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老棋迷量身打造的。封面那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书名“象棋词典”,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让人倍感亲切。尤其是精装版的质感,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纸张会轻易卷边或者磨损。我记得我以前买过好几本平装的象棋书籍,没用多久边角就开始起毛,这次拿到这本,明显感觉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用了心思。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好,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哑光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疲劳,这对于我们晚上沏一壶茶,对着棋谱钻研的习惯来说,简直是福音。更不用说,这本“词典”的排版简直是一绝,字体大小适中,图文排布疏密有致,即便是查找那些晦涩的古谱术语,也能迅速定位,效率极高。这种对实体书阅读体验的尊重,在现在的电子阅读时代里,越来越难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光是放在书架上,那种古典的韵味都能提升整个书房的格调。那些关于开局、中局的复杂变化图,在这样清晰的版式下展现出来,让人感觉思路都清晰了几分,那些复杂的杀法和妙手,仿佛也随着这精良的装帧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住了。
评分
☆☆☆☆☆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预期的,它完美地融合了理论的深度和实战的操作性。我是一名业余棋手,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去钻研那些晦涩的理论著作,但又渴望在对弈中能有所突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既有系统的“教程”部分,帮助我夯实基础,又有丰富的“词典”部分,方便我随时查阅疑难点。我发现,当我输掉一盘棋后,我不再是简单地复盘一下招法,而是会翻开这本书,查找其中涉及到败招的开局或者定式,看看是否有更优的应对策略被提及。这种即时反馈和修正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进步速度。特别是针对初学者的那部分内容,讲解得循序渐进,毫不卖弄,甚至连最基础的“捉”和“杀”的概念,都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这让我毫不犹豫地推荐给了我身边几个刚开始接触象棋的朋友。它就像一个全天候待命的私人教练,随时准备解答你棋盘上的每一个疑问,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评分
☆☆☆☆☆
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检索系统做得极为出色,这一点必须点赞。相较于一些同类书籍,这本书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细致和人性化。我曾经尝试找一个特定残局的应对方法,如果只靠书本的目录结构,可能需要翻阅很多章节,但在“象棋词典”里,我只需根据关键词——比如一个特定的棋子位置或者一个术语的别称——就能很快定位到相关的条目。这种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对于高强度的棋局研究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在现代职业比赛中不太常见,但在业余棋手对抗中依然具有实战价值的“冷门武器”或“偏门应对”,这体现了编者对不同层次棋手需求的全面考量。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可追溯、且具有文化厚度的学习路径,它不仅能教你赢棋,更能塑造你的棋局观和思维方式,是棋坛工具书中的翘楚,无可替代。
评分
☆☆☆☆☆
说实话,我最初入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那权威的作者团队去的。屠景明老师和杨伯伟老师在棋界的地位,那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的著作向来以严谨和深度著称。我过去在学习一些冷门的古棋残局时,常常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翻遍了手头的几本教材也找不到定论。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我的这种困惑。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教程那样,只告诉你“怎么走”,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走”。比如,对于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定型,书中往往会引用多方大家的观点,并给出详尽的逻辑推导,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对我提升棋艺的理论基础帮助太大了。我特别欣赏它在术语解释上的精确性,很多行业内约定俗成的俗称,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规范化的定义,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想要系统性地向专业棋手靠拢时,是非常重要的基石。它让你对象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会走”的层面,而是上升到“精通”的层次,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有真正深入研究过才知道有多美妙。
评分
☆☆☆☆☆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中国象棋文化背景的挖掘和呈现。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象棋发展史的剪影。在解释一些古老阵法或者某些地域性下法时,书中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地方特色,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完全没有工具书的枯燥感。我记得有一次研究“飞相局”的变例,书中不仅列出了当前的最佳走法,还追溯了这种下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评价,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体验,是其他纯粹的AI分析或速成教程无法给予的。它让你对这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敬意和热爱,让你明白,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承载着几百年的智慧和演变。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象棋艺术性的棋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将棋艺的技法提升到了文化的层面进行审视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