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陈虎(陈少文)的演讲录,一共收录了作者的八篇演讲作品,主题包括精神病辩护的困境、冤案平反的制度反思、律师与被告人的关系、恐怖主义与权利的边界、程序失灵的理性解读、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背景与动力、有效辩护的中国化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精彩,充分展现了一个法律人超脱法律之外的大智慧;部分篇目后面附带了参加讲座的人的提问及作者给出的回答,问题独到、深刻,解答更是一针见血,深刻透彻,让读者在已经听过的内容之外又收获更多更深的知识,发人深省。
陈虎(陈少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多家高校兼职教授。著有《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主编《刑事辩护的中国问题》,并译有《吉迪恩的号角》《审判故事》等多部作品。
陈少文此书,既精研各国法学理论,又检讨中国社会个案;虽厚重不乏文采,有激情不随大流,惟以真理为旨归。
——斯伟江,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
高明的演讲贵在言之有理,胜在言之有物,美在言之有情,难在言之有趣。在本书中,无论是关于冤案平反的制度反思还是对于程序失灵的理论解读,不管是对律师与被告人相互关系的重新定位还是将恐怖主义与公民权利相互关系的重新划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陈少文教授演讲的精彩与绝妙,值得用心感受、快乐分享。
——刘桂明,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
现实中的法治远比书本上的法律复杂。无论是具体的个案,还是更抽象的立法原则、司法制度,都常常面临争议,难以达成共识。少文老师的这本法治讲演录为我们思考法律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激不随,理性克制,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无论是演讲、写作还是参与讨论,这都是值得学习的表达方式。
——蒋勇,天同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
陈言皆新,少而能文。初闻妙谛,惊其多闻。语动四座,热烈如焚。幽默其外,严肃其根。雄心似虎,绚文成珣。展卷悦读,快哉心神。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本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论证雄辩的演讲集,一本我个人有许多保留却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讲演集。它更多基于刑辩律师的立场,展示了刑辩律师的追求、主张和理论逻辑;但也恰恰因此,对检察官和法官就不仅有挑战意义,更有实践的警示和智识的启发。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做一只思想的狐狸(总序) / 001
序言 / 004
01 必须保卫社会?——精神病辩护的困境 / 001
中国刑事法律处理精神病人的制度途径太少太少。中国的法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一放了之”,要么“一判了之”。这就是律师在选择进行精神病辩护时不得不面对的、独特的中国式困局。
02 仅仅平反是不够的——冤案平反的制度反思 / 025
在建立制度的时候,一定要以性恶论为理论前提,在分析某个社会现象的时候,却一定要以性善论为思考起点,反思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让好人最后办成了冤案。人是善良的,但人类为什么又是邪恶的?这是我们反思冤案时必须思考的维度。
03 律师与被告人:谁说了算? / 049
辩护人应当在辩护目标和事实问题上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但在辩护策略和法律问题上可以适度独立于当事人。辩护人的任何辩护意见都必须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沟通,尽量取得一致意见,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退出辩护。
04 恐怖主义与权利的边界 / 081
世上并不存在一种所谓天赋的人权,任何权利都会在特定情境下被重新界定其适用范围和边界。为了保护更大的国家和公共利益,恐怖主义分子的人权可以得到限制甚至是剥夺,前提是有权剥夺他人权利的机关必须有其他的力量对其加以制衡。
05 程序失灵的理论解读 / 113
任何一个国家的程序法发达,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除了技术因素之外,也许,内心抱有对规则的尊重,对于程序法的有效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宗教不被信仰,法律将形同虚设。
06 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背景与动力 / 153
弥散化的事实审理结构是庭审实质化改革的大的背景,就是要把一审变为彻底的事实审,才能让将来的审级制度更符合诉讼原理,让最高人民法院真正能够走到案例指导制度的前沿,让我国变成一个名义上的职权主义国家而实质上的判例国家。
07 有效辩护的中国化 / 165
有效辩护概念在中国语境的出现,尤其是被律师群体主动讨论,其实标志着一种思路的转变: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盲目谴责公检法机关,而是反思自身的制度角色。所以,有效辩护概念的出现首先是律师群体自觉意识的一个体现,也是这一群体迈向成熟的标志。
08 知识、观念与利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 / 175
法律职业共同体成立的标志不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冲突,而在于发生冲突以后,双方是否用法律规则来解决这些冲突。如果冲突解决模式都在法律框架之外,则法律职业共同体就并不存在。
后记 / 185
《不激不随》这本书的书名,像一句古老的智慧箴言,瞬间攫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嚣裹挟,失去内心的平静和独立的思考。陈虎老师的名字,早已在我心中与严谨、深刻的法学研究划上等号。这本书被定位为“法律书籍法学基础读物”,这让我看到了它潜在的普适性和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为专业的法律人准备的,更是为所有想要理解法治、拥抱理性社会的公民设计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背书,无疑为这本书的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代表着学术的严谨和对知识传播的尊重。而“陈少文演讲作品集”、“法学演讲录”的出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深信,好的演讲者能够用充满激情和洞察力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从而引发深刻的共鸣和思考。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理解法学精髓,培养一种理性、客观、审慎的态度,这恰恰是“不激不随”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不激不随》,就被它沉静的书名吸引。在浩瀚的法学海洋里,总觉得需要一盏明灯,指引方向,更需要一股清流,洗涤浮躁。陈虎老师的名字,在我作为一名法学求索者的心中,早已是庄重而熟悉的符号。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在实践中沉淀的智慧,总让人期待能从中汲取真知灼见。而“法律书籍法学基础读物”的定位,更是让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本供专业人士参考的巨著,更是为每一个渴望理解法治精神、构建法治思维的读者量身打造的入门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它承载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我尤其关注书中的“陈少文演讲作品集”和“法学演讲录”部分,因为演讲的魅力在于其生动性和感染力,往往能将抽象的法学原理用鲜活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呈现出来,化繁为简,拨云见日。我相信,这本书定能带领我穿越迷雾,抵达法学智慧的彼岸,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法治的信仰更加坚定。
评分在研读《不激不随》之前,我抱着一种略带审慎的期待。陈虎老师的声名赫赫,加上“法律书籍法学基础读物”的标签,都暗示着这是一部分量不轻的作品。作为一名对法学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求能够帮助我构建起系统性法学知识体系的读物。市场上的法学书籍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够做到既严谨又易于理解,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却寥寥无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内顶尖的法学研究和出版机构,其出品的著作,无论是在学术严谨性还是在内容质量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陈少文演讲作品集”和“法学演讲录”这部分内容,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演讲能够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听众的思考,甚至带来启迪。《不激不随》的这一组合,让我相信它不仅能提供扎实的法学基础,更能通过演讲的魅力,引领我走进更广阔的法学世界,激发我对法律研究的更多热情和探索欲。
评分最近有幸接触到《不激不随》这本书,其书名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哲学意味,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对待事物、对待知识的从容态度。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深知法律的严谨与复杂,也深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冷静、不偏不倚的判断至关重要。陈虎老师作为法学界的大家,其著作自然备受瞩目。这本书被定为“法学基础读物”,这让我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和深化我对法学基本概念理解的读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背景,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更吸引我的是“陈少文演讲作品集”和“法学演讲录”的组成,这预示着书中不仅仅是静态的理论阐述,更有动态的、充满思想碰撞的火花。我期待通过这些演讲,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学思想的演进,理解那些在现实法律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相信它能帮助我在纷繁复杂的法律世界中,找到那个“不激不随”的内心定力,从而更清晰地认识法律的本质和价值。
评分拿到《不激不随》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名字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哲学高度。在法律的世界里,太多时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被情绪所左右,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陈虎老师作为法学界的翘楚,他的著作自然是法学爱好者和从业者们翘首以盼的。这本书被冠以“法律书籍法学基础读物”的称号,足以证明其内容的重要性,它试图搭建起一座桥梁,连接抽象的法学理论与广大的读者群体,让法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品牌效应,则让这本书的价值更上了一层楼,它代表着学术的严谨、内容的权威。而“陈少文演讲作品集”、“法学演讲录”的设置,更是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非常期待通过这些演讲,能够听到来自第一线的思想火花,感受到法学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应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的生命力,以及如何以一种“不激不随”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法律问题,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