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 |
| 作者 | 中国质检出版社 |
| 定价 | 186.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
| ISBN | 9787502643812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 l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F l059.2—2012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JJF ll30—2005几何量测量设备校准中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JJF ll35--2005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国家标准 GB/T 2424.27--2013 环境试验 支持文件和指南 温湿度试验箱不确定度计算 OB/Z 6113.401—2007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4-1部分:不确定度、 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标准化的EMC试验不确定度 GB/T 6113.402--2006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4—2部分:不确定度、 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测量设备和设施的不确定度 GB/1、16509—2008辐射加工剂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导则 6B,/T l8779.2—2004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第2部分: 测量设备校准和产品检验中GPS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指南 GB/T l8779.3~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第3部分: 关于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达成共识的指南 GB//2 22553—2010 利用重复性、再现性和正确度的估计值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指南 GB/T 24635.3--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坐标测量机(CMM)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 第3部分:应用已校准工件或标准件 GB/Z 24637.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通用概念第2部分:基本原则、规范、 操作集和不确定度 68/T 27411一2012检测实验室中常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表示 GB/T 28898--2012冶金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GB/T 29820.1—2013流量测量装置校准和使用不确定度的评估第l部分:线性校准关系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作为一名在测量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切体会到测量不确定度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长久以来,国内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表示,虽然有一些相关的标准,但往往显得不够系统和统一,给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每次在进行重要的测量任务,或者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技术交流时,总会因为标准不统一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一种福音。它将国家层面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汇编,并且对每一项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阐述。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不确定度来源的识别和量化方法。它不仅列举了各种可能的不确定度来源,例如仪器本身的精度限制、操作环境的影响、测量方法的不完善等等,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量化方法。对于A类不确定度,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统计学原理,从重复测量数据中提取信息,计算标准不确定度和自由度,确保了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对于B类不确定度,书中则列举了多种非统计的量化方法,例如如何利用仪器规格书、校准证书、参考文献等信息来估算不确定度,这使得我们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测量场景。此外,书中关于不确定度的合成和最终报告的表示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清晰地指出了在报告中需要包含哪些关键信息,例如测量结果的数值、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以及相应的置信水平,这极大地规范了我们的报告撰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国际间的可比性。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国内的测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权威、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它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国际间的技术交流。
评分作为一名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研究人员,我深知测量不确定度对于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申请项目、进行成果评估时,准确地评定和表示测量不确定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长久以来,国内在这方面并没有一个特别统一和详尽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参考一些零散的文献资料,或者借鉴国外的一些标准,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清晰的地图,指引我如何准确地 navigating 测量不确定度的海洋。它将国家层面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并且用严谨而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我尤其重视书中关于不确定度来源识别和量化的部分。它不仅列举了各种潜在的不确定度来源,还提供了多种实用的量化方法,例如如何根据数据分布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如何处理因不同原因造成的误差。对于A类不确定度,书中给出了详尽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如何计算标准偏差、标准不确定度以及自由度,这对于处理实验中重复测量的数据至关重要。对于B类不确定度,书中则列出了多种非统计的方法,例如如何利用仪器规格书、校准证书、参考值等来估算不确定度,这为我们处理那些无法进行大量重复测量的场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关于不确定度合成和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清晰地解释了如何将多个独立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的总不确定度,并如何根据置信水平来计算扩展不确定度,从而更全面地反映测量结果的质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而权威的参考,它将极大地提升我们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在我近期的工作日志里,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我所在的实验室,经常需要进行各种高精度的测量,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是确保我们测量数据可靠性和可信度的关键一环。在此之前,我们团队对于不确定度的评定,虽然也在努力遵循一些行业内的惯例,但总感觉缺乏一套真正系统、权威的标准作为支撑,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测量场景,或者需要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数据比对时,总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差异,或者是在报告中无法清晰地阐述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这本书的到来,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将国家层面关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最新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集中的梳理和汇编,这本身就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获取权威信息的门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每一项规范的解读都非常到位,不只是简单的条文堆砌,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如,关于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从重复测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进行统计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置信水平,以及如何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这对于我们进行日常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非常有指导意义。而对于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书中也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它考虑了各种可能的不确定度来源,例如仪器本身的固有误差、环境因素的影响、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量化方法。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更是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便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权威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框架,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加自信、准确地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和报告,这对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测量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我所在的质检机构,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检测报告,而报告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准确评估。过去,我们团队对于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虽然也参照了一些通用的技术指南,但总感觉不够系统和权威,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检测项目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非正态分布的数据,或者如何对复杂的仪器组合进行不确定度评估。每次都像是在“打仗”,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各种资料,与同行进行沟通,才能勉强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这本《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的出现,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模式。它将国家层面最权威、最全面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集中的整理和汇编,这本身就极大地简化了我们获取权威信息的过程。更令人欣喜的是,书中对每一项规范的解读都非常深入和透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详细的解释和丰富的实例,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规范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确定度来源分类和量化方法的描述。它清晰地划分了A类和B类不确定度,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不确定度,提供了多种实用的评定方法。例如,在处理A类不确定度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统计方法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如何计算标准不确定度,以及如何进行自由度的估算。而在处理B类不确定度时,书中则列举了多种常见的量化方法,例如如何根据仪器规格书、校准证书、参考文献等信息来估算不确定度。这对于我们处理那些无法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或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误差来源的检测项目,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科学、权威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框架,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报告的规范性和可信度,也让我们的检测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
评分坦白讲,在拿到这本《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之前,我对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行走,虽然知道方向,但具体的路径却显得模糊不清。各种零散的资料,不同的说法,让我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指明了一盏明灯,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前进的道路。它将国家层面最权威、最系统、最全面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汇编,并且用一种清晰、严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了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确定度来源的系统性分类和量化方法。它不仅仅罗列了常见的误差来源,更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种来源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量化手段。例如,关于A类不确定度,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从重复测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计算出标准不确定度。这对于我们实验室日常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而对于B类不确定度,书中则列举了多种实用的量化方法,例如如何利用仪器制造商提供的规格说明、校准证书以及专业人员的经验来估算不确定度,这为我们处理那些难以进行大量重复测量的复杂场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不确定度合成和最终报告格式的规定。它详细指导我们在报告中应该如何清晰、准确地呈现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包括如何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并如何选择合适的包含因子。这不仅规范了我们的报告撰写,也极大地提升了报告的可信度和国际间的可比性。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我在测量技术领域的一大收获,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权威、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准确地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从而提升我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评分这本书, namanya 《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对我这个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记得刚开始接触测量不确定度这个概念的时候,头都大了,各种公式、各种字母组合,看得人眼花缭乱。最让人头疼的是,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仪器,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似乎都有细微的差别,每次遇到新的测量任务,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各种零散的资料,翻遍了厚厚的仪器说明书,甚至还要请教资深的前辈,才能勉强做出一个大概的评估。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触碰到真相。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耀眼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系统地、清晰地阐述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的整个流程,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操作,面面俱到。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国家层面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汇编,这意味着我不再需要去零散地寻找各个部门发布的零散文件,而是可以一站式地获取最权威、最可靠的信息。翻开目录,我就被其严谨的结构所吸引,每一章节都针对性极强,例如关于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它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配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解释了如何从重复测量数据中提取信息,如何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置信水平。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处理大量重复性测量数据至关重要。B类不确定度的处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如何根据仪器规格书、校准证书、操作人员经验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评估和量化不确定度,这解决了许多非重复性测量带来的难题。更难得的是,书中对于不确定度符号的表示、不确定度的合成以及最终结果的报告格式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这极大地规范了我们的报告编写,减少了因表达不清而产生的误解。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认真阅读后有所领悟。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步步地引导我掌握测量不确定度的核心精髓。
评分说实话,当初拿到这本《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的时候,我抱持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毕竟,国内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一直以来都显得有些零散和不够统一,想要找到一本真正权威且全面的参考书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凭借经验和对不同标准碎片化的理解来勉强应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无华,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这几个字,以及“正版书籍”的标识,还是给了我一种莫名的信任感。我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翻开它,没想到,第一眼就被其内容之详实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条文,而是对每一项规范和标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解释。在评定不确定度的方法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别的测量不确定度(A类和B类)的评定依据、计算步骤以及常用的统计工具。对于A类不确定度,它不仅讲解了如何处理重复测量数据,还包括了如何计算标准差、标准不确定度以及如何进行自由度的估算。这一点对于我进行精密测量分析非常有帮助,因为它能帮助我更准确地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而对于B类不确定度,书中则列举了多种可能的不确定度来源,例如仪器本身的误差、校准证书上的不确定度、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等,并给出了量化这些不确定度的具体方法,例如使用矩形分布、三角形分布等。这部分内容对于解决一些难以重复的测量任务,或者在缺乏足够重复数据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将相关国家标准进行了整合,这意味着我无需在多个文件中来回切换,就能找到关于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的完整规定。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确保了我在不确定度评定过程中遵循的是最权威、最统一的标准。
评分实话实说,在收到这本《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之前,我对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精密的测量任务时,想要准确地量化和表达不确定度,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测量不确定度实操”的大门。它不仅仅是技术规范的简单汇编,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项规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不确定度分量识别和评估的部分。它详细地列举了各种可能引起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并且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性的评估方法。例如,关于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重复测量数据来计算标准不确定度,以及如何进行自由度的估算,这对于我们在实验室进行常规测量时的质量控制非常有帮助。而对于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书中则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法,例如如何从仪器说明书、校准证书、以及专业人员的经验中提取信息来量化不确定度。这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处理那些无法进行大量重复测量的场景。更让我欣喜的是,书中对于不确定度的合成和表示方法,也进行了非常清晰的阐述。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将各种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并,得出最终的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并且给出了标准的报告格式,这极大地规范了我们报告的撰写,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在测量不确定度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威、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让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评分说实话,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测量不确定度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难以捉摸的幽灵,虽然知道它的存在,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总感觉抓不住它的核心。尤其是在准备一些重要的检测报告,或者需要向客户解释测量结果的局限性时,常常会感到词穷。各种零散的资料,不同标准之间的细微差异,让我常常陷入困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状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将所有关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系统地、全面地呈现在我面前。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解释测量不确定度来源方面所做的细致工作。书中详细列举了各种可能导致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从仪器本身的性能指标,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再到操作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针对不同来源不确定度的量化方法,例如如何利用仪器的校准证书来估算B类不确定度,如何通过重复测量来计算A类不确定度,以及如何将这些分量进行有效地合成。这对于我处理那些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测量任务,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而且,书中对于不确定度表示的规范,也让我眼前一亮。它详细说明了在报告中应该如何清晰、准确地呈现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这不仅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报告的可信度和专业性。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国内在测量不确定度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权威的评定和表示的依据,让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评分作为一名长年累月在各类检测项目之间奔波的技术人员,我对“测量不确定度”这个概念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能够客观地反映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质量控制和科学研究的基石;恨它则是因为评定和表示的过程往往繁琐而复杂,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此处的不确定性并非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而是指评定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性)。过去,我常常为如何准确地量化各种误差来源而头疼,尤其是当遇到一些非标准的测量配置或者需要结合多个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时,更是感到力不从心。每次都需要翻阅厚厚的行业指南,对照着复杂的公式推导,还要反复与同行交流,才能勉强得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评定结果。而这本《正版书籍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和标准汇编》,简直就是为我们这样一线技术人员量身定制的“武林秘籍”。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所有与测量不确定度相关的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了汇编整理,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确定度量化方法的讲解,它不仅列出了常用的数学模型,还给出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案例。比如,书中关于如何从校准证书中提取不确定度信息,如何根据仪器制造商提供的规格说明来估算 B 类不确定度,以及如何将多个不确定度分量进行有效合成,这些都为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直接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关于不确定度表示的规范,书中清晰地指出了最终报告中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例如测量结果的数值、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以及包含因子等,这大大规范了我们的报告撰写,避免了因表述不清而引起的沟通障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权威的规范,更在于它将这些规范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