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些同志编写的试用教材。参加初稿编写的有李德征、陆景棋、徐绪典,宋青蓝、胡滨,朱宁、杨策、莫俊卿、郭毅生,刘文源、李咸中、张守常、陈桂英、梁义群、龚书铎同志。参加初稿修改的有李德征、徐绪典、李宏生、宋青蓝、朱宁、杨策、刘文源、龚书铎、李侃同志。书中辛亥革命一章的初稿是由李时岳同志提供的,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一节的初稿则是赵矢元同志执笔的。
内容简介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这套《中国近代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远超我最初的预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初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熊熊烈火,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曙光,这两本书如同时间长河中的航标,清晰地指引着我,让我得以穿越那段波澜壮阔、充满变革与抗争的岁月。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方面展现了高超的技巧,无论是对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结构的转型,思想文化的激荡,还是社会生活的变迁,都描绘得鞭辟入里。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时期、每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复杂联系,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人名和年代,更是理解了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必然性。例如,书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既阐述了其起义的社会根源,也深刻揭示了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对清朝统治和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又比如,在讲述洋务运动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表层,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和最终的局限性。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我对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绘宏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也没有忽略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个体命运。通过对一些关键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革命志士,亦或是普通民众的生平事迹的描摹,让冰冷的历史数据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仿佛能看到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决绝,也能感受到孙中山在推翻帝制道路上的艰难与坚持,更能体会到普通百姓在列强侵略下的苦难与抗争。这种视角上的转换,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当下息息相关的现实。总而言之,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近代史的窗户,让我得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新生的。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屈辱的开端,一直描绘到1949年的曙光乍现,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民族的沧桑。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解读。他不仅仅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来审视历史,更深入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例如,在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作者不仅探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家的努力,还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阻碍,让我对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对于1919年之后的历史,书中对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策略,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辛,都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并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让我读起来不感到枯燥,反而被深深吸引。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摹,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让我对中国近代的艰辛历程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这套《中国近代史》,仿佛推开了一扇沉重的历史之门,门后是1840年至1949年间,中华民族跌宕起伏、充满血泪与抗争的百年征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一个清晰而又复杂的大时代。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纵横交错”式描写。他能够将宏大的政治事件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权谋,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存与挣扎。例如,在描写晚清的社会状况时,作者不仅展现了官场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还分析了传统社会结构在西方冲击下的瓦解,以及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而对于1919年之后的中国,书中对各种思潮的涌动,政党之间的博弈,以及抗日战争的艰难,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解读。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民族解放的领导者。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作者不仅仅是概括性地叙述,而是常常引用一些珍贵的史料,展现出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和人物的真实情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色彩,让我读起来不感到枯燥,反而被深深吸引。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史》简直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史诗,它带领我从1840年的沉沦,一直走到1949年的崛起。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人物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描绘。从鸦片战争的抵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起义,再到义和团运动的激荡,作者都给予了细致的呈现,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所表现出的英勇和顽强。而对于1919年之后,书中对各种思潮的涌动,政党之间的博弈,以及抗日战争的艰难,都有着极为深刻的解读。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民族解放的领导者。这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作者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比如,在分析五四运动时,作者不仅探讨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深入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以及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评分阅读这套《中国近代史》,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洗礼。从1840年的屈辱开端,到1919年的思想解放,再到1949年的浴火重生,这两本书为我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画卷。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洞察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挑战,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一次次探索和试错中,寻找前进的道路。比如,书中对晚清时期各种思潮的演变,从洋务思想到维新变法,再到革命思想的传播,都有着极为细致的梳理。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是如何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逐步走向思想解放的。而对于1919年之后的历史,书中对不同政治力量的角逐,特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辛,都有着深刻的解读。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实现民族独立。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其史料的运用和观点的严谨性。作者在写作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我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好恶,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展现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与局限。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让我对中国近代的艰辛历程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史》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过的最扎实的史学著作之一。从1840年那个悲情的开端,一路读到1919年那个充满希望的黎明,再到1949年那个崭新的起点,作者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调,为我勾勒出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波澜壮阔。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因果链”式的梳理。他不是简单地把事件堆砌在一起,而是层层剥茧,深入分析导致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事件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在讲述晚清政府的改革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器物层面的学习,而是深入剖析了制度层面的阻碍,以及思想观念的滞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些看似积极的改革最终会陷入困境。而对于1919年之后的历史,书中对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都有着极为细腻的描绘。我能清晰地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各种力量是如何碰撞、交融,最终塑造了中国未来的走向。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史料的丰富性和观点的独特性。作者在写作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挑战了一些传统的历史定论,这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复杂性出发,给出了更为 nuanced 的评价。而且,这本书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既有严谨的学术分析,又不乏生动的叙述,让我读起来欲罢不能。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史》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位博学而又富有洞察力的长者,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从1840年那个屈辱的开端,到1919年那个充满觉醒的年代,再到1949年那个划时代的转折,作者用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笔触,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处理,以及作者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腻关怀。比如,在描述辛亥革命爆发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一次成功的起义,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酝酿过程中的思想传播、组织发展,以及革命党人与清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他让我们看到,革命的火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少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多少次的失败与重组。书中对于晚清官员的腐败、民生凋敝的描绘,也极具画面感,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疾苦,从而更加理解革命的必然性。而对于1919年之后中国的变化,书中同样有着深刻的洞察。从北洋政府的动荡不安,到国民党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进程,作者都给予了细致的解读。特别是对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以及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书中都有着详尽的论述,让我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最终赢得胜利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既有学术严谨性,又不失文学色彩的独特魅力。作者善于运用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描摹,将那些枯燥的史实变得生动有趣。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在于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去理解历史的走向,去感悟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史》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与抗争,迷茫与觉醒。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阴影笼罩,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呐喊雷动,再到1949年新中国的巍然屹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呈现了一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的历史长卷。我尤为赞赏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多视角”呈现。他不仅仅从宏观的政治格局来解读事件,更深入到社会经济、文化思潮、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比如,在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局限时,作者不仅探讨了革命党人的努力,也分析了清政府的衰败,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态度,让我对革命的发生和后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于1919年之后的中国,书中对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特别是国共两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策略,以及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都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一步步壮大,最终赢得人民的信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叙事的力量,让我读起来不感到枯燥,反而被深深吸引。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摹,将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总而言之,这套书不仅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更激发了我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复兴的深层思考。
评分读完这套《中国近代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与斗争的画卷。这两本书,从1840年被敲开国门的那一刻起,一直铺陈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用一种宏阔的视角,为我梳理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清晰脉络。作者在叙述中,非常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他不会孤立地看待政治变革,而是将其置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为何某一历史事件会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对我而言,最震撼的是书中对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抗争、探索的描写。从旧式的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的尝试,再到新式的革命浪潮,书中展现了中国人民为摆脱落后挨打局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特别是对于五四运动的描写,那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以及对西方思想的批判性借鉴,都让我深受感染。而在1919年之后的历史,书中对国民政府的政策失误、共产党革命的艰辛曲折,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都有着深刻的剖析。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逐步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作者在呈现主流历史叙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和群体,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力求客观公正,展现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与局限。总而言之,这套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拿起这套《中国近代史》,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从1840年的炮声隆隆,一直穿越到1949年的曙光初现。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陈述,更是一幅由无数鲜活个体和宏大事件交织而成的壮丽画卷。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具匠心,他能够在宏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微观的人物命运之间自如切换,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刻画。从林则徐的忧国忧民,到严复的西学为用,再到鲁迅的呐喊呐喊,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思想的演变和人生轨迹的描摹,展现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以及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探索与困惑。这种从个体视角切入,折射时代变迁的做法,让我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而对于1919年之后,书中对各种思潮的涌动,政党之间的较量,以及民族危机下的挣扎,都做了极为深入的剖析。我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并最终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这本书的另一大优点是其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它不仅梳理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宏观层面的变化,也关注到了文化、社会、生活等微观层面的转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阅读这套书,不仅仅是增长了历史知识,更是激发了我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