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法 21世纪知识产权系列教材 王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
书名:著作权法(21世纪知识产权系列教材)
:59.8元
作者:王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300208794
字数:724 字
页码:496页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推荐
著作权法是知识产权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对著作权法的概念和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介绍,中间穿插大量图片、资料和案例,辅以理论研习和实务探讨,不仅有全面的理论介绍,还有国内外经典案例的详细讨论与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掌握,并对知识产权国内外新的经典判例进行了介绍和评析,对实务工作者也很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王迁,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上海2010年世博会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多家法院和检察院咨询专家。所获奖项和荣誉称号包括“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具影响力人物”、“第四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和“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参与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是《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专家委员会成员。在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缔结《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而召开的北京外交会议和2013年为缔结《马拉喀什条约》而召开的马拉喀什外交会议中,任“起草委员会”成员和中国代表团成员。出版专著《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保护研究》和《论“基因歧视”及其法律对策》,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一百余篇。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论文类三等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独著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和《著作权法学》,前者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书一等奖和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讲课程“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均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版权局课题和大量横向课题。
目录
章著作权制度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著作权的客体:作品
第三章著作权的内容:权利
第四章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人
第五章邻接权
第六章对著作权的限制
第七章著作权的集体管
第八章著作权侵权及法律救济
第九章对技术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
文摘
(二)具有“独”的两种情况
劳动成果在两种情况下符合独创性中“独”的要求:,劳动成果是劳动者从无到有独立地创造出来的。第二,以他人已有作品为基础进行再创作,而由此产生的成果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可以被客观识别的、并非太过细微的差异。
1.从无到有进行独立创作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结果,劳动成果即使碰巧与他人的劳动成果一模一样,也仍然符合独创性中“独”的要求。例如,甲、乙均是摄影师。甲于某风景胜地拍摄风景照片一张。
乙从未看到过甲拍摄的照片,但乙在同一风景胜地旅游时,碰巧在同一拍摄地点,以同样型号的照相机、用同样类型的胶卷,以同样的取景、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光圈和快门拍摄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与甲拍出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一般人很难用肉眼辨别出其中存在的微小差异。那么乙所拍摄的照片是否具有“独创性”呢?乙拍摄的照片虽然与甲拍出的照片一模一样,但只要这张照片是乙独立拍摄的结果,仍然是“源于”乙的,就符合独创性中“独”的要求。如果该成果同时符合“创”的要求,则它仍然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因此承认:“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作品的表达系独立完成并且有创作性的,应当认定作者各自享有独立著作权。”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传递出的“前沿感”。虽然定位是法学教材,但“21世纪知识产权系列教材”这个名头,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罗列条文和理论,而是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探讨当下知识产权领域,特别是著作权法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我尤其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对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保护,例如网络传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知道著作权法的发展是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连的,一个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引导我们思考未来的法律走向。王迁教授的名字,在知识产权领域内是极具份量的,我过去也曾拜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研究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对他在这本教材中融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新时代的著作权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理解著作权法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简洁大方,没有多余的花哨装饰,这让我觉得它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形式。书脊上的信息清晰明了,方便在书架上查找。拿到手上,分量感十足,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丰富,篇幅充实,能够提供详尽的解释和论述。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法学教材,其价值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的章节设置是如何安排的,是否能够逻辑清晰地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法律问题。我希望它不仅能涵盖著作权法的基本原理、核心制度,还能涉及到相关国际公约、最新的司法解释以及重要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一个优秀的教材,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从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来看,它很可能是一部能够满足我这种期望的力作。
评分这本《正版 著作权法 21世纪知识产权系列教材 法学教材 王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大版 法》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传统而严谨,采用了比较经典的法学教材配色,深蓝或者墨绿色搭配白色的字体,这种配色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专业性。封面上“著作权法”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字体清晰,排列整齐,下方辅以“21世纪知识产权系列教材”和“法学教材”的副标题,更加明确了其定位和适用范围。作者“王迁”和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信息也一应俱全,这种信息呈现方式,是老派法学书籍的典型特征,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对著作权法有着深厚研究的学者,而人大出版社也一直是法学领域的重要阵地,所以从封面设计上,已经能预感到内容会非常扎实,不会流于表面。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不失韧性,印刷清晰,字迹锐利,翻阅时没有劣质印刷的刺鼻气味,这一点对于长期阅读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也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好感度,感觉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学习资料,能够沉下心来好好钻研。
评分从我个人学习的角度来看,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至关重要。这本书封面上“正版”的标识,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权威背书,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有了初步的信心。我关注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易读性。虽然法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抽象性,但我希望这本书在保证严谨性的前提下,能够用相对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法律概念,并提供足够多的例证和案例来帮助理解。著作权法涉及到的例子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音乐、电影、书籍、软件的版权问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深入解读。一个好的教材,不应该只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拐杖”,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对书中能否包含一些练习题、思考题,或者相关的学习资源链接也充满期待,这能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日期或者说“21世纪”的定位,暗示了它可能包含了一些关于著作权法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探讨,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知识产权的领域,尤其著作权法,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现有的法律框架提出了挑战。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对现有法律条文的简单解释,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著作权法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如何应对数字盗版、如何平衡创作者权益与公众获取知识的权利、以及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界定“创作”和“使用”的界限等等。王迁教授的学术声誉让我相信,他能够在这个方面提供深刻的见解。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著作权法本身,更是在学习这个领域如何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