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培基,1921年生,福州市人。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同年任英文《上海自由西报》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英文《中国年鉴》(1944—1945年度)副总编。翌年赴日本东京远东**军事法庭**检察局(IPS)任英语翻译,约两载半,随后赴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研究英国文学,1949年肄业回国。历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编译、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英语教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教授兼该校出版社总编辑。中国译协**、三届理事,现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 主要译作有:柔石著《为奴隶的母亲》、曹禺著《明朗的天》、杨植霖著《王若飞在狱中》、王士菁著《鲁迅传》、廖静文著《徐悲鸿一生》等。《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三册)是他自编自译的新书。主要论著有:《习语汉泽英研究》、《英语声色词与翻译》、《英汉翻译教程》(主编)等。
***
“今”
胡适
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
鲁迅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叶圣陶
看月
没有秋虫的地方
***
“儿时”
冰心
我的童年
梦
周作人
初恋
郭沫若
菩提树下
杜鹃
庐隐
异国秋思
吹牛的妙用
雷峰塔下
谢冰莹
饥饿
刹那的印象
我爱作文
海恋
黄昏
粉笔生涯
丰子恺
渐
茅盾
雾
巴金
“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
海上的日出
狗
虎
一个车夫
撇弃
何其芳
雨前
季羡林
加德满都的狗
萧红
祖父死了的时候
萧乾
古城
梁实秋
男人
唐锼
书愤
故乡的雨
柯灵
书的抒情
端木蕻良
黎明的眼睛
耐力
师陀
邮差先生
***
生命的急流
艾青
偶像的话
冯亦代
忘了过去就是犯罪
廖沫沙
《师说》解
要培养新的杂文作家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有一种阅读的冲动。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人性化,中英文对照的格式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学习者在对照阅读时,既能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又不至于在查找对应译文时感到混乱。版式设计上,留白的处理显得疏朗有致,无论是注释还是篇章的起承转合,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一般工具书那种生硬和刻板的感觉。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翻译作品集,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于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视和专业度。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值得珍藏、时常翻阅的良伴,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积淀带来的宁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现代心灵图景的独特视角。它并非宏大叙事的历史教科书,而是通过一个个微观的、个体的情感叙事,拼凑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意识侧面。对于那些希望从文学层面来剖析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阵痛与希望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文本。我个人认为,散文这种文体,在捕捉特定时代氛围的微妙变化上,比小说更具敏感性和即时性。这些选作,就像是给那个时代打上的一系列鲜明而富有诗意的“快照”。它们记录了知识分子在思想解放与传统束缚之间的拉扯,记录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无奈。可以说,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把精巧的钥匙,去开启一扇通往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基因深处的侧门,其内涵的丰富性,值得反复推敲和细细咀嚼。
评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它不仅仅是给文学爱好者准备的,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化语境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藏。译文的质量是衡量这类作品的生命线,而这里的英译本,我粗略对比了几篇我熟悉的篇目,其精准度与文学性的保留都达到了专业水平。译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捕捉原作者的语感和潜台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转换上。例如,对于一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特定时代背景的词汇,译者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既照顾了英文读者的理解,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原文的文化厚度。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学习材料”,而成为了一个高质量的文化桥梁,成功架设在了中西两种思维模式之间。
评分初读这些选篇,我立刻被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所震撼。这些现代散文,如同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复杂光影和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挣扎与觉醒。作者们笔下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市井烟火的细腻描摹,还是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沉思,都充满了力量。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乡土记忆和城市现代化的篇章,它们不仅仅是文学叙事,更像是社会学的切片。文字的张力十足,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时而又如惊雷般振聋发聩。阅读这些作品,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那些动荡却又充满生机的年代,深刻体会到“现代性”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发芽时的那种痛苦与美丽。这批作品的入选标准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精英水准,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最敏锐的观察和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一种深深的“在场感”。阅读散文,最怕的就是枯燥和说教,但这些精选的篇章,每一篇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者,他们的文字像是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毫不矫饰,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其中有几篇关于童年回忆和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可以用“声色俱佳”来形容,读着读着,我仿佛真的闻到了雨后泥土的清香,听到了旧时弄堂里的叫卖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刻意堆砌辞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中国人对美的感知、对情感的珍视,从未有过丝毫的褪色。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们可以暂时抽离日常的喧嚣,去品味那些经久不衰的人性光辉与生命哲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