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取决于是否被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看到"。没有评价,没有控制,没有要求,只是此时此刻与另一个人"相遇"过,便是存在的证明。
马丁·布伯,MartinBurber1878-1965
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译者简介
徐胤
青年学者、翻译家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在读
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
已出版译作《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
马丁·布伯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不是心理学家,是哲学家,他写了一本书《我与你》,特别薄,但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指路明灯。
--武志红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把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他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
--周国平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这种相遇的境界或许太高,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延续,更不是实现父母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李雪
译者序
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爱存在于"你"和"我"之间。没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的人,其实根本不懂爱,反倒把自己所经历、感知、享受和表达过的感受当成是爱。爱有着一种无边无垠的影响力。身处其中、窥视其间的人,应该能看到他人摆脱束缚,投身忙碌之中;无论是善是恶,是智是愚,是美是丑,他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仿佛看到他们挣脱枷锁,走出困境,纷纷走到他面前,成为一个"你";性奇迹般地一次次重现,发挥着帮助、治疗、教化、鼓励和救赎的作用。爱是某个"我"对某个"你"的责任,存在于爱之中的东西,不可能在任何感受中存在。所有身处爱之中的人,无论尊卑,无论是备受宠爱的幸运儿,还是终生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恶徒,他们所爱皆人,并无差别。
相信生活纯朴的魔力吧,相信你在苍穹之下的祷告终有回报,你终将明白造物过程中的每一次等待、守候和"翘首以盼"的意义。每一句话都可能将你欺骗,但你且看,本质就生活在你的周围,无论你朝何处走去,你总能与它相遇。
自由的人不会有专断的欲求,他相信事实,也就是说:他相信"我"和"你"真实存在,也相信两者之间存在真实的联合。他相信命运,也坚信命运需要他:他不会束缚他,而是在等待他。发生的一切,不一定会如他所愿,但只要他做出了决定,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他不再干涉命运,却也不会听天由命。他倾听自身的变化,倾听本质进入世界的经过;但这并不是为了随之而去,而是为了用人的精神、行为和生死将其实现为理应实现的样子。我说他相信什么,其实是在说他遇到了什么。
专断的人什么都不相信,也什么都遇不到。他的眼里没有联合,只有外头那焦躁不安的世界和急功近利的欲望。我们只需要给被利用的事物安上一个古老的名字,就能将它排入神明之列。他说"你"的时候,心里想的其实是"可被我利用的你";被他称为命运的事物,其实只是他所能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命运,只能在自高自大的专断之中被事物和欲望所决定。
初次接触这类思想深邃的作品,我通常会先被其语言的韵律所吸引。这本书的译文(或者说原文的风格,如果我假设我能直接阅读原著)似乎带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它的句子结构往往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短句,而是像河流一样,层层叠叠,迂回婉转,却总能精准地抵达你想听到的那个核心点。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需要放慢呼吸,甚至需要时不时停下来,让刚才读过的一段话在我脑海里回旋、沉淀。这不像是在“获取信息”,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心与心的交谈。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心流感是极其难得的,它迫使你从日常的急躁中抽离出来,去认真对待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它不是为了快速提供答案,而是为了让你学会如何更好地提问。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掌控力,在我近期读过的所有书籍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细节中,有一种不易察觉的“韧性”。我不是指书皮的物理强度,而是指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在当今这个推崇效率和即时满足感的时代,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对深度和持续性思考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反叛”。它不迎合碎片化的信息流,它要求你投入时间,要求你慢下来,去体验那种思想交锋的艰辛与乐趣。这种内在的坚韧感,让我觉得作者在处理他的核心命题时,一定经历了漫长而严肃的自我审视。我渴望知道,他究竟是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依然能够坚守住这份对纯粹关系的执着与探求。这本厚重的文字,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和勇气。
评分这本新书的封面设计得极为简洁,留白很多,光是看着就让人心头一松,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一拿到手,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粗糙但又细腻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感觉作者对细节的考究已经从文字延伸到了装帧的方方面面。那种未经雕琢的朴实感,与书名所透露出的某种深邃的对话氛围形成了奇妙的张力。我至今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光是翻阅目录和扉页时,那种仿佛要进入一个全然不同世界的期待感,就已经非常强烈了。我猜想,作者必定是用一种极为真诚的态度来面对他所探讨的主题,绝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腔调,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生命的低语,试图在喧嚣的现代世界中,为我们寻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这种封面带来的第一印象,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铺设了一条宁静而有力量的引子。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哲学类书籍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晦涩难懂,需要深厚的学术背景才能窥其堂奥。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它没有用太多高深的术语来构建壁垒,相反,它似乎是用最日常、最贴近生活的场景和隐喻,来探讨那些宏大而永恒的议题。我感觉作者仿佛是坐在我对面,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口吻,娓娓道来他对于“存在”和“交流”的理解。这种亲和力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这种能够将深奥道理转化为清晰洞察的能力,是衡量一位思想家是否真正伟大,而不仅仅是“博学”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显然具备了这种力量。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讲究留白,书页边缘留出的空间足够大,这对于习惯在书上做批注的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总觉得,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是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进去,留下自己思想的痕迹的。在这本书中,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的意图——他似乎在邀请我们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套既定的理论体系。那些大段的论述之间,那些恰到好处的段落分隔,都像是为读者的思考预留的喘息之地。我甚至开始期待,等我读完第一遍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在这些空白处写下我的困惑和共鸣,这本书注定是要伴随我一段时间,成为我书架上可以反复翻阅的“老朋友”,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品。这种对阅读过程本身尊重的版式,已经赢得了我的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