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特价书,有些显旧,请注意!
毛泽东年谱(1949—1976)》以大量的档案史料为依据,记述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计27年间毛泽东的生平、业绩,以及他的各种重要活动,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决策过程,重要思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分1-6卷,共297万字。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昨天起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6卷,近300万字。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共3卷),经过修订后也再次出版。这标志着《毛泽东年谱》全部面世。
《毛泽东年谱(1949-1976)》是一部记述毛泽东同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生平、业绩的编年体著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理论、决策、工作方法和各种活动,反映了他领导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从这部年谱的记述中,还可以了解毛泽东同志在27年间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这部年谱以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为主要依据,发表了大量未编入毛泽东著作集中的讲话和谈话,同时又使用了其他文献资料和访问材料,内容非常丰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原主任熊华源之前在《向往毛泽东》出版座谈会上曾表示,《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出版,将全面地反映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思想、生平、业绩、风范,同已经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相衔接,将形成一部完整的《毛泽东年谱》。在他看来,《毛泽东年谱(1949-1976)》既是研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思想、生平、业绩和风范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历史的一个缩影。特殊的题材和内容,赋予这部年谱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刻的理论意义。这部年谱的出版,将填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这对于史学界、理论界全面地、科学地研究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研究新中国成立后27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应对和战胜遇到的各种严重挑战与困难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思想和政治智慧,研究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形成过程,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进而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一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逄先知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2002年8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3卷,全书139万字
人物年谱的编纂原则是实事求是,有事即载,无事即阙,有对写对,有错写错。另外,年谱作为一种存史资料,引用的资料一定要注明出处。
我带着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心态去翻阅这套年谱的后几卷,那些关于文革后期的记录尤其引人注目。与前期的雄心勃勃和建设性规划相比,后期的时间线显得更加错综复杂,充满了政治斗争的痕迹和权力结构的变动。年谱的客观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它仅仅记录了某项指示的发布、某次会议的召开,但这些记录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张力和未言明的政治博弈,需要读者凭借自身的历史知识去“解码”。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在特定时间点上突然出现的、或突然消失的人名和事件,这些空白之处恰恰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值得深思的地方。它提供了一张精密的地图,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叙事简化或忽略的权力运作的暗流。
评分这套沉甸甸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摆在我面前,光是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宏大与分量。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然而翻开第一卷的目录,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间感和历史细节所吸引。它不是那种高屋建瓴的宏论,而是如同一个全景式记录仪,忠实地捕捉了从新中国成立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结束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初期国家建设阶段的记载,比如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周密部署,以及当时中央高层内部对于经济发展道路的反复权衡与争论,那些日常会议的记录、批示的文稿日期,都以一种近乎现场直播的严谨态度呈现出来。阅读这些记载,让人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充满理想与困惑的年代,去体会决策者们在那个历史十字路口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复杂考量与历史必然性。它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的脉络,远比一般性的历史著作更加扎实可信。
评分这套书的体量之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阅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并不只是在“阅读”历史,更像是在“伴随”历史的度过。尤其是在阅读关于外交活动的部分,那些跨洋电报的往来时间、与外国领导人会面的精确时刻,甚至是起居作息的微小变动,都被悉心记录下来。这种对时间碎片的精细化处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即便是伟人的一举一动,也受到时代节奏和日程安排的严格约束。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惊天动地的决策推动,更多的是由无数个日常的、机械性的时间节点累积而成。这种对“日常政治”的捕捉,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被置于具体的、有时甚至显得琐碎的时间框架之内,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触碰性。
评分当我深入到特定年份的篇章中时,我发现这套年谱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密度”。它不是用抒情的笔调来描述历史的波澜壮阔,而是用精确到日期的事实堆砌出历史的骨架。比如,我查阅了特定运动高潮时期的记录,那些看似零散的、关于不同地区指示下达的时间点和内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幅清晰的权力运行轨迹图。这种记录方式,迫使读者必须以一种极其审慎和细致的眼光去审视那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机制。它没有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而是详尽地展示了“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将解释和判断的空间留给了研究者和读者自己。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它剥离了后世的解读和修饰,让历史的本真面貌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其文献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毛泽东年谱(1949—1976)》并非是为消遣而设的书籍,它是一项严肃的、浩大的历史工程的成果。其严谨的编纂方式,体现了对史料的极度尊重,它强迫读者放慢速度,去关注“何时”这个比“何事”更基础的问题。对于那些想要彻底理解新中国前三十年政治脉络的严肃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是绕不开的基石。它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起点,一个摆满了未经筛选的原生历史材料的巨大档案库。每一次翻阅,都像是重新踏入一个充满细节和矛盾的时代现场,其信息密度和研究价值,足以让人花费数年时间去细细品味和对照其他史料,以期构建出更全面、更少偏见的认知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