?在食物供应明显短缺的艰难时代,纤瘦的女性远没有体重较重的女性更有吸引力。然而,在丰足的年代,纤瘦的女性反倒被认为是迷人的。确实,经济的日益繁荣使女性朋友越来越追求苗条,美国小姐的参赛者总体上比几十年前更瘦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总之,这些研究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人性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了什么美、什么不美。





内容介绍




也许你此刻正遭遇情感的困扰,不知该怎样表达、得到爱;也许你已经历多年的婚姻生活,但彼此间却感受不到真正的爱与关怀;也许你想好好经营自己的情感和家庭,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许你希望了解爱的方式,提升自己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

在《爱情心理学》这本书中,知名两性情感问题专家霍妮将使我们对爱情、伴侣选择、激情、嫉妒、欺骗、背叛、沟通、依恋、分手、婚姻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崭新的认识。阅读本书可能只需要一星期的时间,但其中的某些内容也许能使你受益终身。






作者简介




霍妮生于德国汉堡,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她的论文因远远了她所处的时代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注意,但自1967年《女性心理学》重版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心之迷宫:探索人类复杂情感联结的奥秘》 (一本深入剖析人类情感结构、社会互动模式及其深层心理机制的学术与实践指南) --- 引言:在理解与被理解的永恒追寻中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生存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构建和维持关系的能力。然而,亲密关系的建立、冲突的化解、以及个体在群体中寻求归属感的复杂过程,常常如同行走于一座布满迷雾的迷宫。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浪漫情爱中的表层技巧或速成指南,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坚实的理论框架与精妙的分析工具,用以解构我们内心深处驱动人际互动的底层逻辑。我们将一同探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爱”、“依恋”、“背叛”和“接纳”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面向。 第一部分:情感的生物学与文化基石 情感,并非仅仅是涌上心头的冲动,它承载着数百万年进化的印记,并被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精细地雕刻。本部分将搭建起理解情感复杂性的基础。 第一章:依恋理论的跨代影响 我们将从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斯的经典依恋理论出发,深入探讨童年时期形成的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依恋模式,如何如同无形的蓝图,指导成年后的关系选择与互动风格。我们探讨“内在工作模型”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如何识别当前关系中的依恋张力,从而实现健康的依恋修复与重塑。这不仅仅是关于“安全感”,更是关于如何在关系中建立稳定和可预测的情感对接。 第二章:情绪的神经化学风景 本章将揭示与情感体验紧密相关的关键神经递质和激素——催产素、多巴胺、血清素和皮质醇的作用机制。我们不再将“感觉”视为虚无缥缈的体验,而是探讨它们在大脑特定区域的激活与交互。理解这些化学物质如何调节我们的吸引力、承诺感和压力反应,为我们提供了干预和调节情绪状态的科学依据。我们将分析“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并讨论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干预来促进后者持久的化学基础。 第三章:文化叙事对亲密关系的塑造 爱与关系的意义在全球文化中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从“浪漫化爱情”的西方叙事到“家族本位”的东方传统,文化预设如何设定我们对理想伴侣和完美关系的期望?本章批判性地审视媒体、文学和流行文化如何构建了关于性别角色和情感义务的隐形契约,并讨论打破这些限制性叙事,以建立更符合个体真实需求的联结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个体心理动力与关系互动 深入个体内部的冲突和需求,是理解关系动态的关键。本部分关注弗洛伊德、荣格等经典心理分析学派对个体内在冲突如何投射到人际关系中的深刻见解。 第四章:自恋的频谱与关系的张力 我们将区分健康、必要的自爱与病态的、防御性的自恋倾向。探讨“自恋型人格结构”在亲密关系中如何表现为对过度赞美、边界侵犯或情感抽离的需求。本章提供工具,帮助读者识别并应对关系中潜藏的自恋性脆弱,理解“共生关系”是如何以牺牲个体自我为代价来维持平衡的假象。 第五章:投射与镜映:他者的自我构建 关系中的冲突往往不是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关于“我看到了什么”。本章探讨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投射”——我们将自己无法接受的特质或未被满足的需求,不自觉地强加给伴侣。同时,分析“镜映”现象:伴侣如何成为我们自我认知的反射器。掌握识别投射的能力,是实现无指责式沟通、回归自我责任的起点。 第六章:深层需求与未满足的渴望 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本章借鉴非暴力沟通(NVC)的核心思想,指导读者穿透表面的指责、愤怒或冷漠,挖掘出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基本人性需求——安全感、自主权、联结、意义等。通过系统地梳理个人需求层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向伴侣表达“我需要什么”,而不是“你不应该怎样”。 第三部分:冲突、修复与关系的发展性阶段 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而是一个不断演化、充满危机和机遇的动态过程。本部分关注冲突的本质及其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第七章:沟通的陷阱与有效聆听的艺术 我们剖析了高破坏性沟通模式,如戈特曼研究所定义的“四骑士”——批评、鄙视、辩护和筑墙。理解这些模式的破坏力后,本章聚焦于重建建设性对话。重点介绍主动聆听的层次,如何做到不带评判地接收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情感验证(Validation),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第八章:边界的设定与维护:个体自主性的守护 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清晰的边界来保护双方的独立性。本章详细阐述身体边界、情感边界、时间边界和精神边界的界定。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不疏远伴侣的前提下,坚定地维护自己的“不”的权利,以及理解伴侣的边界要求,视为对其自主性的尊重。 第九章:意义的共同创造与关系的转化 一段持久而有深度的关系,最终需要超越纯粹的个人满足,共同构建超越“我”和“你”的“我们”的意义系统。本章探讨共同价值观的识别、仪式感的建立(无论是日常的还是重大的),以及如何处理和接受关系的必然性衰退与重生。我们讨论“第二次承诺”的必要性——在初始激情褪去后,双方是否愿意基于对彼此的更深刻、更现实的理解,做出新的、更成熟的承诺。 结语:走向更深层次的联结 本书的目标不是教人如何“赢得”一场关系,而是赋予读者洞察人性复杂性的工具,以更具智慧、更少恐惧的方式参与到人际互动中。理解情感的迷宫,意味着接受人性的矛盾性,并持续学习如何温柔而坚定地,与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存在相遇。真正的亲密,源于深刻的自我认知与对他人差异性的尊重。 --- 本书适合心理学爱好者、咨询专业人士、希望深化现有关系质量或正在探索人际动力学奥秘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的人,尤其是在情感方面。市面上关于恋爱技巧的书籍太多了,但我总觉得那些东西过于功利化,不够深入。直到我偶然翻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理解爱情可以有这么一个更宏观、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它并没有给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泡妞宝典”,而是引导我去探索人类情感的本质,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以及这些反应是如何在两性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书中关于“投射”、“移情”等心理分析概念的阐述,让我对自己在关系中遇到的某些模式有了豁然开朗的认知。我这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对方的行为,可能只是我们内心未被解决的冲突的一种显现。这种从“我”出发去理解“你”的方式,比单纯的学习如何去“取悦”对方要深刻得多,也更有建设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于“非暴力沟通”和“积极倾听”的强调,这不仅仅是沟通技巧,更是关于如何建立信任和理解的理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那么容易在关系中感到焦虑和失落,而是能够以更平和、更具同理心的态度去面对与爱人之间的互动。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最终认识爱情。

评分

我之前一直对人际关系感到困惑,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相处之道。身边的朋友们经常分享各种“秘籍”,什么“读懂男人心”、“掌握女人心”,听得我云里雾里。偶然间,我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封面上“爱情心理学”、“两性”、“恋爱心理学”这些字眼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与其盲目地听信一些片面的技巧,不如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和互动模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那种告诉你“怎么做”的书,而是帮你“怎么想”的书。读完之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的一些行为会让对方感到不解,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与伴侣的互动的。书中对于依恋类型、沟通模式的分析尤其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关系中的摩擦和挑战,不再轻易地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靠技巧堆砌,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之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故弄玄虚,很多心理学概念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心理学“小白”也能轻松吸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的论述,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安,并且学会如何通过内心的成长来获得更健康的亲密关系,而不是过度依赖外部的肯定。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你提升自我认知,从而改善两性关系的神奇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爱情的著作。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肤浅的恋爱指南,但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它没有教你如何去“玩转”爱情,而是带领你进入爱情的内心世界,去探索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心理动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需求层次”和“动机理论”在爱情中的应用所吸引,它让我明白,我们对爱情的追求,很多时候是源于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爱情的期待,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辨别那些真正滋养心灵的感情。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获得爱情,更是关于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并在关系中共同成长。书中对于“信任”和“承诺”的心理学解释,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道德要求,而是心理学上必然的组成部分。我欣赏这本书的严谨性,它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有扎实的心理学依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凭感觉行事,而是能够更有意识地去经营和维系一段健康美好的关系。

评分

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充满好奇,尤其是爱情这种复杂而又迷人的情感。市面上关于爱情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无法触及到核心。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恋爱公式”,而是深入地剖析了爱情背后的心理学奥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失调”和“情感锚定”在恋爱关系中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在关系中的一些情绪波动,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做出看似矛盾的行为。这本书引导我去关注沟通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语言本身,更是语言背后的情绪和意图。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误会”,其实源于双方在心理层面上的不匹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经历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伴侣。这本书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也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需要耐心、理解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指南。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感情需要智慧的经营,而这本书恰恰是提供了一种智慧的视角。它没有给我速成的“秘籍”,而是深入地剖析了爱情背后的心理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让我深刻理解到,健康的亲密关系并非意味着完全的融合,而是如何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建立起相互尊重的界限。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之前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它在关系中的重要性。另外,书中对于“依恋模式”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我和伴侣在某些事情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并且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分歧。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些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这本书引导我去关注这些信号,而不是被它们牵着鼻子走。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能理解伴侣。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不断地反思和成长。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许多心理学领域,但它的解读方式非常易懂,让我能够轻松地吸收和运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