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解密讀者(1981-2008)
定價:45.00元
作者:師永剛
齣版社:華夏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047737
字數:
頁碼:3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有人如此說,男人多喜金庸,女人多愛瓊瑤,但男人女人都喜歡《讀者》。《讀者》被譽為“觀察當代中國公眾的文化生活的好窗口”。它創辦20年,長盛不衰,在許多讀者心目中,是一個無法言明的謎。《讀者》究竟是本什麼樣的雜誌?作者曆時8年,遍訪雜誌《讀者》的群體,角度多元,深入揭示瞭這本發行量超韆萬冊的雜誌成功的真相與秘密。全書激情淋灕,筆法靈動,翔實的記錄充滿瞭詩質。
目錄
目錄
序一 雜誌傳 賈平凹
序二 十五年的開頭與結尾 餘鞦雨
序三 解讀《讀者》 鬍亞權
序章
一本雜誌與她所創造的傳奇
《讀者》是什麼
《讀者》現象
捲
《讀者》傳說(1981-1984)
章 從前
一種關於偶然性的猜想 3 為什麼是《讀者文摘》
創世記 11 差點夭摺的創刊號 17 兩個人的雜誌
第二章 平民立場
《讀者文摘》的麵具 29 越保守越有力量 35 主編的實習期應當有多長
兩個《讀者文摘》
第三章 是這樣
價值22元的讀書奬 43 與張明敏相關的音樂事件
清查《讀者文摘》'精神汙染'事件始末 48 鬍亞權離去
捲 外 鄉紳的曆史
第二捲
我們嘗試瞭什麼(1985-1994)
第四章 人性至上
'真善美'主義 67 隻比讀者一步 71 42萬張選票
分印的勝利 78 '教父'去世
第五章 撫摸人類心靈的深處
能夠聆聽與傳達智者之言是一種幸福 89 一稿三酬 93 發行的命運
雜誌的獨立思想 99 7年蟄伏 102 200萬冊神話 107 十年
第六章 心靈雞湯
人是需要文字的撫摸與慰藉的 115 變臉 122 燦爛的插圖
第七章 中美《讀者文摘》刊名糾紛內幕
《讀者文摘》輸掉的是什麼 131 《讀者文摘》商標值多少錢
改名 139 《讀者》您好!
第八章 活著的成本
低價:《讀者》的價格戰略 147 廣告是純潔的嗎
第九章 流水賬
關於《較量》的風波 159 鄭元緒離去
捲 外 性格創造的命運
第三捲
公民《讀者》(1994-2008)
第十章 擴張主義
躍居中國發行量雜誌 173 《讀者》LOGO:綠蜜蜂
第十一章 現實主義原則
如何成為《讀者》的編輯 185 美術普及運動
第十二章 《讀者》標準
'每天必有的基思來信' 193 什麼是重要的資源
第十三章 《讀者》故事
人民'反對'《讀者》 201 《讀者》找迴來的女兒
孝道:一個女孩子創造的標準
第十四章 《讀者》道德
《讀者》的公益概念 215 《讀者》不是救世主
讀者林:中國片以一個雜誌命名的樹林
第十五章 《讀者》臉孔
維吾爾文版《讀者》的誕生 229 盲文版:用'手讀'的《讀者》
鄉村版:《讀者》的個子雜誌 235 《讀者》半月版:黑白時代的開始
第十六章 《讀者》經濟
印刷的藝術化過程 247 很像是一個秘密 253 廣告的勝利
第十七章 誰可以決定未來
創新《讀者》:800萬發行量故事
牛肉麵交情:《讀者》與美國《讀者文摘》的越洋對話
大與小的爭議:《讀者》雜誌的窮途?
捲 外 關於思想方法的傳承性
附錄
《讀者》創刊27年來具影響力的十篇文章
蠢人的天堂
假如生活欺瞭你
如能再活一輩子
母親的賬單
一個人一生隻能做一件事
一碗清湯蕎麥麵
手錶
嚮中國人脫帽
夏令營中的較量
把信帶給加西亞
《讀者》年譜
《解密〈讀者〉》齣版新記
作者介紹
師永剛,《世紀華人畫傳叢書》的策劃與發起者,其策劃編著的《切格瓦拉語錄》、《宋美齡畫傳》、《圖傳》、《鄧麗君畫傳》、《切·格瓦拉畫傳》、《三毛私傢相冊》、《鄧麗君私傢相冊》、《雷鋒1940—1962》、《紅軍1934-1936》等書在中國掀起畫傳熱潮,發行總量達百萬套。他研究鳳凰衛視的專著《解密鳳凰》成為媒體焦點。曾齣版《天蒼茫》、《西北望》等數部長篇小說。其中《天蒼茫》更被改編成十九集電視連續劇《後的騎兵》在央視播齣。另有長篇小說《迷失的兵城》即將改為電影。二零零八年獲聘為南京大學等數所高校的客座教授。現為香港鳳凰周刊雜誌社執行主編。
文摘
序言
對於一個將閱讀視為呼吸的普通人來說,探究曆史上的“閱讀共同體”是如何形成的,比關注某個具體的暢銷書目要重要得多。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在特定年代,讀者是如何通過閱讀建立起一種無聲的“社群感”的。例如,在八十年代初,那些關於外國文學的討論小組,他們共同閱讀、共同睏惑、共同成長的經曆,是如何塑造瞭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底色?這種集體經驗在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個體選擇權的增加,又是如何被稀釋和重組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於“圈子文化”的形成與瓦解的細膩觀察。這不僅僅是關於書的內容,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通過共同接觸某種文本而産生的復雜而微妙的聯結。如果這本書能夠把這種“看不見”的社群脈絡描摹齣來,讓當代讀者意識到,我們今天看似隨意的閱讀選擇,其實是建立在前輩們艱難探索的基礎之上的,那將是一種巨大的精神震撼。
評分讀完其他一些同類型的書籍後,我總覺得它們在探討讀者與文本的關係時,往往流於理論建構,缺乏一種腳踏實地的煙火氣。然而,這部作品的標題和年份跨度,卻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現場感”預期。我設想,作者在記錄那些年間的閱讀體驗時,一定充滿瞭各種意外的發現和心碎的頓悟。比如,他是否記錄瞭某個被當時主流評論界忽視的“邊緣作品”,卻在特定時間點被某些特定讀者群默默珍藏的經過?我想深入瞭解的是,在信息渠道尚不發達的年代,那些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是如何口耳相傳、艱難流傳的。它不該隻是一份嚴肅的學術總結,而更像是一部充滿個人情感烙印的“閱讀考古學報告”。我希望作者能大膽地展示那些不那麼光彩奪目的閱讀時刻——那些誤讀、那些被遺忘的流行風潮,甚至是那些充滿偏見的早期判斷。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真正理解,一個“讀者”的成長軌跡是如何與社會環境糾纏在一起的。
評分我總覺得,好的閱讀史觀,必然是帶有強烈的個體敘事色彩的,因為它牽扯到情感記憶和個人心智的構建過程。我猜想,這位師先生在記錄這二十多年曆程時,一定秉持著一種近乎嚴苛的自省精神。他記錄的可能不是“讀者應該讀什麼”,而是“我在那個特定的人生階段,不得不讀什麼,以及讀瞭之後我成瞭誰”。這種內嚮的挖掘,比對外在書籍的評判更具穿透力。我設想書中對某些關鍵事件或文學思潮的切入點會非常獨特——也許是從某個被遺忘的譯本的質量談起,從而引申齣整個八十年代翻譯文學的睏境;或者,從某個地方小書店的變遷,側麵反映齣市場化進程對個體精神世界的衝擊。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將自己的閱讀記憶與書中的場景進行重疊和對照,那麼它就成功地完成瞭從“他者的記錄”到“自身的體驗”的轉化。
評分這本厚重的閤集,光是看著封麵上那略顯斑駁的年代感,就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它像是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戶,透過那些泛黃的文字,依稀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跨越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始終保持著對閱讀本質的敏銳洞察,並且還能將這種思考體係化、結構化地呈現齣來。要知道,從八十年代初到韆禧年前後,閱讀的載體、獲取信息的方式乃至讀者的心態,都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猜想,書裏一定有關於“經典”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被重新定義,以及大眾閱讀趣味如何從嚴肅的文學思辨轉嚮更快速、更即時的信息消費的精彩論述。那種跨越時代的對比和反思,無疑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勾勒齣不同年代讀者群體的精神肖像,而不是簡單地羅列書目或閱讀心得。這更像是一部時代的側寫,通過“讀者”這個最微觀的切口,摺射齣宏觀社會思潮的變遷。
評分這套書的厚度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宣言:在這個追求速食文化的時代,有人願意花費如此巨大的精力去追溯和梳理一段漫長而復雜的閱讀史。這本身就是對浮躁心態的一種有力反駁。我更傾嚮於相信,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瞭作者本人在那個時間段內閱讀瞭什麼,而是試圖構建一個關於“如何閱讀”的方法論框架,這個框架是隨著時代背景不斷修正和深化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在九十年代末互聯網曙光初現時,作者是如何捕捉到第一批電子閱讀者心態變化的微妙之處的。那種從紙質媒介的莊重感中抽離齣來,進入虛擬空間的試探與適應,想必是充滿瞭掙紮與興奮的。如果作者能將這種內在的心理轉摺寫得淋灕盡緻,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對特定年份作品的評論,而上升到瞭對人類認知模式演變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