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书虫 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全套盒装(共149册)(附MP3光盘) | 作者 | (新西兰)克里斯蒂娜·林多普(Christine |
| 定价 | 1049.0元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553988 | 出版日期 | 2015-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盒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此次推出的《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全套盒装》(新增品种)包含15个小套装:《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入门级(上)》《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入门级(中)》《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入门级(下)》《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1级(上)》《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1级(中)》《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1级(下)》《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2级(上)》《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2级(中)》《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2级(下)》《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3级(上)》《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3级(下)》《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4级(上)》《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4级(下)》《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5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6级》,共149本图书。编排形式与已出版“书虫”相同。封面精美,主题多样,包括悬疑、侦探、间谍等多种题材。 |
| 作者简介 | |
| 克里斯蒂娜·林多普出生在新西兰。在英国定居前,曾在法国和西班牙教授英语。她为书虫系列创作了多本图书,其中包括《萨利的手机》、《红玫瑰之恋》及《红发姑娘》等。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袂奉献给英语学习者的一大分级阅读精品书系,为您提供从小学高年级至大学的全套阅读方案。畅销十余年、销售逾60,000,000册。内容为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简写本及原创精彩故事。作者团队强大:包括英语教育专家及富有经验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签约作者。图书按照词汇量和语言难度进行科学分级。共七个级别。入门级为漫画形式,看图阅读;**级至第六级为英汉对照形式,每页提供重点单词注释。套装内每本书都配有MP3光盘,由国外专业播音员朗读。每本书后配有练习题,协助测试阅读效果。 培养阅读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重要一项,也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一条途径。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学习者可以较快提高词汇量,增强英语语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英语能力甚至直接用英文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为听、说、写等技能打下了广阔而坚实的基础。英语的听、说、写等能力的提高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并非人人可以办到,但是阅读的能力提高却是人人可以办到的,因为中国学生*易接受的,还是从视觉上开始的认识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书虫·牛津双语读物系列”可以畅销十余年,销售60,000,000册的秘密所在。 |
| 文摘 | |
| 序言 | |
哎呀,最近入了套“XX(请自行脑补一个与“书虫”风格迥异的畅销小说系列,比如“暗影之城”系列)”的小说,这套书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我得说,作者的叙事功力简直是炉火纯青,每一个转折都像精心布置的陷阱,让你深陷其中,完全无法预测接下来的走向。尤其是在描绘主角面临道德困境和情感拉扯的时候,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读到第三册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屋子里只有一盏昏黄的台灯,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感觉自己就是故事里的那个角色,替他心惊胆战,为她的抉择而辗转反侧。这本书的文风带着一种冷峻的诗意,像冰冷的金属外壳下包裹着一颗滚烫的心脏,作者似乎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深刻的洞察,却又能在绝望中瞥见一线微弱却坚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配角的方式,他们绝非工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的过去和难以启齿的秘密,推动着主线剧情向前发展,那种群像戏的立体感,远非一般作品能比拟。我已经把剩下的几本抱在怀里,准备周末一口气“吞”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黑金配色,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就觉得这是一部有分量的作品,非常值得书架收藏。
评分我最近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非常小众的“中世纪欧洲手稿修复指南”,简直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这本书完全没有一般科普读物的浮夸和简化,它极其专业、细致入微,但又充满了对手工艺的敬畏之情。作者显然是一位浸淫该领域几十年的老专家,书中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比如“羊皮纸的酸败”、“墨水的渗透性”、“装订线轴的张力平衡”等等,每一个词汇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感。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关于“错误纠正”的章节。想象一下,一位中世纪的抄写员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水在珍贵的羊皮纸上,这本书会详细讲解当时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尝试性地“挽救”这个失误,那过程简直像是古代的“外科手术”。图片和插图部分做得极为考究,许多都是作者自己绘制的工具草图和修复前后对比图,清晰到可以看到纤维的走向。阅读它,我仿佛能闻到那种陈旧纸张和皮革混合着矿物颜料的特殊气味。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知识传承”,背后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和精湛的技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故事性,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了解“如何保存过去”的独特视角,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古典哲学思辨的译著——“柏拉图的对话精选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极限挑战,但同时也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补课”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苏格拉底那些绕来绕去的诘问,对于习惯了快餐式信息的现代人来说,确实有点劝退。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跟着译者的注释和导读,试图理解古希腊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逻辑框架和世界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极高,保持了原文的严谨性,同时在晦涩的术语解释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理型论”的宏大与精妙。我特别欣赏它对“知识”与“意见”之间界限的探讨,这个问题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比两千多年前更加尖锐和具有现实意义。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冥想很久,才能消化其中一句关键的论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阅读了,更像是一场与古老智慧的深度对话,它强迫你重新审视自己所持有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常识”。如果你渴望深度的思考,并且不惧怕面对思想上的“迷宫”,那么这套译著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
评分近期在通勤路上读的是一本探讨“未来城市生态学”的非虚构作品,书名叫“绿墙与数据流”。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地渲染科幻电影中常见的宏大灾难场面,而是聚焦于“微观的、可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作者将生物学、城市规划学和社会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探讨了如何在人口爆炸的背景下,通过垂直农场、智能水循环系统和生物友好型建筑材料,重塑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它对“共生城市”概念的阐述,比如如何设计能够吸引特定昆虫和鸟类的公共空间,从而优化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居住效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有力,充满了数据支持和实际案例,比如某个欧洲小城如何通过改造旧工业区成为“零碳社区”的完整流程分析,读起来毫不枯燥。它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指南,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居住的小区在资源利用上的不足。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数据,转化成了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城市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和责任感,强力推荐给所有关注环保和城市生活的朋友们。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看传记类书籍,总觉得别人的生命故事太过遥远,难以产生共鸣,但最近读到的这本关于一位“20世纪初的女性探险家”的自传,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位女性的生平简直是传奇,她不仅独自穿越了数不清的沙漠和雨林,还精通十几种语言,并且在学术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作者(或者这位探险家本人)没有美化任何艰辛时刻。她坦诚地记录了在野外遭遇的疾病、食物短缺时的绝望,以及面对性别偏见时的愤怒和挣扎。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描绘她内心世界的段落,那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强烈渴望,是支撑她走下去的真正燃料。她的文字有着一种原始的力量,如同她踏足的那些蛮荒之地一样,未经雕琢却无比真实。当我读到她描述在南极的极夜中,独自对着星空写日记的场景时,我几乎能感受到那种极致的孤独与壮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一段冒险史,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中那种对突破自身限制的执着追求,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最严酷的自我磨砺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