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文 著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代文学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文化
  • 文学
  • 诗词
  • 宋词
  • 名家作品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801867568
商品编码:282901293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走近苏东坡

:28.00元

作者:李国文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1867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本书是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用洗练的文字,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

内容提要


这是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用洗练的文字,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鞭笞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
《走近苏东坡》,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之作。

目录


苏东坡饮酒
苏东坡戒诗
“大江东去”
走近苏东坡
“放他一头地”
大师的风范
苏东坡与王安石
王安石种种
素描王安石
“浮生只合尊前老”
“城东不斗少年鸡”
苏东坡的后流放
皇帝和文人
“花自飘零水自流”
茶余琐话
“东坡原是西湖长”
“东坡肉”考
文人美食好文章
“半夜不眠听粥鼓”
唐朝的胃口
难寻旧梦
苏东坡之死
云的诗话
东坡与佛印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又绿江南岸”
止其当止
山永远在
淡之美
西京旧事
为官一任
大浪淘沙

作者介绍


李国文,小说家,散文随笔作家。男,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1947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专门从事理论和编剧学的课程学习。1949年到北京,先入华北人民大学三部学习,后到中央戏剧学院研究部工作。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回国,在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

文摘


序言



走近苏东坡: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史诗 引言:历史的尘埃与不朽的灵魂 苏轼,这位在北宋文坛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巨匠,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跌宕起伏。他不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大家,更是书法、绘画、美食、医药等多领域的全才。然而,仅仅将他定义为一位“伟人”或“文豪”,似乎难以穷尽其复杂而丰盈的生命内核。本书《走近苏东坡》旨在剥离历史叙事的僵硬外壳,深入挖掘这位旷世奇才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挣扎、艺术追求与生活哲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烟火气的苏东坡。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生平年谱,而是一次深沉的文化考古之旅。我们试图追溯的,是东坡那颗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旷达,如何在庙堂与江湖之间游走自如,最终成就其独特人格魅力的思想脉络。 第一部分:风华初露——黄州烟雨中的天才觉醒 (约350字)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那个孕育了无数才子的北宋中叶。苏轼的早年生活,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的熏陶与天才的早慧交织的产物。我们首先将聚焦于他初入仕途的“蜜月期”。彼时的苏轼,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对国家抱有极大的热情与抱负。通过分析他早期的诗文和与王安石、欧阳修等前辈的交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是如何努力想在旧有的政治框架内推行革新。 然而,历史的剧本往往不会如人所愿。紧接着,我们将笔锋转向命运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乌台诗案”。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字狱,而是对一个理想主义者信念体系的彻底颠覆。我们将详细剖析此案的政治背景、案件的实质影响,以及苏轼本人在生死考验中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这次打击,如同一次痛苦的洗礼,将他从一个天真的士大夫,锤炼成一个洞悉世事人情的智者。黄州,这个被贬谪之地,成为了他思想上真正意义上的“诞生”之地。在那里,诗歌不再是应试的工具,而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媒介。 第二部分:宦海沉浮——在庙堂与江湖间寻觅安身之所 (约450字) 苏轼的一生,近乎一半时间都在“谪居”中度过。从黄州到惠州,再到最远的儋州(海南),他的足迹描绘了一幅大宋王朝的地理与政治光谱图。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苏轼在政治上的“中间路线”选择。他既非坚定的保守派,也非激进的改革者。他试图在“旧党”与“新党”的夹缝中,以一种实用主义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参与国事。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他上书言政的结果,而是深入探讨他“言”背后的哲学基础——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权力异化的警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在被贬期间的生活哲学。他不是一个在苦难中消沉的人,而是一个将苦难转化为创作源泉的炼金术士。我们会细致描绘他在黄州东坡开垦菜园的场景,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迈,是如何从亲身经历的困顿中提炼出来的。这是一种将个人命运融入宏大历史叙事,最终超越了政治得失的“大格局”。苏轼的智慧在于,他懂得如何将“被流放”的境遇,转化为“主动的栖居”,在自然与艺术中找到永恒的慰藉。 第三部分:艺术的交响——全方位探析东坡的创造力 (约400字) 苏轼的伟大,绝非仅限于诗文。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立体化呈现他作为“全才”的魅力。 (一)文学的革新: 他的“以文为诗”,打破了格律的藩篱,将散文的叙事性、议论性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表现空间,开创了豪放一派。我们将选取几首代表作,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解析其用典、句法和情感的复杂层次。 (二)书画的境界: 论及苏轼的书法,我们不能不提其“意在笔先,胸有丘壑”的理念。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息息相关。我们探究他如何将禅宗的空灵与道家的自然融入笔墨,形成浑厚拙朴却又灵动自如的独特风格。 (三)生活的艺术: 从“东坡肉”的传说,到他对茶道、医药的涉猎,苏轼将生活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实践。他教会后人,即使在最贫瘠的环境下,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对生活细节的体悟与创造,提升生命的质量。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懂得如何品尝人间烟火的哲人。 第四部分:东坡精神的当代回响 (约300字) 时光流转,苏轼已逝千年,但他的精神遗产从未过时。本书的收尾部分,旨在探讨“东坡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面对当代社会的高压、内卷与精神焦虑,苏轼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与洒脱,显得尤为珍贵。他的旷达并非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节与精神重建。他教导我们如何在挫折面前保持自洽,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走近苏东坡》希望引领读者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对话:我们不仅是阅读他的文字,更是学习他如何“活过”。他的一生,是一部关于韧性、创造力、以及如何与自我和解的永恒教科书。翻开此书,如同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风雨,亲眼见证一位伟大的灵魂如何将苦难炼成智慧的琥珀,最终照亮后来者的前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定然是能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束之高阁,而是用一种极具现代关怀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过往的抉择与困境。在阅读那些关于权谋、抱负与失意的段落时,我总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人性的弱点、对理想的坚持、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这些都是跨越了时空的永恒命题。书中的某些论断,犀利得让人不寒而栗,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在面对相似挑战时可能出现的盲区与困境。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的智慧箴言录。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沉思良久,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汲取古人的经验教训,以更清醒、更坚韧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生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主题章节,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像是自然而然地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但细究之下,又能发现其中蕴含的严密逻辑和作者深沉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坦诚态度,他不会避讳那些有争议的部分,而是将其呈现出来,并辅以自己基于广泛考证得出的合理推断,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并肩前行,共同解开历史的迷雾。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该领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沉浸其中,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纸张的质感温润适手,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细节之处的用心,是构成整体阅读愉悦感的重要基石。更难得的是,书中配有的插图和地图,选取得恰到好处,既非滥竽充数,也非画蛇添足,它们精准地为文字内容提供了视觉上的锚点,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构建起对特定场景和地理环境的具象认知。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使得文本的厚重感没有演变成阅读的负担,反而多了一份赏心悦目的愉悦。对于我这种习惯在阅读时做笔记和标注的读者来说,页边空白的设计也足够宽裕,方便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或突然迸发的想法。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历史长河,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感觉像是在触摸那些泛黄的故纸堆,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深厚学养和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时而又如惊涛拍岸般激昂有力,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时代的洪流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总能巧妙地融入对当时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的细致刻画,使得整个故事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空气,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细腻的笔触,让那些原本定格在历史书上的名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魅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深刻的洞察,那种被文字的力量所震撼的感觉,久久不能平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与扎实,引用的史料可靠且考证详尽,保证了其知识的可靠性;同时,它的文风又极其富有文学色彩,大量运用了富有画面感的比喻和富有哲理性的排比句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艺术享受。我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同类题材的严肃著作,往往因为过于学术化而望而却步,但此书却成功地避开了那种沉闷的说教腔调,用近乎散文诗般的语言,将冰冷的历史事实打磨成了温润的玉石。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让它能够吸引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群体。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字艺术家,他让原本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出光彩,并以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邀请我们一同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深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