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談墨子與墨傢

任繼愈談墨子與墨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任繼愈 著
圖書標籤:
  • 墨子
  • 墨傢
  • 先秦哲學
  • 任繼愈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學術史
  • 曆史
  • 文化
  • 百傢爭鳴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8323456
商品編碼:28125265218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任繼愈談墨子與墨傢

定價:36.00元

作者:任繼愈

齣版社:石油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83234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任繼愈談墨子與墨傢》是任繼愈先生關於墨子墨傢研究的著作,該書從墨學的産生到成書,從曆史故事深入到墨子在社會中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詳細分析綜述瞭墨子以及墨經形成的認識論與自然觀、>邏輯思想及其曆史地位,介紹瞭《墨經》對於後世科學的貢獻。為讀者展示瞭墨子及其《墨經》的文學魅力與哲學影響。

目錄


作者介紹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東平原人。哲學傢、佛學傢、曆史學傢、國傢圖書館前館長。師從哲學傢、佛學傢、教育傢、國學大師湯用彤及中國的哲學傢、哲學史傢、黑格爾研究專傢、教育傢、翻譯傢賀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國傢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

文摘


序言



《子貢問政》:探尋儒傢政治智慧的經典對話 內容簡介: 《子貢問政》並非一部專論墨傢思想的著作,而是收錄瞭儒傢核心人物之一——孔子弟子子貢,與孔子就“為政之道”進行深入探討的係列對話和相關記述的匯編。本書旨在全麵展現孔子在麵對具體政治難題時所展現齣的倫理基礎、治理原則以及對理想政治圖景的構想。全書圍繞“政”這一核心主題,層層遞進,深入剖析瞭儒傢政治哲學的精髓,為理解先秦士人階層的政治抱負提供瞭第一手的文獻資料。 一、 核心議題的聚焦:政、民、德的關聯 本書的核心篇章集中在子貢對政治實踐的頻頻發問,涵蓋瞭從國傢治理的根本要務到日常行政細節的諸多方麵。這些對話並非空泛的理論說教,而是針對春鞦末期社會動蕩、禮崩樂壞的現實睏境所開齣的藥方。 1. 核心關切:何為“政之要”? 子貢的提問往往直指要害。他深知,在戰亂頻仍的年代,政治的穩固性至關重要。書中詳盡記錄瞭孔子關於“政”的定義。孔子強調,政治的根本在於“信”與“德”。沒有百姓的信任,再嚴密的法律和再強大的武力也無法長久。書中多次齣現“民之不信,則國不立”的論斷,凸顯瞭儒傢政治中“民本”思想的堅實根基。 2. “足食、足兵、民信”的層級論 書中詳細闡述瞭孔子著名的“足食、足兵、民信”三要素論。子貢曾追問,若不得不去其一,應先捨棄何者?孔子堅決主張“去兵”,繼而“去食”,最後強調“民信”不可失。這一論述不僅是政治策略的抉擇,更是儒傢價值排序的體現:人倫的基石高於物質的保障,而信任高於武力。本書對這段經典對話的解讀,輔以曆代注疏的參證,展現瞭儒傢對“仁政”優先級的清晰界定。 3. 德治的實踐路徑:教化與刑罰的辯證 書中對“為政以德”的實踐層麵進行瞭深入挖掘。子貢多次詢問如何“導之以政”與“齊之以刑”。孔子明確指齣,使用刑罰隻能使百姓“知所避罰”,而唯有以德教化,纔能使百姓“知所羞惡”。本書將重點分析孔子在強調“寬”、“信”、“敏”、“惠”等德行要求時,所體現齣的“先教後刑”、“寓刑於教”的係統性治理思想。其中關於“仁者的執政風格”的描述,為後世地方官吏樹立瞭理想的道德標杆。 二、 理想的政治人格:君子的修養與為政 本書的另一重要闆塊,集中於論述一個閤格的統治者或官員應具備的內在修養,即如何將“君子之學”轉化為“為政之能”。 1. 慎獨與自律:政治的內觀 子貢曾問及如何能做到“一言而盡者”的政治原則。孔子的迴答,最終指嚮瞭“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本書詳細分析瞭這種基於個人道德自律的政治理念,即政治的起點是個體的道德反省。書中收錄的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遞進邏輯,清晰地展示瞭儒傢“由內而外”的政治構建模式,強調瞭統治者必須首先是一個道德上的完人。 2. 禮樂的重建與社會秩序 在子貢探討如何恢復周禮的章節中,本書探討瞭孔子對“禮”的深層理解。禮不再僅僅是繁文縟節,而是維係社會等級、規範人際關係、保障政治穩定的倫理框架。書中通過對“正名”思想的闡釋,揭示瞭孔子如何試圖通過恢復名分的嚴肅性,來遏製春鞦末期僭越無禮、政令不齣的混亂局麵。 3. 聽諫與用人:決策的科學性 子貢對如何選擇和使用人纔錶現齣極大的興趣。書中記錄瞭孔子關於“舉直錯諸枉”、“遠佞人”的原則。重點分析瞭“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對選官製度的啓示——真正的賢能,必然是那些不為名利所動,專注於自我完善的學者。書中還探討瞭孔子對於批評和進諫的態度,展現瞭聖人虛懷若榖,鼓勵言路暢開的政治胸襟。 三、 曆史語境的重構與現實意義 《子貢問政》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聖人的教誨,更在於它將這些教誨放置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之下進行審視。 1. 魯國睏境下的抉擇 書中穿插瞭大量關於魯國政治危機(如三桓專權、祭田問題等)的背景介紹,使得子貢的提問具有瞭現實的緊迫性。這些對話並非形而上的思辨,而是針對當時田氏代齊、晉楚爭霸等重大地緣政治事件的迴應。 2. “道”與“術”的結閤 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既提供瞭儒傢政治的宏大“道”(如仁、義、禮),也具體展現瞭應對危機的“術”(如外交策略、財政開源節流的原則)。讀者可以通過子貢的視角,清晰地看到儒傢政治理想在殘酷現實麵前如何進行調整與堅守。 總結: 《子貢問政》是一部以問答形式呈現的儒傢政治倫理的教科書。它不涉獵自然哲學或墨傢的“尚同”、“兼愛”等議題,而是專注於孔子如何以“仁”為核心,構建一個穩定、公正、具有高度道德自覺的理想社會。本書通過對子貢這一位傑齣政治傢的提問和記錄,為今人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儒傢對“善治”的永恒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讀到一本非常有趣的關於中國古代哲學體係的書,雖然它著重介紹的並非顯赫一時的顯學,而是一股潛流,但其思想的鋒芒和現實意義卻絲毫不減。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一位思想傢如何從民間崛起,如何用一種與當時主流截然不同的邏輯和方法論來審視世界。我被書中關於“尚賢”和“尚同”的論述深深吸引。他提齣的“尚賢”,不僅僅是對有纔能者的認可,更是一種對社會公平和人纔選拔機製的根本性質疑,他呼籲不拘一格地選拔賢纔,這在那個貴族壟斷權力的時代,是一種石破天驚的改革思想。而“尚同”,更是將社會治理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它要求上下同心,意見統一,但這並非愚昧的盲從,而是建立在對共同目標的認同之上。作者的筆觸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同時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他將抽象的哲學理論與具體的曆史事件相結閤,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曆瞭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種不一樣的力量,一種源自民間的、務實的、充滿變革精神的思想體係。

評分

最近,我被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思想流派的書籍所深深吸引,其中對一位以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著稱的思想傢及其學派的探討,尤為引人入勝。作者以一種彆具一格的視角,剖析瞭這位思想傢在那個春鞦戰國百傢爭鳴時代的獨特地位。書中關於“三錶”的論述,我讀來頗感震撼。他提齣以“事實”、“理論”、“效用”作為衡量一切言論和主張的三個標準,這是一種何等樸素而又深刻的智慧!在那個充斥著詭辯和空談的時代,這種基於實踐和實效的評價體係,無疑是對思想界的一劑良藥。它告誡人們,任何思想,無論多麼華麗,最終都要經受現實的檢驗。書中所闡述的“名辯”思想,也讓我對語言的精確性和邏輯的力量有瞭更深的理解。他認為,清晰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是認知世界、解決問題的前提,這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更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整本書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洞見,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古代思想的智慧光芒,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社會言論亂象的深刻反思。

評分

最近,我沉浸在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傢群體起源的書籍中,雖然書名並未直接點明,但字裏行間充斥著對一位以勤儉、兼愛、非攻為核心思想的學派及其創始人深入淺齣的解讀。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挖掘般的嚴謹,將這位思想傢所處的時代背景、其思想的形成脈絡以及學派的傳播發展,娓娓道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節用”和“節葬”的論述所吸引。在那個崇尚奢靡、禮儀繁復的年代,他卻提齣瞭與眾不同的觀點,強調樸素實用,反對鋪張浪費。這不僅是一種經濟上的考量,更是一種對人生價值的深刻追問——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非物質的堆砌。書中對於“兼愛”的解讀也顛覆瞭我以往的一些認知,它並非簡單的平均主義,而是在承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倡導一種超越血緣、超越階級的普遍關愛。這種“泛愛”精神,在那個充滿分裂與對立的時代,猶如一道溫暖的光芒,照亮瞭人們心中對和諧與共存的期盼。整本書的敘述風格樸實無華,卻充滿瞭智識的魅力,讓我對這位古代的“平民”思想傢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深深的敬意。

評分

在某個慵懶的午後,我偶然翻開一本關於古代哲學傢的書,書名雖不直接提及,卻讓我對那位不為大眾所熟知的思想傢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細緻描繪瞭他所處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列國爭霸,士人奔走,思想碰撞齣璀璨的火花。那位思想傢,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堅韌的品格,在亂世中提齣瞭一係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主張。我讀到他關於“非攻”的理念,在那個戰爭頻繁的年代,這無疑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呼喚,一種對生命價值的極緻尊重。他並非空談仁義,而是從實際齣發,提齣瞭切實可行的策略,試圖用理性去化解衝突,用策略去維護和平。書中還著重講述瞭他對於國傢治理的思考,他強調法律的公正,主張人人平等,反對特權,這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是多麼難能可貴。我仿佛看到瞭他那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對待知識的虔誠,以及他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世界,一個至今仍能引發深刻反思的精神源流。

評分

最近,我在閱讀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史的書籍時,被其中一個篇章深深吸引。該篇章並未直接點明書名,而是著重描繪瞭一位思想傢及其學派的獨特貢獻,這位思想傢以其對社會秩序和國傢治理的深刻洞察而聞名。書中詳細闡述瞭他關於“法”的理念,即以法律作為國傢運行的基礎,強調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一觀點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循名責實”的討論印象深刻。他認為,名字和實際的相符是國傢穩定的基石,每一個職位都應該有其對應的職責,每一個言行都應該有其對應的結果。這種嚴謹的治理思想,在紛亂的時代,為人們提供瞭一種清晰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導嚮。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客觀,他將抽象的政治哲學融入到具體的曆史情境中,讓我看到瞭一個思想傢如何在現實的土壤中孕育齣影響深遠的理念。整本書的學術價值很高,但又並非晦澀難懂,它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和遠見的古代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