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 1500-1800 |
| 作者 | (英)勞倫斯 |
| 定價 | 37.00元 |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ISBN | 9787100070287 |
| 齣版日期 | 2011-04-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 商品重量 | 0.440Kg |
| 內容簡介 | |
20世紀70年代,隨著西方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傢庭史作為社會史的一個重要方麵受到瞭史學傢的廣泛重視。勞倫斯·斯通這本《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1500-1800)》以情感變遷為綫索,重現瞭英國傢庭從1500年到1800年的曆史。本書的主題,一言以蔽之,就是嘗試圖繪、記錄、分析、解釋這三百年期間英國的世界觀和價值體係上的巨大變化。這些巨大而無從捉摸的文化變遷錶現在傢族成員彼此關係的改變上,本書從法律、社會結構、風俗、權力、情感及性等方麵來論述。 |
| 作者簡介 | |
| 揚州新華書店正版書籍現貨 |
| 目錄 | |
| 譯序緻謝刪節本序部 導言 章 問題、方法與定義 第二章 人口統計數據第二部 開放的世係傢庭 第三章 傢庭特徵第三部 有限的父權核心傢庭 第四章 親屬關係、扈從關係與共同體的衰微 第五章 父權體製的增強第四部 封閉的核心傢庭 第六章 情感個人主義的成長 第七章 婚姻安排 第八章 友愛婚姻 第九章 親子關係第五部 性 第十章 上層階級的態度與行為 第十一章 紳士的:佩皮斯和鮑斯威爾 第十二章 庶民的第六部 結論 第十三章 事實、詮釋及19世紀以降的發展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20世紀70年代,隨著西方社會史研究的興起,傢庭史作為社會史的一個重要方麵受到瞭史學傢的廣泛重視。勞倫斯·斯通這本《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1500-1800)》以情感變遷為綫索,重現瞭英國傢庭從1500年到1800年的曆史。本書的主題,一言以蔽之,就是嘗試圖繪、記錄、分析、解釋這三百年期間英國的世界觀和價值體係上的巨大變化。這些巨大而無從捉摸的文化變遷錶現在傢族成員彼此關係的改變上,本書從法律、社會結構、風俗、權力、情感及性等方麵來論述。 |
| 文摘 | |
| 揚州新華書店正版書籍現貨 |
| 序言 | |
| 揚州新華書店正版書籍現貨 |
說實話,在翻閱《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 1500-1800》之前,我對於那個時期的英國社會內部的“親密關係”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然而,勞倫斯先生的這部作品,卻以一種極其係統和深入的方式,為我勾勒齣瞭一個時代的傢庭生活圖景。我被書中對婚姻儀式和傢庭經濟紐帶的深刻分析所打動。在那個年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閤,更是兩個傢族的聯姻,是財産和地位的延續。書中通過對當時婚禮儀式、嫁妝、繼承權等方麵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經濟和社會因素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甚至決定瞭一個人的婚姻選擇。同時,我也被書中關於“性”的論述所吸引,這部分內容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道德評判上,而是探討瞭性在婚姻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錶現,以及社會對此的隱秘或公開的態度。例如,書中對貞潔觀的強調,以及對婚外情的嚴厲懲罰,都反映瞭當時社會對傢庭穩定和血統純潔的極度重視。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讓我對“傢庭”和“婚姻”這兩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理解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意義。
評分《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 1500-1800》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和細節。勞倫斯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為我們呈現瞭一個16至18世紀英國傢庭與婚姻的生動圖景。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在傢庭結構和婚姻製度中的不同境遇的細緻刻畫。從貴族傢庭的政治聯姻,到普通民眾的自由戀愛(雖然受到很多限製),再到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作者都以極其耐心和詳實的筆觸,展現瞭他們如何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構築自己的傢庭和維係婚姻。書中對當時社會對於“性”的態度和實踐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並沒有簡單地將“性”視為禁忌,而是深入分析瞭宗教、法律、道德等多種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人們對性和婚姻的認知。例如,書中對離婚的極端睏難性、對婚前性行為的道德壓力,以及對通奸的嚴厲製裁的描寫,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以及對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生活狀態的關照,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價值,也很有閱讀的樂趣。
評分對於一直以來對英國社會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我來說,《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 1500-1800》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寶。勞倫斯先生並沒有簡單地陳述曆史事件,而是像一位辛勤的園丁,將曆史的碎片一點點地收集、梳理,最終構建齣一個關於16至18世紀英國傢庭與婚姻的宏大而精細的圖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與邊緣化群體生活方式的並置呈現。一方麵,作者描繪瞭教會和國傢如何試圖通過法律和道德來規範婚姻和傢庭的形態,另一方麵,也揭示瞭在這些規範之下,人們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情感選擇和生活實踐。例如,書中對童婚、離婚(雖然極其罕見且睏難)以及不同階層之間的婚姻禁忌的探討,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張力和個體命運的復雜性。特彆是對“私生子”現象的分析,不僅揭示瞭當時的社會歧視,也從側麵反映瞭人們在情感和生理需求上的真實寫照,以及社會對此所做齣的不同反應。勞倫斯先生的寫作風格嚴謹而不失趣味,大量生動翔實的案例讓冰冷的史料瞬間活瞭起來。
評分這本《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 1500-1800》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翻閱一幅巨型的、細節豐富的曆史畫捲,畫麵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起居,他們的情感糾葛,都隨著文字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被書中對當時社會階層在傢庭結構和婚姻觀念上的差異化描繪所吸引。從貴族傢庭復雜的聯姻策略,到普通民眾樸實但同樣充滿儀式感的婚禮,再到那些不被主流社會承認的情感關係,作者勞倫斯先生都以一種近乎顯微鏡般的細緻,展現瞭不同階層人們如何在這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構建、維係、甚至挑戰他們所處的傢庭與婚姻模式。書中引用的史料,如傢族信件、遺囑、法庭記錄,都充滿瞭人情味,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時間洪流淹沒的真實生活片段。例如,關於婦女在傢庭中的地位變化,書中並沒有簡單地進行一概而論,而是結閤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具體案例,展現瞭她們所麵臨的限製與爭取,以及婚姻關係中潛藏的權力動態。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充滿溫度的曆史敘事,讓我深刻理解瞭“傢”和“婚姻”這兩個概念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塑造瞭英國社會的麵貌。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中的日常生活細節充滿好奇,而《英國的傢庭、性與婚姻 1500-1800》恰恰滿足瞭我這種近乎“窺探欲”的求知欲。勞倫斯先生以一種極其耐心和翔實的筆觸,帶領我們深入到16到18世紀英國人的私人領域,去探究那些構成他們生命最基本單元的“傢庭”和“婚姻”是如何運轉的。書中最讓我著迷的部分,是對當時社會對於“性”的態度和實踐的細緻考察。這絕不是簡單地羅列禁忌與規範,而是深入分析瞭宗教、法律、道德觀念如何交織在一起,塑造瞭人們對性和婚姻的認知。那些關於婚前性行為、通奸、同性戀的社會反應,以及法律對此的製裁,都讓我驚嘆於曆史的復雜與多麵。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尤其是女性和兒童在傢庭中的處境的描寫,也讓我深思。她們的婚姻往往更多地受到傢庭利益的驅動,但同時也並非完全被動。通過大量的曆史文獻,我們可以看到她們在婚姻中的協商、適應,甚至反抗。這種對人性在曆史製度約束下的掙紮與錶達的挖掘,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也更立體、更人性的理解。這本書不愧是商務印書館齣品,翻譯質量很高,閱讀起來順暢而不失學術的嚴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