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杀论》是埃米尔·迪尔凯姆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很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埃米尔·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有名的社会学家。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著;冯韵文 译 迪尔凯姆,(1858-1917),又名涂尔干,也有人译为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生平和著作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读完《自杀论》这本书,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一种沉甸甸的、难以言喻的情绪。不是那种看完一本悲情小说后的短暂伤感,而是更深层次的,对生命本身,对存在意义的一种叩问。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峻,他没有煽情,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只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严谨,一层层剥开那些关于“选择终结”的复杂动机。我特别喜欢他分析社会环境对个体选择的影响那部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压力,在日积月累之下,竟然能够成为压垮一个鲜活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书里描绘的场景就发生在我的身边,那些沉默的角落,那些被忽视的眼神,都像是这本书里的一段注脚。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人,以及我与他们的关系。书中的一些案例,虽然我并不熟悉,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曾经历过那种绝望的挣扎。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疼痛的书,但这种疼痛是清醒的,是促使人思考的,而不是麻木的。
评分坦白说,《自杀论》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沉重的、压抑的书,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冷峻的审视,一种对人性深处复杂性的探究。作者的笔触非常精准,他能够用非常冷静的语言,描绘出个体在极端困境中的心理轨迹。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社会结构性压力”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的论述所吸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社会规训,那些无形的期待,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一张张无形的网,将个体牢牢地困住。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选择,以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建构下的产物。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不自杀”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自杀”的书。
评分《自杀论》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其视角的多维性和分析的深刻性。我从未想过,一个如此敏感且沉重的话题,能够被如此冷静、客观地剖析。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解剖师,一丝不苟地揭示着隐藏在“自杀”这一行为背后的重重因素。我特别着迷于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生命价值”和社会对“个体存在”的看法如何差异化地影响个体选择的探讨。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都极其精炼,直指核心。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思考,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心理健康的微妙变化,是否过于强调外部的成功,而忽略了内心的安宁。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本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审慎和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自杀论》给我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情感上的,不如说是认知上的。我之前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想不开”、“钻牛角尖”这样比较片面的认知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看法。作者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切入,将“自杀”这个行为解读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多维度现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个体自由意志”与“社会决定论”的辩证分析印象深刻。一方面,我们强调个体有选择的权利,但另一方面,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人际关系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选择。这种张力,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书中的理论,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我身边的人。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问题,并引导你深入思考问题的书。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剧。
评分《自杀论》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颠覆”二字最贴切的形容。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悲伤和绝望的读物,结果却是一场关于理性与情感、个体与集体、存在与虚无的深刻对话。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社会隔离”和“意义缺失”的章节,那些细致的分析,让我对现代社会中许多看似“正常”的行为背后可能潜藏的危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社会的连接,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解决方案”,但它强迫我去思考,去面对那些我可能一直回避的问题。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有种更沉重的责任感,一种想要去理解、去关怀身边人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