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
定价:150.00元
作者: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工务部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32187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充分吸收了高速、重载和提速有关研究成果和成功实践经验,体现了当代工务设备结构、技术标准、维护技术的现状,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保持一致。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包括轨道结构、钢轨及联结零件、扣件、轨枕、有砟道床、无砟道床、无缝线路、轨道加强及轨道附属设备、道口、重载铁路等内容,下篇主要包括轨道结构、钢轨、扣件、轨枕、有砟道床、无砟道床、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标志及标识等内容。
目录
上篇 普速铁路
章 轨道结构
节 轨道组成及类型
一、轨道组成
二、轨道作用
三、轨道类型
四、铁路等级划分
第二节 线路平面和纵断面
一、线路平面
二、线路纵断面
第三节 直线轨道几何尺寸
一、轨 距
二、水 平
三、轨 向
四、高 低
五、轨底坡
第四节 曲线轨道几何尺寸
一、曲线轨距加宽
二、曲线外轨超高
三、缓和曲线
第五节 曲线超高限速
第六节 车辆的脱轨分析
一、列车脱轨因素
二、脱轨分析
三、安全限值
第二章 钢轨及联结零件
节 钢轨类型及尺寸
一、钢轨类型及尺寸
二、钢轨断面尺寸极限偏差
三、钢轨计算数据及理论质量、金属分配
四、钢轨标记
五、异型钢轨
第二节 钢轨材质和力学性能
一、钢轨钢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二、钢轨热处理
第三节 钢轨接头及轨缝
一、钢轨接头
二、钢轨接头分类及结构形式
三、钢轨接头使用规定
四、轨 缝
第四节 钢轨接头联结零件
一、夹 板
二、接头螺栓、螺母及弹簧垫圈
三、异型夹板
第五节 缩短轨
一、曲线内股缩短量计算
二、缩短轨需要量的计算
三、缩短轨铺设规定
第六节 钢轨伤损分类及标准
一、钢轨伤损分类术语及定义
二、钢轨伤损分类方法
三、常见钢轨伤损类型
四、钢轨伤损标准
第七节 钢轨及接头联结零件使用规定
一、钢轨使用规定
二、钢轨维护技术
三、钢轨接头联结零件使用规定
第三章扣 件
节 混凝土枕扣件
一、弹条I型扣件
二、弹条Ⅱ型扣件
三、弹条Ⅲ型扣件
……
第四章 轨 枕
第五章 有砟道床
第六章 无砟道床
第七章 无缝线路
第八章 轨道加强及轨道附属设备
第九章 道 口
第十章 重载铁路
下篇 高速铁路
第十一章 轨道结构
第十二章 钢 轨
第十三章 扣 件
第十四章 轨 枕
第十五章 无砟道床
第十六章 有砟道床
第十七章 无缝线路
第十八章 标志及标识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在铁路周边长大的孩子,我从小就对那轰鸣而过的火车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两条笔直又光滑的铁轨,总让我觉得它们是连接世界的神秘通道。现在长大了,我依然对铁路充满了兴趣,并且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它的技术细节。《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听名字就感觉非常“硬核”,很想知道它到底能为我揭示怎样的“轨道”秘密。我最想了解的是,为什么两条轨道要保持那么精确的间距?这个“轨距”是如何确定的,又是如何保证在列车经过时不会发生偏移的?另外,我注意到不同类型的火车,它们使用的轨道似乎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货运列车和高铁,它们对轨道的承载能力和运行平顺性要求一定不同吧?这本书会不会详细地介绍不同等级的铁路,其轨道结构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有什么考量?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弯道上的轨道是如何铺设的,是不是会有内轨和外轨的区别?以及在爬坡和下坡的路段,轨道的设计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让我从一个对铁路外观的欣赏者,变成一个对其内在技术逻辑有所洞察的人,能够理解为什么火车在铁轨上能够如此平稳而快速地行驶。
评分我是一名铁路爱好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铁路建设和运营,但每当看到火车飞驰而过,我都会对支撑起这一切的精密技术感到好奇。 《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它的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专业、可靠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讲解轨道是如何被建造起来的,从最初的选线、路基的修建,到轨枕、钢轨的铺设,再到扣件的安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细节。我很好奇,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路基的修建会有哪些特别的考虑?不同类型的轨枕,比如混凝土轨枕和木轨枕,它们在承载能力、耐久性和维护成本上有什么区别?特别是钢轨的连接方式,是焊接还是使用螺栓连接,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尽的图文并茂的解释,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过程。另外,轨道是需要长期维护的,所以我也很想了解轨道检测的设备和方法,比如如何检测轨道的磨损情况,如何判断轨道的平顺度和轨距是否在标准范围内。书中如果能介绍一些常见的轨道病害及其处理方法,比如掉道、轨距变化、钢轨裂纹等,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看到一成不变的铁轨,而是能够理解每一段铁轨背后所凝聚的智慧和工艺,从技术层面去欣赏铁路的魅力,让我对“轨道”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在我看来,铁路是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交通命脉,而轨道则是这条命脉的“血管”。《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这条“血管”绘制的精准蓝图。我一直对轨道结构中的“弹性”和“韧性”感到好奇。为什么轨道能够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钢轨、轨枕、道砟以及扣件等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特别想了解,在列车高速运行或重载通过时,轨道系统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变形来吸收和分散能量的,以及这种“弹性”的限度在哪里。此外,我也对轨道的耐久性和防腐蚀、防磨损技术很感兴趣。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下,轨道材料会面临哪些挑战?书中是否会介绍各种防腐蚀涂层、轨面强化技术,以及如何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我还想知道,在一些特殊的地段,比如长隧道、高寒地区或沿海地区,轨道建设和维护会有哪些独特的工艺和技术考量?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理解轨道技术是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不断追求效率和经济性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在读生,我在课堂上接触到了不少工程类的理论知识,但对于铁路工务这样一个极其专业且重要的领域,我总是感到意犹未尽。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这本《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立刻就被它吸引了。我了解到,铁路的平稳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轨道本身的精度和耐久性。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深入学习轨道的设计理念、承载原理以及在不同运行环境下的适应性。例如,在高速铁路领域,轨道的稳定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高速轨道的设计要点、减振降噪技术,以及如何应对高速列车带来的巨大动力学效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严谨的学术语言,配合精密的图表和数据,来阐释这些复杂的技术问题,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轨道结构是如何支撑起动辄数千吨的列车,并在高速运行时保持其几何精度。我渴望了解轨道材料的最新发展,以及在极端温度、湿度、甚至腐蚀性环境下,轨道材料如何保持其力学性能。此外,书中对轨道线路的平顺性、曲线性以及坡度的控制和检测方法的介绍,也将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因为这些参数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对行车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为我今后在铁路工程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从事的行业和铁路工程息息相关,虽然不是直接的轨道建设人员,但我们经常需要协调和配合,对轨道的功能性有着直接的了解。因此,一本权威的《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对我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轨道线路的整体设计原则,比如如何通过对线路走向、坡度、曲线半径等参数的优化,来实现行车安全、舒适度和运输效率的最佳平衡。我还想知道,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例如冻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带、甚至是地震多发区域,轨道基础的建设和加固会有哪些特殊的工艺和技术要求?书中是否会提供相关的工程实例和技术规范,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此外,对于轨道的维护和检测,我希望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例如利用BIM技术进行轨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或者采用无人机、传感器等智能检测设备来实时监测轨道状态。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轨道性能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有效的维护计划?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日常的协同工作和技术交流至关重要,我相信它会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拿到这本《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的时候,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纸张的优良触感所打动,这似乎预示着它蕴含着丰富而扎实的内容。我是一名在基层铁路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虽然我的工作内容并不直接涉及轨道维护,但我们每天都在与轨道打交道,它的稳定和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权威的、能够系统性地介绍轨道工程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轨道几何形状的测量和控制部分,以及如何处理轨道变形和磨损的章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轨道不平顺的处理,或是轨距的变化,这些都让我感到力不从心,也促使我更加渴望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科学的解决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举一反三,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另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轨道材料的特性、焊接技术以及防脱轨装置的介绍很感兴趣。毕竟,轨道是承载列车运行的直接载体,其材料的优劣和工艺的精细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为我解决实际难题提供理论支持,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为铁路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专业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学习铁路信号专业的学生,虽然我的主要学习方向是信号控制,但我深知轨道作为列车运行的物理基础,它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对信号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来加深对轨道本身的理解。《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从名字上就给我一种极其专业、全面的感觉,这正是我想在轨道技术领域所寻求的深度。我尤其想了解,轨道轨距和曲率是如何与信号系统进行关联的?例如,不同的轨距是否会影响信号的识别距离?在曲线半径较大的区域,信号机的布置和显示方式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轨道几何参数的精确测量和控制方法,以及这些参数是如何被实时监测并传递给信号系统的。此外,我也关注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比如如何利用轨道来检测列车的存在和位置,以及如何防止信号的误判。书中对于轨道接地、绝缘处理以及防雷措施的介绍,也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因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信号系统的稳定运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从轨道这个基础层面,更好地理解铁路信号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专业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醒目的银色标题“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瞬间就勾起了我作为一名铁路爱好者,对隐藏在这本书中的铁路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火车运行的背后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不见的、支撑起庞大铁路网的“幕后英雄”——轨道。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对那些在铁轨上疾驰而过的列车充满了向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仅仅欣赏列车的速度和壮丽是不够的,更应该去理解它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深入了解的渴望。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轨道设计、建造、维护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的详尽阐述。比如,我很好奇不同气候条件下轨道的材料选择和热胀冷缩的处理方式,以及在山区、平原、甚至跨海大桥等不同地形下的轨道铺设技术差异。当然,我也对轨道的日常养护和检测方法很感兴趣,毕竟,任何精密的机械都需要定期的维护才能保证其高效运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严谨但不失生动的语言,为我揭开轨道工程的神秘面纱,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能够理解和欣赏铁路工务技术的人。即使我不是一名专业的铁路工程师,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在乘坐火车时,能感受到一丝来自技术之美的敬畏。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了解铁路工务技术领域的一扇窗口,也希望它能激发我更多关于铁路的探索欲望。
评分作为一个对工程技术细节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认为《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就像一本揭示铁路“骨骼”秘密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轨道的一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厚工程智慧的设计感到惊叹。比如,我经常注意到铁路轨道在夏季会因为热胀冷缩而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形,书中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以及又会采取哪些技术手段来应对?例如,是否会介绍连续焊接钢轨技术,以及它在解决轨缝问题上起到的作用?我很好奇,在一些坡度较大的地段,轨道是如何被固定住的,以防止列车下滑?书中是否会涉及防爬行和防溜轨装置的设计原理?另外,我也想了解,轨道线路的平顺性和直线度是如何被精确控制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轨道测量仪器的介绍,以及是如何通过这些仪器来保证轨道几何尺寸的精度。即使我不是专业人士,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铁路轨道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它们在保障列车安全、平稳运行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对这项伟大的工程技术多一份理解和赞赏。
评分我是一名对铁路历史和发展感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喜欢从技术的角度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正版 铁路工务技术手册:轨道》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技术的严谨性。我非常好奇,在铁路发展的早期,轨道技术是什么样的?例如,早期的钢轨是如何制造的,轨枕又是用什么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轨道技术又经历了怎样的演进?书中是否会追溯轨道材料从铸铁到钢轨,再到高强度合金钢的发展历程?我同样希望能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轨道设计对于列车速度和载重有着怎样的影响。例如,蒸汽机车时代和内燃机车时代,以及如今的高速动车组时代,它们对轨道结构提出了哪些新的技术要求?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轨道工程案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铁路建设工程,以及它们在轨道技术上所取得的突破?我还想知道,轨道技术是如何与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等其他铁路子系统进行协同配合的,这其中又涉及哪些复杂的技术集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轨道技术在铁路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如何不断地适应和推动着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