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知道的自己 | ||
| 定价 | 58.00 | |
| 出版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曾奇峰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324 | |
| 字数 | 287000 | |
| ISBN编码 | 9787559616074 | |
序一:那不经意的一瞥 序二:有凌厉的山峰,有绿草树木,有…… 序三: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序四:奇峰?奇峰! 自序:不可言说?……说吧! 第壹章 chapter one 我们内心的冲突 心灵深处的噪音 / 001 002 孤独让人产生内心的冲突
序一:那不经意的一瞥
序二:有凌厉的山峰,有绿草树木,有……
序三: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序四:奇峰?奇峰!
自序:不可言说?……说吧!
第壹章
chapter one
我们内心的冲突
心灵深处的噪音 / 001
002 孤独让人产生内心的冲突
006 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想象
008 成就感是对抗烦恼的良药
010 偷窥成瘾源于安全感的缺失
014 神情内敛—健康人格的东方描述
019 厚道的聪明更容易取得不凡的成就
021 守住生活的基线,未来就不那么艰难
023 恐惧,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逃避
029 人生zui难受的是发生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战争
034 把过去的痛苦和惩罚与现在分开
036 充实与空虚在一念之间
038 嫉妒产生于“欣赏不能”
041 父母与孩子距离过远过近, 都会损害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046 学习困难的差生是被父母“好心”培养出来的
051 我们对孩子,为什么比对自己还苛刻
056 教师、家长的唯1工作是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059 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 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
062 真爱就是不功利、不势利地爱他人
064 不要用“wan美”过度控制孩子
067 兴趣是孩子学习永不衰竭的核动力
第2章
chapter two
把自己当自己
拥有内心的安宁 / 069
070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072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073 人类面临的的困难也许并非是生和死,而是男和女
077 人际交流的目的,是愉悦别人和愉悦自己
079 容易丧失“希望”的人会错过改变处境的机会
081 对一个人zui严厉的惩罚是让他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
083 允许自己成为有温和自大感的人
085 淡定就是不算计金钱或者冲突,而是看重心灵的自由
087 自卑感来自对他人的苛刻要求, 他人和自己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089 不必试图改变自己去适应他人, 不必试图改变他人去适应自己
091 把事情做得很好或很坏,都是在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095 以本色做人,成为对自己诚实的人
097 走自己该走之路,是保留独立人格的做法
099 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是自己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101 你就是你朋友的后院,让他在危难的时刻栖身避难
103 给予和接受祝福时,我们能感受到爱和被爱
第三章
chapter three
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活着实际上是一门专业 / 105
106 所有人都会在轻视他人时很迟钝,被他人轻视时很敏感
108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工厂”
114 如何打败控制命运的力量
116 培养把复杂问题简洁化的能力
118 内向者会不自觉认同别人的评价, 使自己成为与别人的评价相符的人
122 善良是洞察人性中恶的能力, 并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
124 男人没友谊,可能比没爱情还可悲
128 外表改变,前提是内心的改变, 也是酝酿下一次更大改变的推动力
132 修补人生
134 如何摆脱对自己的关注,放下身外之事
136 为人生的愿望设置一个顺序,内心就能恢复和谐了
139 活下去的任何一个简单理由, 都比活不下去的任何一个理由重要
142 在复杂的情况下,直觉往往是我们的北极星和指南针
144 过强的竞争动力和上进心让你生病
146 充分了解性格,命运就可以是另外一个样子
153 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指责或被别人过多支招的人,容易过分 在乎别人的看法
155 真正的爱是疗愈命运之外创伤的良药
157 大悲无泪:真诚从来不是一个是否愿意真诚的问题,而是一个 是否有能力真诚的问题
162 自尊意味着对自己的愿望的尊重
166 学不好外语,是不愿意学好, 不想跟更多的人更好地交流
171 学习外语,是接受那门外语背后的文化背景, 同时改变自我意象
174 当疾病敲开家庭之门:让一个人自己承担发生在自己 身上的一切事情的后果,是对这个人的一种尊重
第四章
chapter four
当性福来敲门
亲密关系的秘密 / 179
180 父母对孩子的性虐待
187 男人对婚姻的幻想绝不少于女人
189 自我界限清楚的情感是zui有价值的
192 过度热衷于减fei,是下意识成长的表现
195 照镜子是女人自恋的铁证, 追逐更高的权wei和更大的成功是男人自恋的典型表现
200 女人的“花心”是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204 男人的“花心”需要跟不同女性的不同关系来滋养
208 男女相爱,性是绝dui的基础
215 不对性活动做好坏、对错之分
219 在男女成长过程中,性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224 好妻子建起了情感隔离墙
第五章
chapter five
没有深情,就没有真正的深刻
成为真正的“人的医生” / 229
230 没有深情,就没有真正的深刻
233 心理zhi疗的误区与方法
239 “你自己在活着”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
241 心理zhi疗的魔鬼辞典
243 使一个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只有两条途径:奖励和惩罚
248 身体知道心理压力的答案
253 心理测量永远只是诊断的辅助工具, 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257 有希望就有可能拥有一切, 没希望就可能丧失已经拥有的一切
259 十八位心理学家眼中的洋鸡与土鸡
261 心理zhi疗的基本原则
266 在心理zhi疗中,如何使用精神药物
27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以残忍对抗内心的软弱和焦躁
276 十种不健康的中国家庭,十种典型的“界限不清”
附录一:重要的不是教的内容,是关系 / 284
附录二:_爸爸可以是老师,但不可以替代老师
曾奇峰简评《摔跤吧,爸爸》 / 289
附录三:曾奇峰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 290
最近在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如此固定,以至于常常忽略了其他可能性?《你不知道的自己》这本书正好触及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心理学概念的书,更像是在邀请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自我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可能性。书中关于“司空见惯的人与事”的解读,让我觉得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些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情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的洞察力,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最终实现与自我更和谐的相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简约大气,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之前看过的心理学书籍,有些内容非常学术化,读起来有些枯燥,而这本《你不知道的自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更注重实践性和易读性。我粗略翻阅了一下,发现它有很多小故事和生活化的场景,这让我觉得心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因为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做出一些事后看来并不明智的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识别这些认知偏差,并且提供一些克服它们的有效方法。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很高,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我,并且在理解人与事上有所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正版 你不知道的自己 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 帮助人们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的心理学读本》。 我一直对心理学挺感兴趣的,尤其是一些探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书籍。最近翻到这本《你不知道的自己》,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就已经觉得脑洞大开。书里提到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产生误判,为什么我们看待别人的方式和看待自己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异。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来解释,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我特别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解释我自身行为模式的线索,或者是在理解他人时能够更具同理心的方法。这本书的宣传语“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真的非常贴切,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读物,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希望读完之后,能对我的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
评分我是一名普通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能够启发思考的书籍。当看到《你不知道的自己》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你不知道的自己 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 帮助人们领悟自我认识上的局限的心理学读本》这个书名,就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定位,它强调了“自我认知”和“局限性”,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引导我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想法和动机。而且,书中提到“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这让我感到非常贴切,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习以为常而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惊喜,让我能够以全新的眼光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困惑或者与他人产生隔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不够深入。而《你不知道的自己》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直击了这个问题。它承诺要“诠释我们司空见惯的人与事”,这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很多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的奥秘。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自我认识上的局限性”。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在自欺欺人,或者被一些表面的假象所蒙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这些局限,并且找到突破口,从而获得更真实的自我认知。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心理学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