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 白岩松 回顾自己十年新闻人的痛苦与快乐的岁月 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长江文艺出版

痛并快乐着 白岩松 回顾自己十年新闻人的痛苦与快乐的岁月 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长江文艺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白岩松
  • 新闻
  • 回忆录
  • 长江文艺
  • 媒体
  • 人生
  • 成长
  • 感悟
  • 时代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ISBN:9787801427793
商品编码:27103768647
丛书名: 痛并快乐着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痛并快乐着(新版)

 

作者:  白岩松 

 

市场价:  39.8

 

ISBN号:  9787535487162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出版时间:2016-04-01   

 

主编推荐

1、白岩松的个人随笔集《痛并快乐着》,自2000年首次出版、2010年修订出版至今,已累计创下150万册的销售奇迹,2016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改版,必将引来新一轮的销售狂潮。 
2、书中首次集结收录了白岩松在1993年对香港一线歌星的采访实录《我的娱记时代》,为读者展现著名主持人、资深评论员白岩松很少展露的另一面——资深爱乐人。 
3、白岩松以娱乐记者的身份采访了张学友、刘德华、林忆莲、草蜢、叶倩文、关淑怡、Beyond、刘以达等八位香港一流歌星。以别册的方式装订成书,极具时代感。 
4、在图书的装帧及版式设计方面,《痛并快乐着》同《幸福了吗?》都做了重新调整,两本书仍旧延续姊妹篇式的呼应效果,极具成套珍藏价值。

媒体评论

新版1+1:全新版本+怀旧别册《我的娱记时代》 
关于破碎的娱记梦,我既不庆幸也不遗憾。 
人生一步是一步,没有涂改液,一旦错过就什么都改变不了…… 
如果做成了娱记,我可能比今天富有。 
更重要的是:一定比今天多了不少快乐,少了很多郁闷! 
——白岩松

 

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

我相信,在我的这本书中,生命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一定很高,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刻意,而是这两个字每天都会莫名其妙地走进我的脑海里几次。
我的工作是和人打交道,尤其采访东方之子,一句浓缩人生精华,更是要求自己必须像个看客,看一个又一个采访者如何在生命的舞台上触目惊心地演出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富于变化的。自己年轻时很单纯,曾经以为对生命知之甚多,随着自己的成长,随着眼前别人生命故事的接连上演,生命到底是什么,已经越来越是个疑问。
虽是一个看客,看着别人在舞台上演各种各样的生命故事,却不会总是一味地鼓掌或叹息,毕竟自己也是个演员,也在自己的生命舞台上翻滚与挣扎。有些生命的故事是相通的,而有些又太过不同,但正是在这很多的不同之中,我们明白了生命的万千可能。

季羡林
住在北大朗润园的季羡林老先生,作为学者写成的那些专著,我们绝大多数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即使听说过,打算拿来一读怕也是读不懂的。但这并不妨碍文化人会把季老当做一面旗帜。因为读不懂的是他的专著,而更深刻却容易读懂的是他生命中的无数故事和人生态度。
有一年北大开学,一个外地的新生入校,拿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后,实在坚持不住了,便将行李放在路边,正在为难之际,见前面来一布衣老者,于是请求老者帮自己看一会儿行李,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这位新生如释重负地去办各种手续,很长一段时间过后,新生回来,老人仍在尽职尽责地看守着行李,谢过,两人分别。
又隔几日,北大召开开学典礼,这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为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一直不知道,那一瞬间,这名新生的感触是什么,但我想,对于季老来说,那件事已是很自然地忘记了吧?
多年以后,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在季老和学生中间上演。
新学期,一群年轻的学子相约着在一个中午去朗润园看望季老,到了门口,却开始犹豫:正是中午时分,会打扰了老人的休息吧?于是左思右想,终于有了主意,众多学子用一根树枝,在季老家门外的土地上,留下各自的问候话语,然后欢快地离去。
这是我在北大听过的最美丽故事之一,而把这个故事上演给季老是一种后辈给前辈的尊敬。已经不太知道,年轻时的季羡林是一种怎样的性格,但到了晚年,季老总是平静的,即使在夫人和女儿相继去世之后,我见到的季老,依然没有把那份忧伤写在脸上,平静中有了一种对生命中酸甜苦辣滋味的超越。
但季老的内心真的是平静的吗?尤其在中国,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经历了这个百年。
听一位北大的朋友讲,在北大百年那一个喧闹的庆典之中,常常见到已是八十七岁的季老一个人在树林中或是未名湖畔,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这个时候的季老是平静的吗?

启功
我们都习惯于把启功的全名理解成爱新觉罗?启功,但他自己却坚决不这样认为:有人给我写信来,信封上写着:爱新觉罗?启功,那我瞧都不瞧。有的时候我告诉人说:查无此人。你要到公安部查全国的户口,没有一个叫爱新觉罗?启功的。
我们习惯把启功先生理解为大书法家,但他自己似乎并不这样认为。
一位老长亲要我的画,他第二句话就说:你别落款,让你的老师给落上款。这下子给我的刺激很大,我这字不行啊!他不要!这样子我就发愤练字,干吗呢?就为在画上能题上字好过得了关,及格。多年以后,……书法家协会主席退了,我有事正在上海,协会缺席判决:让启功当主席,这下子又给我增加了一点儿虚名。事实上,我那字没当上主席时还好点儿,现在当上这主席,大伙都要求给写字,这一下子就成了大路货了,都是伪劣产品。你看,启功老先生就是这样,你说一他偏说二,以让人接受的小恶作剧为乐,你指东他偏指西的一个被采访者。按理说,这样的被采访者是最糟糕的,但启功先生却是我最喜欢的被采访者,因为他正是通过幽默以及把人们看重的东西看淡来体现着一种深刻。
启功老先生的幽默出了名,路遇学子,人家问他最近怎样,他答:不好,鸟呼了。众人不解,启功老先生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乌呼了,鸟字不是乌字差一点吗?
众人皆乐。
我采访完先生之后,启功老问:什么族?我答:蒙古族。父亲蒙古族,母亲汉族。启功老一乐,接着双手举上头顶,手指却耷拉着,我不解,启功老又一乐:咱俩一样,纯种狼狗耳朵都立着,不纯的耳朵才耷拉着。
于是我们开始一起乐。
但是也有启功先生乐着说,我却怎么也乐不起来的事儿。
有一天半夜,启功先生突然胸口发闷,憋醒了,以为是心脏病,这下子坏了:还有什么重要的事呢?我想要有就写下来点儿,假定叫遗嘱吧!总得有点儿内容有点儿题目,想一想,也没什么事,这样就睡着了!
启功老是睡着了,但他讲过的这件事却让我睡不着,加在启功先生身上的盛名实在是太多了,但夫人多年前就已去世,加上没有子女,于是让一个国宝夜半时分醒来一个人孤独地想后事,这种感觉实在不好,幽默有的时候是喜剧,有的时候未必。在每天快快乐乐的启功先生面前,我总是觉得:笑容有时和严肃离得很近。正如他的好朋友张中行先生所说:如果仅仅看到(他的)幽默就会上当,他风趣的后面更多的是严肃。

张岱年
采访张岱年老先生之前,他年轻时的为人与处世方式给我留下了狂傲的印象。
初中毕业时就写下了终生志愿:强中国,改造社会,成或败,退隐山林。
十九岁考上清华大学,因不愿意军事训练而退学,后又上北师大,喜自学,不爱听课。
二十多岁时,胡适在中国文化界可谓一棵参天大树,但张岱年先生敢于对胡适先生的某些观点提出全面批判,让人看出后生的勇气来。
带着这些年轻张岱年留给我的印象,我走近了老先生。他的家中面积很小,书占去了大部分空间,物品摆放杂乱无章,家具陈旧而不讲究,中秋时的月饼时至寒冬还在家中放着。由于家中无洗澡设备,因此必须去公共浴室,但年已过八旬,腿脚不便,洗澡成了他们老俩口最担心的大事。
而坐在我面前的老先生早已不是当年后生可畏的张岱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历尽坎坷,性格早已外圆内方。
有时老先生一句话要重复个两三遍,对人的态度多少有些谦恭,早年的那个张岱年是不见了。面对这种变化,我的心不停地下沉,因为我知道,变化的原因不是年龄,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对他的冲击和洗礼。
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一些熟人见面如同不相识。
文革中住房被换成小的,不敢违抗,于是卖掉四平板车的书,又卖掉一个书桌。
1958年被下放劳动,农民对他表示同情,让他感慨万千,同时反思:自己遭受厄运是自己狂傲不慎所致。
文革中参加劳动,由于喝水不易,养成早饭后喝一杯水,午饭前一大杯,午休后一大杯,晚饭前一大杯,其余时间不喝水的习惯。
年轻时希望自己成为学术大家的希望也终于破灭,开始得过且过。
……
改革了,开放了,张岱年如同经历了漫长的冬眠,终于开始慢慢地复苏,重新走上学术之路。但年轻时的那份傲气却在岁月的冲刷之下荡然无存,谁还能够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采访结束,老先生和夫人(冯友兰先生的堂妹)下楼来送我们,张老脚踏布鞋,身上穿件蓝呢大衣,这是他1955年置下的家私,但我仔细观察后发现,上面只剩下一粒扣子。
我说了一声保重,然后与老人分别,至今未再见面,不知洗澡问题有没有好好地解决。

杨振宁
一个科学家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不太好下结论。但与杨振宁交谈,却很容易找到一种面对大师的感觉。这恐怕是杨先生所关注的问题和好多有关他的故事,都已超越了科学的范畴。
不太肯下定论,但相信以下这句话是出自杨先生之口: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而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我想能拥有这份感悟的科学家,关注点当然不会只在科学本身。
1977130日晚,在以杨振宁先生为会长的全美华人协会和美中协会举办的欢迎邓小平副总理的晚宴上,杨振宁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说道:邓副总理的访问是近代史上一个具有分水岭性质的发展,*从此开始新纪元。
相信熟悉他的人不会为他讲出这番有穿透力的言语感到惊奇,因为早在1971年,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杨振宁先生就成了来华探亲的第一位美籍华人。争得这个第一,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夹杂着历史分析后的勇气。
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非常多,但如杨振宁般远远超越科学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大师并不多。也许话还可以反过来说,也许正是视线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杨先生才在自己的本专业上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功。
和杨振宁有关的故事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他和邓稼先的故事。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先驱,他和杨振宁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但各自的道路却迥然不同。
七十年代初,当邓稼先告诉杨振宁,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时,杨振宁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理面容。
当我采访杨振宁先生时,邓稼先已经去世很久,我陪着杨先生和夫人去八宝山为邓稼先扫墓,当然所谓的扫墓只是把骨灰盒从架子上拿下来,然后拂去上面的浮土,但杨振宁先生却做得极其认真,当骨灰盒上的浮士被他细心拂去后,我觉得,拂去的还有历史在他们两人友谊之间制造的距离。
如此密切的一对朋友,却有着两条迥异的人生道路,而赢得的尊敬却是一样的。只不过,杨先生一生都在面对鲜花和掌声,而邓稼先却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地做事,在人生终了之后才面对永远的尊敬。
不过对于他们两人来说,真正永恒的是友谊。
……

 

目录

地平线断想(代序) 1 
01.告别校园: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 10 
02.乡居一年:无所事事的历练 19 
03.病中人生:不请自来的领悟 28 
04.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 36 
05.走进电视:略显偶然的相遇 45 
06.流浪北京:我身边人们的生活 55 
07.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66 
08.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77 
09.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 86 
10.香港回归:起步的兴奋与回首的遗憾 97 
11.澳门回归:世纪末的抚慰 109 
12.直播刺激:在恐惧中快乐 119 
13.遭遇洪水:多买药少买点棺材 134 
14.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146 
15.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 156 
16.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167 
17.改革记忆:并非个人的历史 178 
18.泪洒天堂:生命的终结是感叹号 187 
19.答问之间:把触动珍藏起来 199 
20.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 211 
21.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 222 
22.足球生活: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二 233 
23.音乐历程: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三 245 
24.初为人父:生命中*好的奖励 257 
25.别说我行:说我不行我就不行 268 
26.我和电视:在欣慰与担忧中约会 278 
27.未来:生命的一千种可能(代后记) 288 
十年后的记(修订版后记) 296 

别册:《我的娱记时代》 
几句开场白:没当成娱记,遗憾吗? 
Beyond:你知道我的迷惘  001 
张学友:真情流露  005 
刘以达与梦:继续追寻  009 
林忆莲:逃离钢筋水泥的森林  014 
草蜢:永远爱着你  018 
关淑怡:制造迷梦  021 
叶倩文:真心真意过一生  024 
刘德华:末世天使  028 
回眸1991: 热门话题大写意  031 
回眸1992:热门话题大串联  041 


  精彩内容

    几句开场白:没当成娱记,遗憾吗? 

     

    这本小书收录有我进入《东方时空》前几个月的采访,从某种角度说,正是这几篇对香港歌星的采访,间接起到把我送上电视屏幕的作用。《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制片人时间与我的**次见面,有点儿面试的意思,我拿了这几篇访谈给他,只看了不到两篇, 他对我说:我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于是,我的娱记梦想破灭了,从此人生走上了另一条路。 

     

    这一组对香港歌星的采访,是因为我当时供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香港商业电台,在1993 14 日,联合搞了一场叱咤乐坛流行榜北京演唱会。参加这场演唱会的香港歌星包括刘德华、张学友、林忆莲、草蜢、Beyond、刘以达与梦、叶倩文等等。看这些名字就知道,在1993 年的北京,这是一场怎样重量级的演唱会!而我近水楼台,代表《中国广播报》去采访,有机会几乎对这些歌星一网打尽,也有了这些采访内容。只不过,采访问题还算多,但刊登时受版面xx,短了不少,是为遗憾。 

     

   &nbs; 
......


  内容简介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将16年前出版、6年前再版,并已累计创下150万册销售奇迹的个人随笔集《痛并快乐着》第三次修订改版。书中全新收入数万字此前从未公开过的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大多是90年代一批重量级的音乐人,今天看来,实为不可再现的珍贵记录。


  作者简介

白岩松,央视资深新闻人,主持《新闻周刊》《新闻1+1》栏目。曾出版作品《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等。 

 

 

编辑推荐

 

 

 

 

 

 

 

 

 

《痛并快乐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最新随笔集《幸福了吗》上市三个月创下50万册销售佳绩。与之一脉相承,白岩松十年前出版、并创下67万册销售奇迹的首部个人随笔集《痛并快乐着》再次唤起众多读者的集体回忆。因此,白岩松亲自创意设计,将《痛并快乐着》重新改版,加入全新后记《十年后的记》并附赠超值DVD一张,其中收入作者自选两万余字对社会及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论文精品,以及对季羡林、启功、丁聪等世纪老人的绝版采访实录,作为对这部作品的修订和完善。 书中照片和文字在维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在开本、印制质量、版式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外部装帧以打造正在热销的《幸福了吗》姊妹篇为原则,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

 

 

白岩松,42岁,中央电视台《新闻1+1》《中国周刊》节目主持人,曾主持《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新闻会客厅》《感动中国》等节目,出版作品有《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

 

----- ----- ----- ----- -----
《人生海海》:一座城市,一群人,一段时代的潮涌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史诗,关于个体与时代的交织,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拉扯。它不是一份简单的记录,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凝视,探寻在时代洪流中,人性的坚韧与脆弱,梦想的闪光与幻灭。 故事的开端,聚焦于一座沉寂的小城。这座小城,宛如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却又承载着无数鲜活的生命轨迹。它的街道,它的建筑,它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潮湿与旧时光的味道。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拉长,又仿佛在不经意间溜走。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漫步在这座小城之中,感受它独特的韵律。 主人公,是一个在小城中长大,又即将告别小城去往远方的人。他经历了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迷茫,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他的视角,是我们观察这座小城最直接的窗口。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些淳朴而又各具性格的居民: 有默默耕耘、将一生奉献给土地的农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最自然的馈赠带给这座城市; 有在街头巷尾,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市井百态的老人,他们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智慧,他们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过去的眷恋; 有怀揣着对外面世界无限向往的年轻人,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用各种方式追逐着心中的梦想,有的成功,有的黯然离场; 还有那些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曾经辉煌过,又归于平静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小城的历史,也折射出时代的光影。 《人生海海》试图捕捉的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属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集体情感。小城并非一个静态的背景,它是一个有生命、有呼吸的存在。它的变化,它的发展,它的停滞,都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息息相关。 书中,我们看到了小城的工业兴衰。曾经,那些高耸的烟囱是城市活力的象征,是无数家庭的依靠。人们在那里挥洒汗水,收获希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产业的调整,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工厂,逐渐归于沉寂,留下了空荡的厂房,以及一代人对往昔辉煌的回忆。这种变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它带来了失落,带来了彷徨,也带来了对未来的重新思考。 我们也看到了小城的社会风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小城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紧密。邻里之间的互助,亲戚之间的关怀,构成了生活最温暖的底色。然而,这种紧密也可能带来束缚,带来偏见,带来无形的压力。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在个人意志与集体认同之间寻找平衡。 书中对“家”的探讨,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家,不仅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根的所在。小城的家,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亲情的纽带,是乡愁的源泉。主人公对家的眷恋,对离开家乡的挣扎,都是对“根”的追寻。 《人生海海》并没有回避生活的残酷与无奈。它真实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理想的破灭,以及那些无法承受之重。然而,它也并非悲观的。在那些痛苦与失落的背后,作者依然捕捉到了人性的光辉: 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着善良与尊严的人; 有在黑暗中,依然不放弃对希望的追寻的人; 有即便面对失去,依然选择坚强与勇敢的人。 这些闪光点,如同黑夜中的星辰,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小说的叙事风格,是内敛而又深沉的。作者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微妙的情感变化。语言朴实却富有力量,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追求大起大落的情节,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真实呈现,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以及这座小城所经历的时代印记。 《人生海海》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它让我们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保持自我;在人生的起伏中,我们是如何承受痛苦,又是如何寻找到快乐;在记忆的海洋中,我们是如何珍藏美好,又是如何与过去和解。 这是一个关于告别,也是关于拥抱的故事。告别那个曾经的小城,告别那个曾经的自己;拥抱未来的未知,拥抱全新的生活。但即使告别,那份属于小城的记忆,那份属于时代的印记,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主人公的生命里,也触动了每一个读者的灵魂。 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次对生命、对时代、对人性的深刻回望。它让我们明白,生活,就像这海海人生,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在其中,感受着,经历着,成长着。而那些曾经的痛与乐,都将成为滋养我们生命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痛并快乐着》的期待,是希望能够通过白岩松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新闻行业在过去十年里的成长与蜕变。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叙事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新闻工作者在时代变迁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他对于“痛”的描述,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反思。那些在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通过他的笔触被一一展现。我感受到了他对于专业性的坚持,对于真相的不懈追求,以及在面对压力时所表现出的坚韧。而“快乐”的维度,则体现在他对社会进步的期盼,对普通人故事的关注,以及在每一次成功报道后,那种能够传递信息、引发思考的价值实现。

评分

这本《痛并快乐着》与其说是白岩松个人经历的流水账,不如说是一次对中国新闻行业变迁的深刻剖析。读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他所经历的“痛”,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倦怠或生活琐事,而是那个时代新闻工作者集体背负的压力、选择的艰难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那些他笔下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让我窥见了新闻报道光鲜亮丽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奔波、信息的搜集、观点的权衡,甚至是与各种力量的博弈。他并没有回避其中的辛酸,比如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信息不透明的窘境,采访受阻的无奈,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新闻人如何坚守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挣扎。这种坦诚,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理解新闻工作的复杂性,也更能体会到,在“痛”中,那些坚持的意义所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新闻的价值,以及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一个新闻人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所能获得的精神慰藉。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并没有选择刻意去放大痛苦,也没有沉溺于个人的委屈,而是以一种近乎平静的姿态,叙述着他十年新闻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所经历的“痛”,是信息不透明时的焦灼,是采访受阻时的无奈,是公众舆论的压力,更是个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痛”,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珍视那些“快乐”的时刻。那些“快乐”,并非物质上的富足,而是源于对真相的挖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在报道能够引发思考和改变时的成就感。他用真诚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新闻工作者光鲜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热爱。

评分

翻开《痛并快乐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洪流中,而白岩松就是那个站在潮头、冷静观察、偶尔被浪花拍打的记录者。他用一种近乎沉思的笔触,描绘了他作为一名新闻人十年间的起伏跌宕。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快乐”的解读,它并非简单的成就感或名誉的获得,而是一种源于责任、源于探索、源于对真相的追寻所带来的内在满足。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那些不为人知的采访经历,那些关于社会事件的深度挖掘,那些与普通人对话的温暖瞬间,都构成了他职业生涯中闪光的碎片。这本书让我看到,新闻工作并非只是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的情感。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社会的关怀,对个体命运的尊重,以及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勇气,都深深触动了我。

评分

《痛并快乐着》带给我的,是一场关于新闻人内心世界的深度对话。白岩松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他在职业生涯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喜悦。我惊讶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他对情感的细腻描绘。那些在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这本书则让我们看到了水面下的暗流涌动。他讲述的新闻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事件的经过,更是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内心活动,他对人物的理解,以及他对社会议题的思考。他并没有回避其中的痛苦,比如采访中的阻碍,信息获取的难度,以及在公众关注下所承受的压力。但与此同时,他也在那些“痛”中寻找到了“快乐”的根源,那是一种对职业的认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真相的不懈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