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 名:甲骨文字典
作 者: 徐中舒
I S B N :9787806828922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01日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字 数:字
页 数:161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3300g
定 价:300元
内容简介
《甲骨文字典(第3版)》是《甲骨文字典》的第3版。《甲骨文字典(第3版)》由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3版)》关键词: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第3版)》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甲骨文字典(第3版)》内容包括:序言、凡例、目录、检字、《甲骨文字典(第3版)》所引甲骨著录书目、正文。
作者简介
徐中舒(1898~1991),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898年10月15日出生。1914年先生考入安庆师范学校。在该校他接触到桐城派古文,学习兴趣很浓。1916年毕业,在该校附小任教。1918年后又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南京海河工程学校读书。1921年经人介绍,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1922年又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讲授《左传》。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学者。一年后从清华毕业回到安庆,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旋又受聘于上海立达学园。其间,曾在《立达》表了《古诗十九首考》,引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白的注意。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1930年经其,任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大学执教。
1949年建国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1年1月9日徐中舒逝世,享年92岁。
徐中舒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是其主攻方向,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他在治学方法上,除继承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外,扩大研究视野,力求掌握全面,尽量利用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联系补充,以体现历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献,既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资料,又具有宏观素养,善于把田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诸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反复论证,力求其是。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学应和古史研究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有《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西周利簋文笺释》、《周原甲骨初论》等论文,论证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独到的见解。从40年代开始,还对四川地方史进行研究,撰写《巴蜀文化初论》、《续论》、《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等文。
专著有《■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编辑本段]学术贡献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与古史研究互为表里,徐先生在研究古史的同时,在古文字学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先生自主持编纂的《甲骨文字典》,是甲骨学划时代的巨著。该书兼采各书之长,的编纂体例,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所收甲骨文字形,按时代先后分五期排列,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书中既广泛吸收了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的研究方法,强调字与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文字与历史背景的密切关系,释出许多新字,纠正了许多以往考释工作中的谬误,代表了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新水平。由于《甲骨文字典》的这些长处,所以该书一出版,就饮誉中外,受到学术界一致的高度评价。
《金文嘏辞释例》是徐先生研究金文的重要论著。该文全面地对铜器铭文的祝嘏之辞作了比较归纳研究,充分结合古代典籍,考释了金文中各种嘏辞的含义,解决了许多前人未曾弄清的问题,并对各种嘏辞的时代进行了探索,许多成果看来仍然准确无误。如指出“万年无疆”、“万年眉寿”、“眉寿无疆”等嘏辞主要盛行于西周厉、宣之世;而凡言“无期”者,如“眉寿无期”、“万年无期”、“寿老无期”、“男女无期”等,均为春秋时成周偏东地区之器,结合《诗·鲁颂》“思无期”之语,可知“无期”语春秋时盛行于东方。由此推论,《小雅·南山有台》有“万寿无期”,《小雅·白驹》有“逸豫无期”,或即东周之作。又如金文时常提到“永命”、“灵命”、“嘉命”,以前多误解命为性命之命,该文结合古代典籍指出:命并非性命之命,乃天命。这反映了古人以人世兴衰系于天的思想。在时代上,“永命”主要流行于西周,而“灵命”、“嘉命”则是春秋时的常用嘏辞。由于该文考释精到,论证翔实,因而饮誉学界,成为治金文者的参考资料。徐先生在金文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氏编钟图释》,对�迨媳嘀用�文中不常见的疑难怪字作了详细的考释,释出了许多前人不曾认得的难字,并考定该编钟为春秋时晋器。《陈侯四器考释》,综合考察战国时期田齐国君之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该文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郭沫若先生就曾根据该文所取得的成果对其所著《两周金文辞大系》作过修改。《禹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联系大量金文材料,对禹鼎的年代作了全面的考察,将该器年代考定在厉王时期。文中并对金文材料所记载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与南方淮夷的战争,广泛结合文献记载,作了全面的研究,指出西周时期,周王朝与淮夷的战事主要发生在穆、厉、宣三世,使文献记载与金文材料相吻合,在铜器断代和西周史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先生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除上举《甲骨文字典》之外,重要的论著还有《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对甲骨文的儒字作了全面的考察研究,指出该字的多种形体,论证了殷商时期儒为巫师一类人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周原甲骨初论》,对与殷周史实有关的周原甲骨文作了详细的考释,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字体结构和词汇上的特点,并论证了周原文化的两个来源以及周文王时期的殷周关系,这些成果都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 录
序言
凡例
目录
检字
本书所有引甲骨著录书目
正文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商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在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甲骨文符号,但苦于没有可靠的参考资料,常常感到困惑。直到我偶然发现了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并且有幸获得了第三版,我才真正感觉自己打开了通往商代文明的一扇窗户。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收录了大量的甲骨文字,并且对每一个字都做了详细的解释。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解释字义时,并没有仅仅给出简单的定义,而是会追溯字的起源,分析它的造字思路,以及在古代语境下的实际用法。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书中所附带的甲骨文拓片,清晰而精美,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这些古老的文字艺术。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字条时,还会引用大量的史料作为佐证,这让整个解释过程显得非常严谨和可信。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甲骨文的好奇心,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我认为甲骨文的研究是理解中国早期思想体系的基石。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第三版,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梳理和补充,为我这样的研究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可靠的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收录字条,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个字的释义都经过了严谨的学术考证,将字形演变、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一一梳理清楚,并结合大量的卜辞语料进行验证。这对于我们理解商代先民的思维方式、信仰体系乃至社会结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书中所引用的例证,多为经典卜辞,准确可靠,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对某些学界争议的字条,作者也会列举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辨析,这极大地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也培养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第三版的更新,更是体现了学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无疑是甲骨文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学者,我深知甲骨文研究的艰深和重要性。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在我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第三版的出版,我第一时间入手,并在细读之后,再次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学术成就所折服。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功能,它更是一部集大成的甲骨文研究著作。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甲骨文的字形、字义、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融为一体,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框架。书中对每一个字的释义,都力求做到“穷源溯流”,详细考证其字形演变,分析其本义,并梳理其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作者在处理一些疑难字条时,更是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力,引证博大,辨析精微,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书的印刷和装帧也都体现了极高的品质,细节之处尽显用心,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如此厚重学术价值的著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总而言之,《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 第3版》不仅是一部甲骨文研究的里程碑式作品,更是所有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者必须常备的案头巨著。
评分我是一名书法篆刻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甲骨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所着迷。在寻觅合适的甲骨文参考资料时,市面上确实涌现了许多书籍,但真正能打动我的,除了字形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价值。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 第3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典籍。它不仅仅收录了海量的甲骨文单字,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个字的起源、演变、本义、假借、引申等都做了极为严谨和深入的考证。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字形时,不仅仅展示了标准字形,还会附带不同时期的演变痕迹,这对于我们研究字体的结构和美学有极大的帮助。在临习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这本书,理解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偏旁部首的原始含义,这使得我的创作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理解了字的精神内涵。书中提供的例证,多是出自经典的卜辞,这些真实的语料,让我们窥见了商代先民的生活、思想和信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完善,方便我快速查找所需字条。此外,纸质和印刷质量也相当出色,让翻阅的过程成为一种享受。对于篆刻而言,对字形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让我得以在创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下刀之处,皆有渊源。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的古代汉语专业学生,课程学习中接触到大量的古籍文献,其中甲骨文的研究是绕不开的重要环节。在众多参考资料中,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全面的内容,成为了我学习的必备工具书。第三版的更新,更是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考证精神。每一个条目的释义,都建立在对大量甲骨文材料的细致梳理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之上。作者在解释字形时,不仅提供了标准字形,还常常会引证多个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实物,详细说明其演变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文字的形体特征和结构规律至关重要。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字义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多个层面,并结合具体的卜辞语境进行分析,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甲骨文在古代汉语中的实际运用。此外,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科学合理,查找便利,索引系统完善,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这样一本内容丰富、考证详实的工具书,无疑是我们在古代汉语学习道路上坚实的后盾。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研究的初学者,我对古代中国特别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甲骨文资料的匮乏和理解的难度常常让我感到困扰。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并且有幸获得了第三版的珍贵资料。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词汇编,而更像是一部系统梳理甲骨文发展脉络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每个甲骨文的字形,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角度进行解读,让我们能够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描摹来创造文字的。更令我惊叹的是,它还结合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出土的卜辞实物,将文字的解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认识那个遥远的时代。书中的释义严谨而不失生动,对于一些争议性的字条,作者还会列举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考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学术研究中进行辨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攻克古代史学习中的“文字障碍”提供了最可靠的武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挖掘历史的真相,体会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最近我开始尝试学习篆刻,对文字的形体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追求。在选择合适的甲骨文参考书时,我被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所吸引。这本书的第三版,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善,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入门的绝佳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字帖,更是一本深入剖析甲骨文的学术著作。书中的每一个字条,都包含了字形演变、本义、引申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附有详细的考证和例证。这对于我理解字的结构和把握其神韵至关重要。在临摹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对照这本书,深入理解每一个字的构成逻辑和文化内涵,这使得我的篆刻作品更加有根基,有灵魂。书中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甲骨文拓片清晰可见,每一个细节都能被捕捉到。而且,书的装帧也十分精美,给人一种厚重和典雅的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甲骨文的艺术世界,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和创作。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迪我艺术灵感的宝典。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甲骨文。然而,真正深入研究,却发现许多资料要么过于零散,要么过于晦涩难懂。直到我接触到这本《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 第3版》,我才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这本书的编纂实在是太用心了!首先,它收录的甲骨文条目非常齐全,基本涵盖了目前已发现的绝大多数重要字形。其次,对于每一个字,它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不仅仅是字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会追溯这个字的本源,分析它的造字意图,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含义。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作为例证,这些真实的史料,让文字的解读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根基。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珍贵的甲骨拓片,高清的呈现,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古老的文字艺术。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对甲骨文感兴趣,但专业知识并不深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
评分这本《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 第3版》简直是我学习古代汉语路上的“及时雨”!作为一个对甲骨文一直充满好奇,却又望而却步的爱好者,我之前尝试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成系统,难以深入。直到我遇见了徐中舒先生的这部力作,才真正感觉打开了一扇通往殷商时代的大门。初翻开,就被那厚实的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一看就知道是精雕细琢的作品。条目清晰,释义详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形和读音,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证,对每个甲骨文的字形演变、本义、引申义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某些复杂字条时,会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分析,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那些珍贵的甲骨拓片,配上高清的释文和解说,仿佛能让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虽然是学术专著,但语言表达却相对平实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而且,每条释义的后面,还会附带相关的例句,这些例句都是从真实的甲骨文卜辞中选取的,这对于我理解甲骨文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尤其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偶然在书店翻阅到这本《甲骨文字典 徐中舒 第3版》,立刻就被它所吸引。这本书的厚度和严谨的编排,让我看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学术价值。尽管我并非专业的学者,但这本书却能够引导我一步步地走进甲骨文的世界。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每一个字都有详尽的解释,不仅仅是字形,还包括它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在古代语境下的用法。书中所附带的甲骨文拓片,高清而清晰,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古朴美。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解释过程中,常常会引用当时的史料,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字所承载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是学术性的,但对于我这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读者来说,并不难以理解,反而让我感觉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讲述着文字背后的故事。它让我对汉字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璀璨的中华文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