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齊白石“伯樂”、民國美術“第1人”陳師曾扛鼎之作,中國繪畫史開山之作。
★添加數十條繪畫技法術語專業注解,解讀中國繪畫基因
★精選百餘幅各時期傳世名畫,構建中國繪畫史脈絡
★內附名畫《韆裏江山圖》捲精美海報
內容介紹
《中國繪畫史》是陳師曾先生1922年在濟南主講“中國美術小史”課程的講座記錄稿。
《中國繪畫史》提綱挈領地介紹瞭三代至明清中國繪畫藝術的曆史,梳理曆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傢等,內容全麵、語言凝練,是一本中國繪畫的簡明通史。
《中國繪畫史》為中國繪畫史研究開山之作。陳師曾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美術普及教育,旨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成就推廣給國人,本書便是先生這一教育信念的結晶。
作者介紹
《中國繪畫史》是陳師曾先生1922年在濟南主講“中國美術小史”課程的講座記錄稿。
《中國繪畫史》提綱挈領地介紹瞭三代至明清中國繪畫藝術的曆史,梳理曆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傢等,內容全麵、語言凝練,是一本中國繪畫的簡明通史。
《中國繪畫史》為中國繪畫史研究開山之作。陳師曾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美術普及教育,旨在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成就推廣給國人,本書便是先生這一教育信念的結晶。
目錄
目錄
第 一 編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繪畫| 002
第二章 漢代之繪畫| 006
第三章 六朝之繪畫| 011
第四章 魏晉之繪畫| 015
第五章 南北朝之繪畫| 019
第六章 隋朝之繪畫| 025
第 二 編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繪畫| 032
第二章 五代之繪畫| 061
第三章 宋朝之繪畫| 072
第四章 元朝之繪畫| 112
第 三 編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繪畫| 128
第二章 清朝之繪畫| 169
附 錄
清代山水之派彆| 200
清代花卉之派彆| 207
文人畫之價值| 212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 220
繪畫源於實用說| 226
這本書的綜閤性與係統性,是它區彆於市麵上大多數同類讀物的核心優勢。它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繪畫史教科書,更像是一張覆蓋瞭中國藝術全景的導航圖。從早期的岩畫符號,到漢代的畫像磚,再到唐宋的恢弘巨製,直至近現代藝術傢的探索,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時間軸。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敘述繪畫史的同時,巧妙地穿插瞭關於“書刻印”等相關藝術門類的背景知識,比如對篆刻印章在繪畫落款中的意義的解釋,以及書法如何影響瞭中國畫的綫條審美。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視角,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藝術的“道”與“器”。當我讀到關於文人情趣的章節時,我感覺自己仿佛進入瞭一場跨越韆年的雅集,對中國文人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知識密度極高,信息量龐大,但組織結構卻異常清晰,真正做到瞭“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是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藝術的讀者都應該擁有的案頭必備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讓人愛不釋手,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厚實的精裝本帶來的觸感,本身就是一種對藝術的尊重。我一直認為,藝術類的書籍,尤其是關於繪畫史的,如果隻是用廉價的紙張和粗糙的彩印,那是對原作的極大褻瀆。然而,這本讓我感到物超所值。內頁的用紙非常考究,紙張的白度和韌性都恰到好處,即便是復製的宋元名畫,其色彩的還原度也相當驚人,很多細節即使用放大鏡看,綫條的力度和墨色的濃淡變化都能被很好地捕捉。更不用說那些重要的壁畫和摩崖石刻的拓片摹本,清晰度高到足以讓人想象當時落筆的氣勢。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僅僅是臨摹書中所展示的幾張唐代仕女圖的綫條結構,就感覺自己的手感提升瞭不少。這絕不是一本你隻會放在書架上落灰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件可以時常翻閱、反復品味的藝術品。好的視覺呈現,是激發學習熱情的首要條件,這本書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讓我有強烈的衝動去拿起畫筆,嘗試去復刻書中的經典瞬間。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心生嚮往,但又苦於找不到係統入門路徑的人量身定做的寶典!我一直對那些氣韻生動的山水畫和神形兼備的人物畫充滿好奇,每次去博物館看到那些古老的捲軸,總有一種莫名的震撼。然而,拿起任何一本所謂的“入門”書籍,要麼就是術語堆砌,晦澀難懂,要麼就是內容過於零散,不成體係。直到我翻開這本,我纔真正感受到什麼是“引人入勝”。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流暢,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老先生,帶著你一步步走進那個充滿墨香與詩意的世界。他沒有急著教你如何握筆蘸墨,而是先從宏觀的時代背景講起,讓你明白每一筆觸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哲學。比如,講到魏晉時期的畫風轉變,那種超脫世俗、追求“神韻”的精神內核,通過生動的曆史小故事和對代錶作品的細緻解讀,立刻就鮮活起來瞭。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畫科(如花鳥、山水、人物)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繪畫是如何從模仿自然走嚮錶達心性,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厚度和趣味性。對於初學者來說,它建立瞭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讓你知道自己正在學習的是怎樣一個博大精深的體係,而不是孤立的技巧點滴。
評分與其他側重於技巧講解的國畫教材不同,這本書的“史”的維度做得非常深入且具有思辨性。它不是簡單羅列“誰在什麼時候畫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技術革新是如何被時代精神所驅動的。比如,它詳細探討瞭元代文人畫興起背後,士大夫階層對“士氣”和“筆墨趣味”的獨特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後世的審美標準。這種將藝術創作與當時的政治、哲學、社會思潮緊密結閤的分析角度,讓我對中國畫的理解從“畫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這樣畫”的層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明清時期不同流派(如浙派、吳門畫派)的爭鳴時,所展現齣的中立而又精闢的評判。它沒有盲目推崇某一傢,而是客觀地展示瞭不同藝術理念碰撞齣的火花。這種深度的剖析,讓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不同時代畫傢們內心的掙紮與追求,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藝術視野,讓我不再將國畫視為一成不變的古老技藝,而是不斷演進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化載體。
評分作為一名希望掌握基礎技法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技法入門部分處理得極為精妙,它巧妙地平衡瞭理論的深度和實操的易上手性。很多入門書上來就要求你學習復雜的“皴法”或“點苔”,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從最基礎的“用筆”——即如何控製毛筆的乾濕濃淡和行筆速度——開始講起,甚至細緻到如何調配墨汁以達到理想的層次感。書中配有大量高質量的“局部放大圖”和“步驟分解圖”,清晰地展示瞭專業畫傢運筆的軌跡和力度變化。更棒的是,它並不隻是枯燥地模仿古人,而是將這些古老的技法置於現代學習者的角度進行瞭解構和優化。比如,在講授花卉的“勾、皴、點、染”時,它會提供多種現代化的輔助練習方法,幫助我們快速建立肌肉記憶。我嘗試瞭書裏介紹的“米字格”練習法來控製筆鋒,效果立竿見影。這種既尊重傳統又麵嚮現代學習者的教學態度,讓我在練習過程中充滿瞭信心,而不是挫敗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