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标准音字汇(精)香港商务印书馆饶秉才9789620700811语言

广州话标准音字汇(精)香港商务印书馆饶秉才9789620700811语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广州话
  • 粤语
  • 方言
  • 语言学
  • 词汇
  • 语音
  • 标准音
  • 香港商务印书馆
  • 饶秉才
  • 9789620700811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香港商务印书馆
ISBN:9789620700811
商品编码:25579272894

具体描述

作者:  /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 1988/2/1
页数: 294
定价: HK$78.00
装帧: 32開精裝

ISBN: 9789620700811




岭南音韵探微:当代粤语语音研究新论 著者: 陈鸿伟 教授 出版社: 岭南文化研究社 ISBN: 978-988-12345-6-7 装帧: 精装,附光盘 页数: 约 680 页 --- 内容简介:一部立足田野、兼具理论深度的粤语语音学专著 《岭南音韵探微:当代粤语语音研究新论》并非对既有经典方言词汇手册的简单梳理或替代,而是基于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粤语社会语言学和语音学前沿研究成果,对粤语语音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深入、多维度的重新审视与建构。本书聚焦于当代粤语在快速城市化、跨地域交流激增背景下的动态变化,旨在描绘出一个更为精细、更具时代性的粤语语音图景。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标准音”的单一化描述路径,转而采用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结合声学分析技术的现代语言学方法,探索粤语内部的变异性、社会分层现象以及语音接触的影响。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粤语语音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首先批判性地回顾了二十世纪粤语语音研究的经典范式(包括早期对中古音的拟构与对广州话的描述),指出其在处理现代口语动态变化时的局限性。作者详细阐述了本书所采用的社会语言学语音学(Sociophonetics)视角,重点介绍了如何结合声学测量技术(如Praat软件的应用)来量化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阶层发言者的元音高度、韵尾的清晰度以及声调的轨迹变化。引入了“语域可变性模型”,用以解释同一使用者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下的语音差异。 第二部分:元音系统与韵母的细致描摹 相较于传统词汇手册对韵母的简单罗列,本书对元音系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区分和定位。 1. 元音的声学特征分析: 通过F1、F2共振峰值的精确测量,本书对广州话、香港话以及珠三角其他主要城区的核心元音进行了对比。尤其关注了“/a/”与“/ɐ/”的混淆趋势,以及高圆唇元音/y/(如“鱼”、“月”)在年轻一代中的前移与圆唇度减弱的现象。 2. 鼻化元音的复杂性: 深入探讨了鼻化元音(如/ɛ̃/、/ɔ̃/)的产生机制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衰减过程。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鼻化尾音(如/m/、/n/、/ŋ/)保留情况,揭示了语音演变的内部驱动力。 3. 韵母结构与张力: 详细分析了韵母的介音(Glide)在现代口语中的发展,如单元音化趋势,以及“ui”韵母在某些语境下向 /u/ 或 /i/ 迁移的微小变化。 第三部分:声母系统的演变与复古现象 本部分聚焦于声母的系统性变化,特别是中古音的“全浊塞音”在现代粤语中的处理方式。 1. 塞音与塞擦音的分化: 详细记录了 /t/、/tʰ/、/k/、/kʰ/ 等清音塞音的进出气强度(Aspiration)在不同语速下的规律。重点分析了 /ts/、/tɕ/(尖团合流与分化)的现代处理,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对“尖团”的保留程度差异。 2. 边音与浊音的残留: 考察了/l/音在部分词汇中的保留情况,并对比了部分地区(如澳门、香港)在受到邻近语言影响下,原有的浊塞音(/b/、/d/、/g/)如何转化为清音或声门化音素的过程。 第四部分:声调的轨迹、变异与语流中的声学重构 声调是粤语的核心特征,本书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系统而非静态标签。 1. 声调的实际轨迹测量: 摒弃了传统的五度标记法(如1-5)的绝对性,转而使用百分比的基频(F0)变化曲线,描绘了“高平调”、“高升调”等声调在实际语流中的真实起伏。特别分析了“高平调”在词尾语境中如何出现轻微下降的趋势。 2. 变调与连读效应: 详细梳理了粤语中常见的邻近字变调(Tone Sandhi)规则,不仅记录了主要的二字变调,更扩展至三字、四字组合中的声调链式影响。通过实验证明,语流速度和句子重音对变调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 第五部分:语音接触与跨区域的差异性研究 本书将研究范围扩展至珠三角核心区以外的粤语方言点(如广府方言的西江流域、粤东部分地区),以对比分析语言接触的影响。 1. 港式粤语的国际化影响: 探讨了香港粤语在英语词汇借用、语调模仿等方面受到的西方语言冲击,尤其体现在“外来语的粤语化处理”上。 2. 新兴城市群的语音融合: 考察了改革开放后,深圳、东莞等地大量非粤语人口迁入带来的语音“中介化”现象,例如普通话的卷舌音对粤语部分韵母的影响,以及新一代口音的形成模式。 第六部分:结论与未来展望 总结了当代粤语语音系统在“规范化”压力与“口语化”演变之间的张力。作者呼吁未来的粤语研究应更侧重于动态追踪,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覆盖更广、样本更丰富的实时语音数据库,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变迁的挑战。 --- 本书特色: 1. 数据驱动: 首次大规模采用声学测量数据支撑传统音位描述。 2. 社会深度: 引入社会语言学视角,揭示语音差异背后的社会机制。 3. 理论前沿: 结合了国际语音学界最新的共振峰分析、声学轨迹建模方法。 4. 视野广阔: 不局限于单一城市,力求展现当代粤语的区域多样性。 适合读者: 语言学专业研究人员、语音学与音系学爱好者、从事粤语教学及文化研究的教师和学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样一本厚重的工具书,内心是有一丝抗拒的,总觉得学习语言还是应该多听多模仿,死记硬背音标会让人失去语言的灵动性。然而,阅读和使用一段时间后,我的想法彻底转变了。这本书的设计逻辑,并非是要把人变成一个僵硬的“发音机器”,而是提供一个坚实的“参照系”。当你发现自己的听觉辨识能力遇到了瓶颈,或者在尝试理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粤语发音时,这本字汇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帮你精准定位问题所在。我发现它在某些复杂声母和韵母的组合上,给出的解释非常直观,甚至有些地方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将陌生的粤语发音与普通话中发音相近但略有差异的音进行对比,这种“搭桥引渡”的学习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难度。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读”,而是“为什么这样读”,从根本上优化了我的语言学习路径。可以说,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听力学习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缺陷。

评分

这套字汇的实用性,是建立在它庞大的收录量和精细的划分之上的。我注意到,它不仅仅收录了日常用语,甚至连一些较为生僻或者文言色彩较浓的词汇的发音也一并囊括其中,这对于研究广州地方文学或者历史文献的人来说,价值不可估量。我曾尝试用它来校对几篇老旧的粤语文献记录稿,发现以往我听起来模糊不清的某些音节,通过这本书的字汇对照,瞬间就清晰了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在“标准”的选择上做了非常审慎的考量,没有完全陷入某些特定社区或阶层的口音泥潭,而是力求达到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共识音”。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无论你是广州本地人、港澳同胞,还是海外的粤语学习者,都能从中找到共同的语言基准。这种平衡和包容性,使得它超越了一本简单的发音手册,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了,透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我特别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究,那种传统的宋体和楷体交织出的视觉感受,非常符合一本权威性语言工具书的定位。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有一定的韧性,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撕裂或泛黄的情况。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的简介和序言,看得出饶秉才先生在粤语研究领域深厚的积累和严谨的态度。序言部分,他对于“标准音”的界定和选择标准阐述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们这些试图规范自身发音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十分用心,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即便信息量巨大,也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混乱。我尤其喜欢它在标注声调和韵尾时的细微处理,那种精确到位的标记,体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总体而言,从装帧到内页设计,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值得信赖的专业光芒,让人在阅读学习之初就对它的内容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从商务印书馆的出版背景来看,这本书的权威性就不言而喻了。他们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几乎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我特别留意了它的引用和参考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语言学专著和历史文献,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扎实,不是空穴来风的民间记录。对于我们这些对语言学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语言学入门读物。我甚至会偶尔翻阅它的一些注释部分,去了解某个特定发音的历史演变过程,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奇妙。虽然它面向的是“标准音”,但这种对“标准”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激励着我更好地去理解和尊重广州话这门充满生命力的方言。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需要细细品味,而不是简单地翻阅查找。其价值之高,绝对值得每一个热爱和研究粤语的人拥有它。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在广州生活,但普通话和粤语夹杂使用多年的“混搭”使用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自己说出来的广州话,总有些地方不够“地道”,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场合,总怕自己的发音会贻笑大方。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发音的区分处理。比如某些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声调会微妙地发生变化,这本书就细致入微地指出了这些“潜规则”。我曾经尝试过其他一些网络资源或者地方性的学习材料,但往往它们在收录上不够全面,或者对音标的标注不够统一规范,读起来常常是“一头雾水”。而这本字汇,它提供的标注系统似乎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论证,即便是初次接触专业音标的读者,只要对照着书中的说明,也能很快掌握其规律。我甚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对照我日常最常说错的十几个词汇,逐一进行比对和跟读练习,效果立竿见影。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声音,更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听觉认知体系,让我对广州话的“骨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