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论核武器与核战争初析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 版次 | B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崔茂东 李华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550294172 | |
和平与安全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核武器的存在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核战争没有赢家,核战争灾难面前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因而,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如何从不首先使用到不使用,再到多方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直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正考验着人类的良知和智慧。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核战略的形成,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核战略,也 将影响未来的中国核战略。所以,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核战略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核战略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核战略格局中分析和处理有关核安全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核安全困局,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本书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现已公开出版的毛泽东在1945年至1974年间发表的关于核武器与核战争的重要论述,并分析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解读了其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这些时间跨度近三十年的论述,较为多方面地反映了毛泽东的核战略思想。毛泽东以战略家的深邃目光和哲学家的缜密思维洞察了核武器的本质属性与核威慑的运作机理,并用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极富诙谐幽默感的语言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体现了他举重若轻、谋定而动的战略眼光和定力。
崔茂东,山东东明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5年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方向为核军备控制物理与技术。随即进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从事核军备控制相关研究工作。现工作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核战略、国际核态势、美国导弹防御,以及跨域威慑理论等。
李华,山西榆社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1987年毕业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生部流体力学专业。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问题研究。20世纪九十年代初,根据工作需要,涉足核军备控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曾参加《多方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和条约国际核查技术体系筹备建设的技术谈判等外事活动。
......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或者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思想脉络进行了层次化的梳理。开篇部分,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笔墨来铺垫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微妙变化,为后续核心观点的展开做了极其充分的铺垫,这种“慢热”的处理方式,恰恰是高明之处,它强迫读者放下浮躁,真正沉浸到历史情境中去理解决策背后的逻辑。随后的章节,则像是层层剥笋,从宏观战略转向具体的技术认知与指挥艺术,逻辑衔接得天衣缝合,几乎没有生硬的转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阶段思想演变时所采用的那种辩证的眼光,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力求还原其历史合理性。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让读者在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清晰、立体的思想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力量感的色调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初拿到手时,那种扎实的纸张质感和清晰的印刷字体,就预示着里面承载的内容绝非等闲之辈。尤其是封面那极具设计感的排版,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时代的紧迫性。翻开内页,那种细致入微的校对和合理的篇章布局,体现了编者对知识传播的严谨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历史文献和官方论述时,都标注得非常清晰,这对于希望深入探究原始材料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初印象就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种专业、严肃的阅读氛围,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值得珍藏在书架上细细品味。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转换拿捏得炉火纯青,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接受度。在阐述一些具有纲领性的、高度凝练的论断时,文字简练有力,掷地有声,读起来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仿佛直接面对着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决策者。然而,一旦进入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或者对某些复杂概念的解释时,笔锋一转,又变得极其细腻和富有条理,大量使用清晰的因果分析和假设推演,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这种在磅礴气势与精微分析之间的自由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节奏张弛有度,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细节的苛求,也能让普通读者在不感到吃力的前提下,领略到深奥思想的魅力。
评分从编辑和排版的细节来看,这本书的处理体现了出版机构对严肃历史文献应有的尊重与投入。注释体系的设计尤其值得称赞,那些散落在页脚或文末的详实参考资料,不仅提供了溯源的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知识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主体内容的肌理。图表的使用也相当克制而有效,并没有为了美观而堆砌冗余的视觉元素,每一张图表的出现都精准地服务于当前段落的论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索引的编排清晰详尽,使得查找特定概念或人名变得异常便捷,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性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功能性设计。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专业气息的作品,足见编校团队在各个环节都秉持着最高的标准。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思考深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带来的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重塑,而非简单的知识点获取。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反思“力量的本质”和“威慑的边界”这些宏大命题。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前人的观点,更像是在提供一把分析当代复杂国际关系的钥匙。每当一个核心论点被提出,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延伸思考,让人不得不去审视现有国际秩序中那些看似稳固的基石,实际上是建立在怎样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上。这种启发性,使得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持续的智力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合上书本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分析国际局势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这无疑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思考方式”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