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见地
  • 修道
  • 修行
  • 哲学
  • 宗教
  • 心灵成长
  • 智慧
  • 禅宗
  • 佛教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盐城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9379
商品编码:27831151077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读者

★ 当今世界具有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深入人心的佛学力作。2016年全新修订,布面精装典藏。

★ 一位让你彻底解决内在困惑的佛法导师,你可以不认识或者不和他说话,但若没看过他的书那种损失,将是一种无法估计的可惜!

★ 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经典通论!

★ 提升你对生命的信心,印证你的修行方法。

★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 王菲、孙俪、李连杰、张德芬、胡因梦、梁文道、陈坤、杨幂、安意如等名人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是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改观。

如果你是佛教徒,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本书都会帮助我们渐次笑看人间、认知因缘和合的运作走出困局,进而获得精神上某种层次的解脱。

作者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1961年生于不丹,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

青年时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便已开始在全世界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三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在印度、不丹、澳洲、北美洲及台湾等地区成立佛学中心,并负责照顾及教育分布在亚洲六所寺院与机构的一千六百余名僧众。

作为知名的宗萨寺及宗萨学院的主持人,多年来,上师一直以浅显易懂、简单轻快的语言,向广大信众阐述佛教核心深邃的见地,阐明无常、痛苦、空性与解脱诸要,引导众生脱离困苦人生,回顾自身,探索本心,成就证悟,提升对生命的信心,受到全世界信众的广泛欢迎和热爱。

目录

译者序
序:自我的观点
上篇正确的见地
第一章见地
第二章两种见地
第三章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第四章空性
第五章四圣谛
第六章佛性
第七章业力
第八章转世再生
第九章轮回与涅槃
第十章见与道
下篇道
第十一章道的选择
第十二章出离与虔诚
第十三章善知识
第十四章心的训练
第十五章禅修
第十六章止观
第十七章慈、悲、菩提心以及
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第十八章金刚乘
第十九章上师、灌顶及象征
第二十章次第与证悟

精彩书摘


序:自我的观点

宗萨蒋扬钦哲



当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种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吗?Z重要的是,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观点吗?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因为你的观点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觉与行动的基础。由于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动所组成的,所以任何决定你的观点和看法的事物,对于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极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可能你认为自己并不是个容易被操纵的人,也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样知道这点的呢?我们可能一直都受着影响却毫不知情。通常当我们被影响时,自己完全不知道,因为我们想象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环境互相分离的,所以各种影响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溜了进来。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于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认不出它们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完全地忠于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你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其他人?你的政治见解从哪里来?你为什么会被某种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么样取舍孰是孰非?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种汽车或住在某个地方才行?你对于成功、失败的看法从哪里来??如果你对自己完全诚实,就会知道,几乎没有一种“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们大部分都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影响力的结果。

就算我们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响,但是你仍然从“自我”的观点来判断、观察及体验世界。你可能会想:“那有什么不对?自我难道不是我自己吗?也就是那个会哀伤、高兴、骄傲、沮丧、振奋、进步、丧气、伤心、被人赞美的自己吗?自我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显的,它并不是由学校、父母、社会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来的。从自我观点而来的体验,是我wei一的体验,因此它一定是真实的,哪来什么问题呢?”

现在,先暂时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响的总和,也许你应该考虑,从自我观点所体验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实、有什么价值。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做,无法放松地任事情自然发展;而只有当自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才不会再小题大做。例如,自我可能会觉得,如果它表现得很冷静、不生气,别人就会很佩服它;为了这样,它可能去寻找一些状况,让别人要求它帮忙,或打扰它、侵犯它的领域,这些都是它认为很严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让自我有机会说:“没问题,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无法让它假装成小事,它才不会这样说!这种情形并非是道德或伦理上的对错与好坏,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起自于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再把这些根本没有实质的事物小题大做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的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舐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的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Z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wei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做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第一章 见地

在讨论正确或错误的见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叫作“见地”,以及为什么任何哲学、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需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除非哲学或教义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图,否则就无法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它所设定的Z终目标,它顶多只能送给你几种不同的车子,让你在一堆没有街名的迷宫中行驶。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盘医理来治病的医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据你的某些症状就随便从柜子上拿些东西给你的医生之间的差别。

假设你约定某个时间去应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谈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谈时该如何应付他——要是没有这种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处于那个状况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许很刺激、震骇、富有异国情调又多彩多姿,这些方法也能够产生许多结果。但是,没有基本的见地,你就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而没有基础和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娱乐而已!今天有许多自称是老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们讨论过自我的见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和反应。接着,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就或证悟。

我们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们从开始就很健全,如今也一样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是经过不断训练、不断滋养的因、缘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当一个弟子向老师抱怨,为什么精进修行十二年还是烦恼炽盛、大乐仍旧遥不可及时,老师反而觉得好笑——如果学生灵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进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佛了。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只要对于“无我”有一点了解,就能够切断自我的多重面具,而发现: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没有!知道了这一点,真令人振奋:自我是个道地的大骗子,它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无我才是我们真正的状况,面具可以拿下来——没戴面具根本就没有面具可拆。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传统性的见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从人类到蚊虫,每个众生都有他独特的见地。除此之外,还有群体的见地,这是指某个特定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相似观点。绝大部分的人类中,对于什么叫作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团体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观点。贪欲炽盛的人,认为女人非常可爱,把她们当作性对象;同样的一个女人,对于一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来说,就是丑陋、恶心、臭秽、不净的,有些宗教狂热分子甚至把女人当成低等生物。人类认为身体很珍贵,从蚊子的观点而言,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卖着许多美味饮料的酒吧。

更精确地讲,传统性的见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论分析系统影响的见地。这种见地以常识来接近真理,不牵涉到分析,它认为事物表现出来的状况理所当然地就是真实的状况。譬如,农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没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后把看到的现象当成事实;他也不会去想,到底牛角从哪里来,或是牛角的本性如何。

“理论性的见地”,就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分析系统去看待心、现象和组成“实相”的其他部分。这种见地包括了多数主要宗教(这是指除了纯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统的宗教),同时也包括了某些哲学体系与某些现代科学。

大体而言,我们对有些事物抱持着传统性的见地,对其他事物则抱持着理论性的见地,有的时候则在两种见地之间换来换去。


《禅宗心法直指》 本书导读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典籍中,佛教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禅宗更是其中最为精妙绝伦的一脉。本书《禅宗心法直指》并非一部玄奥难懂的哲学论述,而是一本旨在直探人心本源、阐明实修路径的实用指南。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禅宗数百年来的核心思想,旨在帮助当代读者跨越语言文字的藩篱,直抵觉悟的彼岸。 一、心法之源:洞察禅宗的根基 本书开篇即着重探讨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独特内涵。我们摒弃了繁复的教条和晦涩的公案,转而回归到禅宗的初始精神:即每个人自身都具足佛性,觉悟并非向外求取,而是向内体悟。 “不立文字”的真义:许多人误解为禅宗排斥经典。本书详述了“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文字是手指,指向月亮,而不可执着于手指本身。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字的引导,最终超越文字,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 “直指人心”的实践:不同于循规蹈矩的法门,禅宗强调的是当下、此地的觉醒。本书通过对历代祖师大德开示的梳理,提炼出如何在此刻、在此地,察觉到被“妄想”所遮蔽的“真心”。我们详细分析了“心”的结构,包括妄心(攀缘心)与真心(本觉心)的区别与转化。 二、修道之梯:从日常到禅定 修道非是出世的遁世之举,而是入世的彻底觉醒。《禅宗心法直指》将禅修的实践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第一层:行住坐卧,处处是道场 禅宗不拘泥于禅堂的蒲团。本书着重阐述了“动中禅”的修持方法。 “做工夫”的日常化:如何将洗涤、吃饭、挑水、砍柴等日常琐事,转化为观照自心的契机?书中提供了具体的“观照法门”,教导读者如何在每一个动作中保持觉察,不让心念驰散。 情绪与念头的处理:书中详细剖析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并非压制,而是如何以“不执着”的态度去观察它们生起、停留和消逝的过程,从而瓦解情绪的控制力。 第二层:坐禅的深度探究与误区辨析 坐禅(打坐)依然是禅修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本书强调“坐而忘坐”的境界。 止观双运的平衡:我们深入探讨了“止”(禅定力)与“观”(智慧观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味追求禅定而缺乏智慧,容易陷入“昏沉”;一味思辨而缺乏定力,则流于“掉举”。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来平衡两者,达到“定慧等持”。 禅病与障碍的排解:针对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如过度用力、对身体感受的执着、或是对“神通”的误解,本书提供了祖师们处理“禅病”的经验之谈,确保修行的路径平稳而正向。 第三层:明心见性,彻悟的体验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禅宗修行的终极目标。 “看话头”的精妙运用:针对公案的参究,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教导读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话头”(如“无”字、念佛是谁等),以及如何以全身心的力量去“穷究”,直至超越逻辑思维。 大悟的展现与回归:彻悟并非遥不可及的奇迹,而是本性的一瞬间显现。书中通过对历代祖师开悟时刻的描述,让读者建立对“见性”的清晰认知,避免将一时的开悟体验误认为究竟解脱。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悟后起修”,即如何将初次见到的光明,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面向,实现“平常心是道”的圆融境界。 三、历史的传承与宗派的辨析 为了让读者对禅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禅宗心法直指》简要梳理了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来,至唐宋盛极的流变。 五家七宗的异同:我们不纠缠于各宗派复杂的法脉继承,而是聚焦于临济宗的“棒喝”与曹洞宗的“只管打坐”背后所指向的共同核心——对自性的体认。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无论法门如何差异,指向的月亮是同一个。 现代语境下的禅: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在信息爆炸、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中,安放这颗躁动的心。禅宗智慧,不再是古老的文物,而是解决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良药。 结语 《禅宗心法直指》是一场心灵的回归之旅。它摒弃了空泛的理论,专注于如何“做”与“见”。阅读本书,即是邀请您放下所有已知,与古圣先贤一同,在当下这一刻,直面自己那清净圆满的本来面目。此心即佛,此道即禅,不生不灭,就在眼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它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作者在阐述一些比较抽象的佛学概念时,常常会引用一些优美的诗句,或是讲一些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他对“慈悲”的描绘,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善良,而是从理解众生皆苦的痛苦出发,生发出的自然而然的关怀。他鼓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更加柔软、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去化解冲突,去创造和谐。书中关于“智慧”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指知识的积累,更是指一种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一种辨别真伪、趋吉避凶的能力。作者教导我们,智慧的获得,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对内心的审视和净化。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观点,而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地方式,引领我走向更深的思考。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陷入沉思。作者对于“我”的剖析,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一点点揭示了这个“我”是如何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又是如何在不断变化中被我们误认为是永恒的。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河流”、“火焰”来形容“我”的无常和依他性。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很多烦恼和痛苦,都源于对这个虚幻“我”的过度执着。因为执着于“我”的面子,所以害怕被批评;因为执着于“我”的得失,所以患得患失。一旦看清了“我”的本质,很多让我们痛苦的事情,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书中的“空性”的阐释,也颠覆了我以往的理解。它不是一种虚无,而是一种更广阔、更自由的存在状态。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有”和“无”的二元对立,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严肃,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平实且深入人心。作者没有使用艰深的佛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贴近我们日常经验的方式,来阐释佛教的根本见地。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无常”的解读,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而是通过各种生动的小故事和生活细节,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以及我们执着于“永恒”的徒劳。比如,书中提到儿时的小玩伴,年少时的青涩恋情,甚至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老物件,都随着时间悄然改变,提醒着我们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这种观照让我们更容易放下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担忧,从而活在当下,珍惜眼前。此外,书中对于“苦”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是一味地放大痛苦,而是指出苦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贪嗔痴,在于对事物本质的误解。通过理解苦的真相,我们才能找到解脱的途径,而不是陷入无谓的悲伤。整本书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很多心结,都在字里行间找到了答案。它不是要我们立刻变成一个苦行僧,而是引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佛教的见地时,非常注重实践性。作者深知,理论再高深,如果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那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他在讲解每一个佛学概念时,都会巧妙地将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谈论“业力”时,他不是简单地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是详细分析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是如何在不断地塑造我们的未来。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过去业力的显现,而我们现在的选择,则在书写着明天的故事。这种强调个体责任的视角,非常有力量,它让我们不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书中关于“解脱”的描述,也让我感到充满了希望。它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内心自由。作者告诉我们,解脱的关键在于放下,放下对名利、对情感、对生死的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自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佛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让我愿意去尝试,去实践。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讲述修道次第上,真的做到了循序渐进,如履薄冰。我之前读过一些佛学书籍,常常感到概念过于庞大,实践起来无从下手。但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有耐心,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体悟。他从最基础的“闻思”开始,强调理解的重要性,然后才慢慢过渡到“定”和“慧”的修行。尤其是关于“戒”的部分,他没有把它写成一系列死板的规定,而是从“为何要持戒”以及“持戒对内心有什么益处”的角度去阐述,让我觉得持戒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关怀和保护。书中很多关于禅修的指导,都非常细致,比如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处理杂念,如何保持专注等等。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练习,虽然刚开始会觉得有些困难,但坚持下来,确实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在一点点增长。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反复强调修道不是追求某种外在的“成就”或“神通”,而是要回归到最根本的“觉察”,觉察自己的念头,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与世界的互动。这种脚踏实地的修习方法,让我觉得佛教的智慧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