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说历史系列1-5(精装珍藏版)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文明变局的关口 中西文明的对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1-5(精装珍藏版)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 文明变局的关口 中西文明的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倬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台湾史
  • 文明
  • 许倬云
  • 中西文化
  • 文化史
  • 台湾四百年
  • 历史文化
  • 精装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东方博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1904
商品编码:25953907728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大国霸业的兴废                      39.8                                          9787213072284现代文明的成坏                      39.8                                          9787213071904中西文明的对照                      39.8                                          9787213075025文明变局的关口                      39.8                                          9787213076084台湾四百年                          39.8                                          9787213077043编辑推荐       《大国霸业的兴废》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纵横讲谈大历史的系列书之一,一书尽览古今中外大国兴衰,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难得的大家气象。 内容简介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本系列书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这个病了吗》《台湾四百年》《中西文明的对照》。
  《大国霸业的兴废》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本。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其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学养,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古今中外大国霸业的成败兴废之道。中国史部分,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后反思了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作者简介 许倬云
  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目  录自序
上篇 古代中国
 章 王朝的盛衰周期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第三章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第五章 辽金元:没有管理体系的征服王朝
 第六章 明清:专制的中枢神经
中篇 近代中国
 第七章 革命前的中国
 第八章 边缘人的辛亥革命
 第九章 从革命到北伐:中国向何处去
 第十章 黄金十年,流泪十年
 第十一章 八年抗战,为国格而战
下篇 帝国兴衰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为什么崩溃
 第十三章 帝国的精神理念
 第十四章 帝国的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 罗马帝国与西班牙、英国之比较
 第十六章 美国与中国该往何处去
前  言自序
  这本小书是我在匹城对中国朋友们的谈话记录,主题是中国朝代的兴废,也兼及历史上大国的盛衰。因为不是正式的讨论,不免口语化,行文啰唆一点。为了存真,因此也没有做作太多的修整,这一点,盼望读者们的原谅。
  无论是国家还是朝代,都是政治的共同体,也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将其与生物学的复杂系统相比,其实也还有相当的类似性。生物学上的复杂体,比如说,人类自己的身体,其基本的构造成分,就是许多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器官,可以有不同的细胞。整体而论,凡此都是人体之内的细胞。政治共同体的复杂系统内,神经中枢是文化与政治的领导层,应当可以当作当做人体之内的脑细胞。呼吸系统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的维生系统之一,消化系统也是维生系统之一;血管吗、淋巴等,则都是运输管道;而神经系统主要是欣喜传播的管道;免疫系统就等于国防军和警察。
  人体之内,不同器官的功能需要相互配合,任何器官都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器官的功能不平衡,人就会有疾病,甚至于因为器官丧失功能而造成衰退和死亡。同时,器官本身有新陈代谢,各个部分的细胞,其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因为器官功能的不同,而有迅速和缓慢之分。各种不同器官的新陈代谢,就等于社会和政治系统之内的人员更换。
  因此,本书所讨论的大国存亡、朝代兴衰,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在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调和失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兴起的时候,都是一些年龄壮盛的人员组成的共同体。经过年代的更换,有些领导分子换成年轻的一代。两代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就是一个需要面临的挑战。老一代如果活得太长,把持权力太久,就会使得中枢系统的功能衰退。因为老一代的体能已经衰退,不能再像当年那样面对挑战。同样地,如果“细胞”更换,换上来的是同一个模型的翻版,形态固定,也就未必有应变的能力。在政治体或者社会体内,当权得势的阶层,长期封闭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考习惯中,不容易理解这一共同体的其他部分或是基层“细胞”成长的需求,则共同体就可能逐渐趋于僵化,后趋于澌灭。这些都是一个朝代或者大国,因有机性失调的缘故造成的由盛转衰。
  人体之内的细胞,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大体上可以保持相当程度的同步,由幼儿、少年,到青年、老年,缓慢地进行。社会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其中的成员也就相当于人体细胞。然而,由于个人体力和禀赋的差异,不容易真正有同步的新陈代谢;共同体也常常无法避免各部分步调不一致,而造成失调。这个自然现象,是共同体内部无法避免的缺憾。
  人类政治和社会共同体,也是更大有机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地球的生态就是更大的系统。人类在更大的生态系统内,必须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寻求适当的共存。自从人类有了复杂的组织,也发展了生产食物的能力,人类加速地扩张自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到,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和程度,都已经远超过这个大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地步。人类逾越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侵占了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毁伤了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自然大环境也转过来反扑,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遂因此反扑而有萎缩的可能性。大系统的萎缩,终会使人类共同体本身,在寄托的母体毁坏后,自己也无法延续。历史上,因为毁损环境而造成大国和朝代的衰微甚至覆亡,也有不少例证。而,由于人类自己发挥的影响力比过去更为强大,将来人类的复杂系统难以面对迅速萎缩的大系统,可能是人类社会政治共同体濒临衰败的主要原因。
  佛教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坏、空”的说法,“生、老、病、死”指的是生物体,“成、住、坏、空”指的是一切个体。大国和朝代也始终不能躲开“成、住、坏、空”的规律。学历史的人,摊开史料,眼看着人类走过的途径,其间有多少次的衰亡,?多少次的覆灭?但是人类从来无法从前面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海滩的浪潮,有涨潮和退潮。涨潮时卷上来的是有用的养料,退潮时卷走的也是有用的养料。潮来潮去,终于在海滩上留下了沙粒——只是沙粒,不是土壤。浪淘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眼看着大自然浪涛汹涌,如果我们不从过去吸取经验,发展一些知所约束、知所节制的智慧;如果我们也没有领悟一些不要强求、不要执著的智慧,也许人类在上就难以存留更长的时间。将来的历史,将不再是大国的兴衰,也不是朝代的存亡,而是人类全体的毁灭和消失。
  杜甫的《阆山歌》有一句话,“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在松树底下仰望天空的白云,一朵一朵飘过去,看上去是连续的,又似乎是不连续的。历史上的大国和朝代,正如一朵一朵的白云,连续起来就是人类共同的历史:前面已经飘过去很多的白云,后面是不是还有足够的云气,会形成一朵一朵的白云?在长江岸边上,眼看着江水冲击,危岸崩石,有些岩石正在将崩未崩之际,有些岩石终于崩落江中,随波而去。整个江岸,数千年间,有多少的巨岩已经崩到江中化作泥沙?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共同体在时间的长流之间,也在不断地崩落?

  许倬云
  2011年9月29日
  序于匹兹堡
编辑推荐 1、“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广受读者欢迎,《现代文明的成坏》为该系列第二本,*修订精装珍藏版。
2、《现代文明的成坏》让你一本书看清人类三百年来主流文明的来龙去脉,底蕴深厚,简单明了,难得的大家气象。作者对现代文明现状及未来的忧思和悲悯情怀,令人动容。 内容简介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本系列书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这个病了吗》《台湾四百年》《中西文明的对照》。
  《现代文明的成坏》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二本。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描绘出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提纲挈领,要言不烦,勾勒出现代社会的形成及发展,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展望了人类的前景。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目  录001 自序
007 章 基督教神权的建立与民族国家的兴起
017 第二章 中古以后的欧洲宗教改革
025 第三章 欧洲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
033 第四章 宗教革命开启了近代西方民主社会
041 第五章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049 第六章 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
057 第七章 以城市为主的近代文明的发端
065 第八章 从人权平等观念走向民主政治
081 第九章 欧洲近代国家的殖民和掠夺
089 第十章 工业革命的动力及其对资源的侵占
099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引发的人类文明发展新方向
107 第十二章 民族国家分化为专制国家或民主国家
117 第十三章 列强对的瓜分以及战后人类文明的发展
127 第十四章 三种不同国家形态下的政府权力膨胀
137 第十五章 现代工业生产大发展的福与祸
145 第十六章 现代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新的挑战
153 第十七章 20世纪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
163 第十八章 全球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信仰的影响
173 第十九章 进入现代文明之后人类价值体系的重建
183 后记
编辑推荐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广受读者欢迎,《中西文明的对照》为该系列第三本,*修订精装珍藏版。视野宏阔,一书看清中国和欧洲两种重要文明的发展脉络,看清全球历史视野观照下的中华文明何来又何往,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大家之作。 内容简介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本系列书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西文明的对照》《文明变局的关口》《台湾四百年》。
  《中西文明的对照》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三本。本书中,作者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只能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本书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2004年荣获美国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代表著作包括《万古江河》、“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等。目  录 目录

001 前言
005 章 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027 第二章 中、欧上古政治制度的比较
047 第三章 中西思想的分野
071 第四章 中西文化圈的分合与扩展
095 第五章 中、欧在中古时代的文化重整
119 第六章 中、欧面对历史转折的关头
145 第七章 中国的封闭与西方的开放
173 第八章 现代以前:三百年间的差距
197 第九章 结论前  言前言
  在这本书里,我想提出讨论的乃是中国和欧洲——这两个人类史上重要的文化系统,数千年的发展以及经过途径的同和异。
  我打算从这两个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开始,讨论古代人类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以及因此而采取的不同对策。我也想讨论这两个地区的古代人类与邻近地区的其他人类有怎样的互动方式,然后,我们再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经济发展、国家形态等方面一项一项地加以比较。每一课题都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中国,一部分是欧洲。
  既然身为中国人,我不免在叙述中国的部分会比较详细。然而,我也了解,一般读者对于欧洲的历史并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也会介绍一些一般性的知识,以作为比较的依据。从这些章节的比较之中,我们会看见中国和欧洲的发展都有不同时段的高峰和低谷。这两个大地区之间,还有内亚1和西亚这一大片土地。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接触,有很长一段时期是间接的,经过这中间的亚洲内陆,有时隔绝,有时畅通。
  在这种情况之下,两个大文化系统起起伏伏,终究各走各的道路。在16世纪之后,海洋航道开通,东方和西方能够直接接触了。于是,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也就决定了此后两个文化分别开展的方向。总的来讲,16世纪以后,恰好是欧洲走完了从盛到衰、从谷底要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而中国呢,则是在汉唐两次盛世以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近代四五百年的接触中,中国的衰世碰到了欧洲的盛世,就不免有招架无力之感。
  吊诡的是,欧洲这四五百年来,也在经历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从16世纪开始的上坡,走过兴盛繁荣,进入现在正在衰退的叔世,可能就将走向衰亡。中国呢?在这个时机,蓄积了两百年的委屈和沮丧,累积了反弹的动机,可能转化为再起的强大动力。将来,情况可能就倒过来了,中国要从衰势回头的时候,欧美却从盛况转向衰退。这种推测,目前已经能看出一些迹象。中国挟其蓄势待发的“动能”,“接过”欧美留下来的制度和观念,然而问题在于,中国人接过来的是一个正在腐烂的“现代文明”,我们怎么能盼望,已经衰败的种子能长出优良的果实?
  因此,未来人类的前途,也就在于中国和欧美两大文化系统在人类文明“驳”“复”之际,各处人类能否殊途同归。我们又如何重新开辟新机缘,使欧洲的颓势借由东方兴起的澎湃的“动能”,在全开辟新方向,走向全球共享的盛世?
  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因此,这本书也会有一章—也许在“后论”吧,专门讨论这个课题:中国和欧洲两个文化系统在相逢、相撞、彼此刺激之后,能否融合?如何融合?当然,上不只有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文化系统,还有其他文化系统,比如南亚的印度教、佛教系统以及在中东存在一千多年的伊斯兰系统。这两个系统将来如何定位,到还是很大的问题。非洲大陆上,当地文化经过欧洲长期殖民,也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目前,他们有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传统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文化基因,放在全球文化的体系内,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凡此,都是必须推敲的问题。下面若干章节之中,我们会陆陆续续地碰触到这些问题。
  所有的这些讨论,无非是作者个人努力尝试的思考,当然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备的地方。我只是盼望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大家一起参加重要课题的检讨和思考,为自己找安身立命之所,也为找“贞下起元”的方向。

《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人与时代的交织》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个关键的节点,将人类文明推向新的方向,也塑造着个体命运的轨迹。本书以恢弘的视角,深入探索了那些决定文明走向的重大变革时期,以及在这些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塑造、如何又反过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第一卷:巨变之初——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的曙光 本卷聚焦于人类社会从以土地为根基的农业文明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文明转型的初期。我们将一同回顾那些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乃至价值观念的伟大发现与技术革新。蒸汽机的轰鸣、工厂的烟囱、铁路的延伸,这些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调整。传统社会的关系被打破,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的社会阶层开始涌现。 在这一时期,个体如何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面对失业的威胁、陌生的城市生活、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人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适应?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分析,展现那个时代普通劳动者、新兴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困惑、希望与挑战。我们将探讨个人在新兴工业浪潮中的机遇与困境,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秩序的碰撞中,逐渐摸索出新的生存之道。 第二卷: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全球化的早期浪潮 当工业文明的列车驶向更远方,世界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小。本卷将目光投向不同文明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碰撞与交融。地理大发现打开了新的航道,商品、思想、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海洋,连接起原本孤立的大陆。殖民主义的阴影下,资源的掠夺与贸易的不平等伴随着技术的引进与文化的交流。 本书将深入剖析,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在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之间,发生了怎样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宗教信仰的传播、语言文字的交流、生活习俗的改变,这些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将审视这种碰撞带来的阵痛与收益,探究在异质文明的相互影响下,新的文化形态是如何孕育而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融合者?本书将通过对当时旅行者、传教士、商人和当地居民的视角呈现,描绘出一部充满张力与活力的文明对话史。 第三卷: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的重塑——启蒙时代的风暴 18世纪,一股强劲的思想解放运动席卷欧洲,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科学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卷将深入探讨启蒙思想家们的伟大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挑战了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宗教权威和君主专制。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人们追求变革的热情。 本书将追溯启蒙思想的源头,分析其核心内容,并重点考察这些思想是如何在社会层面产生广泛影响的。从咖啡馆里的激烈辩论,到革命的街头呐喊,再到宪法的庄严制定,我们将看到思想如何转化为行动,理论如何塑造现实。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在这一思想风暴中,不同社会群体(如妇女、工人、农民)的地位和权利是如何被重新审视和定义的。个体在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第四卷:时代的断裂与重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迷惘与求索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本卷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动荡不安的时期,探究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战争的创伤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对未来的预期?经济的崩溃如何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动荡? 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和政治运动,从极右翼的民族主义到左翼的共产主义,从现代艺术的实验到哲学上的存在主义思考。我们将考察,在弥漫着迷惘和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是如何试图理解世界、重建秩序的。个体在经历战争的残酷、经济的压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裹裹挟下,如何在个人的生活与集体的命运之间找到平衡?本书将通过对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普通士兵以及流亡者的故事,展现那个时代个体心灵的挣扎、坚韧与不懈的探索。 第五卷:通往未来的岔路口——当代文明的挑战与机遇 步入20世纪下半叶至今,人类文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卷将以宏观的视野,审视当代世界所处的关键十字路口。科技的飞速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交流方式、认知模式乃至社会结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文化冲突。 本书将深入探讨当下面临的重大议题,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贫富差距、地缘政治风险、以及身份认同的危机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的根源,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并重点关注个体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个人的价值?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维护自身的文化特色?本书将通过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未来可能走向的探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塑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文明变局的关口”一卷中,许倬云先生对于“全球化”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他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如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的快速传播,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比如文化同质化、贫富差距的加剧,以及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他提出的“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自身特色并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存”的问题,至今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他的分析并非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其深邃的洞察力。

评分

我反复思考许先生在书中提出的关于“文明冲突”与“文明融合”的观点。他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并非不可避免,而更多地源于误解、偏见和不平等。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承认文明差异的同时,寻求共同的价值基础,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他对于历史案例的分析,常常能够发人深省,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其实是可以被沟通和弥合的。这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对于当下复杂的世界局势,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智慧。

评分

精装珍藏版的品质,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增添了几分仪式感。纸张的触感、墨迹的浓淡、装帧的考究,都体现出出版方对这套作品的重视。我喜欢在安静的夜晚,泡上一杯茶,捧着这厚重的书籍,沉浸在许倬云先生构建的历史世界里。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用平和的语言,讲述着遥远的故事,却又总能触动当下我们内心的思考。这种阅读体验,是快餐式的信息获取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体味文明的积淀。

评分

“文明变局的关口”这一卷,无疑是整套书中的一座高峰。许倬云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宏大的视野,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关键转折点一一呈现,并深刻剖析了这些变局的动因与影响。他并非简单罗列某个技术发明或政治事件,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等层面,探寻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我尤其被他关于“现代性”的论述所吸引,他没有将现代性视为一个单向度的进步,而是辩证地看待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肯定了其解放人类潜能的一面,也警示了其可能引发的危机,如环境破坏、社会失衡等。这种审慎的态度,对于身处快速变迁时代的我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读罢此卷,我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我们当下面临的诸多挑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注意到,在许先生的叙述中,他并非只关注宏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而是同样重视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这种“全景式”的历史观,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立体。在讲述台湾历史时,他对移民的艰辛、不同族群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的演变都着墨颇多,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整个历史画卷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对“小历史”的关注,恰恰是理解“大历史”的关键所在,因为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发生在庙堂之上,更是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中悄然书写。

评分

最后,我必须提及这套书在编排和设计上的匠心。每一卷的封面设计都简洁而富有寓意,内页的版式清晰,阅读舒适。精装的装帧不仅使其更具收藏价值,也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艺术的品鉴。它让我感受到,对于历史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研究上,也体现在对书籍本身的精益求精。这套《许倬云说历史》系列,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和启发性的一套作品。

评分

“中西文明的对话”是另一部让我耳目一新之作。许倬云先生以一种超越民族和文化藩篱的平等姿态,引导读者审视东西方文明的独特贡献与相互影响。他并非一味地推崇某一方,而是强调文明的多元性与互补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他那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的能力所折服。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中西方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异同,并以清晰的逻辑进行梳理与比较。这种对话式的叙述,不仅拓展了我的历史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与误解,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在当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跨文化对话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

评分

读罢这套《许倬云说历史系列1-5》(精装珍藏版),我的感受实在是难以用寥寥数语概括。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脉络的深度探索。许倬云先生的笔触,既有大家风范的沉稳与大气,又不失学者严谨的考证与洞察。从“台湾四百年”的微观叙事,到“文明变局的关口”的宏观审视,再到“中西文明的对话”的比较视野,每一卷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共同构建起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历史图景。 我尤其欣赏许先生在处理台湾历史时那种温润而又不失力量的叙述方式。他并未将台湾的历史孤立起来,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华文明和世界史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使得“台湾四百年”不仅仅是关于土地和人民的变迁,更是关于文化融合、身份认同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自身定位的生动写照。读他笔下的先民拓垦、不同族群的交融、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既有坚韧又有包容的生命力。他的叙述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而非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堆砌。这种“有温度的历史”的呈现,是许多历史著作所难以企及的。

评分

“中西文明的对话”一书中,许先生对于“道家思想”与“西方理性主义”的比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指出,两者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组织的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并非全然对立,而是在某些层面存在着互补的可能性。他鼓励我们从不同文明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固守僵化的模式。这种“化敌为友”、“求同存异”的智慧,对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整套书的文字风格,可以用“如沐春风,却掷地有声”来形容。许先生的语言,既有古文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流畅,通俗易懂,却又饱含深意。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理论,化为清晰可见的图景。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他的引导下,轻松地进入历史的长河,体会其中的波澜壮阔。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是真正大家风范的体现,也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