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 勞倫斯.詹姆士 馬可孛羅
作者:勞倫斯.詹姆士
出版:馬可孛羅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544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9597821
出版日期:2018-03-03
台灣**本深度探究近代非洲殖民史的歷史著作開啟黑暗大陸的一把鑰匙,透析當代歐洲殖民史的專業指引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上,歐洲各國將非洲分食殆盡
1895年,台灣成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為了古巴和菲律賓殖民地而大打出手
19至20世紀,乃是歐、美、亞殖民帝國呼風喚雨的年代
在那個新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時代,非洲與我們有著相同的命運
【專家導讀、媒體推薦】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嚴震生 專文導讀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旁觀者》雜誌、《書目》雜誌、《出版者周刊》、《圖書館期刊》一致推薦
【本書內容】
非洲,一塊古老而神祕的大陸,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礦藏,也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
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開始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希望能找到通往東方的航道。由於此時歐洲人的目光仍放在富饒的東方,因此縱然歐洲人在非洲沿岸建立許多中繼站與商貿點,但仍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內陸地區欠缺探勘動力,對非洲內陸一知半解的歐洲人,將之蔑稱為「黑暗大陸」。
十九世紀之後,透過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理查.柏頓(Richard Burton)等人的努力,歐洲人開始認識到非洲所蘊藏豐厚的人力與物質資源。十九世紀後半,歐洲各國開始以「輸入文明」為由,爭先恐後在非洲插旗殖民,直至一八八四年的柏林西非會議,非洲全境僅存賴比瑞亞、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等少數獨立國家,九成以上的土地都被歐洲國家控制。《烈日帝國》一書即是探討十九、二十世紀以來歐洲各國拓殖非洲的歷程,對非洲思想、文化、技術、宗教帶來的影響,以及各國間的競合關係是如何觸發二十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分,**部分講述李文斯頓等人的探險活動,以及英、法兩國在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第二部分講述柏林西非會議前後,歐洲列強如何將非洲瓜分殆盡,以及一戰期間捲入世界戰火的非洲。第三部分講述戰間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理念如何在非洲生根萌芽,以及二戰期間非洲再度捲入世界戰火,各殖民地的非洲兵團遠赴海外為母國爭戰。第四部分講述非洲在戰後逐步脫離殖民處境,但隨即而來的美、蘇冷戰又讓新生的非洲國家成為兩強競爭下的受益者或犧牲者。
兩百多年前,歐洲國家帶著「教化蠻夷、建立文明」的心思來到非洲,如今殖民帝國或許崩解,非洲國家多半獲得獨立,但原殖民地與母國間仍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尚未弭平,尋求去殖民與完全自立仍是條漫漫長路。對同樣經歷殖民統治的台灣來說,非洲國家的發展歷程足以成為我們鑑往知來的借鏡,是《烈日帝國》帶給台灣讀者*大的禮物。
【國際書評】
★詹姆士對非洲諸國逐一進行了深入檢視,讓我們對現代非洲的成形有了全面而嶄新的認知。──《書目》
★這是一本劇力萬鈞的大歷史。詹姆士硬碰硬地擔起了這樣重量級的主題,揮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健筆。──《科克斯書評》
★詹姆士的作品有著宏大格局,這本書無愧於扎實二字,書中無一處華而不實。──《出版者周刊》
★經由作者的去蕪存菁,你會在本書中窺得非洲的來時路,截至南非的種族隔離走入歷史,以至於共產蘇聯的土崩瓦解,本書均有一針見血的呈現。現代非洲歷男歷女必讀。──《圖書館期刊》
★從歐洲帝國主義的向外經略,接續講到新殖民主義對於非陸的染指,這本書儼然提供了一八三○到一九九○年間的無死角觀點。這本書的適時問世,就像在提醒著世人勿忘民族沙文主義與國家擴張主義的血腥教訓,堪屬上品。──《旁觀者》
★憑藉著有重點、有組織、有熱情的文筆,作者交代了歐洲在非陸建立帝國的來龍去脈。書中所述國際政治的詭譎多變,乃至於多邊角力的各懷鬼胎,至今仍分秒形塑著我們身處的現代。──《泰晤士報》
導讀 《烈日帝國》:一部開啟閱讀非洲現代史的巨作(嚴震生)地圖
前言
**部 一八三○至一八八一年
**章 文明任務:一八三○年的歐洲與非洲
第二章 蓄奴與奴隸交易
第三章 傳教士的故事
第四章 白人的國家(一):阿爾及利亞
第五章 白人的國家(二):南非
第六章 剝削與探索
第二部 一八八二至一九一八年
第七章 埃及與蘇丹的政權更迭,一八八二至一八八九年
第八章 瓜分非洲,一八八二至一九一四年
第九章 南非之爭,一八八二至一九一四年
第十章 綏靖,一八八五至一九一四年
第十一章 黑暗之心
第十二章 傳教會與其強敵
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與帝國
第十四章 非洲對歐洲所造成的影響
第十五章 種族態度、情欲流動與非洲的未來
第十六章 陷入戰火的非洲,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八年
第三部 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五年
第十七章 民族主義的崛起
第十八章 烽火綿延的一九一九至一九三九年
第十九章 「無以自立」:二戰前夕的非洲
第二十章 「隔山觀虎鬥」:義大利的慘劇與法國的創傷,一九四○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十一章 「黑蜘蛛」:戰場上的非洲人
第四部 一九四五至一九九○年
第二十二章 英屬非洲的民族主義騷動暨冷戰的陰魂,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七年
第二十三章 埃及與冷戰,一九四五至一九八○年
第二十四章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與其記憶
第二十五章 去殖民化與冷戰
第二十六章 剛果與羅德西亞
第二十七章 *後的白色非洲
誌謝
注釋
圖片出處
參考書目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高明,尽管主题严肃且时间跨度巨大,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完全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中。它巧妙地融合了宏观的政治决策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你可以在一页读到巴黎或伦敦会议室里外交官们不动声色的博弈,下一页就能跟随一位被强行迁徙的部落首领,体验那种家园被侵占、文化被碾压的切肤之痛。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历史的重量感被立体化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抵抗”这一主题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赞颂英雄主义,而是展现了从武装斗争到文化潜意识抵抗的复杂光谱,揭示了非洲人民在面对系统性压迫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这种多层次的叙事结构,让原本沉闷的“百年争夺”读起来充满了张力和人性的光辉与暗影。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用词精准且富有画面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政治史转化为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长篇小说,尽管它本质上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描绘关键转折点时,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对非洲权力格局的重塑,其笔力之雄健,简直可以与优秀的传记文学媲美。那种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使得人物的抉择——无论是殖民总督的傲慢,还是被压迫者的绝望反抗——都显得有血有肉,无可辩驳。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但其深度和广度绝对经得起学者的推敲。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能享受阅读快感,又能获得深刻洞察的完美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和考据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让这些汗牛充面的史料成为束缚叙事的枷锁。相反,那些详实的细节成了构建真实世界观的基石。例如,作者在描述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和港口)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工程技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现代化”项目如何被设计成最大限度榨取劳力和资源的工具。这是一种非常清醒和批判性的历史观。它强迫读者跳出“进步论”的陷阱,去审视殖民主义在经济结构上留下的深刻烙印,这些烙印在九十年代非洲独立后依然清晰可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殖民者视为“自然秩序”的安排,在历史的下一阶段是如何演变成新的冲突根源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价值非凡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1830到1990这看似遥远的百年历史,与当代非洲的政治经济现实建立起了清晰的因果链条。它不是简单地讲述殖民者做了什么,而是着重分析了殖民治理体系(Governance)是如何被设计、实施,并最终内化为后殖民时代国家结构的骨架。特别是对托管制度、边界划分以及精英培养机制的分析,揭示了为何许多新生的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近乎无解的治理困境。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咬合的叙事策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性。它让我明白,理解那段百年争夺史,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当前世界的权力格局是如何铸就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史诗感着实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特定地理区域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幅由血与火绘制的宏大画卷,将十九世纪初那股席卷非洲大陆的帝国主义浪潮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精准而有力,仿佛能让你闻到刚果雨林里潮湿的泥土气息,听到金矿深处传来的工头鞭打声。书中对权力、资源和种族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纠葛的剖析,远超出了传统殖民史的范畴,它深入到了欧洲列强如何建构起一套看似“文明”实则极度压迫的管理体系。读来不禁让人反思,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殖民地报告背后,隐藏着多少被抹去的个体悲剧和文明断裂。特别是对不同殖民国家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与冲突的细致描摹,展现了那个时代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那种为了争夺每一寸土地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暗流涌动,让人读来心惊肉跳,深感历史的厚重与无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