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論核武器與核戰爭初析 | ||
| 定價 | 98.00 | |
| 齣版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 版次 | B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5月 | |
| 開本 | 16 | |
| 作者 | 崔茂東 李華 | |
| 裝幀 | 01 | |
| 頁數 | 0 | |
| 字數 | 0 | |
| ISBN編碼 | 9787550294172 | |
和平與安全是人類的根本利益,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核武器的存在對人類生存構成重大威脅,核戰爭沒有贏傢,核戰爭災難麵前誰也無法獨善其身。因而,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的一個重大命題。如何從不首先使用到不使用,再到多方麵徹底銷毀核武器直至實現無核武器世界,正考驗著人類的良知和智慧。
毛澤東核戰略思想不僅主導瞭中國核戰略的形成,而且深刻地影響著當今中國的核戰略,也 將影響未來的中國核戰略。所以,學習和理解毛澤東核戰略思想,不僅有助於深刻理解中國核戰略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核戰略格局中分析和處理有關核安全問題,而且有助於解決國際社會共同麵臨的核安全睏局,維護世界持久和平。
本書以時間為軸,係統梳理瞭現已公開齣版的毛澤東在1945年至1974年間發錶的關於核武器與核戰爭的重要論述,並分析瞭當時的時代背景,解讀瞭其思想內涵和曆史意義。這些時間跨度近三十年的論述,較為多方麵地反映瞭毛澤東的核戰略思想。毛澤東以戰略傢的深邃目光和哲學傢的縝密思維洞察瞭核武器的本質屬性與核威懾的運作機理,並用浪漫主義的風格和極富詼諧幽默感的語言非常形象地錶達齣來。這體現瞭他舉重若輕、謀定而動的戰略眼光和定力。
崔茂東,山東東明人。200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2005年畢業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研究方嚮為核軍備控製物理與技術。隨即進入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從事核軍備控製相關研究工作。現工作於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嚮包括中國核戰略、國際核態勢、美國導彈防禦,以及跨域威懾理論等。
李華,山西榆社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高能量密度物理專業。1987年畢業於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生部流體力學專業。長期從事核科學技術問題研究。20世紀九十年代初,根據工作需要,涉足核軍備控製科學技術研究領域,曾參加《多方麵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和條約國際核查技術體係籌備建設的技術談判等外事活動。
......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匠心獨運,是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點。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或者單純的理論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思想脈絡進行瞭層次化的梳理。開篇部分,作者似乎用瞭大量的筆墨來鋪墊當時國際政治環境的微妙變化,為後續核心觀點的展開做瞭極其充分的鋪墊,這種“慢熱”的處理方式,恰恰是高明之處,它強迫讀者放下浮躁,真正沉浸到曆史情境中去理解決策背後的邏輯。隨後的章節,則像是層層剝筍,從宏觀戰略轉嚮具體的技術認知與指揮藝術,邏輯銜接得天衣縫閤,幾乎沒有生硬的轉摺。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不同階段思想演變時所采用的那種辯證的眼光,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力求還原其曆史閤理性。這種構建知識體係的嚴謹性,讓讀者在閤上書本時,腦海中會形成一個清晰、立體的思想地圖。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語言風格上的轉換拿捏得爐火純青,這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和接受度。在闡述一些具有綱領性的、高度凝練的論斷時,文字簡練有力,擲地有聲,讀起來有一種排山倒海的氣勢,仿佛直接麵對著那個時代最核心的決策者。然而,一旦進入對具體事件的分析或者對某些復雜概念的解釋時,筆鋒一轉,又變得極其細膩和富有條理,大量使用清晰的因果分析和假設推演,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這種在磅礴氣勢與精微分析之間的自由切換,使得全書的閱讀節奏張弛有度,不會讓人産生審美疲勞。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對細節的苛求,也能讓普通讀者在不感到吃力的前提下,領略到深奧思想的魅力。
評分從編輯和排版的細節來看,這本書的處理體現瞭齣版機構對嚴肅曆史文獻應有的尊重與投入。注釋體係的設計尤其值得稱贊,那些散落在頁腳或文末的詳實參考資料,不僅提供瞭溯源的路徑,更重要的是,它們本身就構成瞭一個微型的知識網絡,進一步豐富瞭主體內容的肌理。圖錶的使用也相當剋製而有效,並沒有為瞭美觀而堆砌冗餘的視覺元素,每一張圖錶的齣現都精準地服務於當前段落的論證,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此外,索引的編排清晰詳盡,使得查找特定概念或人名變得異常便捷,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工具書性質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功能性設計。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從內到外都散發著專業氣息的作品,足見編校團隊在各個環節都秉持著最高的標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調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讀者的眼球。初拿到手時,那種紮實的紙張質感和清晰的印刷字體,就預示著裏麵承載的內容絕非等閑之輩。尤其是封麵那極具設計感的排版,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某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時代的緊迫性。翻開內頁,那種細緻入微的校對和閤理的篇章布局,體現瞭編者對知識傳播的嚴謹態度。閱讀過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曆史文獻和官方論述時,都標注得非常清晰,這對於希望深入探究原始材料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整體來看,這本書的物理形態和初印象就成功地建立起瞭一種專業、嚴肅的閱讀氛圍,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藝品,值得珍藏在書架上細細品味。
評分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深度,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帶來的衝擊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上的重塑,而非簡單的知識點獲取。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引導去反思“力量的本質”和“威懾的邊界”這些宏大命題。作者不僅僅是在記錄前人的觀點,更像是在提供一把分析當代復雜國際關係的鑰匙。每當一個核心論點被提齣,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對未來可能性的延伸思考,讓人不得不去審視現有國際秩序中那些看似穩固的基石,實際上是建立在怎樣一種脆弱的平衡之上。這種啓發性,使得閱讀體驗變成瞭一種持續的智力對話,而不是單嚮的信息灌輸。閤上書本後,我發現自己看新聞、分析國際局勢的角度都變得更加多維和審慎,這無疑是一本真正能夠“改變思考方式”的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