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通向奴役之路 港台原版 海耶克 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政治哲學

【中商原版】通向奴役之路 港台原版 海耶克 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政治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海耶克
  • 通向奴役之路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古典自由主义
  • 香港商务印书馆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经济学
  • 社会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香港商務印書館
ISBN:9789620765841
商品编码:27396345895

具体描述

《通向奴役之路》

作者:海耶克                     出版社 : 香港商務印書館

ISBN: 9789620765841   出版日 :2017年03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 :280 頁

版次: 第1 版                    裝幀 :平裝

分類: 政治學

內容簡介

《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既令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聲名大噪,也同時令他聲名狼藉。英文版一推出銷售量逾35萬冊,摘要單行本發行達100萬份。

英文讀者又為何熱切追捧?

經濟學家何以認為海耶克不務正業?

離《通向奴役之路》首次出版已70多年,為何人們繼續閱讀此書、繼續研究海耶克的思想?

★ 經濟計劃實踐失利,如何使統治者走向極端?

《通向奴役之路》----歷久常新的政治哲學經典

《通向奴役之路》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1899-1992)z廣為大眾所熟悉的政治哲學著作。

海耶克在書中指出,福利主義國家並非自由主義在太平盛世的延續,而是朝著專制的方向進發。所以他認為,追求計劃經濟的結果定必是極權主義。海耶克一再重申其堅信的古典自由主義,並反對各種形式的計劃經濟。他不反對政府的行為,但認為這些行為必須是適度的,且要符合他的法治觀念。他又同時指出,一個良好的社會需要一套建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一個道德的框架,才能有效維持。

本書出版逾七十年,惟其影響至今未衰。可以說《通向奴役之路》有著永恆的意義。

作者簡介

海耶克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於奧地利,來自維也納一個知識份子家庭。海耶克先後在維也納大學取得法律和政治學博士學位。海耶克是二十世紀z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著作等身。《通向奴役之路》是他z廣為人知的著作。

譯者簡介:

滕維藻(1917-2008),江蘇阜寧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業經濟系,1944年西南聯大學經濟學碩士。1946年開始在南開大學工作,1981年至1986年擔任校長。滕維藻曾任中國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且是中國第位獲聯合國委任為高級顧問的專家。2008年在天津逝世。

朱宗風(1893-1974),重慶巴縣人。早年在重慶廣益學校就讀,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預科畢業。回重慶後先後在廣益學校、美國駐重慶領事館工作,亦曾任職於湖北宜昌鹽務稽核處,及在重慶民生公司任盧作孚的英文秘書。抗戰後長期在重慶中國銀行從事英文翻譯工作,曾任該行英文組長,負責該行金融和經濟資訊資料編譯工作。1950年退休後長居天津。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 简介: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以惊人的广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梳理了智人(Homo sapiens)从数万年前在非洲稀疏出现,到如今成为地球主宰的完整历程。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按时间顺序堆砌的事件记录,而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哲学思辨与科学考察的深度融合。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一位以色列历史学家,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将生物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未来学熔铸一炉,试图回答几个核心问题:是什么让人类超越了其他物种,特别是其他人类物种(如尼安德特人),最终统治了地球?我们是如何从部落式的狩猎采集者,演变为建立起复杂、全球化社会结构的物种?以及,我们未来的方向又将指向何方?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虚构故事的力量 本书的起点回溯到大约七万年前发生的一场“认知革命”。赫拉利认为,这场革命的关键并非是人类大脑体积的突然增大,而是认知能力上的根本飞跃——即“想象出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 在认知革命之前,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他们生活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现实世界中。然而,智人开始创造出“神祇”、“国家”、“法律”、“金钱”和“公司”这类“虚构的共同体”(Fictional Realities)。这些虚构的故事,如部落的图腾、后来的宗教信仰,乃至现代的民族主义和人权观念,拥有一个革命性的特点:它们允许成百上千、乃至数百万互不相识的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而紧密协作。 这种“共享的虚构故事”是人类社会结构复杂化的基石。相比之下,黑猩猩的群体规模受制于个体间熟识程度的上限(大约150个个体),而智人通过共同的“神话”打破了这一限制,从而能够建立起远超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规模和组织效率。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历史最大的骗局 当我们习惯性地赞美农业革命带来的定居、人口爆炸和文明的兴起时,赫拉利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农业革命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之一,或者至少是一个“陷阱”。 农业的出现,确实使人类能够养活更多人口,但对于个体农民而言,他们的生活质量往往比狩猎采集者更糟。农民从事着更枯燥、重复的劳动,饮食结构变得单一,更容易遭受饥荒和疾病的威胁(因为高度依赖少数几种作物)。从个体幸福感和自由度的角度衡量,农业革命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换取了物种数量的暴增。 然而,一旦进入农业社会,巨大的社会惯性使得人们无法回头。人口的激增使得回归狩猎采集生活成为不可能。农业革命并非人类主动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选择,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被小麦和水稻的“需求”所绑架,最终让人类成为了农作物的“奴隶”,而不是主人。 第三部分:人类的统一——从部落到全球帝国 随着人类社会规模的扩大,如何管理更大范围内的协作成为了核心挑战。赫拉利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脉络,就是各种文化和政治实体不断融合、互相吸收的过程,最终导向一个全球性的统一体。 他将实现这种统一的“通用粘合剂”归纳为三大力量: 1. 金钱(货币系统): 金钱是普世的交换媒介,它跨越了文化和信仰的障碍。无论你信奉哪个神祇,你都愿意接受美元或欧元。金钱是对信任的制度化,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连接到一个共同的经济框架内。 2. 帝国(政治系统): 帝国,尽管常被视为压迫的象征,但在历史上扮演了文化传播和融合的关键角色。它们通过武力或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将不同的文化、法律和习俗整合进一个更大的政治实体中,加速了文化同质化的进程。 3. 宗教(信仰系统): 普世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不同的社会提供了超越地方和部族的共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这三大力量相互作用,最终将分散的人类社会塑造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网络。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承认无知带来的飞跃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大约五百年前开始的“科学革命”。赫拉利认为,科学革命的本质,并非知识的积累本身,而是对“无知”的坦诚承认。 中世纪的知识体系(如宗教教义)倾向于认为所有重要的知识都已被揭示。而科学革命者则敢于宣称:“我们不知道”,并将“未知”视为等待探索的疆域。这种对无知的开放态度,与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精神(投资未来,期望回报)和帝国主义的野心紧密结合。 科学与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形成了强大的三位一体:科学寻求新知识,帝国提供资金和实施平台,而资本主义则提供了持续投资的动力。正是这种结合,使得人类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飞跃,对自然界施加了巨大的改造能力。 第五部分:终结——智人走向何方? 在历史的终点,赫拉利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他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开始模糊“人”的定义。 随着生物工程、仿生工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正在从传统的“智人”向“神人”(Homo Deus)进化。我们不再满足于接受自然选择的局限,而是开始积极地设计和改造生命本身——无论是通过基因编辑优化下一代,还是通过机械植入增强身体机能。 他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当我们能够设计出比我们更聪明、更高效的智能体时,智人作为一个物种的意义何在?当前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幸福、意义、权力、甚至“人性”本身——是否都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被重新定义,甚至被取代? 《人类简史》是一次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挑战,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以宇宙尺度的视角审视我们这个物种的辉煌与荒谬,并审慎思考我们正走向的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通向奴役之路》仿佛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世界。海耶克的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二十世纪集权主义盛行的根源,以及那些看似出于善意的政策如何一步步将自由社会推向深渊。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精辟的论述所折服,也时常为自由的脆弱而感到警醒。他对于计划经济的批判,以及对个人自由与市场机制的辩护,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严密的逻辑推敲,每一个例子都发人深省,让我深刻理解到,看似微小的权力扩张,最终可能带来的却是不可逆转的奴役。

评分

初次接触海耶克,便被他冷静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他描绘的“通向奴役之路”并非一条充满恶意阴谋的捷径,而是一条由无数看似善意的、却缺乏远见的决策铺就的幽暗小径。他对知识分散性的强调,对中央计划的根本性批判,以及他对个人责任的推崇,都构成了他对自由主义最坚实的辩护。读罢此书,我对于“自由”二字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对个体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捍卫。这种捍卫,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被那些以牺牲自由为代价的“宏大蓝图”所迷惑。

评分

《通向奴役之路》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海耶克的思想,如同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在迷雾中辨别方向。他关于个人自由的珍贵,关于集权主义的警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自由,也让我更加警惕那些试图以集体之名,剥夺个体自由的种种企图。它不仅仅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守护个人尊严和自由的生存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激昂的呐喊,不如说是冷静的审视。海耶克以一种近乎学术的态度,剥开了意识形态的外衣,直指权力运作的本质。他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强调,以及他对“规则”在维护自由中的关键作用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理解,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政府状态下的放纵,而是在明确、公正的规则约束下,个体能够自由追求其目标。他对“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区分,也让我对许多社会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理论层面。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那些看似无可厚非的集体行动,那些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体权利的呼声,在海耶克的笔下,都染上了危险的色彩。我开始质疑那些过于宏大的叙事,那些将个体淹没在集体意志之下的“进步”口号。海耶克提醒我,真正的进步,应当是以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为前提。他的警告,如同一个响亮的警钟,在耳畔不断回响,告诫我要时刻警惕权力不受约束的扩张,以及那些以“效率”或“平等”为名,实则蚕食自由的企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