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的《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共2册新1版)(精)》初版于1994年,在选目与赏文撰写方面,邀请了当时靠前众多有名的词学专家共同参与,本着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宗旨遴选篇目,撰写赏文,编订附录,充分反映了当时元明清诗歌研究的丰硕成果与优选水平。全书共收录辽、金、元、明、清、近代430位诗人的诗作1300余篇。本书新一版拟以原版为基础,增删、改正若干舛讹,并对附录作增补,使本书质量更臻精审完善。并依照新一版版式对全书进行重新设计,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位,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读者需要。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专业的文学鉴赏辞典编纂机构,曾策划编纂了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观止与诗歌三百首鉴赏”系列以及“中国文学名家鉴赏”系列等精品图书。本书作者集合了中国百年来近百位古典文学界有名的专家学者,有钱仲联、章培恒、潘啸龙、曹旭、朱则杰、陈伯海、周振甫等。 序章培恒 在有些人看来,元明清诗歌在成就上不仅远逊于唐诗,而且也大大不如宋诗。但在实际上,元明清文学正是从宋代文学发展到五四新文学的必不可少的桥梁。自然,五四文学还吸取了异域的营养,但我国文学如不曾经历过元明清时期的虽则是缓慢的发展,而仍然停留在宋代文学的阶段,也就根本不存在吸取异域营养的前提。倘若有人认为五四文学只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怪胎,远没有宋代文学之纯正可爱,那自然无话可说,否则也就不能不承认元明清文学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元明清文学的上述桥梁作用不但体现在戏曲、小说方面,也体现在诗歌方面。对当时的知识人来说,戏曲、小说仅仅是小道,并不能代表知识人的文学创作和观念的主流。如果只是在戏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倾向,而在诗歌创作中一仍旧贯,文学的基本面貌就不能算是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就不能在总体上为五四文学准备必要的条件。就这一点来说,元明清诗歌的新等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我深知“鉴赏”二字的分量,它绝非简单的释义堆砌,而是需要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鉴赏力。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妙,首先体现在它对诗作主题的归类和提炼上。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抓住一首诗歌的“魂”所在,用最凝练却又饱含情思的语言,将作者的创作心境、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手法层层剥开,呈现给读者。我特别欣赏它在解读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典故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学识,既没有过度学术化而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也没有为了通俗而流于肤浅。它总能在准确的考据和流畅的文笔之间找到那个完美的平衡点,每一次阅读,都像是有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力量,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收录范围和选取标准,也体现了编纂团队的独特眼光和严谨态度。翻开任何一个章节,你都能感受到一种平衡的美学——既有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也穿插着一些相对冷门却极富艺术价值的篇章,这些“遗珠”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常常被主流评论忽略的宝藏。这种编纂的“匠心”,绝不是机械性的资料堆砌,而是经过了高度的筛选和判断。例如,对于那些评价褒贬不一的诗作,它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客观呈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见解,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担当和开放的胸襟,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读诗”,更是“思考诗”的方法论,让我意识到文学鉴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对话和演进的过程。
评分这本诗词鉴赏辞典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素雅的封面设计,就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古典韵味。纸张的选取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而不失韧性,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廉价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其版式布局,字体清晰可辨,疏密有致,使得冗长的诗词条目在视觉上并不显得拥挤。尤其是那些注释和赏析部分,排版得极其精巧,引文与解释之间的界限分明,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我常常在昏黄的书房灯光下,捧着它细细品味,那种与古代文人墨客进行无声对话的感觉,着实美妙。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景观,体现了编纂者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传承,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其外在的品质所折服,心生敬意。
评分说实话,很多工具书的命运都是被束之高阁,偶尔查询时才被想起。但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会主动地去“翻阅”它,而不是被动地“查找”它。它的叙事性解读和精炼的背景介绍,常常能激发我进一步去探究诗人生平和相关历史背景的欲望。我注意到,在很多篇章的收尾处,总能看到一些发人深省的总结性文字,这些文字似乎在邀请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将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与当代个体的生命体验巧妙地融合起来。这本辞典,成功地做到了让古典文学“活”起来,它不是一座冰冷的知识宝库,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向导,默默地陪伴着我,每一次与它的接触,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具体、更温暖的感知。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索的便捷性。在这方面,此书的设计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曾多次在深夜灵感突现时,需要迅速定位某位诗人某一句词的准确出处。索引系统的构建,远超我预期的直观和高效。无论是按人名、按韵脚、按特定的意象关键词来查找,都能很快地找到目标。特别是它在提供相关诗作链接或相互参照时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当你阅读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时,它往往会旁注或链接到另一位诗人同主题的作品,这种无缝衔接的关联性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体系的构建感,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张相互依存的文学网络,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效率和乐趣得到了双重的满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