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婚姻心理学书籍

【后浪直营】《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婚姻心理学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鲁斯·费希尔 罗伯特·艾伯蒂 著,曹可 编,熊亭玉 译
图书标签:
  • 分手
  • 成长
  • 自我提升
  • 婚姻心理学
  • 情感疗愈
  • 后浪
  • 正能量
  • 恋爱
  • 心理学
  • 女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7504
商品编码:28065610637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30
用纸:轻型纸
页数:368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著   者:[美]布鲁斯·费希尔(Bruce Fisher) 罗伯特·艾伯蒂(Robert Alberti)        

责 编:曹可

译  者:熊亭玉                                 字  数:265千

书  号:978-7-220-10750-4                     页  数:368

出  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印  张:23

尺  寸:165毫米×23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8年7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80元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者国别: 中国

正文用纸:60g轻型纸                             重要级别:B

汉语词表主题词:恋爱心理学-通俗读物             中图分类号:C913.1-49                                                

编辑推荐

◎作者布鲁斯·费希尔博士从业30余年,离婚后心理重建模型”,在北美、欧、非、大洋洲等地的情感创伤人士中形成了深远影响。

◎真正关怀离异或分手人士心理成长的书籍,读者走出情感创伤,成长为更强大、独立的人。

◎本书集合大量真实案例,步骤清晰,方法具体可行。跟随本书的指引,读者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走出离婚阴影。

 

 

媒体推荐

“本书是分手人士的蕞佳读物之一……它温暖而迷人。”

——《行为治疗师》(the Behavior Therapist

“本书介绍的内容正是你分手后所需要的——如何打理自己,重获新生。”

——《离婚杂志》(Divorce Magazine

著者简介

布鲁斯·费希尔(Bruce Fisher)教育学博士,开创“离婚后心理重建模型”,从业30余年,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临床会员。

罗伯特·艾伯蒂(Robert Alberti)博士,心理学家,婚姻与家庭治疗师,美国心理学家协会(APA)会员,畅销书作者,代表作《你绝对的权利》。

内容简介

翻开本书之际,你很有可能正因刚刚结束的恋情而伤心。也许你的恋情稳定,也许你早就注意到了问题的苗头。你可能有小孩,也可能没有小孩。也许是你提出的分手,或者你收到了只有寥寥几语的短信,被告知分手了。

那么该如何从恋情结束的痛苦中恢复,并走过这段艰辛的旅途呢?

这本书详细讲解了走出过往恋情,直至获得新生的19个步骤,不仅剖析了每个步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有些感情为什么注定会终结,什么是真的爱,一段看似不错的感情中会隐藏哪些危机,如何开始一段健康的关系。通过成长,我们能处理掉那些负面情绪,悦纳自己,真诚而自由地开启以后的生活。

目 录

序 言维吉尼亚·萨提亚

引 言罗伯特·艾伯蒂博士

章重建方块1

否认:“我不相信这件事发生在了我身上” 6

恐惧:“我非常害怕!” 6

适应:“可是,在我小时候,这样做能行的!” 7

孤独:“我从来没有这么孤独过” 8

友谊:“人都到哪儿去了?” 9

内疚/被抛弃:甩人者,内疚;被甩者,被抛弃 10

悲伤:“一种可怕的失落感” 11

愤怒:“他妈的,那个杂种!” 11

放下:解脱很难12

自我价值感:“也许我还不赖嘛!” 13

过渡:“我回过神来了,开始处理垃圾” 13

率真:“我一直躲在假面具后面” 15

爱:“会有人真的在乎我吗?” 16

信任:“我的情感伤口开始愈合” 17

交往:“交往有助于我进行心理重建” 18

性:“我有兴趣,但是我很害怕” 19

单身:“单身也没关系,你是这个意思吗?” 20

目标:“现在,我的未来有了目标” 21

自由:破茧成蝶22

回顾22

重建你的信仰23

孩子也需要心理重建23

家庭作业: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习2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 26

如何使用这本书?27

第二章否 认29

为什么非要分手呢?33

初是怎么开始的?36

结束了…… 就是结束了 37

从否认到接受39

孩子的痛苦40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42

第三章恐惧45

你在害怕什么?48

让恐惧变成朋友52

处理恐惧53

你的孩子比你还要害怕5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55

第四章适应57

健康的关系60

你的成长过程健康吗?61

健康与不健康的适应策略62

为什么会离婚?65

跨越责任的桥梁66

适应性行为背后的感受67

与内在批判讲和68

帮助你掌控自己的生活70

学会抚慰自己72

孩子与适应性行为73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73

第五章孤独75

孤独阶段78

独处80

孤独的孩子81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82

第六章友 谊83

“单身不是挺棒的吗?” 85

建立友谊87

还没有到浪漫的时候!89

不能只做朋友吗?90

孩子也需要朋友92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93

第七章内疚/被抛弃 95

被抛弃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98

适当内疚,大有帮助99

内疚也有不同101

“你属于哪种?” 102

相关的语言103

好消息和坏消息106

“也许后我还是会回来” 107

陷入忧郁108

不要殃及池鱼109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10

第八章悲 伤113

悲伤的多面性116

一个关于悲伤的寓言:对号117

悲伤的症状119

悲伤的阶段: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模型 122

让孩子悲伤吧124

完成自己的悲伤125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29

第九章愤 怒131

愤怒重建方块的三阶段134

这到底是谁的愤怒?136

一按按钮就炸——是什么引发了你的愤怒? 136

恰当的愤怒VS不恰当的愤怒 137

我们为什么要埋藏自己的愤怒?138

替罪羊、牺牲者以及其他愤怒目标139

发泄离婚愤怒与表达日常愤怒140

面对离婚愤怒,你能做些什么?141

超离婚:表达你的日常愤怒144

“我”字开头的信息,以及其他公平较量的方法 145

积极的愤怒表达146

宽恕和忘记147

“烟熏到我的眼睛了” 148

要预防重建方块着火?只有你办得到148

孩子也会愤怒!149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50

第十章放 下153

“解脱”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155

不要拖延157

解脱很难158

放下自己的恐惧159

投资自己160

帮助孩子放下160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61

第十一章自我价值感163

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165

11 个步骤让你获得更高水平的自尊 167

孩子:脆弱的自我概念17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74

第十二章过 渡177

原生家庭影响180

终结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182

童年影响183

终结童年的负面影响184

叛逆:通往成年的崎岖之路185

蛋壳期、叛逆期、感情期:小结189

权力争夺的惊涛骇浪192

平息权力争夺的惊涛骇浪192

扔掉垃圾193

孩子和转折点194

想要轻松的转折期?做一下功课吧19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95

第十三章率 真197

面具和率真199

你的面具是什么样的?200

谁戴上了面具?遮掩的是什么?防的又是谁?200

面具会成为负担!201

“我们一起吃午餐吧:我的面具会给你的面具打电话” 202

关于选择202

准备好摘下面具了吗?203

面具后面的自我204

你是谁?206

家庭作业:帮助你从面具走向率真207

孩子的面具208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09

第十四章爱211

“带着爱情坠入爱河” 214

无条件的爱:毫无保留215

“像你爱自己那样……” 217

你爱情有多温暖?218

表达爱的方式219

学会爱自己221

要让孩子知道,有人爱他们223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24

第十五章信 任225

有这样的恋情,也有那样的恋情227

恋情的类型:“身体姿态”的练习 229

感受变成行动233

历史是否在重演?233

“哪里可以找到人?” 234

重建信任236

信任和孩子238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38

第十六章交 往241

什么是成长型的关系?244

我们说的难道是婚外恋?245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建立成长型的关系呢?246

激情型的情感关系247

友谊和治疗型关系250

成长型的关系可以持久吗?251

为什么我得有这么多?252

把自己的重要恋情变成成长型的关系253

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254

健康的终结255

你需要成长型关系吗?256

孩子和交往257

成长型关系的家庭作业258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59

第十七章性261

在开始之前…… 263

一步一个阶梯264

“我希望自己单身……” 265

“约会?嗯,我也不知道……” 265

“你提出了那个问题,我很高兴” 266

“今晚不行,谢谢” 268

“如果你……就按喇叭” 268

回归正常270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271

可以谈吗?公开讨论性272

不互相利用274

角色和规则:谁对谁做了什么?274

小心为上276

孩子和性277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77

第十八章单身279

之前你有过真正的单身生活吗?281

“我和我的影子” 283

单身,喜欢单身283

“又单身了,真高兴……真的高兴吗?” 284

成功的单身生活286

孩子和单身287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87

第十九章目 标289

看一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291

你的人生轨迹:练习设定目标292

你的人生轨迹:过去294

你的人生轨迹:现在295

你的人生轨迹:不久的将来295

你的人生轨迹:未来296

孩子也需要目标!297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97

第二十章自 由299

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301

我们有话对丧偶的人说302

高处空气挺稀薄的302

深吸一口气303

超单身304

变得自由304

自由的孩子305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306

你准备好飞翔了吗?308

附录A 311

附录B 321

附录C 337

出版后记344

序 言

维吉尼亚·萨提亚

 

离婚就像一场手术,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经常说,离婚的根源在于婚姻存续时的情况和希望。很多人在结婚时都抱着美好的愿望,觉得生活会变得更好。恐怕只有傻瓜会一面觉得并非如此,一面选择结婚吧。离婚之际,人们到底有多失望呢?这取决于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期待,或是配偶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于很多人而言,离婚就是一段支离破碎的经历,在继续个人的生活之前,他们需要收拾残局。他们通常强烈地感受到了绝望、失望、想要报复、无望和无助的情绪。为了将来的生活,他们需要重新定位。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缅怀过去的希望,并认识到希望不会凭空出现。

许多有关离婚的书籍都只是谈论各种问题。当然了,离婚后自我会受到伤害,自我价值感会降低,内心会不断纠结到底出了什么错,对未来会有很多恐惧。费希尔博士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框架。这套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这一短暂的过程,看一看自己所处的阶段,寻找未来的方向。他一步一步地引导人们去享受离婚之后的生活。他让人们认识到离婚是一个过程,在这期间人们可以从过去学到新的东西,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还可以获得成长,找到之前未知的新自我。有人说这一过程就像手术之后的恢复期,这一比喻非常恰当。

人们在离婚之际以及离婚之后的情感经历非常类似于面对死亡时的经历。开始,人们会经历否定期,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情,接下来就想要逃离所处的环境。然后就是愤怒,责备别人让自己深陷困境。第三个层面是斤斤计较,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想要拿出账本,把什么都算个清楚。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离婚时对孩子的监护权和财产分割的处理。接踵而来的就是抑郁期,在这一阶段人们会自怨自艾并产生很强的失败感。经历了所有的阶段后,

人们才会终接受现实,接受自我。之后,才会对未来产生希望。我相信布鲁斯·费希尔的这本书可以引导人们度过这一道道的关卡。重要的是,心理重建需要时间,人们要给自己时间来唤醒内心中麻痹、压抑或未知的部分。愿每一位离婚人士都能摆脱失败感,带着希望走向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写于加利福尼亚门洛帕克

1980 年9 月

①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美国受爱戴、受尊敬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致力

于婚姻和家庭的心理治疗。她是公认的家庭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她的众多著作奠定了家庭治疗框架的基础,其中就有她的畅销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而且她的著作还是当今家庭心理治疗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提亚女士为本书的一版撰写了前言。

②门洛帕克(又译门洛公园, Menlo Park),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刁县东南部的一座城

市——译者注

 

引 言

 

罗伯特·艾伯蒂博士

翻开本书之际,你很有可能正因刚刚结束的恋情而伤心。也许你的婚姻曾持续了很多年。也许你的恋情稳定,但没有得到教会或政府的认可。你可能有小孩,也可能没有小孩。也许是你提出的分手,或者你收到了只有寥寥几语的短信,被告知分手了。你的前任可能是个不错的人,也可能是个混蛋。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故事,此时此刻,你心痛不已。我们知道这种排山倒海的感觉,但你是可以从恋情结束的痛苦中恢复,并走过这段艰辛的旅途的。这不容易,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但是,你可以办到。《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会告诉你该怎么做,本书中的19 个步骤是经过验证的一套方法,已经帮助上百万名读者从离婚、分手或失去另一半的痛苦中恢复过来,重建他们的人生。

一次又一次,我们收到离婚男女的来信,他们读了这本书,一步步走了出来,他们非常感谢那些把这本书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那些朋友对他们说过:“你离婚了?那你必须得读一读《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

这需要花一些时间

没错,你完全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读完这本书。可是离婚恢复期的长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好好利用这本书吧,也许要花一年或更多的时间,该用多长时间就用多长时间。你可能会前进几步,然后后退一步。如果你参加了以此书为基础的离婚恢复讨论班,你进步得可能会快一点,大多数人的情况是这样的。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要着急,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度过布鲁斯所谓的“离婚期”阶段。他的研究表明:完全走出这一阶段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什么?两年的时间?你不想听到这个,不是吗?在现实的世界里,你不可能在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从已婚人士到离婚人士,再到真正的独立人的转变。这总是要花上一段时间的。

就像是攀登高山

开始心理重建之路以后,你马上就会注意到,就像我们描述的一样,这个过程就像是攀登高山。(或许也没什么好惊奇的,布鲁斯成年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就在落基山脉脚下。)攀登高山这个比喻很贴切:这一过程真有可能让你觉得漫长而艰辛。一路上,你可能还会觉得“走了弯路”;就像是山路一样,这条道路不可能笔直地通往。19 个重建方块出现的顺序是针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一路攀登,你很有可能会遭遇挫折、迂回前进,偶尔还会偏离道路。不要因此而停下脚步。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价值的人生经历和教训。不要着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自己的痛苦,重建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得以前行。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市面上关于离婚的书有成千上万种。大多数的书讲的都是解决法律、财务方面的问题,争取抚养孩子和监护权,找到新爱情。《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则不同。人生遭遇大的变故时,要想恢复自己的生活,就会面对各种不可回避的情绪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你处理这些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展示了整个过程的全景,然后会指导你度过初几个月,这段时间里你很有可能会感到非常压抑、非常愤怒、非常孤单,这是黎明前的黑暗。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帮助你扔掉过去的包袱(你还一直扛着呢)。然后你就会开始认识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虽然有风险,但你可以再次信任他人了,你可以开始新的恋情了。如果你继续攀登,后就会找到有目标的自由人生。这一过程很有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这本书懂你,一路上,每当你需要支持的时候,它会给你向导。

在读本书的同时,如果你参加了费希尔离婚讨论班,讨论班会给你安排日程,你会和其他人一起参与讨论,从中你也会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你是一个人在阅读这本书,你可以自己安排进度,关注你生活中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你以何种方式阅读这本书,都能在书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在攀登过程中得到支持。

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

布鲁斯·费希尔是个“爱荷华州的农场孩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学毕业之后,他做了缓刑监督员,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违法者。因为这段经历,他回到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希望更多地了解给人生带来冲击的情绪力量。后来他研究和职业生涯的关注点因为一场离婚而改变。他开始更多地了解人们是如何处理离婚这件事的,并研发出一套“测试”标准,来衡量离婚过程。在《费希尔离婚调整标准》的一版通过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离婚过程中

人们会经历情绪上的痛苦,其中有高度一致性的15 个阶段(后来调整为19个)。你可以在网上阅览《费希尔离婚调整标准》(http://www.rebuilding.org/assessment)。

费希尔将这一模式拓展成了讨论课,帮助其他人度过离婚恢复期,与此同时,他开始把自己的理念和经历整理成书。初布鲁斯自行出版,书名是《当你的恋情结束之际》,1980 年,我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我是影响出版社的编辑和出版人(我本人也是执业治疗师)。布鲁斯和我一起努力了很多年,把这本书改成了可普及的出版物。本书于1981 年由影响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重建于关系结束之际》。此时,布鲁斯已经开始培训其他人使用这一模式来指导讨论课了,他为期十周的讨论课开始在全美以及国外兴起。

30 年的职业生涯中,布鲁斯培训了成百上千名引导师,这些引导师指导了具体的讨论课,关于这一模式在讨论课中效果,他们给布鲁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证据。数以万计的人参加了讨论课,他们的经历、取得的成果,给这一模式和这本书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1998 年,布鲁斯不幸因患癌症去世,这时他的重建模块已经从原来的15 个发展到了19 个,这本书则经历了三个版本,被印刷了近百万本,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全世界的社区中心、

教堂、诊疗中心、治疗师的工作室,还有无数的家庭都在使用他的模式,他们还孵化出了数百种讨论班。

读者和讨论班成员通过亲身经历肯定了这一过程在他们人生中的价值,不仅如此,教授、研究生、治疗师对此进行了几十项研究,并且在同行评议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这些研究表明,经历重建模式之后,大多数讨论班的参与者在自尊、对离婚的接受、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去的恋情的释怀、对愤怒情绪的接受和对新的社会关系网的重建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收获。因此,《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本以事实为基础、制作精心、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书,而不是一本随便的通俗心理读物。

变化中的恋情

我们知道,现在的恋情可谓是形形色色的。传统的婚姻不再那么受欢迎;选择婚姻的年轻人更少了,要结婚的年轻人也结得更晚了。大多数离婚的人都会选择再婚,但是第二段婚姻维系的时间并不比一段长。夫妻寻求超传统边界的幸福,打破道德和宗教的边界是常事。前神父们也结婚了。人到中年,“单身”也不是贬义词了。花瓶妻子(Trophy Wife)一直都有,现在年龄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障碍,花瓶丈夫也是屡见不鲜。2015 年美国高法院才把同性婚姻纳入法律的范畴,因此我们对同性婚姻的离异了解得并不多。虽然有些人依然认为同性婚姻是一种罪恶,但这种婚姻关系变得更常见了,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现实。《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并没有特别针对同性离异者的内容,但我们知道LGBTQ 的关系也会破裂(从已有的数据看来,这个数字和异性离异者相似),我们认为重建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许以后我们发现同性离异者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但在那之前,我们认为,具有任何性别取向的人在经历分手的痛苦之际,都可以从本书中吸取有价值

的意见。我们都知道: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

我们尽可能地在《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介绍更多的内容,但是如果你没能在书中找到与自己恋爱关系100% 重合的地方,还请你见谅。你会发现,重建过程是行之有效的!

关于一些用词

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我们经常提到布鲁斯创建的离婚恢复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费希尔离婚讨论班”。但有时我们也称之为“10 周的课程”、“费希尔离婚和个人成长讨论班”、“重建课程”、“费希尔讨论班”,有时甚至就简单地称之为“课程”,虽然称谓不同,但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

帮帮我!

你在努力之际,不时会觉得自己需要额外的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焦虑、压抑或愤怒的程度很高,我们的建议是:寻求执业治疗师的帮助。没错,终从这一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你自己,但就像处理任何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样,你得有恰当的工具,才能好地完成工作。发现自己卡在了某处,专业的帮助就是你得力的工具之一。然而,在开始之初,你所需的东西都能在本书中找到。

我们建议你读完每一章(即使开始看起来并不适用于自己的情况也要读);记个人日志,记录你重建的过程;回答每章末“你现在过得怎么样?”的问题(对自己,一定要诚实);在重建之初,不要贸然进入新恋情;可以的话,加入费希尔离婚讨论班,报个名,积极参与其中;然后呢,不要着急,一定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准备好,踏上征程吧。打起精神,乐观起来,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抛弃多余的包袱。穿上结实的鞋子。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是布鲁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这座重建的高山就在你的面前。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攀登吧。

①性少数群体,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跨性别者(Transgender)、酷儿(Queer)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另外还有两类:间性者(Intersex)、无性恋者(Asexual)。—— 译者注

 

出版后记

很多人都认为结婚的目的是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好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想以婚姻这种方式处理自身的不完整和无法独立解决的事情,终却只能落得不欢而散。其实,婚姻本身是没有错的,出错的是很多人结婚的目的。

本书的作者致力于离异个体自我成长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他们将这些年的经验和见闻凝聚在这本书里,同时也告诉我们:婚姻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夫妻两个人不仅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应当做到强强联合。

这本书详细讲解了走出离婚阴霾,直至获得新生的19 个步骤,不仅剖析了每个步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针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心理成长方案,让孩子受到少的伤害,获得多的成长。

后,就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出版后记吧。爱自己不仅仅是可以的,爱自己是人生真意!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2018 年4 月

正文赏读

“我回过神来了,开始处理垃圾”

 

早期的经历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在童年时期养成的态度和感受,还有与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对你构建新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有些态度和感受对你是有帮助的,而有些则并非如此。有些过往留下的东西会给你的成年生活带来问题,比如说,想要反抗之前的约束(例如父母的规矩)却没能实现,还有争夺掌控的权力。我们应该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它们,滋养它们;至于那些阻碍你成长的东西,我们应该着手改变。

 

  “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说着孩子的话,用孩子的眼光理解这个世界,我的思维也是孩子的;但我成为一个男人后,我就把孩子气的东西放在了身后。”

——圣保罗(《哥林多前书》13 章11 节)

 

现在,我们的登山之旅已经完成了大半,应该仔细审视一下我们一路上所携带的行装。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带了不需要的东西。鲍勃回忆他的一次背包旅行:他攀登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他居然背了1.1 公斤的水到了3.4 千米高的营地。到了,他才意识到在后8 千米的雪地攀爬中,他居然还一路背着1 公斤的水!

过往生活中没必要保留的东西,你是不是还吃力地驮在背上呢?它们也许是上一段婚姻留下的,也许是你与父母相处时留下的,也许是在学校与朋友相处留下的,又或是你成长道路上接触过的其他人留下的。现在,你真应该卸下这些不必要的负担了!在本章中,我们将要看一看常见的垃圾有哪些,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们。

过往生活中有4 大垃圾:原生家庭问题、童年经历的影响、混乱的叛逆期以及权力争夺中的挫折和无助。在离婚讨论班,布鲁斯发现似乎所有的成员都不明白这4 大垃圾的重要性和威力。而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导致了重要恋情的结束。

这4 种影响力有重合之处,很难彻底划分清楚,但我们可以大致这样区分:你出生之前,父母家里发生的事情是原生家庭影响。你出生后一直到你搬离父母家之前,发生的事情是童年影响(其中也包括在学校、教堂和你所处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对你怀有期待,但你想要找到一种与此不同的个人身份,这是叛逆期。权力争夺就是综合了上述3 个领域中所有未解决的问题。

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就是你成长其中的家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姑姑、婶婶、叔伯、舅舅都极大地影响了你的家庭观念。在这个阶段,你获得的很多理念都很有可能是健康的,但有些也并非如此。

现在想一想你自己婚姻的开端。新娘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谁?新郎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谁?这两个家长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你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到自己日后的婚姻是什么样了。(比如说,布鲁斯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他父亲,他前妻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她的祖母。这两个人从来没有碰过头,如果他们真见面了,那肯定是一场灾难!)希望是有的:我们可以摆脱原生家庭模式的互动。但是,我们中很多人也看到了,离婚之际,你身上家长的影子和对方身上家长的影子就是过不到一块儿。

布鲁斯向很多国家的不同听众问过下面这个问题:“你们中有多少人想要拥有本质上和父母一样的婚姻?请举手。”举手的人没有超过5%。如果我们不想要父母那样的婚姻,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呢?有些原生家庭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容易让人理解。我们支持的政党通常都和父母一致,我们通常都在同一宗教组织,通常都住在同样的社区。我们中有些人叛逆,独辟蹊径,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使叛逆了,原生家庭依然是叛逆的重要元素。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影响,还有很多微妙的影响。布鲁斯是这样说的:“我爱人家里女性说了算,我家里男性说了算。我们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之一就是协商谁来当家做主。(她说我胜利了,我说她胜利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钱财。还是用布鲁斯的例子:“我母亲家里的男性在理财方面不太负责。于是我母亲就成了钱财的节俭者和管理者。而我母亲还是过上了她原来家庭的生活,她嫁给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和她原生家庭里的男人一样,对待钱财很是散漫。”很多人结婚是为了逃离原来家庭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己让这些影响长存于生活之中。

“这听起来不对呀,”你会说,“如果你家里父亲说了算,性格更为强势,怎么你母亲成了管理钱财的人呢?”家庭社会学研究找到了答案,你家里可能也是如此。与表面现象比起来,实际上“家庭主妇”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不过她们是在以一种微妙的非直接的方式行使这种权力。爸爸好像是当家做主,但妈妈拿着钱箱子的钥匙。

你结婚了,你觉得你的丈夫或是妻子会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结果你却变成了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这一点听起来让人觉得迷茫。你还记得第四章我们讨论适应行为模式时给出的解释吗?在童年性格形成期,如果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中大多数人就会发展出适应性行为。通常的适应性行为就是成为“父亲”或是“母亲”,结果就是给予别人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持怀疑态度?你可以试一试这样的练习,对你会有帮助:我们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愤怒、内疚、抛弃、孤独、恐惧和亲密感,你生命中重要的家长是如何应对这些情绪的呢?列出一份清单。而你自己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也列出一份清单。比较一下这两份清单,你就能更加清楚自己与对自己影响大的那位家长之间到底有何异同了。如果我们没有质疑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没有超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我们处理各种情绪的方式与对我们影响大的那位家长差不多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列出这份清单之后,我们询问到底这位“重要的家长”是谁,那些处在离婚过程中的人说出往往不是父亲和母亲。由于父亲或母亲的空缺,又或是父母情感上的空缺,很多人会找一个“伪父母”来弥补这种空缺。

若是我们没有受到父母足够好的养育和教导,我们往往会在配偶身上寻找这种缺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需求,希望我们的爱人能弥补父母没能给予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需求很大,而另一些人在这方面的需求则较小。如果恋爱关系中出现了这种渴望对方弥补的现象,往往会促使关系终结。虽然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但很少有爱人愿意做这些换尿布,看护我们,弥补我们父母缺失的事情。

当然了,原生家庭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这本书不可能对此进行详尽的探讨。出生顺序、成为家里的替罪羊、隐私界限、家庭三角关系a、规矩和传统、家里的秘密、药物滥用等家庭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本身以及我们和爱人之间的关系模式。现在,我们就不要再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本身,而只关注以下内容:我们都需要清醒地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重大影响,然后学会如何在未来的关系中处理这些影响。

 

 

 

相关图书

01. 冷暴力

定价:38.00元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著 顾淑馨 译

02. 选择理论:现实疗法创始人带你走出心理困境

定价:49.80元

[美] 威廉·格拉瑟 著  郑世彦 译

03.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定价:42.00元

[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著 李瑞玲 译

04. 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

定价:29.80元

[日]五百田达成/樱场江利子 著 宋晓煜 译目 录

序 言维吉尼亚·萨提亚

引 言罗伯特·艾伯蒂博士

一章重建方块1

否认:“我不相信这件事发生在了我身上” 6

恐惧:“我非常害怕!” 6

适应:“可是,在我小时候,这样做能行的!” 7

孤独:“我从来没有这么孤独过” 8

友谊:“人都到哪儿去了?” 9

内疚/被抛弃:甩人者,内疚;被甩者,被抛弃 10

悲伤:“一种可怕的失落感” 11

愤怒:“他妈的,那个杂种!” 11

放下:解脱很难12

自我价值感:“也许我还不赖嘛!” 13

过渡:“我回过神来了,开始处理垃圾” 13

率真:“我一直躲在假面具后面” 15

爱:“会有人真的在乎我吗?” 16

信任:“我的情感伤口开始愈合” 17

交往:“交往有助于我进行心理重建” 18

性:“我有兴趣,但是我很害怕” 19

单身:“单身也没关系,你是这个意思吗?” 20

目标:“现在,我的未来有了目标” 21

自由:破茧成蝶22

回顾22

重建你的信仰23

孩子也需要心理重建23

家庭作业: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习2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 26

如何使用这本书?27

第二章否 认29

为什么非要分手呢?33

初是怎么开始的?36

结束了…… 就是结束了 37

从否认到接受39

孩子的痛苦40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42

第三章恐惧45

你在害怕什么?48

让恐惧变成朋友52

处理恐惧53

你的孩子比你还要害怕5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55

第四章适应57

健康的关系60

你的成长过程健康吗?61

健康与不健康的适应策略62

为什么会离婚?65

跨越责任的桥梁66

适应性行为背后的感受67

与内在批判讲和68

帮助你掌控自己的生活70

学会抚慰自己72

孩子与适应性行为73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73

第五章孤独75

孤独阶段78

独处80

孤独的孩子81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82

第六章友 谊83

“单身不是挺棒的吗?” 85

建立友谊87

还没有到浪漫的时候!89

不能只做朋友吗?90

孩子也需要朋友92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93

第七章内疚/被抛弃 95

被抛弃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98

适当内疚,大有帮助99

内疚也有不同101

“你属于哪种?” 102

相关的语言103

好消息和坏消息106

“也许后我还是会回来” 107

陷入忧郁108

不要殃及池鱼109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10

第八章悲 伤113

悲伤的多面性116

一个关于悲伤的寓言:对号117

悲伤的症状119

悲伤的阶段: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模型 122

让孩子悲伤吧124

完成自己的悲伤125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29

第九章愤 怒131

愤怒重建方块的三阶段134

这到底是谁的愤怒?136

一按按钮就炸——是什么引发了你的愤怒? 136

恰当的愤怒VS不恰当的愤怒 137

我们为什么要埋藏自己的愤怒?138

替罪羊、牺牲者以及其他愤怒目标139

发泄离婚愤怒与表达日常愤怒140

面对离婚愤怒,你能做些什么?141

超离婚:表达你的日常愤怒144

“我”字开头的信息,以及其他公平较量的方法 145

积极的愤怒表达146

宽恕和忘记147

“烟熏到我的眼睛了” 148

要预防重建方块着火?只有你办得到148

孩子也会愤怒!149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50

第十章放 下153

“解脱”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155

不要拖延157

解脱很难158

放下自己的恐惧159

投资自己160

帮助孩子放下160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61

第十一章自我价值感163

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165

11 个步骤让你获得更高水平的自尊 167

孩子:脆弱的自我概念17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74

第十二章过 渡177

原生家庭影响180

终结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182

童年影响183

终结童年的负面影响184

叛逆:通往成年的崎岖之路185

蛋壳期、叛逆期、感情期:小结189

权力争夺的惊涛骇浪192

平息权力争夺的惊涛骇浪192

扔掉垃圾193

孩子和转折点194

想要轻松的转折期?做一下功课吧194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195

第十三章率 真197

面具和率真199

你的面具是什么样的?200

谁戴上了面具?遮掩的是什么?防的又是谁?200

面具会成为负担!201

“我们一起吃午餐吧:我的面具会给你的面具打电话” 202

关于选择202

准备好摘下面具了吗?203

面具后面的自我204

你是谁?206

家庭作业:帮助你从面具走向率真207

孩子的面具208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09

第十四章爱211

“带着爱情坠入爱河” 214

无条件的爱:毫无保留215

“像你爱自己那样……” 217

你爱情有多温暖?218

表达爱的方式219

学会爱自己221

要让孩子知道,有人爱他们223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24

第十五章信 任225

有这样的恋情,也有那样的恋情227

恋情的类型:“身体姿态”的练习 229

感受变成行动233

历史是否在重演?233

“哪里可以找到人?” 234

重建信任236

信任和孩子238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38

第十六章交 往241

什么是成长型的关系?244

我们说的难道是婚外恋?245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建立成长型的关系呢?246

激情型的情感关系247

友谊和治疗型关系250

成长型的关系可以持久吗?251

为什么我得有这么多?252

把自己的重要恋情变成成长型的关系253

学习良好的沟通技巧254

健康的终结255

你需要成长型关系吗?256

孩子和交往257

成长型关系的家庭作业258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59

第十七章性261

在开始之前…… 263

一步一个阶梯264

“我希望自己单身……” 265

“约会?嗯,我也不知道……” 265

“你提出了那个问题,我很高兴” 266

“今晚不行,谢谢” 268

“如果你……就按喇叭” 268

回归正常270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271

可以谈吗?公开讨论性272

不互相利用274

角色和规则:谁对谁做了什么?274

小心为上276

孩子和性277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77

第十八章单身279

之前你有过真正的单身生活吗?281

“我和我的影子” 283

单身,喜欢单身283

“又单身了,真高兴……真的高兴吗?” 284

成功的单身生活286

孩子和单身287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87

第十九章目 标289

看一看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291

你的人生轨迹:练习设定目标292

你的人生轨迹:过去294

你的人生轨迹:现在295

你的人生轨迹:不久的将来295

你的人生轨迹:未来296

孩子也需要目标!297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297

第二十章自 由299

你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301

我们有话对丧偶的人说302

高处空气挺稀薄的302

深吸一口气303

超单身304

变得自由304

自由的孩子305

你现在过得怎么样?306

你准备好飞翔了吗?308

附录A 311

附录B 321

附录C 337

出版后记344

序 言

维吉尼亚·萨提亚

 

离婚就像一场手术,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经常说,离婚的根源在于婚姻存续时的情况和希望。很多人在结婚时都抱着美好的愿望,觉得生活会变得更好。恐怕只有傻瓜会一面觉得并非如此,一面选择结婚吧。离婚之际,人们到底有多失望呢?这取决于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期待,或是配偶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于很多人而言,离婚就是一段支离破碎的经历,在继续个人的生活之前,他们需要收拾残局。他们通常强烈地感受到了绝望、失望、想要报复、无望和无助的情绪。为了将来的生活,他们需要重新定位。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缅怀过去的希望,并认识到希望不会凭空出现。

许多有关离婚的书籍都只是谈论各种问题。当然了,离婚后自我会受到伤害,自我价值感会降低,内心会不断纠结到底出了什么错,对未来会有很多恐惧。费希尔博士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框架。这套框架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这一短暂的过程,看一看自己所处的阶段,寻找未来的方向。他一步一步地引导人们去享受离婚之后的生活。他让人们认识到离婚是一个过程,在这期间人们可以从过去学到新的东西,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还可以获得成长,找到之前未知的新自我。有人说这一过程就像手术之后的恢复期,这一比喻非常恰当。

人们在离婚之际以及离婚之后的情感经历非常类似于面对死亡时的经历。开始,人们会经历否定期,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情,接下来就想要逃离所处的环境。然后就是愤怒,责备别人让自己深陷困境。第三个层面是斤斤计较,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们想要拿出账本,把什么都算个清楚。其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离婚时对孩子的监护权和财产分割的处理。接踵而来的就是抑郁期,在这一阶段人们会自怨自艾并产生很强的失败感。经历了所有的阶段后,

人们才会终接受现实,接受自我。之后,才会对未来产生希望。我相信布鲁斯·费希尔的这本书可以引导人们度过这一道道的关卡。重要的是,心理重建需要时间,人们要给自己时间来唤醒内心中麻痹、压抑或未知的部分。愿每一位离婚人士都能摆脱失败感,带着希望走向生命的下一个阶段。

写于加利福尼亚门洛帕克

1980 年9 月

①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美国受爱戴、受尊敬的心理治疗大师之一,致力

于婚姻和家庭的心理治疗。她是公认的家庭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她的众多著作奠定了家庭治疗框架的基础,其中就有她的畅销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MAKING),而且她的著作还是当今家庭心理治疗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提亚女士为本书的一版撰写了前言。

②门洛帕克(又译门洛公园, Menlo Park),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刁县东南部的一座城

市——译者注

 

引 言

 

罗伯特·艾伯蒂博士

翻开本书之际,你很有可能正因刚刚结束的恋情而伤心。也许你的婚姻曾持续了很多年。也许你的恋情稳定,但没有得到教会或政府的认可。你可能有小孩,也可能没有小孩。也许是你提出的分手,或者你收到了只有寥寥几语的短信,被告知分手了。你的前任可能是个不错的人,也可能是个混蛋。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故事,此时此刻,你心痛不已。我们知道这种排山倒海的感觉,但你是可以从恋情结束的痛苦中恢复,并走过这段艰辛的旅途的。这不容易,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但是,你可以办到。《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会告诉你该怎么做,本书中的19 个步骤是经过验证的一套方法,已经帮助上百万名读者从离婚、分手或失去另一半的痛苦中恢复过来,重建他们的人生。

一次又一次,我们收到离婚男女的来信,他们读了这本书,一步步走了出来,他们非常感谢那些把这本书介绍给自己的朋友,那些朋友对他们说过:“你离婚了?那你必须得读一读《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

这需要花一些时间

没错,你完全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读完这本书。可是离婚恢复期的长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好好利用这本书吧,也许要花一年或更多的时间,该用多长时间就用多长时间。你可能会前进几步,然后后退一步。如果你参加了以此书为基础的离婚恢复讨论班,你进步得可能会快一点,大多数人的情况是这样的。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要着急,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度过布鲁斯所谓的“离婚期”阶段。他的研究表明:完全走出这一阶段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什么?两年的时间?你不想听到这个,不是吗?在现实的世界里,你不可能在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从已婚人士到离婚人士,再到真正的独立人的转变。这总是要花上一段时间的。

就像是攀登高山

开始心理重建之路以后,你马上就会注意到,就像我们描述的一样,这个过程就像是攀登高山。(或许也没什么好惊奇的,布鲁斯成年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就在落基山脉脚下。)攀登高山这个比喻很贴切:这一过程真有可能让你觉得漫长而艰辛。一路上,你可能还会觉得“走了弯路”;就像是山路一样,这条道路不可能笔直地通往。19 个重建方块出现的顺序是针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一路攀登,你很有可能会遭遇挫折、迂回前进,偶尔还会偏离道路。不要因此而停下脚步。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价值的人生经历和教训。不要着急,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自己的痛苦,重建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得以前行。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市面上关于离婚的书有成千上万种。大多数的书讲的都是解决法律、财务方面的问题,争取抚养孩子和监护权,找到新爱情。《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则不同。人生遭遇大的变故时,要想恢复自己的生活,就会面对各种不可回避的情绪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你处理这些问题。

这本书一开始展示了整个过程的全景,然后会指导你度过初几个月,这段时间里你很有可能会感到非常压抑、非常愤怒、非常孤单,这是黎明前的黑暗。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帮助你扔掉过去的包袱(你还一直扛着呢)。然后你就会开始认识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虽然有风险,但你可以再次信任他人了,你可以开始新的恋情了。如果你继续攀登,后就会找到有目标的自由人生。这一过程很有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这本书懂你,一路上,每当你需要支持的时候,它会给你向导。

在读本书的同时,如果你参加了费希尔离婚讨论班,讨论班会给你安排日程,你会和其他人一起参与讨论,从中你也会学到很多东西。如果你是一个人在阅读这本书,你可以自己安排进度,关注你生活中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你以何种方式阅读这本书,都能在书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在攀登过程中得到支持。

这本书是怎么来的呢?

布鲁斯·费希尔是个“爱荷华州的农场孩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学毕业之后,他做了缓刑监督员,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违法者。因为这段经历,他回到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希望更多地了解给人生带来冲击的情绪力量。后来他研究和职业生涯的关注点因为一场离婚而改变。他开始更多地了解人们是如何处理离婚这件事的,并研发出一套“测试”标准,来衡量离婚过程。在《费希尔离婚调整标准》的一版通过调查研究之后,他发现离婚过程中

人们会经历情绪上的痛苦,其中有高度一致性的15 个阶段(后来调整为19个)。你可以在网上阅览《费希尔离婚调整标准》(http://www.rebuilding.org/assessment)。

费希尔将这一模式拓展成了讨论课,帮助其他人度过离婚恢复期,与此同时,他开始把自己的理念和经历整理成书。初布鲁斯自行出版,书名是《当你的恋情结束之际》,1980 年,我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我是影响出版社的编辑和出版人(我本人也是执业治疗师)。布鲁斯和我一起努力了很多年,把这本书改成了可普及的出版物。本书于1981 年由影响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重建于关系结束之际》。此时,布鲁斯已经开始培训其他人使用这一模式来指导讨论课了,他为期十周的讨论课开始在全美以及国外兴起。

30 年的职业生涯中,布鲁斯培训了成百上千名引导师,这些引导师指导了具体的讨论课,关于这一模式在讨论课中效果,他们给布鲁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证据。数以万计的人参加了讨论课,他们的经历、取得的成果,给这一模式和这本书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扎实的基础。1998 年,布鲁斯不幸因患癌症去世,这时他的重建模块已经从原来的15 个发展到了19 个,这本书则经历了三个版本,被印刷了近百万本,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全世界的社区中心、

教堂、诊疗中心、治疗师的工作室,还有无数的家庭都在使用他的模式,他们还孵化出了数百种讨论班。

读者和讨论班成员通过亲身经历肯定了这一过程在他们人生中的价值,不仅如此,教授、研究生、治疗师对此进行了几十项研究,并且在同行评议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文章。这些研究表明,经历重建模式之后,大多数讨论班的参与者在自尊、对离婚的接受、对未来的希望、对过去的恋情的释怀、对愤怒情绪的接受和对新的社会关系网的重建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收获。因此,《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本以事实为基础、制作精心、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书,而不是一本随便的通俗心理读物。

变化中的恋情

我们知道,现在的恋情可谓是形形色色的。传统的婚姻不再那么受欢迎;选择婚姻的年轻人更少了,要结婚的年轻人也结得更晚了。大多数离婚的人都会选择再婚,但是第二段婚姻维系的时间并不比一段长。夫妻寻求超传统边界的幸福,打破道德和宗教的边界是常事。前神父们也结婚了。人到中年,“单身”也不是贬义词了。花瓶妻子(Trophy Wife)一直都有,现在年龄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种障碍,花瓶丈夫也是屡见不鲜。2015 年美国高法院才把同性婚姻纳入法律的范畴,因此我们对同性婚姻的离异了解得并不多。虽然有些人依然认为同性婚姻是一种罪恶,但这种婚姻关系变得更常见了,每个人都必须适应现实。《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并没有特别针对同性离异者的内容,但我们知道LGBTQ 的关系也会破裂(从已有的数据看来,这个数字和异性离异者相似),我们认为重建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也许以后我们发现同性离异者会经历不一样的过程,但在那之前,我们认为,具有任何性别取向的人在经历分手的痛苦之际,都可以从本书中吸取有价值

的意见。我们都知道: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远多于不同之处。

我们尽可能地在《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中介绍更多的内容,但是如果你没能在书中找到与自己恋爱关系100% 重合的地方,还请你见谅。你会发现,重建过程是行之有效的!

关于一些用词

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我们经常提到布鲁斯创建的离婚恢复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费希尔离婚讨论班”。但有时我们也称之为“10 周的课程”、“费希尔离婚和个人成长讨论班”、“重建课程”、“费希尔讨论班”,有时甚至就简单地称之为“课程”,虽然称谓不同,但指代的内容是相同的。

帮帮我!

你在努力之际,不时会觉得自己需要额外的帮助。如果你觉得自己焦虑、压抑或愤怒的程度很高,我们的建议是:寻求执业治疗师的帮助。没错,终从这一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你自己,但就像处理任何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样,你得有恰当的工具,才能好地完成工作。发现自己卡在了某处,专业的帮助就是你得力的工具之一。然而,在开始之初,你所需的东西都能在本书中找到。

我们建议你读完每一章(即使开始看起来并不适用于自己的情况也要读);记个人日志,记录你重建的过程;回答每章末“你现在过得怎么样?”的问题(对自己,一定要诚实);在重建之初,不要贸然进入新恋情;可以的话,加入费希尔离婚讨论班,报个名,积极参与其中;然后呢,不要着急,一定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

准备好,踏上征程吧。打起精神,乐观起来,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抛弃多余的包袱。穿上结实的鞋子。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脉是布鲁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是我人生中的重要一部分。这座重建的高山就在你的面前。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攀登吧。

①性少数群体,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跨性别者(Transgender)、酷儿(Queer)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另外还有两类:间性者(Intersex)、无性恋者(Asexual)。—— 译者注

 

出版后记

很多人都认为结婚的目的是找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好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并想以婚姻这种方式处理自身的不完整和无法独立解决的事情,终却只能落得不欢而散。其实,婚姻本身是没有错的,出错的是很多人结婚的目的。

本书的作者致力于离异个体自我成长工作已经几十年了,他们将这些年的经验和见闻凝聚在这本书里,同时也告诉我们:婚姻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夫妻两个人不仅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应当做到强强联合。

这本书详细讲解了走出离婚阴霾,直至获得新生的19 个步骤,不仅剖析了每个步骤出现的原因和意义,而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针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作者也给出了相应的心理成长方案,让孩子受到少的伤害,获得多的成长。

后,就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出版后记吧。爱自己不仅仅是可以的,爱自己是人生真意!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2018 年4 月

正文赏读

“我回过神来了,开始处理垃圾”

 

早期的经历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在童年时期养成的态度和感受,还有与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对你构建新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有些态度和感受对你是有帮助的,而有些则并非如此。有些过往留下的东西会给你的成年生活带来问题,比如说,想要反抗之前的约束(例如父母的规矩)却没能实现,还有争夺掌控的权力。我们应该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它们,滋养它们;至于那些阻碍你成长的东西,我们应该着手改变。

 

  “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我说着孩子的话,用孩子的眼光理解这个世界,我的思维也是孩子的;但我成为一个男人后,我就把孩子气的东西放在了身后。”

——圣保罗(《哥林多前书》13 章11 节)

 

现在,我们的登山之旅已经完成了大半,应该仔细审视一下我们一路上所携带的行装。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带了不需要的东西。鲍勃回忆他的次背包旅行:他攀登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他居然背了1.1 公斤的水到了3.4 千米高的营地。到了顶,他才意识到在后8 千米的雪地攀爬中,他居然还一路背着1 公斤的水!

过往生活中没必要保留的东西,你是不是还吃力地驮在背上呢?它们也许是上一段婚姻留下的,也许是你与父母相处时留下的,也许是在学校与朋友相处留下的,又或是你成长道路上接触过的其他人留下的。现在,你真应该卸下这些不必要的负担了!在本章中,我们将要看一看常见的垃圾有哪些,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们。

过往生活中有4 大垃圾:原生家庭问题、童年经历的影响、混乱的叛逆期以及权力争夺中的挫折和无助。在离婚讨论班,布鲁斯发现似乎所有的成员都不明白这4 大垃圾的重要性和威力。而这些因素往往直接导致了重要恋情的结束。

这4 种影响力有重合之处,很难彻底划分清楚,但我们可以大致这样区分:你出生之前,父母家里发生的事情是原生家庭影响。你出生后一直到你搬离父母家之前,发生的事情是童年影响(其中也包括在学校、教堂和你所处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对你怀有期待,但你想要找到一种与此不同的个人身份,这是叛逆期。权力争夺就是综合了上述3 个领域中所有未解决的问题。

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就是你成长其中的家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姑姑、婶婶、叔伯、舅舅都极大地影响了你的家庭观念。在这个阶段,你获得的很多理念都很有可能是健康的,但有些也并非如此。

现在想一想你自己婚姻的开端。新娘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谁?新郎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谁?这两个家长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你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猜到自己日后的婚姻是什么样了。(比如说,布鲁斯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他父亲,他前妻人生中具有大影响力的家长是她的祖母。这两个人从来没有碰过头,如果他们真见面了,那肯定是一场灾难!)希望是有的:我们可以摆脱原生家庭模式的互动。但是,我们中很多人也看到了,离婚之际,你身上家长的影子和对方身上家长的影子就是过不到一块儿。

布鲁斯向很多国家的不同听众问过下面这个问题:“你们中有多少人想要拥有本质上和父母一样的婚姻?请举手。”举手的人没有超过5%。如果我们不想要父母那样的婚姻,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呢?有些原生家庭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容易让人理解。我们支持的政党通常都和父母一致,我们通常都在同一宗教组织,通常都住在同样的社区。我们中有些人叛逆,独辟蹊径,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即使叛逆了,原生家庭依然是叛逆的重要元素。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影响,还有很多微妙的影响。布鲁斯是这样说的:“我爱人家里女性说了算,我家里男性说了算。我们的原生家庭的问题之一就是协商谁来当家做主。(她说我胜利了,我说她胜利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钱财。还是用布鲁斯的例子:“我母亲家里的男性在理财方面不太负责。于是我母亲就成了钱财的节俭者和管理者。而我母亲还是过上了她原来家庭的生活,她嫁给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和她原生家庭里的男人一样,对待钱财很是散漫。”很多人结婚是为了逃离原来家庭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己让这些影响长存于生活之中。

“这听起来不对呀,”你会说,“如果你家里父亲说了算,性格更为强势,怎么你母亲成了管理钱财的人呢?”家庭社会学研究找到了答案,你家里可能也是如此。与表面现象比起来,实际上“家庭主妇”往往拥有更大的权力,不过她们是在以一种微妙的非直接的方式行使这种权力。爸爸好像是当家做主,但妈妈拿着钱箱子的钥匙。

你结婚了,你觉得你的丈夫或是妻子会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结果你却变成了自己的父亲或是母亲,这一点听起来让人觉得迷茫。你还记得第四章我们讨论适应行为模式时给出的解释吗?在童年性格形成期,如果有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中大多数人就会发展出适应性行为。通常的适应性行为就是成为“父亲”或是“母亲”,结果就是给予别人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持怀疑态度?你可以试一试这样的练习,对你会有帮助:我们人类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愤怒、内疚、抛弃、孤独、恐惧和亲密感,你生命中重要的家长是如何应对这些情绪的呢?列出一份清单。而你自己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也列出一份清单。比较一下这两份清单,你就能更加清楚自己与对自己影响大的那位家长之间到底有何异同了。如果我们没有质疑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没有超原生家庭的影响,那么我们处理各种情绪的方式与对我们影响大的那位家长差不多是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列出这份清单之后,我们询问到底这位“重要的家长”是谁,那些处在离婚过程中的人说出往往不是父亲和母亲。由于父亲或母亲的空缺,又或是父母情感上的空缺,很多人会找一个“伪父母”来弥补这种空缺。

若是我们没有受到父母足够好的养育和教导,我们往往会在配偶身上寻找这种缺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需求,希望我们的爱人能弥补父母没能给予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需求很大,而另一些人在这方面的需求则较小。如果恋爱关系中出现了这种渴望对方弥补的现象,往往会促使关系终结。虽然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但很少有爱人愿意做这些换尿布,看护我们,弥补我们父母缺失的事情。

当然了,原生家庭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这本书不可能对此进行详尽的探讨。出生顺序、成为家里的替罪羊、隐私界限、家庭三角关系a、规矩和传统、家里的秘密、药物滥用等家庭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们本身以及我们和爱人之间的关系模式。现在,我们就不要再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本身,而只关注以下内容:我们都需要清醒地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重大影响,然后学会如何在未来的关系中处理这些影响。

 

 

 

相关图书

01. 冷暴力

定价:38.00元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著 顾淑馨 译

02. 选择理论:现实疗法创始人带你走出心理困境

定价:49.80元

[美] 威廉·格拉瑟 著  郑世彦 译

03.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定价:42.00元

[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著 李瑞玲 译

04. 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

定价:29.80元

[日]五百田达成/樱场江利子 著 宋晓煜 译


【重塑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深度之旅】 一、 触及灵魂的叩问:在变动中寻找锚点 人生如潮汐,总有起落与更迭。我们渴望稳定,却又不断在变化中被塑造。这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事件的解决方案,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帮助你在人生的任何转折点,无论遭遇的是职业的瓶颈、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是内在信念的动摇,都能找到自我稳固的基石。 我们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现代社会,我们的角色不断切换——员工、朋友、伴侣、子女……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本书摒弃了单一、固化的自我定义,转而强调“多面性”的整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反思工具和案例分析,引导读者审视在不同情境下,自己是如何反应、决策和感受的。我们关注的是,当外部标签被剥离后,你内在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否依然清晰、强大。 书中大量篇幅用于解析“叙事疗法”的实践应用。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决定了我们如何体验生活。如果过去的叙事充满了受害者心态或局限性信念,那么未来也将被这些预设所限制。本书提供的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积极重写者,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理解现在的力量,而不是束缚未来的枷锁。 二、 情绪的炼金术: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驾驭 情绪,是生命力的直接体现,但若不加以管理,便可能演变为内在的洪水猛兽。本书的核心之一是解构情绪的生成机制,而非仅仅提供“控制”情绪的口号。 我们引入神经科学和心理动力学的交叉视角,详细阐释“情绪回路”的形成过程。理解恐惧、愤怒、悲伤这些基本情绪背后的生理和社会意义,是实现情绪自主的第一步。我们不会教你压抑,而是教你“翻译”——学会倾听情绪试图传达的信息。例如,持续的焦虑可能是在提醒你对某个未被满足的需求保持警惕;突如其来的愤怒,往往指向了边界感的被侵犯。 书中提供了一套精细化的“情绪校准”练习。这套练习基于“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理念,鼓励读者在不评判(non-judgmental)的状态下观察自己的情绪体验。我们强调“与情绪共存”,而非“战胜情绪”。通过详细的步骤指导,读者可以学习如何拉开与强烈情绪的距离,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那些与自我价值相符的行动上,从而实现从“情绪的奴隶”到“情绪的舵手”的转变。 此外,关于“内疚”和“羞耻感”的深度剖析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两种高阶情绪常常是自我成长的最大阻碍。我们通过历史案例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辨析良性的“道德内疚”(促使修复行为)与破坏性的“人格羞耻”(使人自我否定)之间的界限,并提供实用的“自我同情”训练,帮助读者重建与自己的健康关系。 三、 构建稳固的关系结构:连接与独立的艺术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无法在真空中共存。本书关注的是,如何在维持高度自我独立性的同时,建立起有深度、有滋养的人际连接。我们认为,健康的关系并非两个人重叠成一个圆,而是两个独立的圆圈,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产生有意义的交集。 书中对“依恋理论”进行了跨文化和跨年龄层的深入探讨。我们分析了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依恋模式是如何在童年形成,又如何在成年后投射到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乃至与权威人物的关系中。理解自己的依恋倾向,是打破重复性关系模式的关键。 我们特别强调“有效沟通的结构”。这不仅包括“我信息”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深层需求”的挖掘。很多争吵并非围绕表面的议题展开,而是两种未被满足的需求之间的碰撞。本书提供了如何进行“需求探查访谈”的技巧,教会读者如何穿透指责和防御的外壳,直达双方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核心。 对于独处和“社交能量”的管理,本书也给出了实用的指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区分“独处的时间(solitude)”和“孤独感(loneliness)”至关重要。我们探讨如何将独处时间转化为高效的自我整合与能量恢复,使我们在重新进入社交场域时,能够保持清晰的自我界限和充沛的能量,而非被外界无休止地耗竭。 四、 迈向行动的蓝图:意义与目标的确立 真正的成长,最终要落实到行动和意义的构建上。本书将心理学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相结合,引导读者构建一个既尊重现实又充满希望的未来蓝图。 我们引入了“价值观澄清模型”。价值观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指引你日常决策的罗盘。通过一套多维度的测试和情景模拟,读者将被引导清晰地识别出自己生命中最珍视的五大核心价值观。一旦价值观清晰,目标设定就不再是盲目的追逐,而是“向价值观靠近的行动”。 书中详细介绍了“小步快跑”的行动策略,强调“过程的价值”高于“结果的即时性”。我们鼓励读者从“精益创业”的思维模式中汲取灵感,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为可快速验证的微小实验。这种迭代的、允许失败的尝试,极大地降低了对完美主义的依赖,从而提升了持续行动的动力。 最后,本书探讨了“韧性”的培养。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系统训练获得的心理肌肉。我们剖析了那些在逆境中实现“反脆弱”(Antifragile)的人所共有的思维特质——他们如何将“挫折”视为信息输入,如何利用“不确定性”来驱动创新。这不是关于如何避免痛苦,而是关于如何从痛苦中汲取力量,确保每一次跌倒都能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这本书是一场面向内心的探险,没有捷径,但每一步都将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坚定地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它提供的是一套工具箱和一套哲学思维,帮助你在任何时代、任何境遇下,都能成为那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持续成长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书名《分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传递出的积极力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在人际关系中成长,尤其是在经历感情挫折后,如何重新找回自我、变得更强大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能够提供这样的支持。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涵盖了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到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感觉内容非常充实。尤其是“学会与自己和解”、“重塑内在力量”、“建立健康界限”这些章节,听起来就很有实践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阐述,更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毕竟,读一本好书,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改变。目前为止,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有了很高的期待值,相信它一定不会让我失望,会成为我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和力量。在阅读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那种强行灌输的道理,而是如同在一次深入的对话中,逐渐理清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书中对于“情绪的接纳”的描述,让我明白,原来那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我们内心发出的信号,它们需要被倾听和理解,而不是被压制。作者用了很多温和且有力的语言,引导我去关注自己的感受,去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适,也让我愿意去面对那些一直回避的内心深处的伤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外界的评价所影响,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在世界。这种从“外求”到“内省”的转变,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知道,真正的幸福和力量,都来自于我们自己。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想强调的是它的“实用性”。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读起来总是让人觉得有些遥远,仿佛是给别人看的。但这本书不同,它就像一本手把手的指导手册,充满了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技巧。比如,书中关于“沟通模式”的分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过去关系中可能存在的沟通误区,并且提供了改善的建议。我尝试在和家人朋友的日常交流中运用这些方法,效果出奇地好,人际关系似乎变得更加顺畅和和谐。另外,书中关于“个人成长的规划”部分,也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以前总是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感到迷茫。这本书引导我思考自己的兴趣、梦想和人生目标,并且给出了循序渐进的实现路径。现在,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能够主动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选择这本书,是被它“分手后”这个标签所吸引,想着大概是教人如何走出情伤的。但读下来,我才发现它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忘记”一个人,而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书中有很多关于“自我价值”和“内在安全感”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醍醐灌顶。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从外界,尤其是从伴侣那里寻求认同和价值感,一旦关系破裂,那种失落感是毁灭性的。而这本书教会了我,真正的价值感应该来源于内心,来源于对自己的接纳和爱。它提供的练习,比如“肯定性宣言”、“自我关怀练习”等等,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坚持做下来,真的能感受到内在力量的觉醒。我开始不再害怕独处,甚至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因为我知道,即使一个人,我也可以过得很好,可以继续闪闪发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赋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朋友,陪伴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没有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真诚的建议和鼓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疏导”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来解释如何面对和处理分手后的痛苦、失落和愤怒。这些情绪在我看来曾经是那么难以控制,仿佛要把我吞噬,但通过书中的方法,我学会了识别它们,理解它们,并且以一种健康的方式释放它们,而不是压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分手并不是终点,而是开启一段新旅程的契机。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在感情中的模式,发现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而不是将一切归咎于对方或自己。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了许多被忽略的美好,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这本书真的让我从“失恋者”转变为“生活的主宰者”,让我相信,即使失去一段感情,我也依然完整而强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