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本传记是徐志摩嫡孙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美)徐善曾 著作 杨世祥//周思思 译者 徐善曾,徐志摩嫡孙,1946年生于上海,六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及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也曾任数家科技公司高管,现退休寓居南加州家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英国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桥旁,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这几句俊逸的诗行。剑桥大学园内,绿柳扶堤,白云舒卷,且倒映在康河的柔波里,一片宁静幽谧。近百年之前,有位中国人曾负笈于此,他在此和谐的景致中闲庭信步,思自然之道,究天人之际,剑桥大学特为他勒石纪念。如今看来,这块纪念石的寓意极为恰当:1931年之后,也就是徐志摩化鹤西去之后的数十年间,他的诗歌在文学目前的地位已牢牢确立,也恰如镌刻着他诗行的这块纪念石,将永远流传下去。《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故事感。“摩登”二字,仿佛将人一下子拉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而“我的祖父徐志摩”则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让人好奇这位民国巨匠的孙辈,究竟是如何看待并书写这位传奇人物的。我一直对徐志摩充满兴趣,他的诗歌《再别康桥》家喻户晓,他的情感经历也常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总觉得那些都是远远的、被历史和文学光环笼罩的形象。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一个更贴近、更生活化的角度去窥探徐志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徐志摩诗歌和生平的梳理,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他作为“人”的另一面,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追求,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温情与疏离。尤其是“孙辈”的视角,这本身就带有独特的情感色彩,掺杂着亲情的温暖、成长的记忆,甚至可能还有一些未能完全解开的谜团。这本书能不能让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徐志摩,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上的那个符号?能否让我体会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那个“摩登”背后的文化碰撞和时代洪流?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和呈现这些细节的,是否能让我像置身其中,与作者一同走进那段被历史尘埃掩盖却又闪耀着光芒的岁月。
评分读完《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传奇”二字,是可以如此贴近的。我原本以为,作为徐志摩的孙辈,作者的笔触或许会带有更多的追忆和缅怀,甚至是一些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叙述。然而,书中传递出的,却是一种更加鲜活、更加生活化的气息。作者并没有将徐志摩神化,而是以一种孙子辈独有的视角,去描绘他记忆中的祖父。这种描绘,带着孩童的纯真,也带着成年人的理解和反思。我看到了徐志摩在诗歌之外的一面,看到了他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样子。那些日常的片段,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仿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徐志摩。书中对于那个“摩登”时代的描绘,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通过作者的个人体验和家族故事,将那个时代的风貌、思潮、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都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偶尔流露出的那一丝幽默和自嘲,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闷,反而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光环是可以被亲情的光芒所柔化的,而伟大的灵魂,也同样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它让我对徐志摩这个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本书,简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温情对话。我一直对徐志摩充满敬意,他的诗歌是许多人心中的浪漫圣经,而他的生平也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波澜和个人情感的起伏。然而,透过孙辈的视角来解读这位传奇人物,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作者并没有选择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框定徐志摩,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他生命中最柔软、最真实的部分——家庭、亲情,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书中关于家族成员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徐志摩作为“人”的复杂性,他并非只活在诗句里,而是拥有着真实的血肉之躯和情感牵绊。这种将伟人拉回“人”的维度来看待的方式,让我倍感亲切。同时,作者对于“摩登”时代的阐述,也并非简单的时代背景铺陈,而是通过家族故事的细节,巧妙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氛围、思想碰撞以及人们在变革中的追求与迷茫。读这本书,仿佛是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听一位长辈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用一种真诚而朴素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徐志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无论多么伟大的灵魂,都离不开情感的滋养和生活的点滴,而亲情的视角,恰恰是解读这些最温暖、最动人的钥匙。
评分《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也通往心灵的窗户。我一直对徐志摩这个人充满好奇,他如流星般划过民国的天空,留下了璀璨的诗篇和一段段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然而,那些距离我太过遥远,像是隔着一层薄雾。这本书的出现,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亲切感,拉近了我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作者以“孙辈”的身份,用一种极其自然、极其真诚的方式,分享了她/他与祖父相关的点滴记忆和家族传承。这并非是生硬的史料堆砌,也不是刻板的文学分析,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叙述,夹杂着童年的好奇、成长的困惑,以及对祖父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于“摩登”二字的阐释,也并非仅仅停留在时代潮流的描述,而是通过家族故事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在精神、思想、文化上的碰撞与追求。我看到了徐志摩在诗歌光环之外的另一面,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家族成员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联结。这本书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以一种更加写实、更加细腻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徐志摩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传奇,往往就蕴藏在平凡的生活和真挚的情感之中,而亲情的视角,则是解读这一切最独特、最温暖的方式。
评分《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纯粹的传记,或者是以文学评论为主的解读。然而,它却以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世界。作者作为徐志摩的孙辈,拥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情感链接。她/他并没有试图去“解读”徐志摩的诗歌,也没有去“评价”他的感情生活,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祖父”这个身份上,以及家族代际之间的传承与感悟。书中穿插的许多家族故事和生活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徐志摩。那些零散的记忆片段,那些不经意间的流露,都让我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同时,作者对于“摩登”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并非停留在表面的时尚和新潮,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思想的解放、文化的交融以及精神的探索。她/他通过家族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所经历的成长与蜕变。这本书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炫技般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叙述,构建了一个饱满而立体的形象。它让我体会到,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那些最平凡的日常和最真挚的情感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