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的前半生》不仅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要写在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但丰富、复杂、长时期的个人精神活动,却不能由推测、想象、虚构而来,必须见诸沈从文自己的表述。幸运的是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追求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这样写作有特别方便之处,也有格外困难的地方,但我想,倘若我是一个读者,比起作者代替传主表达,我*愿意看到传主自己直接表达。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 “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位作家,除了阅读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时代。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带领读者走进沈从文“生活现场”的优秀读物。它没有停留在对沈从文作品的简单梳理,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鲜活的沈从文。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他作为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一位朋友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他生活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特别是书中对他与当时一些社会事件的关联性描述,让我对他的思想转变和人生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惊讶于他竟然在那样一个时代,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依然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本身就非常不容易。这本书的叙事非常有条理,而且情感充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沈从文的故事。它让我更加佩服沈从文先生的才华,也更加理解他作品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原来都源于他真实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评分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沈从文,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沈从文。我一直以来对他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边城》那种宁静悠远的湘西风情,以及他那种对于乡土的深情眷恋。然而,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在他生命中的某个重要阶段,细致地勾勒出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抉择。作者在书中深入挖掘了沈从文早期的创作经历,他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一步步走向文坛,又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书中对于他与当时一些重要文化人物的交往的描写,也十分引人入胜,仿佛让我亲临了那个时代的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内心世界的探索感到着迷,那些关于他的挣扎、他的迷茫、他的痛苦,都写得那样真切,那样动人。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位伟大的文学成就,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背后往往蕴含着作者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这本书让我对沈从文的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沈从文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或评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非常深入地挖掘了沈从文在人生某个特定阶段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经历的成长、迷茫与蜕变。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沈从文,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巨匠,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生活、坚持理想的个体。书中对于他早期创作历程的细致描摹,以及他对爱情、对友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沈从文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他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和独特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美,而且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沈从文先生一同经历着他的喜怒哀乐。它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他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沈从文的印象不再仅仅是那个写《边城》的文学大家,而是一个有着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揭示了沈从文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内心挣扎。我原以为他一直都是那种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为了生计、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而付出的种种努力,甚至是一些妥协。书中对他早年漂泊生涯的描写,那些艰辛的求学经历,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都写得非常细腻动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初到北京后的生活片段,那些关于他和同时代文人雅士交往的细节,以及他观察到的社会百态,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曾经历过不为人知的磨难和考验。它让我更加懂得,欣赏一位作家,不仅仅是欣赏他的文字,更是要理解他的人生,理解他之所以成为他的那个过程。这是一种更加深沉的、更加全面的欣赏。
评分沈从文,一个我从小就听说过的名字,总觉得他笔下的湘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他的书,虽然书名我记不清了,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却一直萦绕心头。这本书像一把钥匙,缓缓地打开了我对沈从文这位作家更深层次的认知。我原以为他的人生就是笔耕不辍,创作不息,但这本书却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不甘,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他的爱恨与情愁。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往事,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一一浮现。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轻的沈从文,带着一身书卷气,在北平的街头巷尾游走,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人,捕捉着时代的脉搏。也看到了他与心爱之人缠绵悱恻的爱情,那些细微的情感,那些深沉的思念,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更看到了他在动荡年代的无奈与彷徨,他的艺术追求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拉扯。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个鲜活而真实的灵魂,他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也对沈从文先生多了一份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