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者:[美]布魯斯·費希爾(Bruce Fisher) 羅伯特·艾伯蒂(Robert Alberti)
責 編:曹可
譯 者:熊亭玉 字 數:265韆
書 號:978-7-220-10750-4 頁 數:368
齣 版:四川人民齣版社 印 張:23
尺 寸:165毫米×230毫米 開 本:1/16
版 次:2018年7月第1版 裝 幀:平裝
印 次: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價:49.80元
正文語種:中文 齣版者國彆: 中國
正文用紙:60g輕型紙 重要級彆:B
漢語詞錶主題詞:戀愛心理學-通俗讀物 中圖分類號:C913.1-49
編輯推薦
◎作者布魯斯·費希爾博士從業30餘年,離婚後心理重建模型”,在北美、歐、非、大洋洲等地的情感創傷人士中形成瞭深遠影響。
◎真正關懷離異或分手人士心理成長的書籍,讀者走齣情感創傷,成長為更強大、獨立的人。
◎本書集閤大量真實案例,步驟清晰,方法具體可行。跟隨本書的指引,讀者能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走齣離婚陰影。
媒體推薦
“本書是分手人士的蕞佳讀物之一……它溫暖而迷人。”
——《行為治療師》(the Behavior Therapist)
“本書介紹的內容正是你分手後所需要的——如何打理自己,重獲新生。”
——《離婚雜誌》(Divorce Magazine)
著者簡介
布魯斯·費希爾(Bruce Fisher)教育學博士,開創“離婚後心理重建模型”,從業30餘年,美國婚姻與傢庭治療協會臨床會員。
羅伯特·艾伯蒂(Robert Alberti)博士,心理學傢,婚姻與傢庭治療師,美國心理學傢協會(APA)會員,暢銷書作者,代錶作《你絕對的權利》。
內容簡介
翻開本書之際,你很有可能正因剛剛結束的戀情而傷心。也許你的戀情穩定,也許你早就注意到瞭問題的苗頭。你可能有小孩,也可能沒有小孩。也許是你提齣的分手,或者你收到瞭隻有寥寥幾語的短信,被告知分手瞭。
那麼該如何從戀情結束的痛苦中恢復,並走過這段艱辛的旅途呢?
這本書詳細講解瞭走齣過往戀情,直至獲得新生的19個步驟,不僅剖析瞭每個步驟齣現的原因和意義,而且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在本書中,作者詳細分析瞭有些感情為什麼注定會終結,什麼是真的愛,一段看似不錯的感情中會隱藏哪些危機,如何開始一段健康的關係。通過成長,我們能處理掉那些負麵情緒,悅納自己,真誠而自由地開啓以後的生活。
目 錄
序 言維吉尼亞·薩提亞
引 言羅伯特·艾伯蒂博士
章重建方塊1
否認:“我不相信這件事發生在瞭我身上” 6
恐懼:“我非常害怕!” 6
適應:“可是,在我小時候,這樣做能行的!” 7
孤獨:“我從來沒有這麼孤獨過” 8
友誼:“人都到哪兒去瞭?” 9
內疚/被拋棄:甩人者,內疚;被甩者,被拋棄 10
悲傷:“一種可怕的失落感” 11
憤怒:“他媽的,那個雜種!” 11
放下:解脫很難12
自我價值感:“也許我還不賴嘛!” 13
過渡:“我迴過神來瞭,開始處理垃圾” 13
率真:“我一直躲在假麵具後麵” 15
愛:“會有人真的在乎我嗎?” 16
信任:“我的情感傷口開始愈閤” 17
交往:“交往有助於我進行心理重建” 18
性:“我有興趣,但是我很害怕” 19
單身:“單身也沒關係,你是這個意思嗎?” 20
目標:“現在,我的未來有瞭目標” 21
自由:破繭成蝶22
迴顧22
重建你的信仰23
孩子也需要心理重建23
傢庭作業:在行動的過程中學習2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26
如何使用這本書?27
第二章否 認29
為什麼非要分手呢?33
初是怎麼開始的?36
結束瞭…… 就是結束瞭 37
從否認到接受39
孩子的痛苦40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42
第三章恐懼45
你在害怕什麼?48
讓恐懼變成朋友52
處理恐懼53
你的孩子比你還要害怕5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55
第四章適應57
健康的關係60
你的成長過程健康嗎?61
健康與不健康的適應策略62
為什麼會離婚?65
跨越責任的橋梁66
適應性行為背後的感受67
與內在批判講和68
幫助你掌控自己的生活70
學會撫慰自己72
孩子與適應性行為73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73
第五章孤獨75
孤獨階段78
獨處80
孤獨的孩子81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82
第六章友 誼83
“單身不是挺棒的嗎?” 85
建立友誼87
還沒有到浪漫的時候!89
不能隻做朋友嗎?90
孩子也需要朋友92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93
第七章內疚/被拋棄 95
被拋棄是一種很痛苦的感覺98
適當內疚,大有幫助99
內疚也有不同101
“你屬於哪種?” 102
相關的語言103
好消息和壞消息106
“也許後我還是會迴來” 107
陷入憂鬱108
不要殃及池魚109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10
第八章悲 傷113
悲傷的多麵性116
一個關於悲傷的寓言:對號117
悲傷的癥狀119
悲傷的階段: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模型 122
讓孩子悲傷吧124
完成自己的悲傷125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29
第九章憤 怒131
憤怒重建方塊的三階段134
這到底是誰的憤怒?136
一按按鈕就炸——是什麼引發瞭你的憤怒? 136
恰當的憤怒VS不恰當的憤怒 137
我們為什麼要埋藏自己的憤怒?138
替罪羊、犧牲者以及其他憤怒目標139
發泄離婚憤怒與錶達日常憤怒140
麵對離婚憤怒,你能做些什麼?141
超離婚:錶達你的日常憤怒144
“我”字開頭的信息,以及其他公平較量的方法 145
積極的憤怒錶達146
寬恕和忘記147
“煙熏到我的眼睛瞭” 148
要預防重建方塊著火?隻有你辦得到148
孩子也會憤怒!149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50
第十章放 下153
“解脫”這東西到底是什麼? 155
不要拖延157
解脫很難158
放下自己的恐懼159
投資自己160
幫助孩子放下160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61
第十一章自我價值感163
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165
11 個步驟讓你獲得更高水平的自尊 167
孩子:脆弱的自我概念17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74
第十二章過 渡177
原生傢庭影響180
終結原生傢庭對我們的負麵影響182
童年影響183
終結童年的負麵影響184
叛逆:通往成年的崎嶇之路185
蛋殼期、叛逆期、感情期:小結189
權力爭奪的驚濤駭浪192
平息權力爭奪的驚濤駭浪192
扔掉垃圾193
孩子和轉摺點194
想要輕鬆的轉摺期?做一下功課吧19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95
第十三章率 真197
麵具和率真199
你的麵具是什麼樣的?200
誰戴上瞭麵具?遮掩的是什麼?防的又是誰?200
麵具會成為負擔!201
“我們一起吃午餐吧:我的麵具會給你的麵具打電話” 202
關於選擇202
準備好摘下麵具瞭嗎?203
麵具後麵的自我204
你是誰?206
傢庭作業:幫助你從麵具走嚮率真207
孩子的麵具208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09
第十四章愛211
“帶著愛情墜入愛河” 214
無條件的愛:毫無保留215
“像你愛自己那樣……” 217
你愛情有多溫暖?218
錶達愛的方式219
學會愛自己221
要讓孩子知道,有人愛他們223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24
第十五章信 任225
有這樣的戀情,也有那樣的戀情227
戀情的類型:“身體姿態”的練習 229
感受變成行動233
曆史是否在重演?233
“哪裏可以找到人?” 234
重建信任236
信任和孩子238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38
第十六章交 往241
什麼是成長型的關係?244
我們說的難道是婚外戀?245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建立成長型的關係呢?246
激情型的情感關係247
友誼和治療型關係250
成長型的關係可以持久嗎?251
為什麼我得有這麼多?252
把自己的重要戀情變成成長型的關係253
學習良好的溝通技巧254
健康的終結255
你需要成長型關係嗎?256
孩子和交往257
成長型關係的傢庭作業258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59
第十七章性261
在開始之前…… 263
一步一個階梯264
“我希望自己單身……” 265
“約會?嗯,我也不知道……” 265
“你提齣瞭那個問題,我很高興” 266
“今晚不行,謝謝” 268
“如果你……就按喇叭” 268
迴歸正常270
生命是豐富多彩的271
可以談嗎?公開討論性272
不互相利用274
角色和規則:誰對誰做瞭什麼?274
小心為上276
孩子和性277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77
第十八章單身279
之前你有過真正的單身生活嗎?281
“我和我的影子” 283
單身,喜歡單身283
“又單身瞭,真高興……真的高興嗎?” 284
成功的單身生活286
孩子和單身287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87
第十九章目 標289
看一看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生活291
你的人生軌跡:練習設定目標292
你的人生軌跡:過去294
你的人生軌跡:現在295
你的人生軌跡:不久的將來295
你的人生軌跡:未來296
孩子也需要目標!297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97
第二十章自 由299
你已經走瞭這麼遠的路!301
我們有話對喪偶的人說302
高處空氣挺稀薄的302
深吸一口氣303
超單身304
變得自由304
自由的孩子305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306
你準備好飛翔瞭嗎?308
附錄A 311
附錄B 321
附錄C 337
齣版後記344
序 言
維吉尼亞·薩提亞①
離婚就像一場手術,影響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經常說,離婚的根源在於婚姻存續時的情況和希望。很多人在結婚時都抱著美好的願望,覺得生活會變得更好。恐怕隻有傻瓜會一麵覺得並非如此,一麵選擇結婚吧。離婚之際,人們到底有多失望呢?這取決於人們對生活的不同期待,或是配偶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對於很多人而言,離婚就是一段支離破碎的經曆,在繼續個人的生活之前,他們需要收拾殘局。他們通常強烈地感受到瞭絕望、失望、想要報復、無望和無助的情緒。為瞭將來的生活,他們需要重新定位。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緬懷過去的希望,並認識到希望不會憑空齣現。
許多有關離婚的書籍都隻是談論各種問題。當然瞭,離婚後自我會受到傷害,自我價值感會降低,內心會不斷糾結到底齣瞭什麼錯,對未來會有很多恐懼。費希爾博士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且有效的框架。這套框架可以幫助人們審視這一短暫的過程,看一看自己所處的階段,尋找未來的方嚮。他一步一步地引導人們去享受離婚之後的生活。他讓人們認識到離婚是一個過程,在這期間人們可以從過去學到新的東西,可以更加瞭解自己,還可以獲得成長,找到之前未知的新自我。有人說這一過程就像手術之後的恢復期,這一比喻非常恰當。
人們在離婚之際以及離婚之後的情感經曆非常類似於麵對死亡時的經曆。開始,人們會經曆否定期,拒絕承認已經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就想要逃離所處的環境。然後就是憤怒,責備彆人讓自己深陷睏境。第三個層麵是斤斤計較,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們想要拿齣賬本,把什麼都算個清楚。其常見的錶現形式就是離婚時對孩子的監護權和財産分割的處理。接踵而來的就是抑鬱期,在這一階段人們會自怨自艾並産生很強的失敗感。經曆瞭所有的階段後,
人們纔會終接受現實,接受自我。之後,纔會對未來産生希望。我相信布魯斯·費希爾的這本書可以引導人們度過這一道道的關卡。重要的是,心理重建需要時間,人們要給自己時間來喚醒內心中麻痹、壓抑或未知的部分。願每一位離婚人士都能擺脫失敗感,帶著希望走嚮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寫於加利福尼亞門洛帕剋②
1980 年9 月
①維吉尼亞·薩提亞(1916-1988),美國受愛戴、受尊敬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緻力
於婚姻和傢庭的心理治療。她是公認的傢庭係統理論的創始人。她的眾多著作奠定瞭傢庭治療框架的基礎,其中就有她的暢銷書《新傢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而且她的著作還是當今傢庭心理治療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薩提亞女士為本書的一版撰寫瞭前言。
②門洛帕剋(又譯門洛公園, Menlo Park),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刁縣東南部的一座城
市——譯者注
引 言
羅伯特·艾伯蒂博士
翻開本書之際,你很有可能正因剛剛結束的戀情而傷心。也許你的婚姻曾持續瞭很多年。也許你的戀情穩定,但沒有得到教會或政府的認可。你可能有小孩,也可能沒有小孩。也許是你提齣的分手,或者你收到瞭隻有寥寥幾語的短信,被告知分手瞭。你的前任可能是個不錯的人,也可能是個混蛋。
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故事,此時此刻,你心痛不已。我們知道這種排山倒海的感覺,但你是可以從戀情結束的痛苦中恢復,並走過這段艱辛的旅途的。這不容易,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但是,你可以辦到。《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會告訴你該怎麼做,本書中的19 個步驟是經過驗證的一套方法,已經幫助上百萬名讀者從離婚、分手或失去另一半的痛苦中恢復過來,重建他們的人生。
一次又一次,我們收到離婚男女的來信,他們讀瞭這本書,一步步走瞭齣來,他們非常感謝那些把這本書介紹給自己的朋友,那些朋友對他們說過:“你離婚瞭?那你必須得讀一讀《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
這需要花一些時間
沒錯,你完全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讀完這本書。可是離婚恢復期的長短就是另外一迴事瞭。好好利用這本書吧,也許要花一年或更多的時間,該用多長時間就用多長時間。你可能會前進幾步,然後後退一步。如果你參加瞭以此書為基礎的離婚恢復討論班,你進步得可能會快一點,大多數人的情況是這樣的。無論你做什麼樣的努力,都不要著急,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度過布魯斯所謂的“離婚期”階段。他的研究錶明:完全走齣這一階段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什麼?兩年的時間?你不想聽到這個,不是嗎?在現實的世界裏,你不可能在幾周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裏完成從已婚人士到離婚人士,再到真正的獨立人的轉變。這總是要花上一段時間的。
就像是攀登高山
開始心理重建之路以後,你馬上就會注意到,就像我們描述的一樣,這個過程就像是攀登高山。(或許也沒什麼好驚奇的,布魯斯成年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就在落基山脈腳下。)攀登高山這個比喻很貼切:這一過程真有可能讓你覺得漫長而艱辛。一路上,你可能還會覺得“走瞭彎路”;就像是山路一樣,這條道路不可能筆直地通往。19 個重建方塊齣現的順序是針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一路攀登,你很有可能會遭遇挫摺、迂迴前進,偶爾還會偏離道路。不要因此而停下腳步。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價值的人生經曆和教訓。不要著急,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充分瞭解自己的痛苦,重建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得以前行。
你可能已經發現瞭,市麵上關於離婚的書有成韆上萬種。大多數的書講的都是解決法律、財務方麵的問題,爭取撫養孩子和監護權,找到新愛情。《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則不同。人生遭遇大的變故時,要想恢復自己的生活,就會麵對各種不可迴避的情緒問題,我們的目標就是幫助你處理這些問題。
這本書一開始展示瞭整個過程的全景,然後會指導你度過初幾個月,這段時間裏你很有可能會感到非常壓抑、非常憤怒、非常孤單,這是黎明前的黑暗。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幫助你扔掉過去的包袱(你還一直扛著呢)。然後你就會開始認識到自我的力量和價值。雖然有風險,但你可以再次信任他人瞭,你可以開始新的戀情瞭。如果你繼續攀登,後就會找到有目標的自由人生。這一過程很有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是這本書懂你,一路上,每當你需要支持的時候,它會給你嚮導。
在讀本書的同時,如果你參加瞭費希爾離婚討論班,討論班會給你安排日程,你會和其他人一起參與討論,從中你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你是一個人在閱讀這本書,你可以自己安排進度,關注你生活中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無論你以何種方式閱讀這本書,都能在書中找到有用的東西,在攀登過程中得到支持。
這本書是怎麼來的呢?
布魯斯·費希爾是個“愛荷華州的農場孩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大學畢業之後,他做瞭緩刑監督員,工作對象是青少年違法者。因為這段經曆,他迴到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希望更多地瞭解給人生帶來衝擊的情緒力量。後來他研究和職業生涯的關注點因為一場離婚而改變。他開始更多地瞭解人們是如何處理離婚這件事的,並研發齣一套“測試”標準,來衡量離婚過程。在《費希爾離婚調整標準》的一版通過調查研究之後,他發現離婚過程中
人們會經曆情緒上的痛苦,其中有高度一緻性的15 個階段(後來調整為19個)。你可以在網上閱覽《費希爾離婚調整標準》(http://www.rebuilding.org/assessment)。
費希爾將這一模式拓展成瞭討論課,幫助其他人度過離婚恢復期,與此同時,他開始把自己的理念和經曆整理成書。初布魯斯自行齣版,書名是《當你的戀情結束之際》,1980 年,我看到瞭這本書,當時我是影響齣版社的編輯和齣版人(我本人也是執業治療師)。布魯斯和我一起努力瞭很多年,把這本書改成瞭可普及的齣版物。本書於1981 年由影響齣版社齣版,書名為《重建於關係結束之際》。此時,布魯斯已經開始培訓其他人使用這一模式來指導討論課瞭,他為期十周的討論課開始在全美以及國外興起。
30 年的職業生涯中,布魯斯培訓瞭成百上韆名引導師,這些引導師指導瞭具體的討論課,關於這一模式在討論課中效果,他們給布魯斯提供瞭非常珍貴的證據。數以萬計的人參加瞭討論課,他們的經曆、取得的成果,給這一模式和這本書的不斷提升提供瞭紮實的基礎。1998 年,布魯斯不幸因患癌癥去世,這時他的重建模塊已經從原來的15 個發展到瞭19 個,這本書則經曆瞭三個版本,被印刷瞭近百萬本,翻譯成瞭多種語言,全世界的社區中心、
教堂、診療中心、治療師的工作室,還有無數的傢庭都在使用他的模式,他們還孵化齣瞭數百種討論班。
讀者和討論班成員通過親身經曆肯定瞭這一過程在他們人生中的價值,不僅如此,教授、研究生、治療師對此進行瞭幾十項研究,並且在同行評議的專業雜誌上發錶瞭文章。這些研究錶明,經曆重建模式之後,大多數討論班的參與者在自尊、對離婚的接受、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去的戀情的釋懷、對憤怒情緒的接受和對新的社會關係網的重建方麵都有非常重大的收獲。因此,《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是一本以事實為基礎、製作精心、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書,而不是一本隨便的通俗心理讀物。
變化中的戀情
我們知道,現在的戀情可謂是形形色色的。傳統的婚姻不再那麼受歡迎;選擇婚姻的年輕人更少瞭,要結婚的年輕人也結得更晚瞭。大多數離婚的人都會選擇再婚,但是第二段婚姻維係的時間並不比一段長。夫妻尋求超傳統邊界的幸福,打破道德和宗教的邊界是常事。前神父們也結婚瞭。人到中年,“單身”也不是貶義詞瞭。花瓶妻子(Trophy Wife)一直都有,現在年齡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種障礙,花瓶丈夫也是屢見不鮮。2015 年美國高法院纔把同性婚姻納入法律的範疇,因此我們對同性婚姻的離異瞭解得並不多。雖然有些人依然認為同性婚姻是一種罪惡,但這種婚姻關係變得更常見瞭,每個人都必須適應現實。《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並沒有特彆針對同性離異者的內容,但我們知道LGBTQ① 的關係也會破裂(從已有的數據看來,這個數字和異性離異者相似),我們認為重建過程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也許以後我們發現同性離異者會經曆不一樣的過程,但在那之前,我們認為,具有任何性彆取嚮的人在經曆分手的痛苦之際,都可以從本書中吸取有價值
的意見。我們都知道:我們之間的相似之處遠遠多於不同之處。
我們盡可能地在《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介紹更多的內容,但是如果你沒能在書中找到與自己戀愛關係100% 重閤的地方,還請你見諒。你會發現,重建過程是行之有效的!
關於一些用詞
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我們經常提到布魯斯創建的離婚恢復項目。我們一般稱之為“費希爾離婚討論班”。但有時我們也稱之為“10 周的課程”、“費希爾離婚和個人成長討論班”、“重建課程”、“費希爾討論班”,有時甚至就簡單地稱之為“課程”,雖然稱謂不同,但指代的內容是相同的。
幫幫我!
你在努力之際,不時會覺得自己需要額外的幫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焦慮、壓抑或憤怒的程度很高,我們的建議是:尋求執業治療師的幫助。沒錯,終從這一過程中走齣來的是你自己,但就像處理任何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樣,你得有恰當的工具,纔能好地完成工作。發現自己卡在瞭某處,專業的幫助就是你得力的工具之一。然而,在開始之初,你所需的東西都能在本書中找到。
我們建議你讀完每一章(即使開始看起來並不適用於自己的情況也要讀);記個人日誌,記錄你重建的過程;迴答每章末“你現在過得怎麼樣?”的問題(對自己,一定要誠實);在重建之初,不要貿然進入新戀情;可以的話,加入費希爾離婚討論班,報個名,積極參與其中;然後呢,不要著急,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準備好,踏上徵程吧。打起精神,樂觀起來,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拋棄多餘的包袱。穿上結實的鞋子。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脈是布魯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亞州的內華達山脈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這座重建的高山就在你的麵前。準備好瞭嗎?我們一起來攀登吧。
①性少數群體,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跨性彆者(Transgender)、酷兒(Queer)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另外還有兩類:間性者(Intersex)、無性戀者(Asexual)。—— 譯者注
齣版後記
很多人都認為結婚的目的是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好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並想以婚姻這種方式處理自身的不完整和無法獨立解決的事情,終卻隻能落得不歡而散。其實,婚姻本身是沒有錯的,齣錯的是很多人結婚的目的。
本書的作者緻力於離異個體自我成長工作已經幾十年瞭,他們將這些年的經驗和見聞凝聚在這本書裏,同時也告訴我們:婚姻對人的意義並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夫妻兩個人不僅僅可以取長補短,還應當做到強強聯閤。
這本書詳細講解瞭走齣離婚陰霾,直至獲得新生的19 個步驟,不僅剖析瞭每個步驟齣現的原因和意義,而且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此外,針對父母離異的孩子,作者也給齣瞭相應的心理成長方案,讓孩子受到少的傷害,獲得多的成長。
後,就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這篇齣版後記吧。愛自己不僅僅是可以的,愛自己是人生真意!
服務熱綫: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務信箱:reader@hinabook.com
2018 年4 月
正文賞讀
“我迴過神來瞭,開始處理垃圾”
早期的經曆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在童年時期養成的態度和感受,還有與傢人、朋友和愛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會對你構建新的人際關係産生影響。有些態度和感受對你是有幫助的,而有些則並非如此。有些過往留下的東西會給你的成年生活帶來問題,比如說,想要反抗之前的約束(例如父母的規矩)卻沒能實現,還有爭奪掌控的權力。我們應該找齣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保留它們,滋養它們;至於那些阻礙你成長的東西,我們應該著手改變。
“當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說著孩子的話,用孩子的眼光理解這個世界,我的思維也是孩子的;但我成為一個男人後,我就把孩子氣的東西放在瞭身後。”
——聖保羅(《哥林多前書》13 章11 節)
現在,我們的登山之旅已經完成瞭大半,應該仔細審視一下我們一路上所攜帶的行裝。我們中的很多人可能帶瞭不需要的東西。鮑勃迴憶他的一次背包旅行:他攀登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內華達山脈,他居然背瞭1.1 公斤的水到瞭3.4 韆米高的營地。到瞭,他纔意識到在後8 韆米的雪地攀爬中,他居然還一路背著1 公斤的水!
過往生活中沒必要保留的東西,你是不是還吃力地馱在背上呢?它們也許是上一段婚姻留下的,也許是你與父母相處時留下的,也許是在學校與朋友相處留下的,又或是你成長道路上接觸過的其他人留下的。現在,你真應該卸下這些不必要的負擔瞭!在本章中,我們將要看一看常見的垃圾有哪些,它們從何而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它們。
過往生活中有4 大垃圾:原生傢庭問題、童年經曆的影響、混亂的叛逆期以及權力爭奪中的挫摺和無助。在離婚討論班,布魯斯發現似乎所有的成員都不明白這4 大垃圾的重要性和威力。而這些因素往往直接導緻瞭重要戀情的結束。
這4 種影響力有重閤之處,很難徹底劃分清楚,但我們可以大緻這樣區分:你齣生之前,父母傢裏發生的事情是原生傢庭影響。你齣生後一直到你搬離父母傢之前,發生的事情是童年影響(其中也包括在學校、教堂和你所處社會中發生的事情)。傢庭和社會對你懷有期待,但你想要找到一種與此不同的個人身份,這是叛逆期。權力爭奪就是綜閤瞭上述3 個領域中所有未解決的問題。
原生傢庭影響
原生傢庭就是你成長其中的傢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姑姑、嬸嬸、叔伯、舅舅都極大地影響瞭你的傢庭觀念。在這個階段,你獲得的很多理念都很有可能是健康的,但有些也並非如此。
現在想一想你自己婚姻的開端。新娘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誰?新郎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誰?這兩個傢長結閤在一起會是什麼樣,你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猜到自己日後的婚姻是什麼樣瞭。(比如說,布魯斯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他父親,他前妻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她的祖母。這兩個人從來沒有碰過頭,如果他們真見麵瞭,那肯定是一場災難!)希望是有的:我們可以擺脫原生傢庭模式的互動。但是,我們中很多人也看到瞭,離婚之際,你身上傢長的影子和對方身上傢長的影子就是過不到一塊兒。
布魯斯嚮很多國傢的不同聽眾問過下麵這個問題:“你們中有多少人想要擁有本質上和父母一樣的婚姻?請舉手。”舉手的人沒有超過5%。如果我們不想要父母那樣的婚姻,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婚姻呢?有些原生傢庭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容易讓人理解。我們支持的政黨通常都和父母一緻,我們通常都在同一宗教組織,通常都住在同樣的社區。我們中有些人叛逆,獨闢蹊徑,選擇瞭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使叛逆瞭,原生傢庭依然是叛逆的重要元素。
除瞭這些顯而易見的影響,還有很多微妙的影響。布魯斯是這樣說的:“我愛人傢裏女性說瞭算,我傢裏男性說瞭算。我們的原生傢庭的問題之一就是協商誰來當傢做主。(她說我勝利瞭,我說她勝利瞭。)”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錢財。還是用布魯斯的例子:“我母親傢裏的男性在理財方麵不太負責。於是我母親就成瞭錢財的節儉者和管理者。而我母親還是過上瞭她原來傢庭的生活,她嫁給瞭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和她原生傢庭裏的男人一樣,對待錢財很是散漫。”很多人結婚是為瞭逃離原來傢庭的影響,結果發現自己讓這些影響長存於生活之中。
“這聽起來不對呀,”你會說,“如果你傢裏父親說瞭算,性格更為強勢,怎麼你母親成瞭管理錢財的人呢?”傢庭社會學研究找到瞭答案,你傢裏可能也是如此。與錶麵現象比起來,實際上“傢庭主婦”往往擁有更大的權力,不過她們是在以一種微妙的非直接的方式行使這種權力。爸爸好像是當傢做主,但媽媽拿著錢箱子的鑰匙。
你結婚瞭,你覺得你的丈夫或是妻子會不同於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結果你卻變成瞭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這一點聽起來讓人覺得迷茫。你還記得第四章我們討論適應行為模式時給齣的解釋嗎?在童年性格形成期,如果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中大多數人就會發展齣適應性行為。通常的適應性行為就是成為“父親”或是“母親”,結果就是給予彆人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對原生傢庭的影響持懷疑態度?你可以試一試這樣的練習,對你會有幫助: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憤怒、內疚、拋棄、孤獨、恐懼和親密感,你生命中重要的傢長是如何應對這些情緒的呢?列齣一份清單。而你自己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也列齣一份清單。比較一下這兩份清單,你就能更加清楚自己與對自己影響大的那位傢長之間到底有何異同瞭。如果我們沒有質疑原生傢庭的影響,也沒有超原生傢庭的影響,那麼我們處理各種情緒的方式與對我們影響大的那位傢長差不多是一樣的。
順便說一下,列齣這份清單之後,我們詢問到底這位“重要的傢長”是誰,那些處在離婚過程中的人說齣往往不是父親和母親。由於父親或母親的空缺,又或是父母情感上的空缺,很多人會找一個“僞父母”來彌補這種空缺。
若是我們沒有受到父母足夠好的養育和教導,我們往往會在配偶身上尋找這種缺失。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種需求,希望我們的愛人能彌補父母沒能給予的東西。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種需求很大,而另一些人在這方麵的需求則較小。如果戀愛關係中齣現瞭這種渴望對方彌補的現象,往往會促使關係終結。雖然我們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但很少有愛人願意做這些換尿布,看護我們,彌補我們父母缺失的事情。
當然瞭,原生傢庭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這本書不可能對此進行詳盡的探討。齣生順序、成為傢裏的替罪羊、隱私界限、傢庭三角關係a、規矩和傳統、傢裏的秘密、藥物濫用等傢庭問題極大地影響瞭我們本身以及我們和愛人之間的關係模式。現在,我們就不要再討論原生傢庭的問題本身,而隻關注以下內容:我們都需要清醒地看到原生傢庭對我們的重大影響,然後學會如何在未來的關係中處理這些影響。
相關圖書
01. 冷暴力
定價:38.00元
[法] 瑪麗-弗朗斯·伊裏戈揚 著 顧淑馨 譯
02. 選擇理論:現實療法創始人帶你走齣心理睏境
定價:49.80元
[美] 威廉·格拉瑟 著 鄭世彥 譯
03. 熱鍋上的傢庭:傢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
定價:42.00元
[美]奧古斯都·納皮爾/卡爾·惠特剋 著 李瑞玲 譯
04. 完美母女關係的秘密
定價:29.80元
[日]五百田達成/櫻場江利子 著 宋曉煜 譯目 錄
序 言維吉尼亞·薩提亞
引 言羅伯特·艾伯蒂博士
一章重建方塊1
否認:“我不相信這件事發生在瞭我身上” 6
恐懼:“我非常害怕!” 6
適應:“可是,在我小時候,這樣做能行的!” 7
孤獨:“我從來沒有這麼孤獨過” 8
友誼:“人都到哪兒去瞭?” 9
內疚/被拋棄:甩人者,內疚;被甩者,被拋棄 10
悲傷:“一種可怕的失落感” 11
憤怒:“他媽的,那個雜種!” 11
放下:解脫很難12
自我價值感:“也許我還不賴嘛!” 13
過渡:“我迴過神來瞭,開始處理垃圾” 13
率真:“我一直躲在假麵具後麵” 15
愛:“會有人真的在乎我嗎?” 16
信任:“我的情感傷口開始愈閤” 17
交往:“交往有助於我進行心理重建” 18
性:“我有興趣,但是我很害怕” 19
單身:“單身也沒關係,你是這個意思嗎?” 20
目標:“現在,我的未來有瞭目標” 21
自由:破繭成蝶22
迴顧22
重建你的信仰23
孩子也需要心理重建23
傢庭作業:在行動的過程中學習2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 26
如何使用這本書?27
第二章否 認29
為什麼非要分手呢?33
初是怎麼開始的?36
結束瞭…… 就是結束瞭 37
從否認到接受39
孩子的痛苦40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42
第三章恐懼45
你在害怕什麼?48
讓恐懼變成朋友52
處理恐懼53
你的孩子比你還要害怕5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55
第四章適應57
健康的關係60
你的成長過程健康嗎?61
健康與不健康的適應策略62
為什麼會離婚?65
跨越責任的橋梁66
適應性行為背後的感受67
與內在批判講和68
幫助你掌控自己的生活70
學會撫慰自己72
孩子與適應性行為73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73
第五章孤獨75
孤獨階段78
獨處80
孤獨的孩子81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82
第六章友 誼83
“單身不是挺棒的嗎?” 85
建立友誼87
還沒有到浪漫的時候!89
不能隻做朋友嗎?90
孩子也需要朋友92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93
第七章內疚/被拋棄 95
被拋棄是一種很痛苦的感覺98
適當內疚,大有幫助99
內疚也有不同101
“你屬於哪種?” 102
相關的語言103
好消息和壞消息106
“也許後我還是會迴來” 107
陷入憂鬱108
不要殃及池魚109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10
第八章悲 傷113
悲傷的多麵性116
一個關於悲傷的寓言:對號117
悲傷的癥狀119
悲傷的階段: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模型 122
讓孩子悲傷吧124
完成自己的悲傷125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29
第九章憤 怒131
憤怒重建方塊的三階段134
這到底是誰的憤怒?136
一按按鈕就炸——是什麼引發瞭你的憤怒? 136
恰當的憤怒VS不恰當的憤怒 137
我們為什麼要埋藏自己的憤怒?138
替罪羊、犧牲者以及其他憤怒目標139
發泄離婚憤怒與錶達日常憤怒140
麵對離婚憤怒,你能做些什麼?141
超離婚:錶達你的日常憤怒144
“我”字開頭的信息,以及其他公平較量的方法 145
積極的憤怒錶達146
寬恕和忘記147
“煙熏到我的眼睛瞭” 148
要預防重建方塊著火?隻有你辦得到148
孩子也會憤怒!149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50
第十章放 下153
“解脫”這東西到底是什麼? 155
不要拖延157
解脫很難158
放下自己的恐懼159
投資自己160
幫助孩子放下160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61
第十一章自我價值感163
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165
11 個步驟讓你獲得更高水平的自尊 167
孩子:脆弱的自我概念17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74
第十二章過 渡177
原生傢庭影響180
終結原生傢庭對我們的負麵影響182
童年影響183
終結童年的負麵影響184
叛逆:通往成年的崎嶇之路185
蛋殼期、叛逆期、感情期:小結189
權力爭奪的驚濤駭浪192
平息權力爭奪的驚濤駭浪192
扔掉垃圾193
孩子和轉摺點194
想要輕鬆的轉摺期?做一下功課吧194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195
第十三章率 真197
麵具和率真199
你的麵具是什麼樣的?200
誰戴上瞭麵具?遮掩的是什麼?防的又是誰?200
麵具會成為負擔!201
“我們一起吃午餐吧:我的麵具會給你的麵具打電話” 202
關於選擇202
準備好摘下麵具瞭嗎?203
麵具後麵的自我204
你是誰?206
傢庭作業:幫助你從麵具走嚮率真207
孩子的麵具208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09
第十四章愛211
“帶著愛情墜入愛河” 214
無條件的愛:毫無保留215
“像你愛自己那樣……” 217
你愛情有多溫暖?218
錶達愛的方式219
學會愛自己221
要讓孩子知道,有人愛他們223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24
第十五章信 任225
有這樣的戀情,也有那樣的戀情227
戀情的類型:“身體姿態”的練習 229
感受變成行動233
曆史是否在重演?233
“哪裏可以找到人?” 234
重建信任236
信任和孩子238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38
第十六章交 往241
什麼是成長型的關係?244
我們說的難道是婚外戀?245
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建立成長型的關係呢?246
激情型的情感關係247
友誼和治療型關係250
成長型的關係可以持久嗎?251
為什麼我得有這麼多?252
把自己的重要戀情變成成長型的關係253
學習良好的溝通技巧254
健康的終結255
你需要成長型關係嗎?256
孩子和交往257
成長型關係的傢庭作業258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59
第十七章性261
在開始之前…… 263
一步一個階梯264
“我希望自己單身……” 265
“約會?嗯,我也不知道……” 265
“你提齣瞭那個問題,我很高興” 266
“今晚不行,謝謝” 268
“如果你……就按喇叭” 268
迴歸正常270
生命是豐富多彩的271
可以談嗎?公開討論性272
不互相利用274
角色和規則:誰對誰做瞭什麼?274
小心為上276
孩子和性277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77
第十八章單身279
之前你有過真正的單身生活嗎?281
“我和我的影子” 283
單身,喜歡單身283
“又單身瞭,真高興……真的高興嗎?” 284
成功的單身生活286
孩子和單身287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87
第十九章目 標289
看一看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生活291
你的人生軌跡:練習設定目標292
你的人生軌跡:過去294
你的人生軌跡:現在295
你的人生軌跡:不久的將來295
你的人生軌跡:未來296
孩子也需要目標!297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297
第二十章自 由299
你已經走瞭這麼遠的路!301
我們有話對喪偶的人說302
高處空氣挺稀薄的302
深吸一口氣303
超單身304
變得自由304
自由的孩子305
你現在過得怎麼樣?306
你準備好飛翔瞭嗎?308
附錄A 311
附錄B 321
附錄C 337
齣版後記344
序 言
維吉尼亞·薩提亞①
離婚就像一場手術,影響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我經常說,離婚的根源在於婚姻存續時的情況和希望。很多人在結婚時都抱著美好的願望,覺得生活會變得更好。恐怕隻有傻瓜會一麵覺得並非如此,一麵選擇結婚吧。離婚之際,人們到底有多失望呢?這取決於人們對生活的不同期待,或是配偶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對於很多人而言,離婚就是一段支離破碎的經曆,在繼續個人的生活之前,他們需要收拾殘局。他們通常強烈地感受到瞭絕望、失望、想要報復、無望和無助的情緒。為瞭將來的生活,他們需要重新定位。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緬懷過去的希望,並認識到希望不會憑空齣現。
許多有關離婚的書籍都隻是談論各種問題。當然瞭,離婚後自我會受到傷害,自我價值感會降低,內心會不斷糾結到底齣瞭什麼錯,對未來會有很多恐懼。費希爾博士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且有效的框架。這套框架可以幫助人們審視這一短暫的過程,看一看自己所處的階段,尋找未來的方嚮。他一步一步地引導人們去享受離婚之後的生活。他讓人們認識到離婚是一個過程,在這期間人們可以從過去學到新的東西,可以更加瞭解自己,還可以獲得成長,找到之前未知的新自我。有人說這一過程就像手術之後的恢復期,這一比喻非常恰當。
人們在離婚之際以及離婚之後的情感經曆非常類似於麵對死亡時的經曆。開始,人們會經曆否定期,拒絕承認已經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就想要逃離所處的環境。然後就是憤怒,責備彆人讓自己深陷睏境。第三個層麵是斤斤計較,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們想要拿齣賬本,把什麼都算個清楚。其常見的錶現形式就是離婚時對孩子的監護權和財産分割的處理。接踵而來的就是抑鬱期,在這一階段人們會自怨自艾並産生很強的失敗感。經曆瞭所有的階段後,
人們纔會終接受現實,接受自我。之後,纔會對未來産生希望。我相信布魯斯·費希爾的這本書可以引導人們度過這一道道的關卡。重要的是,心理重建需要時間,人們要給自己時間來喚醒內心中麻痹、壓抑或未知的部分。願每一位離婚人士都能擺脫失敗感,帶著希望走嚮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寫於加利福尼亞門洛帕剋②
1980 年9 月
①維吉尼亞·薩提亞(1916-1988),美國受愛戴、受尊敬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緻力
於婚姻和傢庭的心理治療。她是公認的傢庭係統理論的創始人。她的眾多著作奠定瞭傢庭治療框架的基礎,其中就有她的暢銷書《新傢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而且她的著作還是當今傢庭心理治療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薩提亞女士為本書的一版撰寫瞭前言。
②門洛帕剋(又譯門洛公園, Menlo Park),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馬刁縣東南部的一座城
市——譯者注
引 言
羅伯特·艾伯蒂博士
翻開本書之際,你很有可能正因剛剛結束的戀情而傷心。也許你的婚姻曾持續瞭很多年。也許你的戀情穩定,但沒有得到教會或政府的認可。你可能有小孩,也可能沒有小孩。也許是你提齣的分手,或者你收到瞭隻有寥寥幾語的短信,被告知分手瞭。你的前任可能是個不錯的人,也可能是個混蛋。
無論你有什麼樣的故事,此時此刻,你心痛不已。我們知道這種排山倒海的感覺,但你是可以從戀情結束的痛苦中恢復,並走過這段艱辛的旅途的。這不容易,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但是,你可以辦到。《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會告訴你該怎麼做,本書中的19 個步驟是經過驗證的一套方法,已經幫助上百萬名讀者從離婚、分手或失去另一半的痛苦中恢復過來,重建他們的人生。
一次又一次,我們收到離婚男女的來信,他們讀瞭這本書,一步步走瞭齣來,他們非常感謝那些把這本書介紹給自己的朋友,那些朋友對他們說過:“你離婚瞭?那你必須得讀一讀《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
這需要花一些時間
沒錯,你完全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讀完這本書。可是離婚恢復期的長短就是另外一迴事瞭。好好利用這本書吧,也許要花一年或更多的時間,該用多長時間就用多長時間。你可能會前進幾步,然後後退一步。如果你參加瞭以此書為基礎的離婚恢復討論班,你進步得可能會快一點,大多數人的情況是這樣的。無論你做什麼樣的努力,都不要著急,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度過布魯斯所謂的“離婚期”階段。他的研究錶明:完全走齣這一階段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什麼?兩年的時間?你不想聽到這個,不是嗎?在現實的世界裏,你不可能在幾周甚至是幾個月的時間裏完成從已婚人士到離婚人士,再到真正的獨立人的轉變。這總是要花上一段時間的。
就像是攀登高山
開始心理重建之路以後,你馬上就會注意到,就像我們描述的一樣,這個過程就像是攀登高山。(或許也沒什麼好驚奇的,布魯斯成年之後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就在落基山脈腳下。)攀登高山這個比喻很貼切:這一過程真有可能讓你覺得漫長而艱辛。一路上,你可能還會覺得“走瞭彎路”;就像是山路一樣,這條道路不可能筆直地通往。19 個重建方塊齣現的順序是針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一路攀登,你很有可能會遭遇挫摺、迂迴前進,偶爾還會偏離道路。不要因此而停下腳步。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價值的人生經曆和教訓。不要著急,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充分瞭解自己的痛苦,重建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得以前行。
你可能已經發現瞭,市麵上關於離婚的書有成韆上萬種。大多數的書講的都是解決法律、財務方麵的問題,爭取撫養孩子和監護權,找到新愛情。《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則不同。人生遭遇大的變故時,要想恢復自己的生活,就會麵對各種不可迴避的情緒問題,我們的目標就是幫助你處理這些問題。
這本書一開始展示瞭整個過程的全景,然後會指導你度過初幾個月,這段時間裏你很有可能會感到非常壓抑、非常憤怒、非常孤單,這是黎明前的黑暗。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幫助你扔掉過去的包袱(你還一直扛著呢)。然後你就會開始認識到自我的力量和價值。雖然有風險,但你可以再次信任他人瞭,你可以開始新的戀情瞭。如果你繼續攀登,後就會找到有目標的自由人生。這一過程很有可能不會一帆風順,但是這本書懂你,一路上,每當你需要支持的時候,它會給你嚮導。
在讀本書的同時,如果你參加瞭費希爾離婚討論班,討論班會給你安排日程,你會和其他人一起參與討論,從中你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如果你是一個人在閱讀這本書,你可以自己安排進度,關注你生活中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無論你以何種方式閱讀這本書,都能在書中找到有用的東西,在攀登過程中得到支持。
這本書是怎麼來的呢?
布魯斯·費希爾是個“愛荷華州的農場孩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大學畢業之後,他做瞭緩刑監督員,工作對象是青少年違法者。因為這段經曆,他迴到大學研究生院深造,希望更多地瞭解給人生帶來衝擊的情緒力量。後來他研究和職業生涯的關注點因為一場離婚而改變。他開始更多地瞭解人們是如何處理離婚這件事的,並研發齣一套“測試”標準,來衡量離婚過程。在《費希爾離婚調整標準》的一版通過調查研究之後,他發現離婚過程中
人們會經曆情緒上的痛苦,其中有高度一緻性的15 個階段(後來調整為19個)。你可以在網上閱覽《費希爾離婚調整標準》(http://www.rebuilding.org/assessment)。
費希爾將這一模式拓展成瞭討論課,幫助其他人度過離婚恢復期,與此同時,他開始把自己的理念和經曆整理成書。初布魯斯自行齣版,書名是《當你的戀情結束之際》,1980 年,我看到瞭這本書,當時我是影響齣版社的編輯和齣版人(我本人也是執業治療師)。布魯斯和我一起努力瞭很多年,把這本書改成瞭可普及的齣版物。本書於1981 年由影響齣版社齣版,書名為《重建於關係結束之際》。此時,布魯斯已經開始培訓其他人使用這一模式來指導討論課瞭,他為期十周的討論課開始在全美以及國外興起。
30 年的職業生涯中,布魯斯培訓瞭成百上韆名引導師,這些引導師指導瞭具體的討論課,關於這一模式在討論課中效果,他們給布魯斯提供瞭非常珍貴的證據。數以萬計的人參加瞭討論課,他們的經曆、取得的成果,給這一模式和這本書的不斷提升提供瞭紮實的基礎。1998 年,布魯斯不幸因患癌癥去世,這時他的重建模塊已經從原來的15 個發展到瞭19 個,這本書則經曆瞭三個版本,被印刷瞭近百萬本,翻譯成瞭多種語言,全世界的社區中心、
教堂、診療中心、治療師的工作室,還有無數的傢庭都在使用他的模式,他們還孵化齣瞭數百種討論班。
讀者和討論班成員通過親身經曆肯定瞭這一過程在他們人生中的價值,不僅如此,教授、研究生、治療師對此進行瞭幾十項研究,並且在同行評議的專業雜誌上發錶瞭文章。這些研究錶明,經曆重建模式之後,大多數討論班的參與者在自尊、對離婚的接受、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去的戀情的釋懷、對憤怒情緒的接受和對新的社會關係網的重建方麵都有非常重大的收獲。因此,《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是一本以事實為基礎、製作精心、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書,而不是一本隨便的通俗心理讀物。
變化中的戀情
我們知道,現在的戀情可謂是形形色色的。傳統的婚姻不再那麼受歡迎;選擇婚姻的年輕人更少瞭,要結婚的年輕人也結得更晚瞭。大多數離婚的人都會選擇再婚,但是第二段婚姻維係的時間並不比一段長。夫妻尋求超傳統邊界的幸福,打破道德和宗教的邊界是常事。前神父們也結婚瞭。人到中年,“單身”也不是貶義詞瞭。花瓶妻子(Trophy Wife)一直都有,現在年齡不再像過去那樣是一種障礙,花瓶丈夫也是屢見不鮮。2015 年美國高法院纔把同性婚姻納入法律的範疇,因此我們對同性婚姻的離異瞭解得並不多。雖然有些人依然認為同性婚姻是一種罪惡,但這種婚姻關係變得更常見瞭,每個人都必須適應現實。《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並沒有特彆針對同性離異者的內容,但我們知道LGBTQ① 的關係也會破裂(從已有的數據看來,這個數字和異性離異者相似),我們認為重建過程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也許以後我們發現同性離異者會經曆不一樣的過程,但在那之前,我們認為,具有任何性彆取嚮的人在經曆分手的痛苦之際,都可以從本書中吸取有價值
的意見。我們都知道:我們之間的相似之處遠遠多於不同之處。
我們盡可能地在《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介紹更多的內容,但是如果你沒能在書中找到與自己戀愛關係100% 重閤的地方,還請你見諒。你會發現,重建過程是行之有效的!
關於一些用詞
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我們經常提到布魯斯創建的離婚恢復項目。我們一般稱之為“費希爾離婚討論班”。但有時我們也稱之為“10 周的課程”、“費希爾離婚和個人成長討論班”、“重建課程”、“費希爾討論班”,有時甚至就簡單地稱之為“課程”,雖然稱謂不同,但指代的內容是相同的。
幫幫我!
你在努力之際,不時會覺得自己需要額外的幫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焦慮、壓抑或憤怒的程度很高,我們的建議是:尋求執業治療師的幫助。沒錯,終從這一過程中走齣來的是你自己,但就像處理任何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樣,你得有恰當的工具,纔能好地完成工作。發現自己卡在瞭某處,專業的幫助就是你得力的工具之一。然而,在開始之初,你所需的東西都能在本書中找到。
我們建議你讀完每一章(即使開始看起來並不適用於自己的情況也要讀);記個人日誌,記錄你重建的過程;迴答每章末“你現在過得怎麼樣?”的問題(對自己,一定要誠實);在重建之初,不要貿然進入新戀情;可以的話,加入費希爾離婚討論班,報個名,積極參與其中;然後呢,不要著急,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
準備好,踏上徵程吧。打起精神,樂觀起來,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拋棄多餘的包袱。穿上結實的鞋子。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脈是布魯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亞州的內華達山脈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這座重建的高山就在你的麵前。準備好瞭嗎?我們一起來攀登吧。
①性少數群體,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跨性彆者(Transgender)、酷兒(Queer)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另外還有兩類:間性者(Intersex)、無性戀者(Asexual)。—— 譯者注
齣版後記
很多人都認為結婚的目的是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好讓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並想以婚姻這種方式處理自身的不完整和無法獨立解決的事情,終卻隻能落得不歡而散。其實,婚姻本身是沒有錯的,齣錯的是很多人結婚的目的。
本書的作者緻力於離異個體自我成長工作已經幾十年瞭,他們將這些年的經驗和見聞凝聚在這本書裏,同時也告訴我們:婚姻對人的意義並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夫妻兩個人不僅僅可以取長補短,還應當做到強強聯閤。
這本書詳細講解瞭走齣離婚陰霾,直至獲得新生的19 個步驟,不僅剖析瞭每個步驟齣現的原因和意義,而且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此外,針對父母離異的孩子,作者也給齣瞭相應的心理成長方案,讓孩子受到少的傷害,獲得多的成長。
後,就用書中的一句話結束這篇齣版後記吧。愛自己不僅僅是可以的,愛自己是人生真意!
服務熱綫: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務信箱:reader@hinabook.com
2018 年4 月
正文賞讀
“我迴過神來瞭,開始處理垃圾”
早期的經曆極大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在童年時期養成的態度和感受,還有與傢人、朋友和愛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會對你構建新的人際關係産生影響。有些態度和感受對你是有幫助的,而有些則並非如此。有些過往留下的東西會給你的成年生活帶來問題,比如說,想要反抗之前的約束(例如父母的規矩)卻沒能實現,還有爭奪掌控的權力。我們應該找齣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保留它們,滋養它們;至於那些阻礙你成長的東西,我們應該著手改變。
“當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說著孩子的話,用孩子的眼光理解這個世界,我的思維也是孩子的;但我成為一個男人後,我就把孩子氣的東西放在瞭身後。”
——聖保羅(《哥林多前書》13 章11 節)
現在,我們的登山之旅已經完成瞭大半,應該仔細審視一下我們一路上所攜帶的行裝。我們中的很多人可能帶瞭不需要的東西。鮑勃迴憶他的次背包旅行:他攀登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內華達山脈,他居然背瞭1.1 公斤的水到瞭3.4 韆米高的營地。到瞭頂,他纔意識到在後8 韆米的雪地攀爬中,他居然還一路背著1 公斤的水!
過往生活中沒必要保留的東西,你是不是還吃力地馱在背上呢?它們也許是上一段婚姻留下的,也許是你與父母相處時留下的,也許是在學校與朋友相處留下的,又或是你成長道路上接觸過的其他人留下的。現在,你真應該卸下這些不必要的負擔瞭!在本章中,我們將要看一看常見的垃圾有哪些,它們從何而來,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它們。
過往生活中有4 大垃圾:原生傢庭問題、童年經曆的影響、混亂的叛逆期以及權力爭奪中的挫摺和無助。在離婚討論班,布魯斯發現似乎所有的成員都不明白這4 大垃圾的重要性和威力。而這些因素往往直接導緻瞭重要戀情的結束。
這4 種影響力有重閤之處,很難徹底劃分清楚,但我們可以大緻這樣區分:你齣生之前,父母傢裏發生的事情是原生傢庭影響。你齣生後一直到你搬離父母傢之前,發生的事情是童年影響(其中也包括在學校、教堂和你所處社會中發生的事情)。傢庭和社會對你懷有期待,但你想要找到一種與此不同的個人身份,這是叛逆期。權力爭奪就是綜閤瞭上述3 個領域中所有未解決的問題。
原生傢庭影響
原生傢庭就是你成長其中的傢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姑姑、嬸嬸、叔伯、舅舅都極大地影響瞭你的傢庭觀念。在這個階段,你獲得的很多理念都很有可能是健康的,但有些也並非如此。
現在想一想你自己婚姻的開端。新娘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誰?新郎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誰?這兩個傢長結閤在一起會是什麼樣,你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猜到自己日後的婚姻是什麼樣瞭。(比如說,布魯斯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他父親,他前妻人生中具有大影響力的傢長是她的祖母。這兩個人從來沒有碰過頭,如果他們真見麵瞭,那肯定是一場災難!)希望是有的:我們可以擺脫原生傢庭模式的互動。但是,我們中很多人也看到瞭,離婚之際,你身上傢長的影子和對方身上傢長的影子就是過不到一塊兒。
布魯斯嚮很多國傢的不同聽眾問過下麵這個問題:“你們中有多少人想要擁有本質上和父母一樣的婚姻?請舉手。”舉手的人沒有超過5%。如果我們不想要父母那樣的婚姻,我們想要什麼樣的婚姻呢?有些原生傢庭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容易讓人理解。我們支持的政黨通常都和父母一緻,我們通常都在同一宗教組織,通常都住在同樣的社區。我們中有些人叛逆,獨闢蹊徑,選擇瞭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使叛逆瞭,原生傢庭依然是叛逆的重要元素。
除瞭這些顯而易見的影響,還有很多微妙的影響。布魯斯是這樣說的:“我愛人傢裏女性說瞭算,我傢裏男性說瞭算。我們的原生傢庭的問題之一就是協商誰來當傢做主。(她說我勝利瞭,我說她勝利瞭。)”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錢財。還是用布魯斯的例子:“我母親傢裏的男性在理財方麵不太負責。於是我母親就成瞭錢財的節儉者和管理者。而我母親還是過上瞭她原來傢庭的生活,她嫁給瞭我的父親,我的父親和她原生傢庭裏的男人一樣,對待錢財很是散漫。”很多人結婚是為瞭逃離原來傢庭的影響,結果發現自己讓這些影響長存於生活之中。
“這聽起來不對呀,”你會說,“如果你傢裏父親說瞭算,性格更為強勢,怎麼你母親成瞭管理錢財的人呢?”傢庭社會學研究找到瞭答案,你傢裏可能也是如此。與錶麵現象比起來,實際上“傢庭主婦”往往擁有更大的權力,不過她們是在以一種微妙的非直接的方式行使這種權力。爸爸好像是當傢做主,但媽媽拿著錢箱子的鑰匙。
你結婚瞭,你覺得你的丈夫或是妻子會不同於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結果你卻變成瞭自己的父親或是母親,這一點聽起來讓人覺得迷茫。你還記得第四章我們討論適應行為模式時給齣的解釋嗎?在童年性格形成期,如果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中大多數人就會發展齣適應性行為。通常的適應性行為就是成為“父親”或是“母親”,結果就是給予彆人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對原生傢庭的影響持懷疑態度?你可以試一試這樣的練習,對你會有幫助: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憤怒、內疚、拋棄、孤獨、恐懼和親密感,你生命中重要的傢長是如何應對這些情緒的呢?列齣一份清單。而你自己又是如何應對的呢?也列齣一份清單。比較一下這兩份清單,你就能更加清楚自己與對自己影響大的那位傢長之間到底有何異同瞭。如果我們沒有質疑原生傢庭的影響,也沒有超原生傢庭的影響,那麼我們處理各種情緒的方式與對我們影響大的那位傢長差不多是一樣的。
順便說一下,列齣這份清單之後,我們詢問到底這位“重要的傢長”是誰,那些處在離婚過程中的人說齣往往不是父親和母親。由於父親或母親的空缺,又或是父母情感上的空缺,很多人會找一個“僞父母”來彌補這種空缺。
若是我們沒有受到父母足夠好的養育和教導,我們往往會在配偶身上尋找這種缺失。每個人心裏都有一種需求,希望我們的愛人能彌補父母沒能給予的東西。對於有些人來說,這種需求很大,而另一些人在這方麵的需求則較小。如果戀愛關係中齣現瞭這種渴望對方彌補的現象,往往會促使關係終結。雖然我們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但很少有愛人願意做這些換尿布,看護我們,彌補我們父母缺失的事情。
當然瞭,原生傢庭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們這本書不可能對此進行詳盡的探討。齣生順序、成為傢裏的替罪羊、隱私界限、傢庭三角關係a、規矩和傳統、傢裏的秘密、藥物濫用等傢庭問題極大地影響瞭我們本身以及我們和愛人之間的關係模式。現在,我們就不要再討論原生傢庭的問題本身,而隻關注以下內容:我們都需要清醒地看到原生傢庭對我們的重大影響,然後學會如何在未來的關係中處理這些影響。
相關圖書
01. 冷暴力
定價:38.00元
[法] 瑪麗-弗朗斯·伊裏戈揚 著 顧淑馨 譯
02. 選擇理論:現實療法創始人帶你走齣心理睏境
定價:49.80元
[美] 威廉·格拉瑟 著 鄭世彥 譯
03. 熱鍋上的傢庭:傢庭問題背後的心理真相
定價:42.00元
[美]奧古斯都·納皮爾/卡爾·惠特剋 著 李瑞玲 譯
04. 完美母女關係的秘密
定價:29.80元
[日]五百田達成/櫻場江利子 著 宋曉煜 譯
對於這本書,我最想強調的是它的“實用性”。很多關於心理學的書籍,讀起來總是讓人覺得有些遙遠,仿佛是給彆人看的。但這本書不同,它就像一本手把手的指導手冊,充滿瞭可以立即付諸實踐的技巧。比如,書中關於“溝通模式”的分析,讓我清晰地看到瞭自己在過去關係中可能存在的溝通誤區,並且提供瞭改善的建議。我嘗試在和傢人朋友的日常交流中運用這些方法,效果齣奇地好,人際關係似乎變得更加順暢和和諧。另外,書中關於“個人成長的規劃”部分,也給我很大的啓發。我以前總是隨波逐流,沒有明確的目標,容易感到迷茫。這本書引導我思考自己的興趣、夢想和人生目標,並且給齣瞭循序漸進的實現路徑。現在,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生活,而是能夠主動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書名《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傳遞齣的積極力量,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在人際關係中成長,尤其是在經曆感情挫摺後,如何重新找迴自我、變得更強大的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能夠提供這樣的支持。我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涵蓋瞭從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到個人成長的方方麵麵,感覺內容非常充實。尤其是“學會與自己和解”、“重塑內在力量”、“建立健康界限”這些章節,聽起來就很有實踐指導意義。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闡述,更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和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真正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畢竟,讀一本好書,最重要的是能夠帶來改變。目前為止,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有瞭很高的期待值,相信它一定不會讓我失望,會成為我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平靜和力量。在閱讀過程中,我並沒有感受到那種強行灌輸的道理,而是如同在一次深入的對話中,逐漸理清瞭自己內心的睏惑。書中對於“情緒的接納”的描述,讓我明白,原來那些看似負麵的情緒,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我們內心發齣的信號,它們需要被傾聽和理解,而不是被壓製。作者用瞭很多溫和且有力的語言,引導我去關注自己的感受,去傾聽內心的聲音。這種方式讓我感到非常舒適,也讓我願意去麵對那些一直迴避的內心深處的傷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容易被外界的評價所影響,不再那麼在意彆人的看法,而是更加專注於自己的內在世界。這種從“外求”到“內省”的轉變,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它讓我知道,真正的幸福和力量,都來自於我們自己。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溫柔而堅定的朋友,陪伴我走過瞭那段艱難的時期。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貼近生活,沒有那些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真誠的建議和鼓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情緒疏導”的章節,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故事來解釋如何麵對和處理分手後的痛苦、失落和憤怒。這些情緒在我看來曾經是那麼難以控製,仿佛要把我吞噬,但通過書中的方法,我學會瞭識彆它們,理解它們,並且以一種健康的方式釋放它們,而不是壓抑。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分手並不是終點,而是開啓一段新旅程的契機。它引導我去審視自己在感情中的模式,發現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而不是將一切歸咎於對方或自己。通過書中提供的練習,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瞭許多被忽略的美好,也重新燃起瞭對未來的希望。這本書真的讓我從“失戀者”轉變為“生活的主宰者”,讓我相信,即使失去一段感情,我也依然完整而強大。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選擇這本書,是被它“分手後”這個標簽所吸引,想著大概是教人如何走齣情傷的。但讀下來,我纔發現它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忘記”一個人,而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書中有很多關於“自我價值”和“內在安全感”的探討,這部分內容讓我醍醐灌頂。我以前總是習慣性地從外界,尤其是從伴侶那裏尋求認同和價值感,一旦關係破裂,那種失落感是毀滅性的。而這本書教會瞭我,真正的價值感應該來源於內心,來源於對自己的接納和愛。它提供的練習,比如“肯定性宣言”、“自我關懷練習”等等,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堅持做下來,真的能感受到內在力量的覺醒。我開始不再害怕獨處,甚至開始享受獨處的時光,因為我知道,即使一個人,我也可以過得很好,可以繼續閃閃發光。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刻的自我賦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