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线象 陈文明楹联艺术
定价:178.00元
作者:陈文明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0819290
字数: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线象 陈文明楹联艺术》以篆隶楷三体为书法内容,人文风情与书房修养为书写内容的楹联作品。从作品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展开对传统与当代楹联的沿与革。作品图片60幅。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当代“元理论”,“线·象”论其实也是“意象”论,进一步也可以理解為“易象”论,其理论的穿透力与融匯力不言而喻。藉此,可以贯通古今,进而可以吐故纳新,从而会通中西,从而表现当代。
目录
引联
01《逸润·苍浑》联
02《养活·撑起》联
03《久知·到处》联
04《入德·参心》联
05《为陟·於子》
06《抱琴·枕石》联
07《深》
08《风月·林泉》联
09《彝鼎·兰苔》联
10《忽逢·如读》联
11《烟外·雨余》联
12《书似·灯如》联
13《边豆·宰都》联
14《鸿图·大道》联
15《千株·十顷》联
16《多读·少管》联
17《别向·长从》联
18《酒香·诗好》联
19《偶逢·闲与》联
20《动趣·静机》联
21《古剑·奇书》联
22《庄严·左右》联
23《无事·有闲》联
24《久知·到处》联
25《史繇·孝道》联
26《高手·好诗》联
27《夕阳·凉月》联
28《行到·坐看》联
29《少言·静修》联
30《花香·月霁》联
31《万家·四野》
32《山川·铁石》联
33《小邑·还门》联
34《德器·道心》联
35《石涧·山峻》联
36《敬天·出世》联
37《图为·丰工》联
38《农人·戎马》联
39《朝临·饭後》联
40《书入·诗从》联
41《养活·撑起》联
42《水不·人之》联
43《刊石·行讶》联
44《陶文·印篆》联
45《风起·月移》联
46《白雪·青山》联
47《从来·可以》联
48《岂能·但求》联
49《千亩·一帘》联
50《练达·洞明》联
51《人间·天上》联
52《春静·秋经》联
53《诗心·近水》联
54《梅花·风物》联
55《标》
56《喜有·难》联
57《德积·书经》联
58《清早·断黑》联
59《东风·西雅》联
60《香奈·葫芦》联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这本《线象 陈文明楹联艺术》的出现,无疑是一份惊喜。我一直认为,楹联是中国诗歌艺术中最凝练、最精巧的一种形式,它字数虽少,却能包罗万象,言简意赅地表达深厚的情感与哲理。而陈文明先生,正是当代楹联创作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我曾有幸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偶读过,总是能被那种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所折服。这次以“线象”为题,我猜测这或许是陈先生在尝试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将楹联的内在结构、韵律美感,乃至情感的起伏,用一种可视化的、如同线条般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方式来呈现。我好奇地设想,在书中,是否会看到对每一幅楹联进行“线象”化的解析?比如,如何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向来体现对仗的工整?又或者,如何用线条的缠绕、穿插来表现情感的递进与转折?这种跨界的解读,无疑会为楹联艺术带来全新的视角,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去感受楹联的魅力,去体会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那“线象”二字,仿佛将古老的楹联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流动的姿态呈现在眼前,线条的交织与延展,暗示着陈文明先生笔下楹联的精妙构思与深邃意境。虽然我尚未翻阅全书,但仅仅从这标题与设计中,便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廊,感受那些凝练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字句。陈文明先生的名字,在楹联界早已是响当当的招牌,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无数赞誉。这次以“线象”为名,更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究竟是怎样一种“线”象,能够如此巧妙地与楹联艺术结合?是线条的逻辑性,还是情感的流动性?是构图的疏密,还是意境的虚实?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陈文明先生对于楹联艺术的独到见解,理解他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以一种现代的、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楹联的鉴赏集,更可能是一次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深刻解读,一次关于文字与线条、意境与表达的精彩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线象 陈文明楹联艺术》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我并非楹联领域的专家,但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巧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陈文明先生的大名,即使在非专业圈子里也时有耳闻,他的楹联作品以其高度的艺术造诣而著称。然而,“线象”二字,却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它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将抽象的文学语言与具象的视觉线条联系起来。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对楹联结构、节奏、意境的“线象化”表达,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楹联的魅力。比如,如何在字里行间“画”出对仗的工整,如何在句子的起承转合中“描绘”出情感的流动,如何在字词的碰撞中“勾勒”出意象的张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一把钥匙,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领略楹联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陈文明先生在其中倾注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楹联的书,更可能是一次关于艺术表达形式的创新探索。
评分“线象”这个概念,着实引人遐思,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抽象与具象交织的美感,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与勾勒,又仿佛宇宙中无形的能量与物质的形态。当它与“陈文明楹联艺术”这样一个具体的、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结合时,便激荡出无限的可能性。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在展示陈文明先生创作的楹联佳作,更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审美维度。也许,“线象”是陈先生用来比喻楹联中那些隐秘的、流动的逻辑关系,是文字背后情感的脉络,是意象之间的呼应与贯通。我特别好奇,陈先生会如何用“线象”来解读他那些为人称道的作品?是如同侦探一般,通过线条的轨迹,追踪每一处用字的匠心独运?还是如同音乐家一般,描绘出楹联跌宕起伏的韵律之美?又或者,是如同哲学家一般,勾勒出楹联中深邃的思想之流?这种解构与重塑,必定会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在欣赏优美的文字之余,也能体会到楹联艺术背后更深层次的构建逻辑与精神内核。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文明”这三个字在楹联界的分量。他不仅仅是一位创作大家,更是一位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我曾听闻,陈先生在楹联的创作理念上,始终追求一种“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平衡。而“线象”这个词,在我看来,恰恰可能点出了他这种追求的某种具象化。古人云“笔走龙蛇”,书写本身就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而楹联的创作,更是对文字“形”、“神”、“韵”的极致追求。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线条”这个最基础的视觉元素出发,去解构陈先生的楹联作品。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探索,将楹联的声律、对仗、意境,与视觉艺术中的线条语言相结合,从而揭示出楹联艺术更深层次的结构之美和哲学之美。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展现一些陈先生创作时的“线条式”思考过程,或者,通过“线象”化的图示,来直观地展示楹联的结构之巧与意境之妙。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学习途径,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陈先生作品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