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版 伤寒论讲义 第5版教材 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李培生著

第五版 伤寒论讲义 第5版教材 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李培生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
  • 中药
  • 中西医结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李培生
  • 第五版
  • 临床医学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诚达互联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4899
商品编码:26388045438
丛书名: 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1-01

具体描述

 

伤寒论讲义 (供中医专业用)/李培生详细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伤寒论讲义 (供中医专业用)

:19元

作者:李培生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年5月

ISBN:9787532304899

字数:351000

页码:2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一册。

内容提要


《伤寒论讲义(供中医专业用)》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伤寒论》沿革、《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伤寒的涵义、六经的概念、《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六经病证的治则、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纲要、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病分类、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传变与欲解时、太阳病本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汤禁例等等。

目录


张仲景序
1 概论
1.1 《伤寒论》沿革
1.2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1.3 伤寒的涵义
1.4 六经的概念
1.5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1.5.1 六经辨证
1.5.2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5.3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1.5.4 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
1.6 六经病证的治则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张仲景序1 概论1.1 《伤寒论》沿革1.2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1.3 伤寒的涵义1.4 六经的概念1.5 《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5.1 六经辨证1.5.2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1.5.3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1.5.4 六经病的传变规律(合病、井病、直中)1.6 六经病证的治则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2.1 太阳病纲要2.1.1 太阳病脉证提纲2.1.2 太阳病分类2.1.3 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2.1.4 辨传变与欲解时附其他五经欲解时2.2 太阳病本证2.2.1 中风表虚证2.2.1 桂枝汤证2.2.1.2 桂枝汤禁例2.2.1.3 兼证2.2.2 伤寒表实证2.1.2.1 麻黄汤证2.2.2.2 麻黄汤禁例2.2.2.3 兼证2.2.3 表郁轻证2.3 太阳病兼变证2.3.1 变证治则2.3.2 辨虚证实证2.3.3 辨寒?嵴婕?/p>2.3.4 辨汗下先后2.3.5 热证2.3.5.1 ?d子豉汤类证2.3.5.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2.3.5.3 白虎加人参汤证2.3.5.4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3.5.5 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2.3.6 虚寒证2.3.6.1 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2.3.6.2 阳虚兼水气证(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3.6.3 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涵证(2)小建中汤证(3)桂枝人参汤证2.3.6.4 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2.3.7 阴阳两虚证2.3.7.1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3.7.2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2.3.7.3 炙甘草汤证2.3.8 蓄水证2.3.9 蓄血证2.3.1 0结胸证2.3.1 0.1 结胸证辨2.3.1 0.2 热实结胸(1)大陷胸丸证(2)大陷胸汤证(3)小陷胸汤证2.3.1 0.3 寒实结胸证2.3.1 1脏结证2.3.1 2痞证2.3.1 2.1 痞证的形成2.3.1 2.2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3.1 2.3 附子泻心汤证2.3.1 2.4 半夏泻心汤证2.3.1 2.5 生姜泻心汤证2.3.1 2.6 甘草泻心汤证2.3.1 2.7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2.3.1 2.8 五苓散证2.3.1 2.9 旋复代赭汤证2.3.1 3上热下寒证2.3.1 4火逆证2.3.1 5欲意候2.4 太阳病类似证2.4.1 十枣汤证2.4.2 瓜蒂散证附备考文太阳篇小结 3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3.1 阳明病纲要3.1.1 阳明病提纲3.1.2 阳明病病因病机3.1.3 阳明病脉证3.2 阳明病本证3.1.1 阳明?嶂?/p>3.2.1.1 ?d于豉汤证3.2.1.2 白虎汤证3.2.1.3 白虎加人参汤证3.2.1.4 猪苓汤证3.2.2 阳明实证3.2.2.1 承气汤证(1)调胃承气汤证(2)小承气汤证(3)大承气汤证3.2.2.2 润导法3.2.2.3 下法辨证3.2.2.4 下法禁例3.3 阳明病兼变证3.3.1 发黄证3.3.2 血热证3.4 阳明病辨证3.4.1 辨中风中寒3.4.2 辨虚证实证附备考文阳明篇小结 4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4.1 少阳病纲要4.2 少阳病本证4.2.1 小柴胡汤证4.2.2 小柴胡汤禁例4.3 少阳病兼变证4.3.1 变证治则4.3.2 柴胡桂枝汤证4.3.3 大柴胡汤证4.3.4 柴胡加芒硝汤证4.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4.3.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4.3.7 传变与预后附?崛胙��?/p>附备考文少阳篇小结 5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5.1 太阴病纲要5.1.1 太阴病提纲5.1.2 太阴病愈侯5.2 太阴病本证5.3 太阴病兼变证5.3.1 太阴病兼表证5.3.2 太阴病腹痛证5.3.3 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篇小结 6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概说6.1 少阴病纲要6.1.1 少阴寒化证主要脉证6.1.2 少阴病治禁6.2 少阴病本证6.2.1 少阴寒化证6.2.1.1 四逆汤证6.2.1.2 通脉四逆汤证6.2.1.3 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6.2.1.4 真武汤证6.2.1.5 附子汤证6.2.1.6 吴茱萸汤证6.2.1.7 桃花汤证6.1.1.8 刺灸法6.2.1.9 预后(1)阳回自意可治证(2)阳不回不治证6.2.2 少阴?峄��?/p>6.2.2.1 黄连阿胶汤证6.2.2.2 猪苓汤证6.3 少阴病兼变证6.3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6.3.2 少阴三急下证6.3.3 四逆散证6.3.4 热移膀胱证6.3.5 伤津动血证6.4 咽痛证6.4.1 猪肤汤证6.4.1 甘草汤证、枯梗汤证6.4.3 苦酒汤证6.4.4 半夏散及汤证附备考文少阴篇小结 7 辨厥阴瘸脉证并治概说7.1 厥阴病纲要7.2 上热下寒证7.2.1 乌梅丸证7.2.2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7.2.1 麻黄升麻汤证7.3 辨厥热胜复7.4 辨厥7.4.1 厥证的病理机制与证候特点7.4.2 热厥7.4.3 寒厥7.4.4 其它厥证7.4.5 厥证治禁7.5 辨下利7.6 辨呕哕7.6.1 辫呕7.6.2 辨哕7.7 预后7.7.1 厥阴寒证愈候辨7.7.2 厥阴虚寒证死候辨7.7.3 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附备考文厥阴篇小结 8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小结9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附备考文小结附录(一)条文索引(二)方剂索引(三)古今剂量折算表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推荐


暂无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源头。本书并非直接解读《伤寒论》原文,而是致力于以现代医学教育的视角,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其蕴含的丰富理论与临床实践。本书的出版,旨在为高等医药院校中、中药、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既忠实于《伤寒论》精髓,又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材。 本书的编写,凝聚了主编李培生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的教学与临床经验。他们深谙《伤寒论》的古义,更熟悉当代医药学子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因此,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科学、严谨、系统,避免了单纯的原文罗列或旁征博引,而是将《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治法方药,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诊断技术、治疗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展现出中医经典在现代医学环境下的生命力与价值。 一、 导论:传承与创新,开启伤寒学习之旅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是对《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其基本学术思想,以及其历代传承与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精炼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宏观的认识框架,理解《伤寒论》为何能够成为中医学习的“必修课”。 《伤寒论》的医学史意义: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伤寒论》在确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开创性地位,分析了其对后世医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包括对温病学说的孕育,以及对中医各科发展的基石作用。 张仲景及其医学思想: 简要介绍张仲景的生平及其医学成就,重点剖析其“法度”、“辨证”、“论治”等核心思想,强调其“效验”与“人证”相结合的临床哲学。 《伤寒论》的文本演变与研究现状: 概述《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版本学的演变,介绍历代学者对《伤寒论》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一个学术视野,引导其理解《伤寒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现代视野下的《伤寒论》学习: 提出本书的编写宗旨,即以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为指导,融合古今,探索《伤寒论》理论在现代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鼓励读者以开放的心态,跨越时空,理解仲景之学。 二、 伤寒辨证体系的构建:从宏观到微观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展开,但不同于传统教材的枯燥叙述,本书注重从现代医学的逻辑出发,层层剥开《伤寒论》的精髓。 外感热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程: 借用现代医学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介绍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将“伤寒”理解为一种以感受外邪、传变为主的疾病类型,为读者建立病理生理的初步认识。 六经辨证的理论框架: 详细解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生理功能、病理特征、传变规律以及各自的病机要点。这里的讲解,并非孤立地记忆六经的病位,而是强调六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作为一种宏观辨证体系的整体性。 太阳病: 阐述太阳作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其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的不同表现。 阳明病: 强调阳明在水谷消化与热邪积聚方面的病机,以及其从热化、从里化、从虚化等不同病程。 少阳病: 聚焦少阳枢机不利的病理,解释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特异性表现。 太阴病: 阐述太阴病与脾胃功能失调的关系,理解其“腹满而吐”、“食不知所归”等临床特征。 少阴病: 深入分析少阴病与心肾阳气虚衰的关系,强调其“脉微细”、“欲寐”等危象。 厥阴病: 探讨厥阴病作为病程晚期、病情危重阶段的特点,理解其“时而阳复,时而阴回”的复杂性。 经络传变的现代阐释: 尝试用现代医学的术语,解释六经传变的过程,例如,将太阳病传阳明,可能与炎症反应的进一步扩散、免疫系统的激活等过程相类比;将少阳病传太阴,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继发感染等联系起来。这部分内容,并非强求对应,而是提供一种理解和类比的思路。 辨证要领与方法: 总结《伤寒论》的辨证原则,包括“审证求因”、“审因治突”、“审症求机”等。指导读者如何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资料,进行个体化辨证。 三、 伤寒方剂的组方原理与临床应用 《伤寒论》的方剂,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本书的方剂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规律: 并非简单罗列方剂,而是从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出发,深入剖析经典方剂的配伍机理。例如,在讲解小柴胡汤时,会分析柴胡、黄芩的退热作用,半夏、生姜的降逆止呕作用,人参、甘术的益气健脾作用,以及炙甘草的和中调药作用,并分析其在“少阳病”中的应用。 经典方剂的现代解读: 针对每首经典方剂,会深入分析其主治病证,辨证要点,以及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例如,针对麻黄汤,会探讨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桂枝的通阳散寒作用,以及杏仁的降气止咳作用,并分析其在“太阳中风”中的应用。 方剂的加减变化与临证发挥: 强调方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辨证结果,灵活运用方剂,发挥其临床疗效。 代表性方剂的详细讲解: 将选取《伤寒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真武汤等,进行详细讲解。每首方剂的讲解,将包含: 方剂来源与组成: 主治病证与辨证要点: 方剂的功用与主治: 方剂的配伍与药物分析: 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 临床举例与辨析: 四、 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与思维培养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疑难病证的辨证施治: 选取《伤寒论》中的一些疑难病证,如“霍乱”、“奔豚”、“疟疾”、“水肿”等,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进行辨证施治的演示。 伤寒辨证与现代疾病的结合: 尝试将《伤寒论》的辨证方法,应用于现代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例如,感冒、发热、腹泻、呕吐、失眠等。探讨中医辨证在这些疾病中的优势与补充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医辨证的优势与西医的诊断技术、治疗手段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 临床思维训练: 提供案例分析,让学生模仿《伤寒论》的思维模式,进行辨证推理,提出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记忆方剂、如何理解病机、如何进行临床实践等,帮助其事半功倍。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系统性与逻辑性强: 按照现代医学教学的逻辑,系统梳理《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不仅讲解理论,更注重方剂的临床应用,以及辨证思维的培养。 时代性与创新性: 运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对《伤寒论》进行解读,展现中医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易于接受与理解: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晦涩难懂的古文,方便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阅读。 注重培养临床思维: 通过案例分析、辩证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伤寒论》原文注释,而是一本基于现代医学教育理念,融合古今智慧,旨在帮助广大医药院校师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精髓,并能将其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教学参考书。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同时又紧跟时代步伐,能够胜任中西医结合等多元化医疗需求的高素质医药人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中医理论的新手,之前对《伤寒论》的印象一直都是晦涩难懂、古老神秘,总觉得是前辈高人的专属领域。然而,翻开这本《第五版 伤寒论讲义》,我的感受完全被颠覆了。作者李培生教授用一种极其清晰、逻辑性极强的方式,将原本深奥的理论层层剥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他在讲解辨证论治的时候,不仅仅是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剖析每个方剂的配伍意图,背后蕴含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他会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一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比如讲到“太阴病”,他会联想到我们平时吃坏肚子、腹泻、腹胀的症状,然后循循善诱地告诉你,这背后是如何与脾阳虚、湿邪内盛联系起来的。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而且,书中对一些争议性条文的解读,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视角,让我们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中医,尤其是伤寒学说的医学生或者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指路明灯,让我对未来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中医智慧的集大成之作,为我们这些求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迪。我是一名对中医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之前对于《伤寒论》的认识,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传说和概念。但是,通过阅读这本《第五版 伤寒论讲义》,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博大精深世界的大门。李培生教授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精深的医学理论娓娓道来。例如,在讲解“阳明病”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大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而是会从人体阳气盛衰、津液耗伤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并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理解的场景来比喻,比如“就像身体里的火太旺了,把水都烧干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中医的“道”有了初步的感知。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医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的探讨,让我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提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初步的中医认知框架,也激发了我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医的浓厚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最有价值的中医药教材之一!作为一名正在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觉得中医理论的学习是难点,尤其是《伤寒论》这样经典中的经典,总觉得离自己遥不可及。但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李培生教授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没有把《伤寒论》写成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走进伤寒的世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太阳病”的讲解,他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太阳病的病因、病机、传变,以及各种证型的鉴别要点,并且结合了现代医学的一些认知,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时,他会从发病的不同诱因,到身体反应的不同机制,再到治疗原则的不同方向,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让你一眼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古代名医的临证经验和现代名医的医案,这些鲜活的实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对中医的临床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踏上中医学习的征途。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第五版 伤寒论讲义》时,我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但没想到它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此。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其叙述的严谨性和学术的严密性。李培生教授在讲解每一个章节时,都力求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他不仅仅是搬运原文,而是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提炼,结合了历代医家的注解,并融入了自己的深刻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六经辨证”体系的阐释,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伤寒学的核心框架有了非常扎实的理解。他会在分析每一个证型的时候,追溯其病因病机,分析其病位所在,再到具体的症状表现,最后落脚到具体的治法方药。这种“溯本求源”式的讲解,不仅让我们知其然,更让我们知其所以然。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泛泛而谈,而是与理论讲解紧密结合,充分展示了伤寒学说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阅读这些案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同查房、一同探讨病情,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希望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伤寒论》的重要性,也曾尝试阅读过多种版本的讲解。然而,当我翻开这本《第五版 伤寒论讲义》时,依然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李培生教授的讲解,并没有停留在对原文的字面解释,而是上升到了对经典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对现代医学发展的积极融合。他对于“少阳病”的阐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讲解了少阳病的枢机不利,而是进一步挖掘了其病理生理基础,并结合现代关于炎症、免疫反应的认知,给出了一些更具深度的解读。书中对于“小柴胡汤”的讲解,更是将经典的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学、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分析了方剂中各味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及在不同临床情况下的加减变化。这种“古今贯通”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有所建树的医生来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路。而且,书中在分析每一个证型时,都会强调“立法、选方、用药”的辨证施治逻辑,让我们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本书,无疑是对经典的一次创新性解读,是对中医理论的一次现代化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