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 励志与成功 书籍

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 励志与成功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思维方式
  • 励志
  • 成功学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高效学习
  • 决策力
  • 问题解决
  • 智慧
  • 人生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品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立信会计出版社
ISBN:9787542952127
商品编码:2609935704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 励志与成功 书籍
作者:叶舟
定价:36.0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42952127
印次: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内容简介




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什么事都举重若轻的聪明人,究竟有哪些不同于常人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为什么问题一来,他们就知道怎么拆解?

《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带着这些问题,探讨了如何学会聪明人思考的所有重要环节,为读者提供一份开发能大脑的详细计划。本书从思维方式开始探讨,然后论述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如何增加记忆力和学习力,如何创新,如何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博弈,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等,内容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Chapter 01?谁是聪明人?/?001
迅速发现规律?/?002
思路清晰?/?004
不做显而易见的蠢事?/?006
智商测试与多元智能?/?008
不易辨认的聪明人?/?013
?
Chapter 02?聪明人为什么聪明?/?016
怀疑,独立思考?/?017
好奇心如猫?/?019
快速纠错?/?021
深度阅读?/?022
深度思考?/?025
1万小时定律?/?028
成长型思维?/?032
采取行动?/?035
?
Chapter 03?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038
理性思考的4个步骤?/?039
把现象归纳为结论?/?044
演绎思维法?/?048
类比思维法?/?050
逆向思维法?/?052
突破定式思维?/?053
思维技能训练?/?058
?
Chapter 04?聪明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060
善于提出问题?/?061
运用分析框架?/?063
聪明人常用的分析框架?/?065
运用系统思维?/?068
头脑风暴,群体思考?/?070
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073
?
Chapter 05?聪明人是如何记忆的?/?075
从信息到记忆的3个步骤?/?076
记得住,想得起?/?078
“过目不忘”是训练出来的?/?079
战胜遗忘的方法?/?083
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085
重复是记忆的良策?/?087
当材料与自我相关时,记忆效果会更好?/?088
记在备忘录上也会忘记?/?091
动员的器官越多,记得越好?/?093
记忆的7个要诀?/?098
?
Chapter 06?聪明人是如何学习的?/?101
寻找适合你的学习类型?/?101
大脑获得知识的5个途径?/?103
7种智能的学习途径?/?106
常规学习的7个环节?/?112
学会提问,大胆质疑?/?116
10个改进阅读的技巧?/?119
10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128
18条节约时间的原则?/?132
?
Chapter 07?聪明人是如何工作的?/?139
立刻行动?/?139
学会分类?/?142
精力集中?/?144
迭代求?/?147
学会简化?/?149
善于授权?/?152
学会休息?/?154
?
Chapter 08?聪明人是如何博弈的?/?156
人际博弈:无处不在的游戏?/?156
囚徒困境:出卖,还是合作?/?158
智猪博弈:搭个便车省力?/?163
斗鸡博弈:狭路相逢勇者胜?/?166
猎鹿博弈:从合作走向共赢?/?171
协和谬误:放弃沉没的成本?/?175
蛋糕博弈:讨价还价智慧大?/?180
信息博弈:买的不如卖的精?/?186
搏傻理论:别做的笨蛋?/?191
?
Chapter 09?聪明地应对的变化?/?197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197
勇于改变自己?/?200
用冷静和敏捷化险为夷?/?201
敢于变化才能有发展?/?203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206
偏执狂才能成功?/?209
?
Chapter 10?身心越愉悦,大脑越灵光?/?212
聪明的秘密在于多动脑子?/?212
右脑创意,左脑表达?/?214
越放松,越聪明?/?217
冥想?/?219
深呼吸?/?220
心像训练?/?222
凡事都往好的地方想?/?224

  编辑



★《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思考快与慢,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教你如何交出有价值的工作成果。

★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步入思考创新之旅,做事事半功倍。

★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的思维技能训练书,颠覆你对思考的认知,华为万达麦肯锡不教的思考法。

★含聪明人为什么是聪明人、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聪明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聪明人是如何记忆的、聪明人是如何学习的等内容。

★十种思考方式:

1.基于利润数据的80/20法则

2.不要试图分析所有事情

3.发现关键驱动因素

4.30秒电梯理论

5.先摘好摘的果实

6.每天制作一张图表

7.一次只做一件事

8.关注重视大画面

9.坦诚以对,如实相告

10.不接受我没有什么概念


精彩书摘


  1万小时定律


  深度思考能力与一个人的专长有关,没有人能在任何领域都进行深度思考。


  围棋高手在下棋时能想到十几种变化的过程及其对全局的影响,但在面对三四种销售策略时却可能一筹莫展;作曲家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借此谱写一只完整的曲子,但却不能像小说家一样靠一段对话带来的灵感编出一个故事;经济学家看到一个统计数据,就能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走势,但你让他去炒股票,却可能赔得没裤子穿;炒股高手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把宏观经济分析得头头是道,但面对一根K线和几分钟的交易量,却能在当天做短差赚到真金白银……


  因此,要获得深度思考能力,就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这来自于持续的学习和思考训练。


  你走进一家咖啡馆,营业面积不大,大约100平方米,感觉却很舒适。比起赫赫有名的大牌咖啡馆也毫不逊色。然后你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人也在微博或大众点评网上评价“这个咖啡馆真不错!”


  然后你去思考:是什么因素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接着你注意到这些:软硬适度的沙发;桌子比一般桌子稍高一点,适合拿出电脑来办公;橘黄色的台灯;暖色调的墙体;照明系统互不干涉,功能区分很鲜明,起到了小而不乱的作用;背景音乐舒缓低沉……


  单独看每个因素,看不出什么,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


  你把思考的这些结果记下来,当你到别的咖啡馆时,再做对比和进一步的思考。


  这些思考有用吗?


  如果你在上大学,这些思考可能让你完成一篇论文;如果你要给一家咖啡馆提建议,这些思考也能用得上;如果你能在类似“用户体验”“消费环境的人情味设计”等问题上专注思考下去,某一天,你可能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你可以开一家顾问公司,靠写书、咨询和讲课赚钱!


  啊,好激动!但是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


  你先拿出1万小时,然后……就OK啦。


  生于加拿大、现居美国的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1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每个人花费的时间都可能不同。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1万小时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 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韩国围棋天才李昌镐17岁时(1992年)成为世界冠军,这距离他1983年投师于田永善六段门下过去了9年,距离他1984年投师于曹薰铉九段门下过去了8年。9年超过1万小时的专业训练铺就了李昌镐的冠军之路。


  “1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1万小时是底线,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 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 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万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1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爱因斯坦够聪明吧?他去世后,大脑被留下来用于专门研究,科学家发现他的大脑结构的确有异于常人。但是爱因斯坦也没有推翻1万小时法则。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该校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他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然后到了1905年, 爱因斯坦一口气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大师横空出世,这一年,被物理学界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爱因斯坦花了多长时间?


  你呢?


  ……

 


《洞察之眼:拨开迷雾,洞悉真相的思维艺术》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真假难辨,纷扰人心。我们常常感到被裹挟其中,疲于奔命,却又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你是否曾感到迷茫,不知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见解?你是否渴望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一眼看穿表象,直抵事物核心?《洞察之眼》正是为你而备。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如何速成”的励志手册,更不是一本充斥着“成功秘诀”的浮夸之作。它是一场关于思维方式的深刻探索,一次关于认知升级的系统性训练。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旅程,学习如何以一种更清晰、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去观察、去理解、去判断我们所处的世界。 第一部分:摆脱思维的藩篱,重塑认知框架 我们的思维并非与生俱来就完美无缺,它深受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常常潜藏着各种各样的“思维陷阱”。这些陷阱就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视野,阻碍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认识并拆解认知偏见: 我们将逐一剖析那些最常见、最具迷惑性的认知偏见。例如,“确认偏误”会让我们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论据;“锚定效应”则可能让我们过度依赖最先获得的信息,从而影响后续判断。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你将学会识别这些偏见的蛛丝马迹,并在日常的思考和决策中主动规避。我们将深入探讨“可得性启发法”如何影响我们的风险评估,以及“损失厌恶”如何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倾向于保守。理解这些心理机制,就像为自己配备了一副“免疫系统”,能够抵抗思维的病毒。 打破思维定势: 僵化的思维模式是创新的最大敌人。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方法,帮助你挑战固有观念,拓宽思考的边界。我们鼓励你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运用“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和“跨界思维”,寻找那些被忽视的可能性。书中将包含一些经典的“思维实验”,引导你跳出既有框架,激发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例如,我们将分析一些历史上的重大突破,是如何源于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你将学会如何通过“设计思维”的原则,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迭代式创新。 建立批判性思维的基石: 批判性思维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审慎地评估信息,辨别真伪,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将学习如何构建有效的论证,如何识别逻辑谬误,以及如何评估证据的可靠性。本书将教授你“要素性分析”,即分解一个论点,考察其前提、假设、推理过程和结论,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价值。我们将深入研究“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逻辑规则,让你在面对复杂信息时,能够游刃有余。同时,你也将学会提问,掌握那些能够直击要害的关键性问题,激发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部分:深度观察与精准分析,看见事物的本质 仅仅摆脱思维的束缚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培养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的“洞察之眼”。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掌握深入观察世界、精准分析信息的方法。 精通信息筛选与解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筛选和解读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技能。本书将指导你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如何辨别来源的权威性,以及如何识别隐藏在信息背后的议程。我们将学习“信息源分析法”,从作者、出版物、出版时间等多个维度,评估信息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你将掌握“事实核查”的基本技巧,学会利用可靠的工具和资源来验证信息的准确性。我们还会讨论如何识别“宣传”和“操纵性信息”,保护自己免受不当影响。 掌握系统性思考的工具: 许多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复杂系统中的一部分。本书将介绍“系统思考”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你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反馈回路和动态变化。我们将学习绘制“因果关系图”,清晰地展示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成因。你将学会识别“反馈循环”,理解正反馈和负反馈如何驱动系统的演变。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例如生态系统、经济模型或组织运作,你将深刻体会系统思考的威力。 培养情景意识与未来预判: 优秀的问题解决者不仅能看到当下,更能预见未来。本书将教授你如何发展“情景意识”,即对当前环境的全面感知,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预判。我们将学习“趋势分析”和“情景规划”等方法,帮助你识别关键驱动因素,并为不同可能的未来做好准备。书中将包含一些关于“黑天鹅事件”的讨论,帮助你认识到不确定性的重要性,并培养应对未知的能力。你将学会如何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第三部分:高效决策与清晰沟通,将洞察转化为行动 拥有深刻的洞察力,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做出决策,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 理性决策的艺术: 决策并非简单的选择,而是一个权衡利弊、承担风险的过程。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理性的决策框架,帮助你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最优选择。我们将学习“决策树分析”等工具,量化不同选项的潜在收益和风险。你将了解“边际效用”的概念,理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价值。本书还将探讨“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直觉与理性分析相结合。 清晰高效的沟通: 即使拥有再深刻的洞察,如果不能清晰地传达给他人,其价值也将大打折扣。我们将学习如何组织思路,如何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听众调整沟通策略。本书将强调“结构化沟通”的重要性,即清晰的开场、有力的论据和简洁的总结。你将学习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对话,如何“倾听”以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提出反馈。 在不确定中前行: 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完美的预测几乎不可能。本书将帮助你建立“容错思维”,学会如何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并为可能出现的失误做好准备。你将学会“最小可行性产品”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试错和迭代。我们将讨论“事后复盘”的重要性,从中学习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己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洞察之眼》并非一本让你瞬间变成“天才”的书,它提供的是一种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路径。它鼓励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一个清晰的沟通者。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将不再被表象所迷惑,不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你将拥有拨开迷雾,洞悉真相的能力,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地前行。这是一种思维的修炼,一种能力的提升,一种对更清晰、更深刻理解世界的不懈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说,《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对“学习”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积累知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更高级的学习,是关于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它并没有直接给你灌输某方面的知识,而是告诉你一套通用的思维框架,让你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那些困扰我已久的问题,突然有了清晰的答案。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类比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讲解,它让我意识到,很多伟大的发现和创新,都源于打破常规的联想和抽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联想到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然后发现,原来那些失败的尝试,很有可能是因为我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偏差。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探索、积极构建的过程。它激励我去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边界,去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种灵活和敏锐。

评分

《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强调了“自我觉察”的重要性。在阅读之前,我总以为我的思考是理性的、客观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原来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主观偏见、情绪干扰,甚至是被潜移默化的社会文化所塑造。它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影响我的判断的,在面临压力时,我的思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我又是如何被周围人的观点所影响的。这种“向内看”的视角,是我之前很少尝试的。书中提供了一些自我反思的练习,比如记录自己的思维模式,分析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决策过程,这些练习虽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开始能够更清晰地识别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并且有意识地去调整。这让我觉得,真正的“聪明”并非源于天赋,而是源于一种持续不断的自我审视和修正。它让我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不是去改变外部环境,而是去优化我们内在的“操作系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体现在它对“认知偏差”的深入剖析。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够成功,或者生活不尽如人意,并不是因为外部环境有多么苛刻,而是我们自己内在的认知框架出现了偏差。这本书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等,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偏差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的。我常常在工作生活中,会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思维定势,即使有证据表明我的想法可能不准确,也很难跳出那个怪圈。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背后有着如此普遍的心理机制。它让我开始警惕自己那些“想当然”的念头,学会主动去寻找反证,去挑战自己固有的观念。这种觉察力,就像为我的大脑装上了一个“过滤网”,能够识别出那些可能导致误判的思维陷阱。作者在讲解这些理论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叙述方式,让你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我尤其记得关于“幸存者偏差”的那部分,让我对很多励志故事有了更理性的解读,不再盲目崇拜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表象,而是去探究其背后可能被忽略的失败者。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叫做《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的励志与成功类书籍,说实话,读这本书的体验非常奇妙,有点像是在一场精心策划的“思维探险”中,我跟随作者的脚步,一点点拨开层层迷雾,窥见了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思考模式。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成功”的公式,而是着重于“如何思考”。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那样,给你一个宏大的愿景,然后让你感觉遥不可及。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引导你去审视自己日常的思维习惯。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延迟满足”和“刻意练习”的解读,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原地踏步,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局限。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做决策时的逻辑链条,分析我当下情绪的根源,甚至去理解为什么我会在某些问题上反复陷入困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很多章节,我会反复去翻阅,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会下意识地去套用书中的一些方法论。这种“内化”的过程,比单纯的阅读更有价值,它真正地改变了我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觉得自己正在向一个更有效率、更清晰的自己迈进。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思维”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实践化。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空谈,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它提到的“思维导图”的应用,虽然我之前也接触过,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知道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思路、激发创意。还有关于“提问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平常的提问往往流于表面,而真正有洞察力的提问,能够直击问题的本质。书中提供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我在日常沟通和自我反思时,会尝试去使用,发现效果出奇地好,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盲点。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思维训练营”,它提供的不是一次性的指导,而是让你掌握一套持续精进的“思维技能”。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然后将这些启发融入到我的实际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去优化我的思考模式。这种持续的进步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