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是特價書,有些顯舊,請注意!
毛澤東年譜(1949—1976)》以大量的檔案史料為依據,記述瞭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計27年間毛澤東的生平、業績,以及他的各種重要活動,特彆是一些重大問題決策過程,重要思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毛澤東年譜(1949—1976)》,分1-6捲,共297萬字。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昨天起由中央文獻齣版社齣版發行,全書共6捲,近300萬字。1993年12月齣版的《毛澤東年譜(1893-1949)》(共3捲),經過修訂後也再次齣版。這標誌著《毛澤東年譜》全部麵世。
《毛澤東年譜(1949-1976)》是一部記述毛澤東同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他逝世27年間的生平、業績的編年體著作,比較全麵地反映瞭他的思想、理論、決策、工作方法和各種活動,反映瞭他領導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曆程。從這部年譜的記述中,還可以瞭解毛澤東同誌在27年間是怎樣工作和生活的。這部年譜以中央檔案館保存的檔案資料為主要依據,發錶瞭大量未編入毛澤東著作集中的講話和談話,同時又使用瞭其他文獻資料和訪問材料,內容非常豐富。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原主任熊華源之前在《嚮往毛澤東》齣版座談會上曾錶示,《毛澤東年譜(1949-1976)》的齣版,將全麵地反映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思想、生平、業績、風範,同已經齣版的《毛澤東年譜(1893-1949)》相銜接,將形成一部完整的《毛澤東年譜》。在他看來,《毛澤東年譜(1949-1976)》既是研究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思想、生平、業績和風範的重要成果,同時也是這一時期黨和國傢的曆史的一個縮影。特殊的題材和內容,賦予這部年譜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深刻的理論意義。這部年譜的齣版,將填補毛澤東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空白。“這對於史學界、理論界全麵地、科學地研究建國後的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變化過程,研究新中國成立後27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應對和戰勝遇到的各種嚴重挑戰與睏難所錶現齣來的領導思想和政治智慧,研究適閤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形成過程,總結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對於深入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進而對於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研究,總結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規律,總結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曆史經驗,也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一書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撰,逄先知主編,人民齣版社、中央文獻齣版社1993年12月齣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獻齣版社齣版。分上、中、下3捲,全書139萬字
人物年譜的編纂原則是實事求是,有事即載,無事即闕,有對寫對,有錯寫錯。另外,年譜作為一種存史資料,引用的資料一定要注明齣處。
這套書的體量之巨,本身就構成瞭一種閱讀挑戰,但同時也帶來瞭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發現自己並不隻是在“閱讀”曆史,更像是在“伴隨”曆史的度過。尤其是在閱讀關於外交活動的部分,那些跨洋電報的往來時間、與外國領導人會麵的精確時刻,甚至是起居作息的微小變動,都被悉心記錄下來。這種對時間碎片的精細化處理,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即便是偉人的一舉一動,也受到時代節奏和日程安排的嚴格約束。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總是由驚天動地的決策推動,更多的是由無數個日常的、機械性的時間節點纍積而成。這種對“日常政治”的捕捉,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被置於具體的、有時甚至顯得瑣碎的時間框架之內,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可觸碰性。
評分這套沉甸甸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擺在我麵前,光是厚度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其內容的宏大與分量。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匯編,然而翻開第一捲的目錄,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時間感和曆史細節所吸引。它不是那種高屋建瓴的宏論,而是如同一個全景式記錄儀,忠實地捕捉瞭從新中國成立到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結束的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初期國傢建設階段的記載,比如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周密部署,以及當時中央高層內部對於經濟發展道路的反復權衡與爭論,那些日常會議的記錄、批示的文稿日期,都以一種近乎現場直播的嚴謹態度呈現齣來。閱讀這些記載,讓人仿佛能穿越迴那個充滿理想與睏惑的年代,去體會決策者們在那個曆史十字路口所做的每一個決定背後的復雜考量與曆史必然性。它提供瞭大量一手資料的脈絡,遠比一般性的曆史著作更加紮實可信。
評分我帶著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心態去翻閱這套年譜的後幾捲,那些關於文革後期的記錄尤其引人注目。與前期的雄心勃勃和建設性規劃相比,後期的時間綫顯得更加錯綜復雜,充滿瞭政治鬥爭的痕跡和權力結構的變動。年譜的客觀性在這裏得到瞭最大程度的體現,它僅僅記錄瞭某項指示的發布、某次會議的召開,但這些記錄背後所蘊含的巨大張力和未言明的政治博弈,需要讀者憑藉自身的曆史知識去“解碼”。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在特定時間點上突然齣現的、或突然消失的人名和事件,這些空白之處恰恰是曆史留給我們最值得深思的地方。它提供瞭一張精密的地圖,指引我們去探索那些被主流敘事簡化或忽略的權力運作的暗流。
評分總的來說,這套《毛澤東年譜(1949—1976)》並非是為消遣而設的書籍,它是一項嚴肅的、浩大的曆史工程的成果。其嚴謹的編纂方式,體現瞭對史料的極度尊重,它強迫讀者放慢速度,去關注“何時”這個比“何事”更基礎的問題。對於那些想要徹底理解新中國前三十年政治脈絡的嚴肅研究者來說,這套書是繞不開的基石。它不是一個結論,而是一個起點,一個擺滿瞭未經篩選的原生曆史材料的巨大檔案庫。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重新踏入一個充滿細節和矛盾的時代現場,其信息密度和研究價值,足以讓人花費數年時間去細細品味和對照其他史料,以期構建齣更全麵、更少偏見的認知圖景。
評分當我深入到特定年份的篇章中時,我發現這套年譜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密度”。它不是用抒情的筆調來描述曆史的波瀾壯闊,而是用精確到日期的事實堆砌齣曆史的骨架。比如,我查閱瞭特定運動高潮時期的記錄,那些看似零散的、關於不同地區指示下達的時間點和內容,串聯起來就構成瞭一幅清晰的權力運行軌跡圖。這種記錄方式,迫使讀者必須以一種極其審慎和細緻的眼光去審視那些重大事件的發生機製。它沒有試圖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而是詳盡地展示瞭“何時、何地、發生瞭什麼”,將解釋和判斷的空間留給瞭研究者和讀者自己。這對於任何想要進行深入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它剝離瞭後世的解讀和修飾,讓曆史的本真麵貌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現在眼前,其文獻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