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1】 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

【B171】 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苑如 著
图书标签:
  • 京都
  • 桃會
  • 漢學
  • 文化研究
  • 日本文化
  • 文學史
  • 史學
  • 傳統文化
  • 桃之宴
  • B171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新文豐
ISBN:9789571722061
商品编码:26395999697
包装:平裝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4-04-30
页数:415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桃會,為京都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它緣起於1991年3月京都大學中文研究室,一群與小南一郎教授有學術因緣的年輕世代,所組織而成的討論會,從最初的發想迄今逾12年,已成為一個正式的研究會。該會以小南一郎教授為核心,議題的範圍從考古、神話、宗教、民俗等,整合小說、戲劇,甚至散文、詩賦研究,並出現逐漸將諸多資料匯通為一的趨勢,既傳承了精巧細緻、兼備民俗與戲劇效果的京式美學,在世界漢學的潮流中,也以京都學派獨特的姿態予以回應。本論集作為小南一郎教授古稀頌壽紀念,選譯先生及其後進性質各異的論文凡15篇,以見其人其學的深度與廣度,並揭示日本京都當前世代在選題和制題的新意、比較文化的視野,及整合文物圖像、小說戲劇、宗教民俗與神話傳說於一的學術方向,是為漢學新詮,以資國內學界借鑑。


目录

 





霓裳羽衣:盛唐歌舞与唐玄宗的艺术世界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唐时期宫廷艺术的辉煌成就,重点聚焦于唐玄宗李隆基统治下的宫廷歌舞艺术的繁荣与转型。通过对史料、乐谱残片、壁画以及文献记载的细致梳理,本书力图重构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宫廷文化图景。 第一章:开元盛世的文化基石 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文化空前繁荣,为宫廷艺术的巅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思想基础。本章首先考察了唐朝自建国以来在音乐、舞蹈方面的积累,以及胡汉文化交融对宫廷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 1.1 燕乐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详细分析了唐代“燕乐”体系的结构,包括其在宫廷宴飨、祭祀等场合的具体应用。重点阐述了“清乐”与“燕乐”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探讨了这些音乐制度如何服务于皇权构建与政治仪式。 1.2 宫廷乐舞的组织架构: 描述了唐玄宗时期“教坊”与“梨园”的设置及其职能。教坊作为官方的音乐舞蹈管理机构,其组织结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是理解宫廷艺术生产流程的关键。梨园作为玄宗亲自主导的艺术团体,其特殊地位及其对艺术水准的提升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1.3 礼乐复兴的时代背景: 考察了唐代文人对儒家礼乐思想的重新解读与实践。虽然玄宗时期的宫廷艺术更偏向于感性与享乐,但其背后仍有对汉唐以来礼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尤其在大型仪典音乐中的体现。 第二章:霓裳羽衣曲的诞生与结构探微 《霓裳羽衣曲》无疑是盛唐歌舞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唐玄宗个人艺术品味的集中体现。本章致力于解构这部宏伟乐舞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及其文化意涵。 2.1 创作源流的考证: 梳理了《霓裳羽衣曲》的两种主要源头——“破阵乐”的武舞色彩与“凉州曲”的西域风情。分析了玄宗本人参与创作的过程,揭示了其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结合的艺术手法。 2.2 音乐结构与舞谱的重建尝试: 结合现存的《唐大曲》理论,推测《霓裳羽衣曲》的整体结构,包括其“散序”“中段”“曲破”等环节的特征。通过对相关史料的交叉比对,尝试性地勾勒出其旋律和节奏的可能面貌。 2.3 舞蹈语汇的创新: 探讨了《霓裳羽衣曲》中舞蹈语汇的革新。相较于早期刚健的武舞,这部作品更注重“态”与“韵”,强调柔美、飘逸的女性化姿态,这直接影响了后世舞蹈美学的走向。 第三章:宫廷舞者的生态与技艺 宫廷舞者,特别是掌握高超技艺的舞伎,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执行者。本章聚焦于这些“霓裳仙子”的生存状态、技艺传承及其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 3.1 梨园弟子的选拔与训练: 描述了梨园弟子从幼年到成年的完整训练体系。强调了声、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训练模式,以及对“神韵”的强调,而非单纯的技巧展示。 3.2 宫廷舞者的社会角色: 分析了宫廷舞者(包括著名舞者如公孙氏姐妹)在宫廷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她们既是艺术家,也是玄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运与皇室的宠眷息息相关。 3.3 “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艺术冲击: 专门探讨了唐代“剑器舞”的兴盛,特别是公孙大娘的表演对张旭(草书)和玄宗(音乐)产生的巨大启发。这不仅仅是舞蹈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与超越。 第四章:天宝之变与艺术的衰落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对宫廷艺术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本章探讨了战争如何中断了艺术的传承链条,以及宫廷艺术的审美取向如何发生变化。 4.1 乐工的流散与技术断层: 描述了战乱时期,教坊、梨园人员的伤亡、流散,导致了大量乐谱、舞谱的失传。探讨了这种物理性的人员损失如何造成了对复杂艺术形式(如大曲)的认知断层。 4.2 审美趣味的转向: 战后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从玄宗时期的“华丽、浪漫”转向“沉郁、悲壮”。分析了后期的宫廷乐舞如何吸收了更多的民间元素和异域色彩,以适应新的政治氛围。 4.3 史官笔下的艺术记忆: 考察了晚唐及五代史家对玄宗艺术成就的记录与评价。这些记录充满了怀旧与批判,构成了我们今日研究盛唐艺术时必须批判性继承的历史文献。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盛唐宫廷艺术图景,展示了唐玄宗如何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古代的歌舞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时也揭示了这种巅峰艺术在历史洪流中的脆弱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思想的阐发上,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议题,打破了许多既有的刻板印象和陈旧的二元对立思维。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比如将历史学、文学、甚至艺术史的元素融会贯通,使得他对问题的剖析更加立体和深刻。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止步于对过去的单纯缅怀,而是将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引向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反思与对话,这种对“古为今用”的实践,显得尤为宝贵和有力量。读完之后,我的思维边界似乎被拓宽了不少,看待一些日常事物时,也会不自觉地去追溯其历史的根源和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烫金工艺,配上雅致的插画,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古典而又精致的氛围之中。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而富有纹理,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件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很到位,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跨页的精美图版,无论是色彩的还原度还是细节的刻画都堪称一绝,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完全体现了对文化作品的尊重与热爱。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实物,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欣赏一番。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充满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优雅的文笔,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严谨的考据和逻辑推演,又不失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描绘得如同眼前的画卷般生动鲜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情感,他既不夸张,也不矫饰,只是平静地梳理着脉络,却字里行间透着对所研究对象的深深热爱与敬意。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韵味,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去品读和体会。读完一章,总会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空间。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不算短,初看起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厚重,但实际上,它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的。作者深知如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悬念或者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论述。我常常在通勤的路上阅读,原本枯燥的路途,因为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而变得短暂而充实。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过渡,没有生硬的跳跃感,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这个领域不甚了解的新手,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享受探索的乐趣。它就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一个迷人的文化景观。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这本书,本来对这个主题不是特别了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它。结果发现,作者对于材料的掌握和梳理能力简直是令人叹服。他似乎拥有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史料、文献、乃至是一些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都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清晰的叙事框架。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的那种艰辛的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的投入程度。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已知的事实,更是在努力还原一种失落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模式,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所有优秀学术作品的基石。每一次被某个细节所震撼时,我都会忍不住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这种激发求知欲的能力,正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