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药学-(第二版)
定价:124元
作者:颜正华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17072441
字数:1946000
页码:125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目录
上篇 部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命名和分类
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四章 中药的炮制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第六章 中药的应用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外用药及其他
附录
索引
内容提要
《中医学》系高等中医药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是深入研究和阐述中药学基础理论和药物功效与应用的一部重要的教学参考书。
该书自1991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曾多次重印。本次修订是以中药学教学大纲为依据,针对当前中药高等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保持原书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原书的内容进行扩充、修改和完善,并注意吸收现行统编教材的优秀成果。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各论选择常用中药653味,其中新增77味,并按其功效分列于20章中。书末附有辨证选药举例、中药化学成分知识简介、药名索引等,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对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及临床提供有力帮助。该书广泛适用于中医院校师生及科研、临床工作者使用。
作为一名在校的学生,我一直努力希望能够更扎实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并且能够将其与我所学的其他医学科目进行融会贯通。这本书在阐述中药药性、归经、功效等基础知识时,我期待能有更多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来佐证和深化理解。例如,对于某种中药的药理机制,书中如果能引入一些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解释其作用的分子基础,将有助于我建立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中药在不同病证治疗中的具体临床应用案例,并且能够分析其疗效的科学依据,这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对于一些争议性或研究前沿的中药话题,书中如果能有一些客观的介绍和讨论,也能拓宽我的视野。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希望能够更系统地了解中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这本书在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时,我期待能有更多关于中药的“前世今生”的叙述,比如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名家贡献对中药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些中药的传统采收、鉴别方法,以及在中药命名、分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古人智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生动地描绘一些中药背后的历史故事、传说,或者一些与中药相关的文化习俗,这样可以让我更容易地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而不仅仅是枯燥的药理知识。这有助于我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中药,感受它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独特价值。
评分我对中医药的天然提取物和有效成分的开发利用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介绍中药药物功效与应用时,我特别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例如,对于一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中药,书中如果能详细介绍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什么,这些成分是如何被提取和纯化的,以及它们在现代制药工艺中是如何被应用和开发的。我也希望了解一些关于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进展,这对于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如果能探讨一些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中药新剂型开发,例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或者一些关于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的交叉研究,将会极大地满足我对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好奇心。
评分作为一个多年在中医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一直对中药的组方原则和临床配伍应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虽然是中药学的教学参考,但我更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中医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疾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化裁的指导。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疑难的杂病,如何在中药方剂的加减中体现出辨证论治的精髓,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地域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的策略。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中药复方协同增效、拮抗不良反应的深入探讨,这对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对于一些临证经验的总结和分享,如果能更丰富,例如通过具体的病案分析来展示组方思路和用药心得,对于我这样临床实践者来说,将会是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醒目,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感。封面设计风格简洁大气,并没有过多的花哨元素,但恰恰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美,更能体现出学术著作的严谨与专业。在内容方面,我原本期待的是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一些中药炮制的独特技艺,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炮制方法,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变和传承的,以及现代工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不同炮制方法来改变中药药性,从而达到不同治疗效果的案例分析,这对于理解中药的灵活性和精妙之处至关重要。此外,对于一些现代人比较关注的,比如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优化传统炮制工艺,或者如何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来评估炮制效果,我也很想了解更多。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的具体阐述,如果能再详细一些,相信会大大提升其作为研究参考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