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1495482 9787111564522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一名深陷自卑、無能與不幸福的青年,聽到瞭一名哲人主張的“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來挑戰,兩人展開瞭你來我往的思考和辯論,在一夜一夜過去後,青年開始思考,為什麼“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彆人討厭”?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本書的贊譽
推*序一勇氣的心理學
推*序二自我的枷鎖和解放
推*序三人唯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時,纔有勇氣
譯者序
引言
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3
再怎麼“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5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8
憤怒都是捏造齣來的11
弗洛伊德說錯瞭14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16
你想“變成彆人”嗎?18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20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22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26
二夜*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31
*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36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38
自卑情結隻是一種藉口42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46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51
在意你長相的,隻有你自己54
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復仇58
承認錯誤,不代錶你失敗瞭61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63
浪漫的紅綫和堅固的鎖鏈67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70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73
三夜讓乾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77
要不要活在彆人的期待中?80
把自己和彆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84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87
放下彆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89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92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瞭自由96
自由就是被彆人討厭99
人際關係“*牌”,握在你自己手裏103
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109
人際關係的*極目標112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115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隻是世界地圖的中心117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120
批評不好錶揚也不行?124
有鼓勵纔有勇氣128
有價值就有勇氣131
隻要存在著,就有價值134
無論在哪裏,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137
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143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145
信用和信賴有何區彆?148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152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155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158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161
追求理想者麵前的兩條路165
甘於平凡的勇氣168
人生是一連串的刹那170
舞動人生172
*重要的是“此時此刻”175
對決“人生*大的謊言”177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179
後記187
作譯者簡介193
幸福的勇氣:“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
《幸福的勇氣》是“勇氣兩部麯”的下捲、完結篇。
同樣以百年前*名心理學者阿德勒思想為核心,
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故事形式展現。
在上次談話的3年之後,青年已經辭去圖書管理員工作,成為瞭一名小學老師。
但是再次齣現在哲人麵前的他,經曆瞭許多現實(在工作當中)的摧殘,對於當初的理想已經感到絕望瞭:“阿德勒的思想,在外麵的世界沒有意義。”
“猛藥”級的哲學對談,再度開始……
如果說《被討厭的勇氣》是地圖,
《幸福的勇氣》就是行動指南。
《被討厭的勇氣》探究“該怎麼做,人纔能獲得自由?”
《幸福的勇氣》探究“該怎麼做,人纔能變得幸福?”
推*序一 沒有足夠勇氣,你就無法幸福
推*序二 “自立”盡頭的愛
推*序三 我遇見瞭所有的悲傷,但我依然願意嚮往
推*序四 勇者不懼,不懼者幸福
譯者序
引言
人們誤解瞭阿德勒思想
一章 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宗教嗎? 3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8
所謂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 13
關心“他人興趣” 18
假如擁有“同樣的心靈與人生” 22
勇氣會傳染,尊重也會 24
“無法改變”的真正理由 27
你的“現在”決定瞭過去 31
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 33
阿德勒心理學中並無“魔法” 35
二章 為何要否定“賞罰”
教室是一個民主*傢 39
既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錶揚 42
問題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45
憎惡我吧!拋棄我吧! 49
有“罰”便無“罪”嗎? 55
以“暴力”為名的交流 58
發怒和訓斥同義 61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選擇 64
三章 由競爭原理到協作原理
否定“通過錶揚*進成長” 71
褒奬帶來競爭 74
共同體的病 76
人生始於“不*美” 79
“自我認同”的勇氣 84
問題行為是在針對“你” 87
為什麼人會想成為“救世主” 90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94
四章 付齣,然後纔有收獲
*切快樂也都是人際關係的快樂 101
是“信任”,還是“信賴”? 105
為什麼“工作”會成為人生的課題 108
職業不分貴賤 111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115
你有幾個摯友? 119
主動“信賴” 122
人與人*遠無法互相理解 125
人生要經曆“平凡日常”的考驗 128
付齣,然後纔有收獲 131
五章 選擇愛的人生
愛並非“被動墜入” 135
從“被愛的方法”到“愛的方法” 138
愛是“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 141
變換人生的“主語” 144
自立就是擺脫“自我” 147
愛究竟指嚮“誰” 151
怎樣纔能奪得父母的愛 154
人們害怕“去愛” 158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161
愛即“決斷” 164
重新選擇生活方式 167
保持單純 171
緻將要創造新時代的朋友們 173
後記一 再一次發現阿德勒 179
後記二 不要停下腳步,繼續前進吧 181
作譯者介紹 185
終於下定決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選擇瞭這兩本書作為我內心的嚮導。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生活像一團亂麻,充滿瞭迷茫和不安,總是在追求著彆人眼中的“幸福”,卻忽略瞭自己真正的需求。讀完《幸福的勇氣》,我纔恍然大悟,原來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外界的認可,而是源於內心的接納和自我肯定。書中的觀點,如同一束光,照亮瞭我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情感,讓我開始審視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我不再害怕他人的評價,不再試圖取悅任何人,而是勇敢地去麵對自己的不完美,去擁抱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認識瞭“勇氣”的真正含義。它不是盲目的衝動,而是對自我的一種深刻理解和尊重,是敢於承擔責任、敢於麵對現實的強大力量。我開始嘗試著將書中的智慧融入生活,雖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每一次的嘗試都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由。這感覺就像解開瞭一個長久以來束縛著我的枷鎖,讓我能夠更自由地呼吸,更堅定地前行。
評分說實話,這兩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好幾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最初接觸它們,是因為聽說瞭“阿德勒心理學”,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有深度,但又有些遙不可及。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纔發現所謂的“人生哲學智慧”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枯燥乏味。它更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對話,他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層層引導,讓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幸福的勇氣》中,我學會瞭理解“被拒絕”的意義,不再將每一次的不如意都視為對自己的否定。而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我開始明白,人際關係的本質是“課題分離”,與其糾結於他人的評價,不如專注於自己的成長。這兩本書就像一對孿生姐妹,相互補充,共同勾勒齣一條通往內心平和與自由的道路。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直擊人心、毫不留情的剖析,它不會給你虛假的安慰,而是讓你直麵自己的缺點和恐懼,然後勇敢地去跨越。讀完之後,你會覺得整個人的精神麵貌都煥然一新,仿佛卸下瞭沉重的包袱,輕盈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評分我是一名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對未來充滿瞭憧憬,也伴隨著深深的焦慮。身邊的人都在談論著如何成功,如何獲得名利,而我卻常常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潭。直到我偶然翻開瞭《被討厭的勇氣》,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用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顛覆瞭我過去對人際關係和人生意義的理解。我一直以為,要想獲得他人的喜愛,就必須不斷迎閤,小心翼翼地揣摩彆人的心思。然而,書中的“課題分離”理論,讓我意識到,我們無法控製彆人的想法,也無需為彆人的情緒負責。彆人的討厭,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必須改變的理由。這種解放感是前所未有的!我開始學習如何將注意力從“彆人怎麼看我”轉移到“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讓我擺脫瞭許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書中對阿德勒心理學的解讀,深入淺齣,讓我看到瞭人生的無限可能性。它告訴我,過去無法改變,但未來可以創造。這股力量,讓我對即將到來的未知充滿期待,而不是恐懼。這絕對是一本能改變思維模式的書,對於那些在青春迷茫期尋找方嚮的年輕人來說,簡直是一劑強心針。
評分每次感到迷茫的時候,我都會習慣性地拿起這兩本書來讀。它們就像是我人生中的“定海神針”,總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給我力量和啓示。我曾以為,所謂的“勇氣”就是一種天生的特質,有些人天生就比較勇敢,而有些人則天生膽小。然而,讀完這兩本書,我纔明白,勇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它源於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源於敢於承擔選擇的責任,更源於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書中的例子雖然不一定發生在我的身上,但那種情感的共鳴卻能讓我感同身受。我看到書中人物的掙紮、睏惑,也看到瞭他們最終的成長和蛻變。這讓我相信,我也是可以的,我也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來培養自己的勇氣,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這兩本書,不僅僅是紙上的文字,更是我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夥伴,它們陪伴我度過低榖,也見證我的成長,讓我堅信,隻要擁有勇氣,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前進的腳步。
評分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總是在為曾經的錯誤耿耿於懷,為過去的遺憾黯然神傷。這樣的心態,讓我的生活充滿瞭灰暗的色彩,也阻礙瞭我嚮前邁進的腳步。直到我遇到瞭這兩本書。它們像兩股清流,注入瞭我沉悶的心靈。我開始意識到,過去的經曆隻是塑造瞭我,但並不定義我。真正的力量在於當下,在於我如何選擇去麵對未來。書中關於“目的論”的觀點,讓我眼前一亮。我不再將自己的行為簡單地歸結於過去的經曆,而是開始審視我行為背後的“目的”。是為瞭逃避責任?是為瞭獲得關注?還是為瞭追求某種更深層次的滿足?這樣的思考,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為我改變現狀提供瞭可能性。我不再被過去的陰影所睏擾,而是將目光投嚮遠方,為自己設定新的目標,並為之不懈努力。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本“心靈教練”,指導我如何重塑自我,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