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蘇東坡

走近蘇東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國文 著
圖書標籤:
  • 蘇軾
  • 宋代文學
  • 曆史人物
  • 傳記
  • 文化
  • 文學
  • 詩詞
  • 宋詞
  • 名傢作品
  • 傳記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東方齣版中心
ISBN:9787801867568
商品編碼:2829012930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4-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走近蘇東坡

:28.00元

作者:李國文

齣版社:東方齣版中心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018675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蘇東坡,即蘇軾,為北宋文學傢,書畫傢。他是唐宋八大傢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和稱“三蘇”,蘇東坡在政治上恪守傳統禮法,故在仕途上多經坎坷。他心胸坦蕩,在書法上雖取法古人,卻又能自創新意,充滿瞭天真爛漫的趣味。同時,他善繪畫,喜作枯木怪石,他的詩文、書、畫卻名垂後世。本書是作傢李國文研讀蘇東坡的詩文及所處時代背景後寫齣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圍繞蘇東坡的性格、命運以及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深入到蘇東坡的精神世界,用洗練的文字,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為我們描敘瞭一個鮮活的蘇東坡。

內容提要


這是作傢李國文研讀蘇東坡的詩文及所處時代背景後寫齣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圍繞蘇東坡的性格、命運以及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深入到蘇東坡的精神世界,用洗練的文字,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為我們描敘瞭一個鮮活的蘇東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筆觸,鞭笞瞭當下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氣,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
《走近蘇東坡》,極富思想性、知識性和文學性,是近些年來不可多得的之作。

目錄


蘇東坡飲酒
蘇東坡戒詩
“大江東去”
走近蘇東坡
“放他一頭地”
大師的風範
蘇東坡與王安石
王安石種種
素描王安石
“浮生隻閤尊前老”
“城東不鬥少年雞”
蘇東坡的後流放
皇帝和文人
“花自飄零水自流”
茶餘瑣話
“東坡原是西湖長”
“東坡肉”考
文人美食好文章
“半夜不眠聽粥鼓”
唐朝的胃口
難尋舊夢
蘇東坡之死
雲的詩話
東坡與佛印
“春江水暖鴨先知”
“春風又綠江南岸”
止其當止
山永遠在
淡之美
西京舊事
為官一任
大浪淘沙

作者介紹


李國文,小說傢,散文隨筆作傢。男,1930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鹽城。1947年就讀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專門從事理論和編劇學的課程學習。1949年到北京,先入華北人民大學三部學習,後到中央戲劇學院研究部工作。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迴國,在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

文摘


序言



走近蘇東坡:一部穿越時空的文化史詩 引言:曆史的塵埃與不朽的靈魂 蘇軾,這位在北宋文壇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巨匠,其一生充滿瞭傳奇色彩與跌宕起伏。他不僅是“唐宋八大傢”之一的文學大傢,更是書法、繪畫、美食、醫藥等多領域的全纔。然而,僅僅將他定義為一位“偉人”或“文豪”,似乎難以窮盡其復雜而豐盈的生命內核。本書《走近蘇東坡》旨在剝離曆史敘事的僵硬外殼,深入挖掘這位曠世奇纔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精神掙紮、藝術追求與生活哲學,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煙火氣的蘇東坡。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生平年譜,而是一次深沉的文化考古之旅。我們試圖追溯的,是東坡那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曠達,如何在廟堂與江湖之間遊走自如,最終成就其獨特人格魅力的思想脈絡。 第一部分:風華初露——黃州煙雨中的天纔覺醒 (約350字) 故事的起點,要追溯到那個孕育瞭無數纔子的北宋中葉。蘇軾的早年生活,是典型的書香門第的熏陶與天纔的早慧交織的産物。我們首先將聚焦於他初入仕途的“蜜月期”。彼時的蘇軾,意氣風發,纔華橫溢,對國傢抱有極大的熱情與抱負。通過分析他早期的詩文和與王安石、歐陽修等前輩的交往,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青年是如何努力想在舊有的政治框架內推行革新。 然而,曆史的劇本往往不會如人所願。緊接著,我們將筆鋒轉嚮命運的第一個重大轉摺點——“烏颱詩案”。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文字獄,而是對一個理想主義者信念體係的徹底顛覆。我們將詳細剖析此案的政治背景、案件的實質影響,以及蘇軾本人在生死考驗中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這次打擊,如同一次痛苦的洗禮,將他從一個天真的士大夫,錘煉成一個洞悉世事人情的智者。黃州,這個被貶謫之地,成為瞭他思想上真正意義上的“誕生”之地。在那裏,詩歌不再是應試的工具,而是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媒介。 第二部分:宦海沉浮——在廟堂與江湖間尋覓安身之所 (約450字) 蘇軾的一生,近乎一半時間都在“謫居”中度過。從黃州到惠州,再到最遠的儋州(海南),他的足跡描繪瞭一幅大宋王朝的地理與政治光譜圖。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重點探討蘇軾在政治上的“中間路綫”選擇。他既非堅定的保守派,也非激進的改革者。他試圖在“舊黨”與“新黨”的夾縫中,以一種實用主義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參與國事。我們不再僅僅關注他上書言政的結果,而是深入探討他“言”背後的哲學基礎——他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對權力異化的警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在被貶期間的生活哲學。他不是一個在苦難中消沉的人,而是一個將苦難轉化為創作源泉的煉金術士。我們會細緻描繪他在黃州東坡開墾菜園的場景,分析《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那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邁,是如何從親身經曆的睏頓中提煉齣來的。這是一種將個人命運融入宏大曆史敘事,最終超越瞭政治得失的“大格局”。蘇軾的智慧在於,他懂得如何將“被流放”的境遇,轉化為“主動的棲居”,在自然與藝術中找到永恒的慰藉。 第三部分:藝術的交響——全方位探析東坡的創造力 (約400字) 蘇軾的偉大,絕非僅限於詩文。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立體化呈現他作為“全纔”的魅力。 (一)文學的革新: 他的“以文為詩”,打破瞭格律的藩籬,將散文的敘事性、議論性融入到詩歌創作中,極大地拓展瞭宋詞的錶現空間,開創瞭豪放一派。我們將選取幾首代錶作,進行細緻的文本細讀,解析其用典、句法和情感的復雜層次。 (二)書畫的境界: 論及蘇軾的書法,我們不能不提其“意在筆先,胸有丘壑”的理念。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傢”,其書法風格的形成,與他的人生態度和哲學思想息息相關。我們探究他如何將禪宗的空靈與道傢的自然融入筆墨,形成渾厚拙樸卻又靈動自如的獨特風格。 (三)生活的藝術: 從“東坡肉”的傳說,到他對茶道、醫藥的涉獵,蘇軾將生活本身變成瞭一種藝術實踐。他教會後人,即使在最貧瘠的環境下,一個人也可以通過對生活細節的體悟與創造,提升生命的質量。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懂得如何品嘗人間煙火的哲人。 第四部分:東坡精神的當代迴響 (約300字) 時光流轉,蘇軾已逝韆年,但他的精神遺産從未過時。本書的收尾部分,旨在探討“東坡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麵對當代社會的高壓、內捲與精神焦慮,蘇軾那份“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與灑脫,顯得尤為珍貴。他的曠達並非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自我調節與精神重建。他教導我們如何在挫摺麵前保持自洽,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走近蘇東坡》希望引領讀者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對話:我們不僅是閱讀他的文字,更是學習他如何“活過”。他的一生,是一部關於韌性、創造力、以及如何與自我和解的永恒教科書。翻開此書,如同開啓瞭一扇門,讓我們得以穿越韆年風雨,親眼見證一位偉大的靈魂如何將苦難煉成智慧的琥珀,最終照亮後來者的前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與紮實,引用的史料可靠且考證詳盡,保證瞭其知識的可靠性;同時,它的文風又極其富有文學色彩,大量運用瞭富有畫麵感的比喻和富有哲理性的排比句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藝術享受。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同類題材的嚴肅著作,往往因為過於學術化而望而卻步,但此書卻成功地避開瞭那種沉悶的說教腔調,用近乎散文詩般的語言,將冰冷的曆史事實打磨成瞭溫潤的玉石。這種“雅俗共賞”的特質,讓它能夠吸引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群體。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不僅是一位齣色的史學傢,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字藝術傢,他讓原本塵封的記憶重新煥發齣光彩,並以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邀請我們一同進入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深處。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驚嘆,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曆史長河,與作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每一次翻頁,都感覺像是在觸摸那些泛黃的故紙堆,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深厚學養和對曆史人物的獨到見解。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事件描繪得栩栩如生;時而又如驚濤拍岸般激昂有力,將人物內心的掙紮與時代的洪流展現得淋灕盡緻。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曆史轉摺點時,總能巧妙地融入對當時社會風貌、風土人情的細緻刻畫,使得整個故事的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的空氣,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這種細膩的筆觸,讓那些原本定格在曆史書上的名字,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魅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辭和深刻的洞察,那種被文字的力量所震撼的感覺,久久不能平復。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並非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排的主題章節,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圖景。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層次地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每一章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像是自然而然地從一個場景切換到另一個場景,但細究之下,又能發現其中蘊含的嚴密邏輯和作者深沉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史料時的坦誠態度,他不會避諱那些有爭議的部分,而是將其呈現齣來,並輔以自己基於廣泛考證得齣的閤理推斷,這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仿佛不是在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與一位學識淵博的嚮導並肩前行,共同解開曆史的迷霧。這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對該領域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毫不費力地沉浸其中,並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評分

從裝幀和排版上看,這本書也體現齣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和對知識的敬畏。紙張的質感溫潤適手,油墨的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明顯的疲勞。細節之處的用心,是構成整體閱讀愉悅感的重要基石。更難得的是,書中配有的插圖和地圖,選取得恰到好處,既非濫竽充數,也非畫蛇添足,它們精準地為文字內容提供瞭視覺上的錨點,極大地幫助瞭讀者構建起對特定場景和地理環境的具象認知。這種圖文並茂的處理方式,使得文本的厚重感沒有演變成閱讀的負擔,反而多瞭一份賞心悅目的愉悅。對於我這種習慣在閱讀時做筆記和標注的讀者來說,頁邊空白的設計也足夠寬裕,方便隨時記錄下那些觸動心靈的句子或突然迸發的想法。

評分

我常常在想,一部好的曆史著作,定然是能引發讀者對當下生活的反思。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沒有將曆史人物和事件束之高閣,而是用一種極具現代關懷的視角去審視那些過往的抉擇與睏境。在閱讀那些關於權謀、抱負與失意的段落時,我總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人性的弱點、對理想的堅持、在命運麵前的無力感,這些都是跨越瞭時空的永恒命題。書中的某些論斷,犀利得讓人不寒而栗,它們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在麵對相似挑戰時可能齣現的盲區與睏境。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的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做人”的智慧箴言錄。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會忍不住沉思良久,思考自己如何纔能汲取古人的經驗教訓,以更清醒、更堅韌的姿態去麵對眼前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