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 (ⅠⅡ合卷本,精装) 9787532763399

第二性 (ⅠⅡ合卷本,精装) 97875327633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图书标签:
  • 西蒙·波伏娃
  • 女性主义
  • 哲学
  • 社会学
  • 性与性别
  • 文学
  • 经典
  • 法国文学
  • 思想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生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63399
商品编码:2738303396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第二性 (ⅠⅡ合卷本,精装)

定价:138.00元

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32763399

字数:637000

页码:94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全球各版本逾千万册,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完整、*理智、*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
二、我社获得法国伽里玛出版社授权,邀请翻译家郑克鲁担纲翻译,从法文直接翻译,推出**“全译本”。该译本可靠,荣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
三、采用全新精装装帧设计,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目录



导言 ........3

部命运 ........25
章生物学论据 ........27
第二章精神分析观点 ........61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76

第二部历史 ........85
一 ........87
二 ........92
三 ........109
四 ........127
五 ........157

第三部神话 ........197
章 ........199
第二章 ........273
一蒙泰朗或者厌恶的面包 ........273
二戴赫劳伦斯或者男性生殖器的骄傲 ........292
三克洛岱尔和主的女仆 ........302
四布勒东或者诗歌 ........317
五司汤达或者真实的传奇性 ........325
六 ........337
第三章 ........343
-------------------------------------------------
第二卷
导言 ........3

部成长 ........7
章童年 ........9
第二章少女 ........80
第三章性的启蒙 ........132
第四章女同性恋者 ........173

第二部处境 ........197
第五章已婚女人 ........199
第六章母 ........303
第七章社会生活 ........359
第八章和高级 ........394
第九章从成熟到老年 ........418

《第二性》(合卷本)图书简介 《第二性》是一部深刻剖析女性生存状态与社会建构的划时代著作,由法国哲学家、作家西蒙·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撰写。本书首次出版于1949年,至今仍是女权主义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对性别研究、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为您呈现的,是融合了上、下两卷内容的精装合卷本,精选优质纸张,匠心装帧,旨在提供更佳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系统、完整地领略波伏娃的思想精髓。 一部女性存在的哲学宣言 波伏娃在这部巨著中,以其犀利的哲学洞察力,对“女性”这一概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这句话是《第二性》的核心论点,也是对长期以来被自然化、生理化的女性身份的根本颠覆。波伏娃指出,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并非源于生理上的差异,而是由社会、文化、历史等多元因素共同建构而成。从孩童时代起,女孩就被灌输特定的社会角色、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她们被教导如何成为“女人”,如何满足男性的期待,如何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中安身立命。这种社会化过程使得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成为男性主导的秩序中的“他者”。 多维度审视女性生存境遇 《第二性》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分析方法,全方位地考察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书中,波伏娃追溯了女性从古至今的社会地位演变,探讨了宗教、神话、文学、道德、教育、婚姻、家庭、职业等诸多领域如何塑造和固化了女性的“他者”形象。 在历史与神话部分,她揭示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是如何被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被视为家庭和私领域的附属品。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宗教教义,往往将女性描绘成诱惑的源泉、罪恶的化身,或是纯洁无瑕的圣母,这些刻板印象都限制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发展。 在婚姻与家庭的剖析中,波伏娃进一步揭示了婚姻制度如何成为束缚女性的牢笼。在传统的婚姻模式下,女性的价值往往体现在生育、家务和对丈夫的顺从上,她们的经济和精神都高度依赖于男性。这种依赖性剥夺了她们独立生活的可能性,也消磨了她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社会与经济的考察则触及了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困境。即使在现代社会,女性在就业市场上也常常面临性别歧视,她们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薪资待遇低于男性,并且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分析同样深入人心。波伏娃探讨了社会建构对女性心理造成的长期影响,包括自卑感、被动性、对自身价值的怀疑等。她认为,女性在长期的压抑和限制中,容易产生一种“内在化”的男性凝视,即习惯于从男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他者”身份。 “自由”的召唤与“超越”的可能 然而,《第二性》并非一部仅仅控诉和批判的著作,它更是一部充满力量的启蒙。波伏娃在揭示女性困境的同时,也提出了摆脱束缚、实现真正自由的道路。她强调,女性的解放,首先在于认识到自身的“被塑造性”,并勇敢地质疑和挑战那些将她们固定在“第二性”地位的社会规范和观念。 波伏娃提出的“自由”是积极主动的,它意味着女性需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去定义自己的价值,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目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赋予的角色。这种自由的实现,需要打破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的界限,认识到性别只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本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超越”。波伏娃认为,女性需要从“成为他人之客体”的状态中走出来,成为“自在之主体”。这意味着女性需要突破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这种“超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解放,更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主。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二性》的出版,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无数女性,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议题的认知。它成为了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启发了无数女性主义者和学者,在性别平等、女性权利、性别认同等领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哲学的深度与文学的感染力,波伏娃的论述逻辑严谨,旁征博引,同时又不乏个人情感的投入。她以一位深刻的观察者和坚定的思考者的姿态,引领读者进入女性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她们的挣扎、渴望与力量。 合卷本的价值 此次推出的《第二性》(ⅠⅡ合卷本,精装)不仅保留了原著的思想精髓,更在出版形式上给予了读者极大的便利。合卷本将上、下两卷的内容完整收录,避免了读者需要分别购买的麻烦,便于系统阅读和深入研究。精装的装帧方式,不仅提升了书籍的收藏价值,也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翻阅和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沉浸于波伏娃深刻思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书籍本身的质感与美感。 无论您是性别研究的学者,还是对社会议题充满好奇的读者,亦或是正在探索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每一个人,《第二性》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它将引导您重新审视性别、权力与个体自由的关系,激发您对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的思考与行动。这部著作,不应仅仅被阅读,更应被理解、被讨论,并最终内化为我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聚焦于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读物,书中探讨了人类的认知偏差与决策制定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不加修饰,充满了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读起来需要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关系模型。它颠覆了我许多根深蒂固的常识,比如,它揭示了我们所谓的“理性选择”常常只是在为我们早已做出的非理性决定寻找合理的借口。书中对“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概念的阐释,配以贴近生活的实例,让人读完后立刻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做出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决定:为什么我会因为一个开价很高的第一印象就轻易接受后续的平庸报价?为什么我总是高估那些容易回想起来的风险?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大脑并非一台完美的计算机器,而是一个充满捷径和偏见的“节能模式”运作系统。读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透视镜”,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减少被潜意识中的认知陷阱所误导的可能性。这本书对于想要提高决策质量、理解人性弱点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

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午夜图书馆》的书,实在是令人惊艳。它的想象力之丰富,简直像是给我的大脑做了一次彻底的重启。故事围绕着一个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女性展开,她得到了一个机会,可以走进一个神奇的图书馆,那里储存着无数种她“可以成为”的人生。每一次翻开一本书,她就进入了另一种可能性,体验着那些她曾经放弃或错过的选择。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描绘“没有遗憾的人生会更美好”这种肤浅的主题,而是深入探讨了选择的重量和存在的意义。你会跟着主角一起体验做一位摇滚巨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甚至是一位深海探险家的感觉。每一次体验都充满了细节,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种截然不同的喜怒哀乐。更深层次地,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当下的处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美化未曾选择的道路,却忽略了每条路都有其独特的荆棘与光芒。《午夜图书馆》用一种极其温柔却又极其有力量的方式提醒我:幸福不是找到某条“完美”的路径,而是在你选择的这条路上,学会欣赏那些细微的美好。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自然,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读起来完全停不下来。它像一剂良药,治愈了那些潜藏在心底对“本可以”的无谓焦虑。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历史巨著《罗马的陨落与不朽》,它的厚重感和内容的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投入了数十年心血进行研究,每一个论点都有着详实可靠的史料支撑,绝非泛泛而谈。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和帝王更迭,而是将社会结构、经济变动、军事策略、以及文化思潮的演变编织成一张复杂而宏大的网。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衰落”这一概念进行了极具洞察力的解构。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罗马的灭亡是一个突然的、戏剧性的事件,但书中清晰地展示了那是一个漫长而多层次的侵蚀过程,是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读到关于边境防御体系如何逐渐被资源耗尽和内部腐败所瓦解的部分时,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客观,既没有美化帝国的辉煌,也没有过度渲染蛮族的野蛮,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剖析了一个庞大文明体系的运作与瓦解。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其带来的知识增益和对人类文明兴衰规律的理解,是任何快速消费品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我们自身时代困境的某种呼应。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图册式书籍,名叫《苔痕与枯山水》。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极其考究,每一页都像是精心布置的一方微缩景观,让人光是翻阅就获得了一种宁静的体验。它没有大段大段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景高清照片、细致的平面图和精妙的文字注解,来阐释“借景”、“留白”以及“侘寂”的美学思想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被物化和实现的。尤其对枯山水庭院的解析部分,让我深有感触。那些看似随意的砂石纹理,实则蕴含着对水流、对自然力量的极致抽象和提炼。书里反复强调园林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随着四季更迭而变化,也需要观者以沉静的心态去体悟其中的流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时代园林风格的对比,从早期雄浑的池泉园到后期极简的禅宗庭院,每一种风格都映射着当时社会的心态和审美取向。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纸张的质感和墨色的深浅都恰到好处地呼应了其主题,简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最克制、最内敛的表达之中。

评分

不得不提一下我最近沉迷的一本科幻小说——《星际信标:失落的代码》。这本书的设定简直是脑洞大开,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密且逻辑自洽的未来宇宙图景。故事开始于一次对古老外星文明遗迹的探索,但随着主角团队深入挖掘,他们发现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是一个关乎宇宙生命本质的哲学谜团。这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对“信息熵”和“意识上传”这些复杂概念的文学化处理。作者高明地将硬核的科学理论融入到紧张刺激的太空冒险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之中,使得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甚至充满了情感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备份人格”的伦理讨论:如果你的意识可以被完美复制到数字载体中,那个数字的你,还是“你”吗?这种拷问直击灵魂深处。书中的飞船设计、外星生态的描绘都极其细致入微,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每一次情节的反转都恰到好处,让我不断猜测接下来的走向,但最终的真相揭晓时,那种豁然开朗又带着一丝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息。对于硬科幻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拓宽了我对未来科技和社会形态的想象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