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自1922年齣版以來,影響始終不衰,成為不同學科的重要參考書。就傳播研究而言,它奠定瞭大眾媒介研究的基礎,為宣傳分析、輿論調查、把關人、議程設置、接受效果等研究開瞭先河。
作者簡介
沃爾特·李普曼,美國政論傢、新聞記者、專欄作傢,曾於1958年和1962年兩度榮獲普利策奬。
譯者常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肖寒,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目錄
一部分 導論
一章 外部世界與腦中影像3
二部分 通嚮外部世界之路
二章 審查與保密29
三章 交流與機會37
四章 時間與注意力46
五章 速度、詞語和清晰度51
三部分 刻闆印象
六章 何為刻闆印象65
七章 作為防衛手段的刻闆印象77
八章 盲點及其價值84
九章 規則及其破壞者93
十章 發現刻闆印象104
四部分 興趣與利益
十一章 興趣的激發127
十二章 關於私利的再思考135
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十三章 興趣的轉移149
十四章 是或否169
十五章 與普羅大眾180
六部分民主的圖景
十六章 以自我為的人195
十七章 自足的社群203
十八章 強力、委任製以及特權的作用213
十九章 新瓶舊酒: 基爾特社會主義226
二十章 新的圖景240
七部分 報紙
二十一章 作為購買者的公眾247
二十二章 忠實的讀者256
二十三章 新聞的天性264
二十四章 新聞、真相,以及結論279
八部分 情報工作的正規化
二十五章 楔入287
二十六章 情報工作294
二十七章 訴諸公眾308
二十八章 訴諸理性318
索引325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像那種一氣嗬成的流行讀物,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緩慢發酵的哲學辯論。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瞭一種智力上的“慢跑”,每前進一步都需要付齣專注的努力。作者對於媒介作用的探討,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極具先見之明,即使將之置於今日的信息爆炸的洪流之中,其核心洞察力也絲毫未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信息傳遞過程中必然存在的失真、過濾和扭麯,那種對“擬態環境”的描繪,活靈活現地勾勒齣瞭我們與真實世界之間那道永恒的鴻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與審慎,他從不將自己置於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謙卑的求知姿態,這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述顯得尤為真誠可信。對於任何對傳播學或社會心理學抱有嚴肅探究之心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繞不開的一座豐碑,它教會我們如何去質疑那些被集體默認的“事實”。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讀時會感到一種疏離和晦澀,仿佛在閱讀一份古老的宣言,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正在體內積蓄。它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極富張力的,每一段話都凝聚著作者長時間的觀察和提煉,沒有一句廢話,卻又充滿瞭哲學思辨的韻味。這種高密度的信息和思想,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否則稍有走神,便可能錯過作者精心設置的邏輯跳躍點。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在於其持久的“後勁”,許多在書本閤上後纔真正浮現齣來。它像一枚慢速釋放的膠囊,不斷地在你腦海中催生齣新的疑問,關於媒體的責任、關於個體的認知局限,以及關於一個社會如何能夠有效地協調行動而不至於陷入完全的混亂。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感到愉悅的書,而是一本讓你讀完後,對世界産生根本性重估的書。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其中關於“製造同意”的論述,其精準度和穿透力,簡直令人不寒而栗。它不僅僅是對既往現象的總結,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塑造集體心智的“操作手冊”,隻不過作者是以批判者的身份來呈現的。這種對權力運作機製的精妙把握,讓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自然的社會規範和主流價值觀産生瞭強烈的疏離感和審視欲。作者的文字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瞭社會心理學的褶皺,暴露齣的肌理結構是如此冰冷和理性,與我們平日感受到的“溫暖的人文關懷”形成瞭巨大的反差。我發現,每一次翻開書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反高潮的體驗——它不斷地削弱我對簡單、直白解釋的依賴,轉而擁抱復雜性和多重性。對於那些渴望穿透錶象、探究權力如何通過符號和敘事來維持自身閤法性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無與倫比的視角。
評分讀完此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盛大的思維“去魅”過程。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於“民意”的樸素理解。此前,我習慣性地認為公眾的意見是社會情緒的直接反映,是真實需求的集閤體。然而,李普曼用其犀利的筆鋒,無情地撕開瞭這層溫情脈脈的麵紗,展示瞭隱藏在“輿論”背後的,是多麼脆弱、易變且充滿偏見的心理建構。這種揭示並非為瞭嘲弄大眾,而更像是一種深沉的憂慮——如果我們的社會決策基礎,建立在如此不穩定的沙丘之上,那麼我們引以為傲的民主製度,其根基究竟有多牢固?書中對“專傢”與“大眾”之間權力關係的微妙平衡的探討,尤其發人深省,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知識、權力和共識之間的復雜互動模式。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敢於直麵這種不適感,並提供瞭一套嚴肅的工具來應對它。
評分初翻開這本厚重的書捲,一股撲麵而來的思辨氣息便將我牢牢吸引。它仿佛不是在講述某個具體的事件,而是在構建一個龐大而精密的思想迷宮,引導著讀者去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言自明、卻又暗流湧動的“共識”。作者的筆觸細膩而老辣,他並不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解剖學傢,一層層剝開“公眾意見”這具復雜肌體的外殼,直抵其核心的神經係統。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刻闆印象”的剖析,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構建起對周圍世界和人群的認知圖譜的。這種反思是痛苦的,因為它意味著要親手拆毀自己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思維框架。全書的邏輯鏈條環環相扣,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堅實的觀察和嚴謹的推演之上,讀到酣處,常常需要停下來,望著窗外沉思良久,試圖將書中的抽象概念與現實世界的喧囂進行一一對應。這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是一套現成的結論,而是一副可以用來解構世界的深度透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