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子取证
  • 数据鉴定
  • 实验室认可
  • 公安
  • 刑侦
  • 技术标准
  • 质量管理
  • CNAS
  • 实验室规范
  • 证据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色天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26660
商品编码:27873779220
开本:16

具体描述

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

金波 (作者), 唐丹舟 (作者), 刘晓宇 (作者)

定价: ¥100.00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2月29日)

平装: 46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65326660

条形码: 9787565326660

金波、唐丹舟、刘晓宇主编的《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共九章,体系相对完整。本书的编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从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的视角出发,解析了司法鉴定/法庭科学实验室认可的*新规定,总结了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实践的经验,涵盖了司法鉴定/法庭科学实验室认可的各个步骤,整理了认可现场评审的典型不符合项,并完整呈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示例。

作者简介

金波,博士,研究员,二级警监。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助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公安部网络侦察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辰星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国际刑警组织全球网络犯罪专家组成员、上海法院知识产权技术咨询专家、上海市司法鉴定协会副会长兼电子证据司法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主任评审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侦查、电子数据取证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主持国家发改委专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2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0余项;研制完成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犯罪侦查产品20余项。唐丹舟,研究员,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主要从事实验室认可管理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部课题4项,参与guojia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19项,获得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得天津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5项;发表论文、译文26篇。刘晓宇,现任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研发中心勘查取证处处长,国际刑警组织全球网络犯罪专家组成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物证检验分技术委员会专家工作组组长、公安部网络侦查专家、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电子数据勘查取证分析实验室*高管理者,担任《电子数据取证》主编、公安院校本科统编教材《电子数据检验技术与应用》副主编。主持并参与一系列电子数据取证技术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拥有国家专利1项:组织并参与一系列电子数据取证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指导并参与多起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重特大案件的侦办工作,多次参与电子数据有关司法解释、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



目录

*一章 概述

*一节 实验室认可概述

第二节 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认可概况

第三节 电子数据实验室认可的现状

第二章 电子数据实验室认可的依据

*一节 CNAS—CL08:2013《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第二节 CNAS—CL27:2014《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电子物证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

第三节 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三章 电子数据实验室认可的基本步骤

*一节 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第三节 认可评审的一般程序

第四章 电子数据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一节 人员管理

第二节 设备管理

第三节 检材/样本管理

第四节 方法管理

第五节 设施环境

第六节 记录控制

第七节 其他

第五章 电子数据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不符合项示例

*一节 不符合项概述

第二节 典型不符合项

第六章 质量手册编写示例

第七章 程序文件编写示例

第八章 记录文件编写示例

第九章 设备核查作业指导书编写示例

附录

CNAS—CL08:2013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27:2014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机构能力认可准则

在电子物证鉴定领域的应用说明

参考文献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与应急响应实战》的图书简介: --- 《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与应急响应实战》 书籍简介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石,而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复杂化、隐蔽化和智能化。从高级持续性威胁(APT)到勒索软件攻击,再到供应链渗透,传统基于边界防御的安全策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与应急响应实战》正是基于这一严峻的安全形势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是一本面向实战、注重技术落地的操作手册,旨在为网络安全专业人员、企业安全团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安全实践指导。 本书的撰写团队汇聚了来自顶尖安全机构和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实战专家,他们结合多年在一线攻防对抗中的经验积累,将晦涩的安全理论转化为清晰、可执行的操作流程。全书内容紧密围绕“事前预警、事中监测、事后处置”的安全生命周期展开,力求构建一个全面、闭环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第一部分: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的基石与构建 态势感知是现代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的核心。本部分首先深入剖析了态势感知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场景。我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入侵检测(IDS/IPS)层面,而是将视角提升到宏观的“全局态势”把握。 数据源的深度挖掘与融合: 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高效整合来自主机(EDR/Sysmon)、网络(NetFlow/Pcap/代理日志)、应用(Web日志/数据库审计)以及云环境(CloudTrail/VPC Flow Logs)的多维度异构数据。重点介绍了数据清洗、标准化和特征工程在提升感知准确性中的关键作用。 威胁情报的集成与应用: 强调了威胁情报(TI)在态势感知中的“燃料”作用。内容涵盖了开源情报(OSINT)、商业情报订阅以及内部沙箱分析产生的情报如何通过STIX/TAXII等标准协议,实时注入到安全分析平台中,实现对新兴威胁的快速识别。 可视化与可解释性分析: 针对海量数据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本书提供了多种先进的可视化技术。从基于地理位置的攻击热力图,到基于行为关联分析的图数据库展示,旨在帮助安全分析师快速定位异常点,理解复杂攻击链条的内在逻辑,实现“人机协同”的分析模式。 第二部分:高级威胁检测与行为分析技术 在感知的基础上,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识别那些试图规避传统签名的“高级持续性威胁”。 基于机器学习的异常检测: 我们详细介绍了在安全场景下如何应用无监督学习(如聚类、孤立森林)和有监督学习(如分类算法)来发现偏离基线的可疑行为。内容包括对用户实体与行为分析(UEBA)中,如何建模正常用户行为(登录时间、访问资源、数据传输量)的细致步骤和参数调优方法。 内存取证与恶意代码分析: 针对无文件攻击(Fileless Attack)的流行,本书提供了详细的内存取证流程指南,包括使用Volatility框架识别注入进程、钩子函数、隐藏的Shellcode等技术。同时,对沙箱逃逸技术的分析原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侧信道攻击与内部威胁的识别: 探讨了如何通过分析系统资源的细微波动(如CPU缓存命中率、网络延迟)来推断潜在的敏感操作。并针对组织内部人员的潜在违规行为,构建了基于权限变更、高风险数据访问频率等指标的内部威胁评分模型。 第三部分: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的流程化与自动化 从发现威胁到恢复业务,应急响应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大小。本书将应急响应视为一个严谨的工程化过程。 事件响应的六步法实践: 全面遵循NIST SP 800-61 Rev.2标准,详细阐述了准备、识别、遏制、根除、恢复和经验教训总结六个阶段的具体操作规范和工具选择。 遏制策略的精细化选择: 强调“不盲目隔离”的原则。根据攻击的类型和业务的敏感度,提供了隔离网络层、隔离主机进程、限制特定用户权限等多种粒度的遏制方案,确保在阻止攻击扩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持核心业务的可用性。 自动化与编排(SOAR): 本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系统介绍了如何利用安全编排、自动化与响应(SOAR)平台,将重复性的响应任务(如威胁情报查询、失陷主机隔离、告警升级)固化为剧本(Playbook)。通过具体的案例演示,展示了如何将多个安全工具串联起来,实现从“告警触发”到“初步处置”的毫秒级响应。 数字证据的固定与链条维护: 强调了在应急响应过程中,所有操作都必须符合法律和合规要求。详细介绍了如何规范地进行证据的采集、哈希值计算、时间戳记录以及保存链的构建,确保后续的溯源分析和司法取证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构建面向未来的弹性安全架构 最后的章节着眼于如何将响应经验反馈到防御体系中,实现安全能力的持续进化。 红蓝对抗与实战演练: 倡导将“假设被攻破”的思维融入日常安全管理。提供了设计和执行桌面推演(Tabletop Exercise)和实战模拟演练(War Game)的框架,特别是针对关键基础设施和零信任架构下的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验证方法。 安全运营中心的效能提升(SOC Maturity): 讨论了如何通过流程优化、工具集成和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安全运营中心的整体效能(MTTD/MTTR)。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KPIs/SLAs)以及如何评估安全工具的实际投入产出比。 目标读者群: 本书适合于企业安全架构师、安全运营工程师(SOC Analyst)、事件响应团队成员(CSIRT/CERT)、信息安全高校师生以及所有希望将网络安全理论知识转化为高水平实战技能的IT专业人士。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复杂威胁环境的、高效、可快速响应的安全体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传达出的专业性和前沿性。“电子数据取证”和“鉴定”这两个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社会中那些复杂而关键的案件侦破过程,从微小的数字痕迹中抽丝剥茧,还原事实真相。我一直认为,在信息时代的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的公正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走向和正义的实现。而“实验室认可”这个概念,则更是将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意味着,电子数据取证和鉴定不再是散兵游勇式的行为,而是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有资质的体系来支撑。这让我对书中关于“认可”的具体标准、流程以及它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充满了好奇,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个严谨而充满挑战的领域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科技与法律交织的纪录片,那些讲述如何从零散的数字碎片中还原真相的故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我常常在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留下的每一个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条消息,是不是都在构建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数字画像”?而当这些数字信息不再仅仅是个人隐私,而是可能涉及到法律案件时,它们又该如何被有效地提取、分析和解读?“电子数据取证”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技术性和专业性,而“鉴定”则更增添了一层严谨和权威的色彩。我一直认为,科学的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石,而电子数据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载体,其取证和鉴定工作的规范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想必能为这个日益重要的领域提供一套清晰可行的指导,让这项复杂的工作有章可循,更加透明可信。

评分

刚拿到这本《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它的封面上,就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好奇与向往。我并非专业人士,平日里接触最多的是各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它们背后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世界。这些电子设备承载着我生活、工作、学习的点点滴滴,无形中构成了我数字世界的“足迹”。然而,当我尝试去理解这些“足迹”如何在数字洪流中被记录、被追踪,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证据”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领域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技术表象之下的严谨流程和专业知识。我尤其对“实验室认可”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是否意味着电子数据取证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保障?它又将如何确保我们数字生活中的信息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真实的还原?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地想要翻开书页,去寻找答案。

评分

当我看到《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信息安全、法律调查相关的画面。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电子设备和网络,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痕迹越来越多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因此,如何科学、规范地处理这些电子数据,在发生纠纷或犯罪时,能够准确地提取和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取证”和“鉴定”这两个词汇,直接点出了这项工作的核心——证据的获取与判断。而“实验室认可”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关注点,它暗示着这项工作并非仅凭个人能力,而是需要具备一定资质和标准的专业机构来完成,这无疑是提升整个行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我很期待了解,什么样的流程和条件才能获得“实验室认可”,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严谨的科学原理和管理规范。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电子数据取证与鉴定实验室认可工作指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我之前对电子数据取证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作品,觉得那是一项充满科技感和神秘色彩的工作,仿佛只有身穿制服的专业人士才能触及。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这并非遥不可及的领域,而是有着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和明确的行业标准。尤其是“实验室认可”这个概念,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且具有吸引力。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更关乎建立一套权威的认证体系,保证取证过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很好奇,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被认为是“认可”的?一个通过认可的实验室,在进行电子数据取证时,会展现出哪些与众不同的严谨和专业?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揭开这些迷雾,让我对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