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
:58.00元
作者:赵省伟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46109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内,以高清影像和绝版海外史料原样呈现的历史类连续出版物
200张罕见海外精美版画 10万字海外一线记者一手新闻报道
《东方历史评论》联袂推送子品牌内容提要
《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荟萃了英国《伦敦新闻画报》(100张图,2万字记者一手报道)、英国讽刺画报《笨拙》(15张漫画)、法国画报(80张图,2万字记者一手报道)、日本风俗画报(由日本的从军记者,根据他们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编写的。1894年至1895年共出十期与关甲午增刊。目前该书全套即使日本也很难找到)等关于甲午的经典图文记录,对于市场上关于甲午和中日话题的图书具有极强的市场差异化。
目录
序 他者眼光
法国画报
LE MONDE
ILLUSTR
中日战争
LA GUERRE SINO-JAPONAISE
中日冲突
LE CONFLIT COREN
在朝鲜
EN CORE
中日朝鲜争端
LA CHINE ET LE JAPON EN CORE
中日冲突下的朝鲜
LE CONFLIT COREN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在朝鲜
EN CORE
中日冲突下的朝鲜
LE CONFLIT COREN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在朝鲜
EN CORE
烟台远景图
VOE DE CHEFOO
在朝鲜
EN CORE
抗日画集
POSITION SINO-JAPONAISE
李鸿章
LI HONG-TCHANG
在朝鲜
EN CORE
中日冲突下的朝鲜
LE CONFLIT COREN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中日战争
LA GUERRE SINO-JAPONAISE
不久前被日军占领的旅顺港全景
PANORAMA DE PORT-ARTHUR, OCCUP RCEMMENT PARLES FORCES JAPONASES
朝鲜争端
LE CONFLIT COREN
清朝皇帝的新雪橇
LE NOUVEAU TRAINEAU DE L’EMPEREUR
中日冲突下的朝鲜
LE CONFLIT COREN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中日战争
LA GUERRE SINO-JAPONAISE
朝鲜争端
LE CONFLIT COREN
北海冰面上滑动的清皇帝御用雪橇
LE NOUVEAU TRAINEAU DE L’EMPEREUR
朝鲜争端
LE CONFLIT COREN
中日冲突下的朝鲜
LE CONFLIT COREN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中日冲突下的朝鲜
LE CONFLIT COREN ENTRE LA CHINE ET LE JAPON
芝罘
CHE-FOO
在直隶总督家中
CHEZ LE VICE-ROI DE PETCHILI
笨 拙
PUNCH
朝鲜半岛的斗鸡
The Corean Cock-fight
文明的胜利!
The Triumph of Civilisation!
巨人杀手日本
Jap the Giant-killer
小阿希与蝴蝶蜂
Little Ah Sid and the Butterfly-bee
破碎的中国
Broken China
令人同情的申诉
A Touching Appeal
中国商店的日本人
The Jap in the China Shop
约翰冷漠地站着
John Stand Aloof
“蜂蜜,我的蜂蜜!”
“Honey, My Honey!”
“好狗狗!”
“Good Dog!”
单薄的伪装
A Thin Disguise
伦敦新闻画报
LONDON
NEWS
夹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朝鲜
Core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东亚即将爆发的战争
The Impending War in Eastern Asia
从西伯利亚到中国的旅行
Travelling from Siberia to China
东亚的战争 :清军强征的新兵正在登上运兵船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Chinese Levies Embarking on a Transport
中国速写
Sketches in China
清朝三重臣
Three Great Men in China
东亚的战争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中国的军队
The Chinese Army
中国速写
Sketches in China
三位日本军官
Three Japanese Officers
人
The Celestial
东亚的战争 :中国士兵的露营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Bivouac of Chinese Soldiers
书评 :亚洲政治
Book Review: Asiatic Politics
特派画家伍德维尔的亚洲战场速写
Drawn by R. Caton Woodville from Sketches by Our Artist-Correspondent at the Seat of War in Asia
东亚的战争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东亚的战争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东亚的战争 :日本和朝鲜的速写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Sketches in Japan and Corea
日本军队的进化演变
The Progress of the Japanese Army
中国的军港
The Naval Ports of China
北洋水师在威海卫
The Chinese Fleet at Wei-Hai-Wei
9 月 9 日,日军在济物浦登陆
Japanese Troops Landing at Chemulpo, September 9
日本军队和物资在朝鲜登陆
Landing Japanese Troops and Stores in Corea
鸭绿江入海口的海战
The Naval Battle of the Yalu
东亚的战争 :北洋舰队在旅顺口
The War in Eastern Asia: The Chinese Fleet Lying in Dock at Port Arthur
鸭绿江海战
Naval Battle of the Yalu
清军新抓来的壮丁们
Raw Levies for the Chinese Army
东方的战争
The War in the East
访问停泊在长崎港的日本军舰“赤城号”和“比睿号”
Visiting the Japanese War-ships “Akagi” and “Hiyei” in Nagasaki Harbour, after the Battle of the Yalu
日本海军 8 月 17 日袭击中国的威海卫港
Japanese Naval Attack on the Chinese Ports at Wei-Hai-Wei, August 17
9 月 16 日 :日军从大同江桥门进入平壤
The Capture of Ping-Yang, in Corea, September 16: Japanese Troops Entering at the Gate of Tai-Dong River Bridge
中国铁甲舰“镇远号”在旅顺口进行修理
The Chinese Ironclad Battle-ship “Chen-Yuen” Undergoing Repair at Port Arthur
9 月 17 日的鸭绿江海战 :中国军舰“致远号”被击沉
Naval Battle of the Yalu, September 17: Sinking of the Chinese Ship “Chi-Yuen”
东亚战争爆发地 :奉天
The Seat of War in Eastern Asia: Mukden
香港人的麻烦
Hong Kong’s Troubles
小 日 报
LE PETIT
JOURNAL
汉城骚乱
Agitation Séoul
一艘清朝军舰被日军击沉
Un Vaisseau Chinois Coulé Par Les Japonais
一名法国海关检查员被中国人
ASSASSINAT PAR LES CHINOIS D’UN CONTRLEUR DES
DOUANES FRANAISES
一幅日本画 :一名日本军官夺取清军旗帜
UN DESSIN JAPONAIS : Prise D’un Drapeau Chinois Par Un
Officier Japonais
上海港
Porte De Shang-Ha
中国皇帝接见法国大使施阿兰
M. GRARD, AMBASSADEUR DE FRANCE,REU PAR
L’EMPEREUR DE CHINE
附录
日本风俗画报
临时增刊
日本风俗画报临时增刊第八十二号封面
日本风俗画报临时增刊第八十六号封面
日本风俗画报临时增刊第八十七号封面
日本侦察兵月下侦察图
日本骑兵
草河口战役日军燃起篝火防止冻结
作者介绍
赵省伟(执行主编):厦大历史系毕业,文史类图书策划,策划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容忍历史不完美》《家世》等书。
沈弘(《伦敦新闻画报》部分编译):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 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著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晚清映像》《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书。
赵丽莎(《法国画报》部分编译):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毕业,现供职于中国外文局。2012-2013年间曾赴巴黎第三大学欧洲研究学院进修一年。与王嵋、丽泉夫妇合译贝尔纳布立塞的《法兰西在中国300年—从路易十四到戴高乐》一书。
邱*(《笨拙画报》部分编译):北大中文系毕业,现任教于北京华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
文摘
序言
这部《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的书名一出,便吸引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对甲午海战这一近代史上的关键节点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论述都围绕着国内史料展开,视角难免有局限性。而“海外史料”这四个字,则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期待能够从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这场改变东亚格局的战争。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身临其境般,通过那些来自日本、英国、美国、俄国等地的官方报告、私人书信、报刊新闻、海军日志,甚至是当时驻华外国人的日记和回忆录,去看待这场发生在黄海、旅顺、威海的激战。这些史料可能描绘出我们从未见过的战场细节,可能揭示出出乎意料的决策过程,甚至可能展现出当时普通民众对于这场战争的真实反应。比如,英国海军官员对双方舰队的战术运用和舰船性能的客观评价,又或是美国记者对战后处理的细致观察,这些都可能提供给国内研究者忽视的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是否能够还原当时列强在中国海域的活动,以及他们在甲午战争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乃至影响,都可能在这些“西洋镜”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与深度。这本书不只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次跨文化的解读,一次对被遮蔽的真相的探寻,一次对历史多维度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来自海外的“眼睛”,是如何捕捉和记录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评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引人的魅力。我想象着,那些尘封在海外档案库中的泛黄纸页,那些曾经记录下历史瞬间的墨迹,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各国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如何博弈,以及这场战争是如何成为他们利益博弈的棋子。来自不同国家的军事观察家,他们如何评价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他们如何向本国政府汇报战况?这些海外史料,很可能比国内的奏折和密函,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我尤其对书中对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比分析感到好奇。在海外的专业人士眼中,这两支军队的优劣势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除了舰船火炮这些硬实力,他们的训练水平、指挥体系、后勤保障,在异国眼中又是如何评价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战争,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中国在那个时代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
评分阅读《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在1894年那个动荡的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是如何聚焦在这场即将爆发的海战上。这本书以海外史料为切入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让我得以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我尤其想知道,那些在华的外国记者,他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进行报道的?他们的报道,是基于事实,还是带有本国的立场?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当时在华的西方教育家、传教士的个人信函,他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或许会更加贴近当时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感受。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这场战争对当时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亚洲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的描述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历史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在那个时代,不仅仅是被动地卷入历史的洪流,也同样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参与者。
评分翻开《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我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体验之中。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日本海军作战细节的描绘,以及其背后所受到的西方军事思想的影响。这些海外史料,很可能揭示出日本海军的崛起并非仅仅依靠其本土的创新,而是对其先进军事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同时,书中对当时列强在中国海域的活动,以及他们在甲午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是纯粹的观望,还是暗中的操纵?这些来自海外的“眼睛”,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我甚至想象,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当时在华的西方商人,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甲午战争的梳理,更是对近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重新审视,让我们看到,中国在那个时代,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
评分这本书《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带来的冲击,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他者视角”下的历史重塑。我们长期以来所接触的甲午战争叙事,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视角为主导的,强调的是民族的苦难、失败的教训、以及民族精神的觉醒。而这本书则像一面棱镜,将这场战争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日本海军的崛起过程,以及其背后所受到的西方军事思想、技术和组织模式的影响的描述很感兴趣。这些海外史料,很可能揭示出日本海军并非一夜之间崛起,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系统的学习与模仿。同时,书中对列强在战时的态度和行为的描写,也让我对“中立”的含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是真正的旁观,还是暗中助推?这些细节,往往能从海外史料中得到更清晰的呈现。我曾设想,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的信件,他们往往对社会百态有着敏锐的观察,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影响的独特视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宽了我们的历史视野,让我们不再局限于国内的叙事,而是能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审视那段历史。
评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预示着一种“局外人”的视角。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段历史,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多角度解读的渴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甲午战争期间,各国对中国和日本的国际舆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舆论是如何影响各国政府的决策的。来自西方报刊杂志的报道,或许比国内的官方记录,更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我也对书中对日军在战争中的一些行为细节的描述很感兴趣,例如他们在占领地区是如何对待当地居民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战争中展现出其侵略性的。这些海外史料,可能会提供一些我们之前所未曾了解到的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固有的历史认知,让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批判的态度去审视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更深刻的教训。
评分读完《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最大的感受便是,历史的面貌从未如此鲜活而真实。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海战的胜败,更是在重新构建一个时代的脉络。作者巧妙地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零散史料,如同拼图一般,一一嵌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我尤其被那些来自西方外交官的报告所打动,他们以一种冷静而审慎的笔触,记录下了清廷内部的腐败与低效,描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以及列强在背后暗流涌动的利益博弈。这些史料,不像国内的史书那样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色彩,而是更加注重事实本身,虽然有时也夹杂着殖民者的傲慢和偏见,但正是这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反而让我们更能洞察事件的本质。书中关于日军在登陆作战中的组织、后勤以及对当地百姓的态度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细节,往往是国内史料所缺乏的,也让我们对侵略者的真实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通过西方媒体的报道,我更是看到了这场战争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传播方式,以及不同国家对事件的解读与反应。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甲午海战的回溯,更是一次对近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的深刻反思。它迫使我们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那段屈辱的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
评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一段历史的叙述,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无数个碎片和视角组成的。作者通过搜集和梳理大量的海外史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复杂的甲午战争图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战争的进程中,列强之间是如何进行利益权衡和博弈的,以及他们对这场战争的结果有何种预设。来自不同国家的海军军官,他们如何评价双方的战术运用?来自不同国家的政治家,他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这些海外史料,无疑会为我们揭示出许多国内史料难以触及的层面。我也对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战争期间,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活动记录感到好奇。他们的商业利益,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战争的观察和报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跨越国界,需要借鉴和吸收不同文明的智慧。
评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始终相信,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之中,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西洋镜”这一意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甲午战争图景。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战争爆发前夕,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博弈是如何影响这场战争的进程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军事观察家,他们如何评价双方的战术运用和舰船性能?来自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他们如何向本国政府汇报战况?这些海外史料,无疑会为我们揭示出许多国内史料难以触及的层面。我也对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战争期间,外国商人在中国沿海地区的活动记录感到好奇。他们的商业利益,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战争的观察和报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研究需要跨越国界,需要借鉴和吸收不同文明的智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评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框架。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之中,而国内史料的局限性,让我们对甲午战争的理解,总显得有些单一。这本书则恰恰满足了这种对多元解读的渴求。想象一下,通过一位当时驻扎在旅顺的英国商人的视角,去感受战争的残酷与混乱;或者通过一位在华日本记者,带着复杂心情记录下的战场见闻;又或是通过一位俄国海军军官,对日军战术的专业分析。这些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身份的“目击者”,他们的叙述,或许有偏颇,或许有误读,但恰恰是这些“杂音”,构成了更接近真实的复杂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比如日本海军的指挥官,他们的战略思想、临战心态,在海外史料中是如何被解读的?而中国方面的一些重要人物,如李鸿章、丁汝海等,在西方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形象?这些都可能是我们之前从未了解过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提醒我们,历史不应是单方面的讲述,而应是多角度的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