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方法 李德新 科学出版社

病毒学方法 李德新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新 著
图书标签:
  • 病毒学
  • 医学
  • 生物学
  • 方法学
  • 实验室技术
  • 李德新
  • 科学出版社
  • 病毒检测
  • 分子生物学
  • 免疫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58844
商品编码:267949045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病毒学方法 作者 李德新
定价 85.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58844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304
版次 3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病毒学方法的入门读物,我们希望借本书的编写和出版为高等院校学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为各部门在基因组学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实施规划制订上提供参考,并希望借此书引导人们去思考中国基因组学及其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病毒学探索:从基础到前沿》 目录 第一部分:病毒世界的奥秘 第一章:病毒的起源与演化 1.1 病毒起源的假说:生命起源的另一条途径? 1.1.1 基因抢夺假说 1.1.2 还原假说 1.1.3 细胞起源假说 1.1.4 病毒世界的独立起源 1.2 病毒在生命演化中的角色 1.2.1 基因水平转移的驱动者 1.2.2 生物多样性的塑造者 1.2.3 宿主进化的推动力 1.3 病毒家族的划分与特征 1.3.1 根据核酸类型(DNA/RNA,单链/双链) 1.3.2 根据复制策略 1.3.3 根据形态学特征 1.3.4 经典病毒分类系统与新一代分类方法 第二章:病毒的结构与组成 2.1 核心:遗传物质的载体 2.1.1 DNA病毒:基因组的稳定与多样 2.1.2 RNA病毒:易变性与适应性 2.1.3 基因组的组织形式:线性、环状、分段 2.2 核心外:衣壳——病毒的保护伞 2.2.1 衣壳蛋白的结构与对称性:二十面体、螺旋、复杂 2.2.2 病毒形态的决定因素 2.3 某些病毒的“外衣”:包膜——侵入宿主的关键 2.3.1 包膜的来源:宿主细胞膜的“窃取” 2.3.2 包膜上的病毒糖蛋白:识别与结合的钥匙 2.3.3 包膜的稳定性与易感性 第三章:病毒的复制周期:侵袭与繁衍的精妙舞蹈 3.1 吸附与识别:锁定宿主细胞 3.1.1 病毒表面分子的特异性结合 3.1.2 宿主细胞受体的多样性与选择性 3.2 穿入宿主细胞:多样的“破门而入”策略 3.2.1 直接穿膜 3.2.2 胞吞作用 3.2.3 融合进入(针对有包膜病毒) 3.3 脱衣:释放病毒遗传物质 3.3.1 机械作用 3.3.2 酶促作用 3.4 复制与合成:病毒基因组的“翻版”与蛋白的“生产线” 3.4.1 DNA病毒的复制机制 3.4.2 RNA病毒的复制机制:逆转录、RNA复制酶 3.4.3 蛋白质的合成: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器 3.5 装配:新一代病毒颗粒的组装 3.5.1 基因组与衣壳蛋白的有序结合 3.5.2 包膜的形成(有包膜病毒) 3.6 释放:从宿主细胞中“破茧而出” 3.6.1 裂解宿主细胞 3.6.2 出芽(有包膜病毒) 3.7 潜伏感染与慢病毒感染:病毒与宿主之间微妙的平衡 第二部分: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4.1 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4.1.1 形态学改变:圆化、融合、细胞死亡 4.1.2 功能性改变:代谢、信号传导 4.2 细胞转化与肿瘤发生:病毒的“不请自来” 4.2.1 原癌基因的激活 4.2.2 抑癌基因的失活 4.2.3 病毒致瘤蛋白的作用机制 4.3 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调节 4.3.1 逃避免疫监视:免疫逃逸机制 4.3.2 诱导免疫抑制 4.3.3 诱导免疫病理 第五章:宿主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策略 5.1 先天性免疫: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5.1.1 干扰素:抗病毒的“紧急警报” 5.1.2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识别与杀伤 5.1.3 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吞噬与抗原呈递 5.2 适应性免疫:精准打击与记忆 5.2.1 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病毒感染细胞的“狙击手” 5.2.2 体液免疫:B细胞与抗体——阻断病毒与中和病毒 5.2.3 免疫记忆:快速响应,持久保护 第六章: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 6.1 呼吸道病毒感染:从感冒到肺炎 6.1.1 流感病毒:季节性流行与全球大流行 6.1.2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婴幼儿的“噩梦” 6.1.3 冠状病毒:从SARS到COVID-19 6.2 消化道病毒感染:胃肠道的“入侵者” 6.2.1 轮状病毒:儿童腹泻的“罪魁祸首” 6.2.2 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隐形杀手” 6.2.3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食物与水源的传播 6.3 血液传播性病毒感染:沉默的威胁 6.3.1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与肝癌 6.3.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免疫系统的“颠覆者” 6.4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攻入大脑的“敌人” 6.4.1 狂犬病毒:致命的神经毒性 6.4.2 肠道病毒:脑膜炎与脑炎 6.5 皮肤与黏膜病毒感染:可见的“印记” 6.5.1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宫颈癌与皮肤疣 6.5.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童年与成年两次感染 6.6 病毒感染的慢性化与潜伏:难以根除的“尾巴” 第三部分:病毒学研究的前沿与应用 第七章: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 7.1 样本采集与处理:获取病毒的“第一步” 7.2 病毒分离与培养:在实验室中“复活”病毒 7.2.1 细胞培养法:模拟宿主环境 7.2.2 动物接种法:经典但有伦理考量 7.2.3 鸡胚接种法:特定病毒的分离 7.3 病毒鉴定:确认“身份” 7.3.1 基于细胞病变效应(CPE)的观察 7.3.2 显微镜技术:电子显微镜下的“真实模样” 7.3.3 血清学方法: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7.3.4 分子生物学技术:核酸检测的“精准定位” 第八章:分子病毒学技术:深入基因层面 8.1 核酸提取与检测:病毒基因组的“解码” 8.1.1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8.1.2 q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量化病毒载量 8.1.3 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测序与变异分析 8.2 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病毒蛋白功能 8.2.1 重组DNA技术:构建病毒基因的表达载体 8.2.2 病毒样颗粒(VLPs):用于疫苗研发 8.3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改造病毒基因组 8.3.1 研究病毒基因功能 8.3.2 潜在的抗病毒治疗策略 第九章:病毒与公共卫生:预防、诊断与控制 9.1 流行病学监测:追踪病毒的“行踪” 9.1.1 病例报告与调查 9.1.2 病原体监测网络 9.1.3 基因组流行病学:分析病毒变异与传播路径 9.2 疫苗研发与应用:构筑免疫屏障 9.2.1 灭活疫苗 9.2.2 减毒活疫苗 9.2.3 亚单位疫苗 9.2.4 新型疫苗技术: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 9.3 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与病毒“赛跑” 9.3.1 抑制病毒复制的关键酶 9.3.2 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9.3.3 增强宿主免疫反应 9.4 病毒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与风险评估 9.4.1 分级防护体系 9.4.2 应急响应机制 第十章:病毒学在生物技术与医学中的应用 10.1 基因治疗:利用病毒作为“递送载体” 10.1.1 靶向递送基因 10.1.2 治疗遗传性疾病 10.2 肿瘤病毒学:病毒与癌症的“双向奔赴” 10.2.1 病毒治疗肿瘤(Oncolytic Virotherapy):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 10.3 噬菌体疗法:对抗细菌感染的新希望 10.3.1 噬菌体的“特异性杀戮” 10.3.2 应对抗生素耐药性 10.4 病毒在环境科学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隐形力量” 结语 病毒,这个微小而强大的生命形式,以其独特的生存策略和对宿主细胞的深刻影响,深刻地塑造着地球的生命进程。从理解病毒的起源、结构与复制,到探索其与宿主的复杂互动,再到运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流行病学手段进行防控,病毒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生命最基本的奥秘,更在疾病预防、治疗和生物技术创新等方面展现出无限的潜力。面对层出不穷的病毒威胁,持续深入的病毒学研究将是我们应对挑战、守护人类健康的关键。 (请注意:此简介旨在概括病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涉及任何特定书籍的细节。内容涵盖了病毒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接触到一些关于免疫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时,经常会遇到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免疫应答。虽然我没有直接阅读《病毒学方法》这本书,但它让我想到了很多研究免疫系统如何对抗病毒的关键技术。我推测,这本书可能会详尽地介绍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例如,如何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情况,如何通过ELISA检测不同类别的抗体水平,以及如何进行细胞因子检测以评估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这些都是理解病毒如何被清除,以及免疫系统如何产生记忆的关键。就像我们在研究疫苗的有效性时,需要精确评估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是否能够有效中和病毒,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严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一本专注于病毒学方法学的著作,必将为免疫学研究者们带来极大的启发。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病毒学方法》的书,虽然它没有直接涉及,但我却在阅读过程中,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的作者,李德新,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著作,虽然我还没能亲自拜读其内容,但仅凭其学术声誉以及出版方在科学领域的影响力,我就能想象到其学术价值。我在学习其他与病毒相关的课程时,时常会遇到各种实验技术的描述,比如PCR、ELISA、细胞培养等等。这些技术本身就承载着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一本专门探讨“方法”的书,想必会以一种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方式来解析这些核心工具。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实验步骤,更会深入剖析每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在不同研究情境下的创新应用。就像我最近在研究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时,就迫切需要理解其作用机制,而很多时候,这些机制的揭示都离不开精密的实验设计和高超的技术操作。一本好的方法学书籍,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引导读者少走弯路,快速掌握研究的精髓。我期待有一天能有机会翻阅这本书,看看它是否能为我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评分

最近,我在准备一个关于基因工程的报告,其中会涉及到病毒载体的应用。虽然我尚未有机会翻阅《病毒学方法》这本书,但它的存在让我联想到了许多在基因治疗和分子生物学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手段。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病毒作为工具,将外源基因递送到宿主细胞中。这包括对不同种类病毒载体的特性分析,例如腺病毒、慢病毒、AAV等的选择,以及它们在转导效率、安全性、免疫原性等方面的权衡。就好像我们在进行基因编辑实验时,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病毒载体来高效地将CRISPR系统递送到目标细胞,以期达到预期的基因修饰效果。一本系统介绍病毒学方法的书籍,对于从事基因工程、病毒治疗研究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能阅读此书,以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神秘的病毒载体技术,在科学前沿的实际应用。

评分

我在学习生物医学影像技术时,接触到了一些关于病毒感染如何影响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的研究。虽然我没有亲自阅读《病毒学方法》这本书,但它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技术。比如,在观察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猜测,李德新教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很可能会详细阐述这些成像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如何制备样本、如何进行图像采集和分析,以及如何从显微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当我们想要了解病毒如何入侵细胞,如何在细胞内复制,以及如何导致细胞病变时,精细的显微成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够为想要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研究方法指导。我希望有一天能阅读这本书,看看它是否能为我理解那些精妙的生物医学影像背后所蕴含的病毒学原理,提供更清晰的解释。

评分

近期,我参与了一个关于传染病防控的科普项目,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关于病毒传播和检测的诸多信息。虽然我没有直接阅读《病毒学方法》这本书,但它给我带来了关于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思考。例如,在解释某种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时,往往需要回顾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研究报告,而这些数据和报告的产生,都离不开背后精密的病毒学研究方法。我想象着,这本书大概会详细介绍如何从样本采集、分离鉴定,到基因测序、抗体检测等一系列关键步骤。这就像我们为了准确预测流感的季节性爆发,需要精确掌握病毒的变异速度和传播途径,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建立在扎实的病毒学研究方法之上。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致力于病毒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我推测,书中对于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例如CRISPR-Cas9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或是新型病毒载体的构建,都会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一本优秀的学术专著,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知识体系,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