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 政治学

舆论 [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 政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沃尔特·李普曼 著
图书标签:
  • 舆论
  • 大众传播
  • 公共关系
  • 政治学
  • 社会学
  • 新闻传播学
  • 李普曼
  • 美国
  • 经典著作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77997
商品编码:2803496478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自1922年出版以来,影响始终不衰,成为不同学科的重要参考书。就传播研究而言,它奠定了大众媒介研究的基础,为宣传分析、舆论调查、把关人、议程设置、接受效果等研究开了先河。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政论家、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

译者常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目录

一部分    导论

一章    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3

二部分    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二章    审查与保密29

三章    交流与机会37

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46

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三部分    刻板印象

六章    何为刻板印象65

七章    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77

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84

九章    规则及其破坏者93

十章    发现刻板印象104

四部分    兴趣与利益

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127

十二章    关于私利的再思考135

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149

十四章    是或否169

十五章    与普罗大众180

六部分民主的图景

十六章    以自我为的人195

十七章    自足的社群203

十八章    强力、委任制以及特权的作用213

十九章    新瓶旧酒: 基尔特社会主义226

二十章    新的图景240

七部分    报纸

二十一章    作为购买者的公众247

二十二章    忠实的读者256

二十三章    新闻的天性264

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以及结论279

八部分    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二十五章    楔入287

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294

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308

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318

索引325

 

 



《舆论》 书籍简介 《舆论》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次深刻的认知探索,一次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又如何被世界所塑造的追问。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满挑战的思考之旅,去审视“真实”的本质,以及隐藏在“真实”表象之下的复杂机制。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非我们直接感知到的那个原初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而是一个经过重重过滤、重构、甚至扭曲后的“建构世界”。而这个建构世界的主导力量,正是“舆论”。 想象一下,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来自报纸、广播、电视,还是如今无处不在的网络,它们都不是直接的现实。这些信息在到达我们之前,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制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来源的选择、加工、呈现方式,都受到无数无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发布者的意图、社会既有的观念、情感的偏见、个体的认知局限,乃是更为宏观的权力结构和利益驱动。 李普曼将这种信息过滤和重构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摄影师的镜头”。镜头并非客观地记录一切,而是有其特定的焦距、角度和取景范围。它会选择性地捕捉画面,放大某些细节,忽略另一些。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已经被“构图”过的现实,而非全部。而舆论,正是通过无数这样的“镜头”集合而成的,它塑造了我们对事件、人物、乃至整个社会的认知框架。 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刻板印象”的强大力量。刻板印象并非全然虚假,它们往往是人们基于有限经验,对复杂事物进行简化和归类的产物。它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认知捷径,使我们在海量信息中得以快速做出判断。然而,这种便捷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便具有惊人的顽固性,它们像一层有色眼镜,让我们更容易看到符合刻板印象的事实,而对与之相悖的信息视而不见。这些固化的标签,在舆论的传播中被不断强化,最终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默认设置”。 李普曼还指出,现代社会信息的庞杂与快捷,使得个体几乎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去考察每一个事件的真相。我们不得不依赖于信息的中介,而这些中介本身就带有其固有的倾向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所形成的“公众舆论”,往往是对“公众认知”的反映,而公众认知本身,又受到信息传递过程的深刻影响。这构成了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舆论既是影响我们认知的原因,也是我们认知的产物。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满足于仅仅描述“舆论”的存在,而是深入探究了“舆论”是如何运作的,它对政治、社会、个体行为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它挑战了我们对“理性人”的浪漫化想象,揭示了公众决策过程中,情感、偏见、非理性因素的巨大作用。在政治领域,舆论可以成为强大的推动力,促使改革的发生;但同时,它也可以被操纵,成为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当公众的决策基于扭曲的信息或片面的认知时,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舆论》并非是为“精英”或“大众”划定鸿沟,而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为何会持有某种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它鼓励读者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不轻易接受表面的陈述,而是追问信息的来源、逻辑的合理性、以及潜在的动机。这种反思能力,对于任何渴望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个体而言,都至关重要。 本书对新闻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它揭示了新闻的“选择性”特点,以及这种选择性如何塑造公众的认知。它也探讨了记者在信息传播中的责任,以及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如何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洞见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海量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辨别真伪,是何其重要。它不是一篇简单的指南,而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集体认知中的盲点和陷阱。阅读《舆论》,就如同踏入一个巨大的迷宫,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和耐心,去剥开层层迷雾,触及那更接近真实的世界。这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极具启迪性的旅程,它将彻底改变你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理解新闻与信息的方式。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公众意见”的深层解析,它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政治概念,更是在研究人类认知与社会互动的根本性问题。李普曼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众如何形成他们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如何影响政治进程。 他强调,公众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般,能够直接、完整地接触到所有事实,从而做出理性判断。相反,公众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众传播媒介”所构建的“事实图景”。这些媒介,包括当时的报纸、杂志,以及各种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它们扮演着“信息过滤器”和“意见塑造者”的角色。它们并非简单地传递客观信息,而是将信息进行选择、编辑、甚至包装,再呈现给公众。 李普曼对“刻板印象”的分析尤其深刻。他认为,刻板印象是人类心理的必然产物,是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为了简化认知而产生的“便捷标签”。然而,这些标签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会过滤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使我们更容易相信符合我们刻板印象的叙述,而忽视甚至否定与之矛盾的事实。在政治领域,刻板印象的影响尤为深远,它可以被利用来煽动情绪,制造对立,从而影响公众的投票行为和对政府的信任度。 书中,李普曼还探讨了“公众兴趣”与“真相”之间的张力。他指出,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吸引受众,往往倾向于报道那些更具戏剧性、更刺激、更容易引起公众兴趣的内容,而那些更为复杂、枯燥但可能更接近真相的事实,却常常被边缘化。这种现象导致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可能存在严重的偏差,他们关注的焦点,可能并非是真正重要的公共议题。 《舆论》对“民主”的讨论,也并非停留在理想化的层面。李普曼并没有否定民主的价值,但他以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审视了在信息时代,民主的运作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如果公众的决策是基于扭曲的信息和刻板的印象,那么即使是最完美的民主制度,也可能走向失灵。因此,他强调了信息透明度、媒介责任以及公众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这本书并非是关于如何“操纵”舆论,而是关于如何“理解”舆论。它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相信”或“不相信”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去探究“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以及这种相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种理解,对于任何希望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或者希望在这个信息纷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舆论》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著作。在那个信息传播方式远不如今日便捷的年代,李普曼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认知和政治进程的巨大影响。他对“形象”在塑造公众观念中的作用的分析,在信息爆炸、视觉冲击日益强烈的今天,显得尤为切题。 阅读《舆论》,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当下信息环境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闻传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世界如何认识我们的书。它将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你会有某些固有的看法,为什么某些观点会如此容易地传播开来,以及在信息洪流中,如何保持一份清醒的独立判断。这是一次关于认知本质的深刻剖析,一次对现代社会如何运作的精辟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其中关于“制造同意”的论述,其精准度和穿透力,简直令人不寒而栗。它不仅仅是对既往现象的总结,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塑造集体心智的“操作手册”,只不过作者是以批判者的身份来呈现的。这种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精妙把握,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的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和审视欲。作者的文字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社会心理学的褶皱,暴露出的肌理结构是如此冰冷和理性,与我们平日感受到的“温暖的人文关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发现,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反高潮的体验——它不断地削弱我对简单、直白解释的依赖,转而拥抱复杂性和多重性。对于那些渴望穿透表象、探究权力如何通过符号和叙事来维持自身合法性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

评分

初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股扑面而来的思辨气息便将我牢牢吸引。它仿佛不是在讲述某个具体的事件,而是在构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思想迷宫,引导着读者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言自明、却又暗流涌动的“共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老辣,他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解剖学家,一层层剥开“公众意见”这具复杂肌体的外壳,直抵其核心的神经系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刻板印象”的剖析,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构建起对周围世界和人群的认知图谱的。这种反思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要亲手拆毁自己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思维框架。全书的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坚实的观察和严谨的推演之上,读到酣处,常常需要停下来,望着窗外沉思良久,试图将书中的抽象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喧嚣进行一一对应。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结论,而是一副可以用来解构世界的深度透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那种一气呵成的流行读物,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缓慢发酵的哲学辩论。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智力上的“慢跑”,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专注的努力。作者对于媒介作用的探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极具先见之明,即使将之置于今日的信息爆炸的洪流之中,其核心洞察力也丝毫未减。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信息传递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失真、过滤和扭曲,那种对“拟态环境”的描绘,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了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那道永恒的鸿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从不将自己置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的求知姿态,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述显得尤为真诚可信。对于任何对传播学或社会心理学抱有严肃探究之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一座丰碑,它教会我们如何去质疑那些被集体默认的“事实”。

评分

读完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盛大的思维“去魅”过程。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于“民意”的朴素理解。此前,我习惯性地认为公众的意见是社会情绪的直接反映,是真实需求的集合体。然而,李普曼用其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撕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隐藏在“舆论”背后的,是多么脆弱、易变且充满偏见的心理建构。这种揭示并非为了嘲弄大众,而更像是一种深沉的忧虑——如果我们的社会决策基础,建立在如此不稳定的沙丘之上,那么我们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其根基究竟有多牢固?书中对“专家”与“大众”之间权力关系的微妙平衡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知识、权力和共识之间的复杂互动模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敢于直面这种不适感,并提供了一套严肃的工具来应对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会感到一种疏离和晦涩,仿佛在阅读一份古老的宣言,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正在体内积蓄。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极富张力的,每一段话都凝聚着作者长时间的观察和提炼,没有一句废话,却又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韵味。这种高密度的信息和思想,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否则稍有走神,便可能错过作者精心设置的逻辑跳跃点。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持久的“后劲”,许多在书本合上后才真正浮现出来。它像一枚慢速释放的胶囊,不断地在你脑海中催生出新的疑问,关于媒体的责任、关于个体的认知局限,以及关于一个社会如何能够有效地协调行动而不至于陷入完全的混乱。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到愉悦的书,而是一本让你读完后,对世界产生根本性重估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