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阅读日本(增订版)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

正版现货 阅读日本(增订版)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日本社会
  • 旅行文学
  • 文化随笔
  • 陈平原
  • 现货
  • 正版
  • 增订版
  • 社会观察
  • 读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钰博(北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822
商品编码:28250247814
丛书名: 阅读日本(增订版)

具体描述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版 次:1

页 数:287

字 数:178000

印刷时间:2017年02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57822

所属分类:

图书>文化>世界各国文化>东方文化

 

内容简介

《阅读日本》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走访日本的观察和记录,用作者的话说,这册谈论日本的小书,既非学术著作,也不是旅游指南,只是个好奇的读书人“行万里路”时的随笔札记。他抱持对“爱国的自大”的警惕,希望日渐富裕的中国人,自信之余,也需自省,方才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本旅行笔记,正可谓做到了这点。此次增订,对两辑文章全部更新,更有“新鲜出炉”的四国之行。作者“越来越怀念那种个体的、可辨认的、有温度且有感情的学术交流,以及那种剑及履及的低调的学术合作与教诲”,也借此“向多年前启迪过我的日本文化或帮助过我的日本学者致意”。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二、三、五、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 录

增订版序

初版序(夏晓虹)

辑 东游小记

窗外的风景

东京的古寺

木屐

“初诣”

烟雨佛寺

踏雪访梅

新年音乐会

东京之“行”

伊豆行

辑二 阅读日本

扪碑记

招魂

汤岛梅花

神舆竞演

历史文化散步

从东京到江户

文学碑

西乡铜像

开国纪念

“教育”

“厕所文化”

辑三 东京读书记

小引

文库文化

教养新书

讲座学术

神田书肆街

丸山“福泽”

大学百年

日本论名著

东洋学系谱

作为“乐谱”的丸山真男

辑四 结缘小集

今夜料睹月华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

春花秋月杜鹃夏

共同研究是否可能

附录:共同研究的基础(中岛碧)

丸尾教授的“年头诗”

附录二:年头诗(丸尾常喜)

次会议和本新书——追怀丸山昇先生

附录三: 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答《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燕山柳色太凄迷——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

从鲁迅出发

“失败的英雄”

辑五 四国行

城市与大学

古迹与名胜

文学碑与纪念馆

阿波舞与巡礼路

初版后记

 

前 言

东京的古寺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东京没有“古寺”。东京的寺庙本来不少,可经历江户时代的三大火事,再加上本世纪的关东大地震和美军大轰炸,难得见百年以上的建筑。即便不计较多次的翻修与迁移,江户开府至今不到四百年,东京的寺庙能“古”到哪里去(《浅草寺史略年表》溯源到七世纪中叶,可屡建屡烧,目前的本堂是1958年落成的)?难怪许多到过京都、奈良的游客,对东京的寺庙不屑顾。半个多世纪前和  哲郎记录游览奈良附近古寺印象的《古寺巡礼》,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名著;淡交社正在印行的大型系列图录《古寺巡礼》,也以京都、奈良两地为主。手中有册角川书店编的《图录日本美术》,收录并简介被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的雕刻、绘画、工艺、建筑,是我游览古寺或博物馆时必带的“指南”;其中十六世纪以前部分基本与东京无缘。

 谈论考古和艺术,“时间”具有绝对的价值。千多年前的佛像,不管多么粗糙,只要能流传至今,便有惊心动魄的魅力。“文物”之所以显得“古雅”,小半赖人力,大靠半天工。不必“嗜古之士”,般人都会对此类能引发思古之悠情的“文物”感兴趣。在这点上,东京是贫乏的──博物馆自然除外。对于曾经在长安城根拣过秦砖汉瓦、或者在西域路上遭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感觉尤其突出。

但如果换个角度,不从“考古”而从“历史”、不从“艺术”而从“人情”来品读,东京其实不乏值得游的“古寺”。叹息东京“古寺不古”者,大概忘了历史时间的相对性。倘若东京的古寺能帮助我进入历史,阅读我所希望了解的江户文化,那又何必过分计较其年龄?今日的东京,到处是高楼大厦,想追寻江户时代的面影,还真的只能借助这些不太古老的寺庙。“江户东京博物馆”固然让我动心,也给了我许多有关“江户”的知识;可我更愿意在香烟缭绕的寺庙边,抚摸长满青苔的石碑,似乎只有那样才能真正感觉到“历史”的存在。

当初不大满足于“博物馆文化”,主要是考虑到其中凝聚了太多的专家的理性思考,切都解释得清清楚楚,限制了自家想象力的发挥。野外作业有惊险,有失败,也有意料不到的“发现”──在专家或许不算什么,在我却可以陶醉好几天。精鹜八极,神游四海,尚友古人……觉醒来,眼前依然是东京的高楼大厦。既不感伤,也无惊喜,对自己笑笑,上图书馆去也。

很快地我就明白这里的陷阱:东京的“野外”其实点也不“野”,我的作业对象并非“原初状态”。寺是重建的,墓是重修的,碑也有不少是重刻的。除了地震和战争的破坏,还有重建时整理者有意无意的“歪曲”。常会诧异江户人为何不讲礼节乱搁石碑,事后想想,可笑的其实不是整理者,而是我之“信以为真”──呈现在我面前的并非“真正的历史”。明白了这点,“古寺巡礼”时便有了双重的考据任务:既考古人,也考今人对古人的理解。带上册“江户古地图”(此类图书甚多),还有安藤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在东京街头散步,不时会有莫名其妙的叹息或微笑。

 相对于观赏文物时的“焚香顶礼”,摩挲路边饱经沧桑的石灯笼或者街角略为残缺的地藏菩萨,心情轻松自由多了。没那么多谦恭,也没那么多虔诚,用种通达而又略带感伤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和今人,思维自然活跃些。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古今对话中,“艺术美”逐渐为“人情美”所取代。所谓“线条”、“结构”、“韵律”等的思虑,实在抵挡不住佛家的“大慈悲”──起码在东京的寺庙里是如此。比如,位于目黑的大圆寺里,有尊很不起眼的道祖神像,在墙角的大树底下“乘凉”。此乃中国的行路神,在日本则专管儿童和爱情,故刻成男女合体“勾肩搭背”的浮雕。我不知道这对矮敦敦、胖乎乎、笑嘻嘻的小儿女组成的道祖神是否真有法力,瞬间竟把我“镇住了”。无暇借问作者是谁,也不想考据创作年代,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充满稚气的神像里,蕴含着对世俗人生的热爱、以及周作人所再三赞叹的日本之“人情美”。

 东京寺庙之所以让我流连忘返,很大程度正是这种充溢其间的“人情”。不管是大名鼎鼎的浅草寺、增上寺,还是我居住的白金台附近的若干“无名”小寺,都是有信徒、有香火、有佛事、因而有生命的“活寺”。我很看重这点,这正是收藏丰富的博物馆所不具备的。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佛事,也见识了真真假假的信徒,自认对日本人有了进步的了解。这大概是我逛寺庙的大收获吧?



(初刊《中华散文》1995年1期)

 


《旅日随笔:寻踪与反思》 作者: 一位长年浸淫于东亚文化研究的学者,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日本酒,醇厚而富有层次,又如精致的日本庭院,蕴藏着深邃的东方美学。 出版社: 一家以人文社科见长,致力于传播经典与前沿思想的著名出版机构。 书籍概述: 本书是一部非虚构的散文集,由一系列作者在不同时期、因不同机缘旅居日本的观察、体验与思考汇集而成。它并非一本刻板的旅游指南,也不是一套详尽的学术论著,而是作者以一个文化观察者的敏感视角,深入日本社会肌理,捕捉那些不易被表象遮蔽的细节,并由此引发的关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个体生存等诸多层面的深度反思。 作者在日本的足迹遍布东京的繁华都市、京都的古老街巷、大阪的市井烟火,乃至一些鲜为人知的乡村角落。他行走在现代化的钢铁丛林中,也流连于禅意盎然的寺庙庭园;他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也深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每一次的出行,都带着对日本文化的强烈好奇与求知欲,也伴随着对自身文化的反观与对照。 内容详述: 一、 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交织: 书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日本的历史事件,而是着重展现历史如何在当下的日本社会中留下印记,并与现代生活发生微妙的互动。他会走进一座古老的寺庙,感受千百年来香火的缭绕,并追溯其背后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变迁;他会参观二战时期的纪念馆,但不是以批判的姿态,而是以一种沉重而审慎的态度,去体悟战争给民族带来的创伤,以及日本社会如何处理这段复杂的历史。 他会观察到,在摩天大楼林立的都市中,依然保存着有着百年历史的木造民居,古老的祭典仪式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依旧庄重举行。这种历史与现代的奇妙共存,让作者思考日本民族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努力维系其文化身份,以及这种维系背后可能存在的张力与矛盾。他对日本传统工艺的着迷,比如和纸的制作、漆器的雕琢、陶艺的烧制,不仅是欣赏其精湛技艺,更是从中探寻日本民族对“匠人精神”的独特理解和传承方式。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保护,在作者看来,是日本文化中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特质。 二、 社会的肌理与人心的微妙: 作者对日本社会的观察,触及了其表象之下的诸多细节。他关注日本独特的社会规范,比如“空气阅读”的能力、对“读空气”的重视,以及由此衍生的“察言观色”与“察言察色”之间的微妙界限。他尝试理解日本社会中“本音”与“建前”的双重性,以及在这种社会结构下,个体情感的表达与疏导。 他对日本人的“集体主义”倾向有着深入的探讨,但并非简单地褒扬或批评,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集体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对个体自由意志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会观察到日本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礼节”,从早高峰时段地铁里的安静,到便利店里店员的鞠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折射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契约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 书中也触及了日本社会的一些“隐痛”或“暗流”,比如年轻人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社会阶层固化的可能性、以及日益增长的“孤独死”现象。作者不会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以一种同情而理性的笔触,呈现这些现象,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普遍困境的思考。他对日本动漫、游戏等流行文化的热情,也并非停留在娱乐层面,而是从中解读出日本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梦想与失落。 三、 个体的生存与文化的传承: 在作者的笔下,日本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个体命运的舞台。他会描绘与当地人交流的片段,无论是偶然的邂逅,还是深入的访谈,这些个体故事串联起来,勾勒出日本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他对旅居在日本的中国人,或者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外国人,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通过他们的视角,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察与碰撞。 他会思考,在一个高度发达、秩序井然的社会里,个体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我认同?在群体规范如此强大的环境下,个体又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与精神自由?他对日本的“侘寂”美学、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着独到的解读,认为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在现代日本人的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物质的慰藉,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可能性。 本书还可能包含作者对日本文学、艺术、电影等方面的感悟。他会引用一些日本作家的作品,或者分享观赏某部日本电影时的体会,并将其与他对日本社会的整体观察相结合,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文化理解。他会将日本文化中的某些特质,与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既看到了差异,也发现了共性,从而引发读者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四、 语言与叙事风格: 作者的文字风格内敛而深邃,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透。他善于运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描绘出细致入微的场景,勾勒出人物的神态。他的叙事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常常在回忆与当下之间穿梭,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小的生活细节之间跳跃,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他会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术语,而是以一种更为亲切、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娓娓道来。他的思考是深入的,但表达是克制的,留给读者 ample 的空间去体会和解读。偶尔的幽默感,如同点缀在精致瓷器上的青花,增添了几分灵动。 总结: 《旅日随笔:寻踪与反思》是一本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日本文化深度之旅的书籍。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日本的独特视角,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带领读者超越表面的喧嚣,去探寻隐藏在日本社会肌理深处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与人心百态。这本书不仅是对日本文化的探索,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历史、社会与个体生存的集体反思,能够激发读者对自身所处世界的更深层理解。它适合所有对日本文化抱有好奇心,愿意进行深度思考,并希望从中获得启发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阅读日本》(增订版)陈平原著,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邻国深邃文化肌理的窗户。陈平原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洪流,细细品味日本文学、艺术、历史乃至社会思潮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个人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文化漫游。从古典的俳句意境到近代文坛的波澜壮阔,从浮世绘的细腻笔触到现代建筑的冷峻线条,陈平原先生总能捕捉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并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日本文化图景。阅读过程中,你会惊讶于他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将宏大叙事与个体体验融为一体的叙事能力。他笔下的日本,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世界,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温和的向导,引领着读者在陌生的国度里,发现熟悉的感动与共鸣。

评分

《阅读日本》(增订版)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绵里藏针”的力量。陈平原先生的文字看似温和舒缓,但其中蕴含的思考却极其深刻,直抵日本文化的内核。他并非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例如,他在谈论日本的“物哀”情结时,就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引用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生活场景,让你逐渐体会到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对短暂美好的珍惜。他又如在分析日本的“侘寂”美学时,也并非将其抽象化,而是让你在看到那些朴素的器物、简单的空间时,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与深邃。这种“以柔克刚”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被深深地吸引,并对日本文化有了更立体、更 nuanced 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观察的角度,一种对异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评分

陈平原先生的《阅读日本》(增订版),读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治愈感。这本书并非那种需要你拿出笔记本,一字一句硬啃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与一位见多识广、谈吐风趣的老友促膝长谈,在不经意间,你便吸收了许多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和见解。他叙述的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或文学思潮,经由他的笔触,也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欣赏他处理不同文化元素的方式,他能够找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也能够揭示其独特性,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似乎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的意义,比如从一句简单的问候,到一个日式庭院的布局,都能解读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的温度,读起来让人感到舒心而受益。

评分

《阅读日本》(增订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陈平原先生一次非常私人化的文化旅行记录,却又蕴含着极为深邃的学养。他不是以一个“他者”的姿态去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好奇的、甚至带有几分亲近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平视的态度,使得他在谈论日本文学的“和”与“寂”时,少了许多空泛的理论,多了许多感性的体悟;在解析日本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时,也更能抓住其内在的逻辑和情感联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细节的关注,比如日本的庭园艺术,他能从中读出哲学,读出禅意,读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又比如他谈论漫画,并非仅仅将其视为一种通俗读物,而是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国民情感。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当下,从艺术到生活的全方位解读,让这本书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十足,读起来既有智识上的满足,也有情感上的触动。

评分

翻开陈平原的《阅读日本》(增订版),一股浓郁的“在地感”扑面而来,这是一种罕见的体验。陈平原先生并非站在远处审视,而是深入其中,仿佛一个长期旅居日本的观察者,以极其细致的笔触描绘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并非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习惯,而是追溯其历史根源,洞悉其文化基因。从古代的汉学影响到明治维新后的西化浪潮,他清晰地勾勒出日本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嬗变与融合。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些宏观的历史变迁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微观情感巧妙地结合,让你在阅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时,更能体会到那种细腻入微的物哀之情;在欣赏安藤忠雄的建筑时,更能感受到那种对自然光的极致运用和对空间的独特思考。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温暖的叙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